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883年1月,美国总统亚瑟签署了国会通过的《1883年公务员法》,标志着美国联邦政府公务员制度的诞生。公务员通过考试选用人数增长统计袁:
              年份1883年1896年1907年1918年
              考试雇佣(万人)1.48.723.531.6
              公务员总人数(万人)13.320.536.845.2
              1920年,颁布第一个《公务员退休法》.1923年,颁布第一个联邦政府《公务员职位分类法》.并于1922年、1926年、1930年和1956年进行多次补充修改。
              --摘编自吴志华著《美国公务员制度的改革与转型》,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出版
                  材料二  1928年12月,南京国民政府在形式上统一中国。随着考试院的成立和《公务员考试法》、
              《公务员任用法》、《公务员考绩法》、《公务员惩戒法》等一系列法规的颁布,公务员制度逐渐形成和完备。国民政府时期的公务员制度包括考选制度和铨叙(旧时一种叙官制度,按资历或劳绩核定官职的授予或升迁)制度两大部分,由考试院具体负责管理公务员的考试、任用和锉叙(审查考核).1933年颁布《公务员退休法》,1947年《公务员退休法》提高了公务员退休薪资待遇。.1935年《公务员任用法》规定:“曾于中华民国有特殊功勋,或致力国民革命十年以上而有功劳者,经证明属实”即可免试任为公务员。重要职位的公务员“应由该党长官,促研究党义,随时介绍入党”,“与党无深切关系,特非所宜,突出党性”。
              --摘编自《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第二辑)》,江苏人民出版社1981年1月出版
              (1)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比较美国1883年至20世纪20年代公务员制度与国民政府统治初期的公务员制度的主要异同。
              (2)结合所学知识,请对国民政府统治初期的公务员制度作出评价。
            • 2.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有历史学者为说明近代以来科学技术在生产力发展中的作用,引用了如下公式:
              生产力=科学技术×(劳动力+劳动工具+劳动对象+生产管理)
              这一公式表明,科学技术有乘法效应,它能放大生产力诸要素。
              --摘编自齐世荣总主编《世界史》
              运用世界近现代史的史实,对上述公式进行探讨。
              (说明:可以就科学技术与公式中一个或多个要素之间的关系进行论证;也可以对公式进行修改、补充、否定或提出新公式,并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史实准确。)
            • 3.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如图1)
              材料二  在疆域辽阔和国势鼎盛两方面,汉代中国都与同时期的罗马帝国并驾齐驱。--伯恩斯、拉尔夫合著《世界文明史》第Ⅰ卷
              (1)根据所学知识并结合材料一和材料二,分别指出丝绸之路的作用和罗马帝国统治得以维系的重要因素。(4分)从世界地位的角度理解材料二。
              材料三  漫画(图2)
              (2)根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文艺复兴与漫画图2反对的对象有什么变化?
              材料四  英国人均国民生产总值的指数变化(1500-1900年)示意图(图3)。
              (3)根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800年到1900年间英国人均国民生产总值的指数迅速的情况、原因及其特点。

              材料五  一九七二年二月十七日,在白宫门前的草坪上举行了尼克松访华前的欢送仪式。尼克松说:“尊敬的副总统、国会及内阁成员,尊敬的各位来宾,我向大家的到来表示衷心的感谢。尤其要感谢今天到场的各位新闻记者们,这几天来他们向全世界传递着白宫的信息,这正如我7月15日在这里的演讲一样,我宣布了这次(去中国的)访问,这次是和平之旅。我们不奢求通过一周的谈判,扫清中美几十年来的外交中的障碍。十月份在周总理和基辛格的谈话中说到,美国是伟大的民族,中国也是伟大的民族,两国之间的差异,不同的处世哲学,不应该阻止中美在外交上达成共识。展望未来我们必须认识到,中美政府之间存在着很大的差异,而且这些差异还将继续存在,但是我们必须做得是保留既有的差异,又不成为敌对国。如果这次访问可以实现这个目标,世界将会变得更安全,尤其是那边的孩子们,可以在一个更加安全的环境下成长。我希望后人会用阿波罗11号的宇航员留在月球上的那块纪念碑上写的‘我们为了全人类的和平来到这里’,用这句话把我的这次里程载入史册。谢谢,再见!”--档案解密1972(五)
              (4)根据材料五和你所知,指出尼克松这次访问中国的有利条件,并用后来的史实证明中美两国的这些差异“继续存在”。
