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历史解释是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之一。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的春秋战国时代与希腊的古风到古典时代不仅在时间上大体相当,而且在经济、社会发展阶段和时代特征上也存在诸多相似之处……普通人有了更多的发财致富和向社会上层攀升的机会,人们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被充分调动和发挥出来……
              --王大庆《本与末:古代中国与古代希腊经济思想比较研究》
              (1)从人的社会地位变迁的角度,分别说明“普通人有了更多的向社会上层攀升的机会”。
              (2)从思想史的角度,分别说明“人们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被充分调动和发挥出来”。
              材料二  晚清以降,国人科技意识因“师夷”而增长。康有为、梁启超等人冲决专制制度和伦常之网罗,接引“西学”以启蒙。进入民国,各主要报刊加入对《临时约法》的大讨论,民主与科学思想得以倡扬。北洋军阀上台,妄图复古倒退,陈独秀等奋起反击,掀起新文化运动。
              --据李侃等《中国近代史》整理
              (3)关于新文化运动的起因,有学者侧重于从晚清以来西学东渐的演变历程分析。请你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加以说明。
            • 2.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乾元者,始而亨者也。利贞者,性情也。乾始能以美利利天下,不言所利。大矣哉!大哉乾乎!刚健中正,纯粹精也。六爻发挥,旁通情也。时乘六龙,以御天也。云行雨施,天下平也。……君子以成德为行,日可见其行也。潜之为言也,隐而未见,行而未成,是以君子弗用也。君子学以聚之,问以辩之,宽以居之,仁以行之。……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君子顺德,集小以高达。
              --《周易大传》
              (1)根据材料一,结合春秋战国时期社会转型的相关史实说明材料体现的时代精神。
                 材料二 朱熹《玉山讲义》载:盖闻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故圣贤教人为学,非是使人缀缉言语,造作文辞,但为科名爵禄之计,须是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而推之以至于齐家、治国,可以平治天下,方是正当学问。
              张载在《西铭》中提到:乾称父,坤称母;予兹藐焉,乃混然中处。故天地之塞,吾其体;天地之帅,吾其性。民,吾同胞;物,