            • 4.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节选)第二次工业革命大事记
              1866年德国工程师西门子制成发电机
              1870年比利时格拉姆发明了电动机
              1875年法国第一座发电厂在巴黎建成
              1876年美国贝尔发明电话机
              1879年德国发明世界上第一台电机机车
              1879年美国电气设备工厂生产了价值190万美国的产品
              1882年美国爱迪生在纽约市珍珠街建成第一座中心发电厂,把输电线联在网络
              1890年美国电气设备工厂生产了价值高达2180万美元的产品
              1902年美国已有发电厂3621座,装机容量为121.2万千瓦
              1907年德国23.3万家机器动力企业中,使用电动机的企业有7.1万家,总马力达到190万以上,居各种动力之首,占动力总数的30.6%
              材料二  
              1865年4月9日,持续四年之久的美国内战,以北方获得最后胜利而告结束,美国重新恢复了统一。……从1859至1899年,美国的工业产值由18.8亿美元增至114.07亿美元,增加近5倍。……轻重工业的比重,1860年为2.4:1,1900年已改变1.2:1……工农业的比重也发生了显著变化,1889年的工业产值已超过农业约2倍。
              --吴于廑、齐世荣主编《世界史•近代史编》材料三  
              为了摆脱困境,国内同一工业部门的大生产者联合为一个“托拉斯”,即一个以调节生产为目的联盟;他们规定应该生产的总产量,在彼此间分配产量,并且强制实行预先规定的出售价格。但是,这种托拉斯一遇到不景气的时候大部分就陷于瓦解,正因为如此,它们就趋向于更加集中的社会化……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概括19世纪末20世纪初科学与技术发展的地域中心,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电力发明对历史发展产生的主要影响。
              (2)根据材料一、二,归纳19世纪末美国经济发展的特点并分析其形成的原因。
              (3)材料三中的“托拉斯”是一种什么样的生产组织形式?结合所学知识,从生产力及国际关系角度分析这种生产组织形式出现的影响。
            • 5.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  1872年,西门子向中国提供指针式电报机。这标志着中国现代化电信事业的开端。1879年,西门子接到一笔来自中国政府的照明设备订单。西门子提供了一台10马力的蒸汽发电机,用于上海港的照明,大大提高了港口的工作效率。
              1899年西门子在北京建造了中国第一家发电厂,为城区照明以及电车轨道提供电力,成为中国发电行业的先驱。1899年,西门子在北京建造了中国最早的有轨电车,俗称“铛铛车”,连接郊区的马家堡火车站与永定门,是当时世界上最快的交通工具之一。
              1903年西门子为青岛啤酒厂提供一台电机,这台电机几乎没有出现过故障,直到1995年新设备投产后才光荣退休。
              1912年,西门子在云南省的云南湖畔建成了中国第一座大型水力发电站。
              1921年,西门子开始在山东省枣庄市实施中兴煤矿公司的电气化工程,该工程被称为中国第一个现代化采矿工程。
              从1949年到70年代初的时间里,西门子对中国的出口额低得可怜,其中大部分产品是医疗器械。西门子同香港贸易公司--捷成洋行开展合作,由捷成负责在中国市场分销西门子的产品。
              1979年,西门子向宝山钢铁厂提供了冷轧自动化系统。
              1984年,西门子为中国建设了第一条高压直流输电线。这条输电线可以将1200兆瓦的电力从位于长江中游的葛洲坝水电站输送到远在千里之外的上海市。
              2001年1月,包括西门子在内的德国财团获得了一份订单,建设连接上海浦东国际机场和市区的世界上第一条商业化高速磁悬浮铁路。
              2002年,西门子将世界先进的双源炫速CT引入中国,为患者提供更细致的呵护。
              2004年3月,西门子获得上海振华港机有限公司总价为2800万欧元的单个项目合同,包括PLC控制和人机界面、AFE驱动装置、主电机及相关传感器。
              2008年,西门子将先进的燃煤发电技术,助力上海高桥第三发电厂,大幅度提高燃煤效率,降低二氧化碳排放量,为世界燃煤行业竖起“中国标杆”。
              2010年,西门子为上海世博会“中国馆”提供配电、照明、楼宇及安防等方面的节能解决方案,以及先进科技,用心诠释“绿色世博”。
              --摘自《140年•西门子携手中国》《南风窗》2012年第19期
              (1)根据材料归纳西门子公司与中国经济交往的主要阶段特征,并分别说明其形成原因。
              (2)根据材料概括西门子公司与中国经济交往的特点。
              (3)结合近现代西门子公司与中国经济联系的相关史实,谈谈应该如何加强中外经济文化交往?
            • 6. “全球化”一词直到80年代中期才出现,但全球化现象早已客观存在,并且它与马克思主义的“世界历史”理论有渊源关系。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全球化经历了3个伟大的时代:“全球化1.0”主要是国家间融合和全球化,开始于1492年哥伦布发现“新大陆“之时,持续到1800年前后,是劳动力推动着这一阶段的全球化进程,这期间世界从大变为中等。“全球化2.0”是公司之间的融合,从1800年一直到2000年,各种硬件的发明和革新成为这次全球化的主要推动力--从蒸汽船、铁路到电话和计算机的普及,这其间因大萧条和两次世界大战而被迫中断,这期间世界从中等变小。而在“全球化3.0”中,个人成为了主角,肤色或东西方的文化差异不再是合作或竞争的障碍。软件的不断创新,网络的普及,让世界各地包括中国和印度的人们可以通过因特网轻松实现自己的社会分工,世界变平了,从小缩成了微小。
              --托玛斯•弗里德曼  《世界是平的》材料二  “各民族的原始封闭状态由于日益完善的生产方式、交往以及因交往而自然形成的不同民族之间的分工消灭得越彻底,历史也就越是成为世界历史。”“世界史不是过去一直存在的;作为世界史的历史是结果。”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请回答:
              (1)据材料一,说明全球化3.0阶段与前两阶段在主体和推动力上有何不同?出现这种不同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2)运用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论证材料二的观点。(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清楚;250字左右)
            • 7.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近代以来,欧美之间联系已日益密切。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这样论述:“欧化所涉及的不仅仅是政治统治或文化渗透。它还包括实际的生物取代即一个民族对另一个民族的有形的取代……带着他们的政治制度、谋生方法和文化传统蜂拥而入,占据了土著居民的领土。因此,随海外地区种族上的欧化而来的必然是政治、经济和文化上的欧化。”
              美国科技史学家内森•罗森堡在《技术与美国经济的增长》一书中写道:“当19世纪美国开始工业化的时候,它是踏上了一条大不列颠早已指明的道路。”美国崛起后又对欧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述材料中的观点。(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清楚。)
            • 8. 迄今为止,人类历史上发生过的动力革命包括 ①牛耕的出现 ②蒸汽机的改良 ③电动机的出现 ④互联网的发展和完善(  )
              A.①③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②④
            • 9.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科学革命是人认识客观世界的飞跃,技术革命是人改造客观世界技术的飞跃。而科学革命、技术革命又会引起全社会整个物质资料生产体系的变革,即产业革命。在今天,科学革命在先,然后导致技术革命,最后出现产业革命。--钱学森《九十年代科技发展与中国现代》材料二:欧洲部分国家工业化水平(以英国1900年水平为100)
              年代英国法国德国奥匈帝国俄国意大利
              186060-7516-300-50-50-50-5
              191391-11546-6076-9031-4516-3016-30
              --(美)唐纳德•卡根《西方的遗产》材料三:1870年后,工业化的德国从欧洲崛起成为欧洲经济与政治生活的一件大事。到1914年,全世界的电力有关的产业有一半来自德国,德国钢产量几乎是英国钢产量的两倍。德国超过英国,成为欧洲工业的核心地区。……一些国家衰落和一些国家强大,这些因素都成为世界不稳定的根源。--摘自(英)理查德•奥弗里《泰晤士世界历史》等(1)概括材料一中钱学森的主要观点-结合第二次工业革命的相关内容,论证该观点的正确性。
              (2)根据材料二概括指出,与1860年相比,1913年欧洲部分国家的工业化水平发生了哪些重要变化。
              (3)结合材料三和所学知识,分析1870~1914年间德国经济迅速发展的原因及其对国际局势的影响。
            • 10. 科学技术促进了人类社会发展,改变着整个世界。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科技与生活
              二次科技革命的成果在泰坦尼克号身上得到了充分的展示。比如航行过程中不断传输的电报,是利用电流交替地通电和切断产生不同的信号,从而达到传递信息目的新工具;再比如船上的电话、电灯、无线电通讯,都让航海业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船和船,船和陆地之间不再遥远。泰坦尼克号在撞上冰山后,就曾利用无线电讯息向周围船只求救。
              ----《纪念泰坦尼克号遇难100周年》材料二 科技与扩张
              “新帝国主义”一词是颇有道理的,因为这种19世纪后期的欧洲扩张就它对殖民地和附属地的影响而言,完全是前所未有的,虽然罗马通过掠夺、通过收集主要以粮食为形式的贡物,简单、直接地剥削其殖民地,但是,它的剥削并不特别地影响殖民地的经济生活和结构。殖民地继续以与过去相同的方式生产几乎同样的粮食和手工艺品。将这种帝国主义与后来侵扰并改造整块整块大陆的那神帝国主义相比,就像将一把铲子与一台蒸汽挖掘机相比。
              -----斯塔夫理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三 科技与全球化
              技术是经济全球化的基础,凭借全球性技术而形成的经济、军事力量,无疑会为掌握这些力量的国家带来巨大的利益。准确地说,全球化将处在掌握全球性技术力量的国家指导之下。
              -----赵英《技术演进与全球化》(1)写出材料一中在“泰坦尼克”上所体现的科技成果,并简述其对人类社会生活带来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归纳两种“帝国主义”的区别,结合所学知识谈谈“改造整块整块大陆”这一论断在中国近代史上的体现。
              (3)材料三中反映推动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因素是什么?结合材料一、二、三,谈谈科技对社会发展的认识。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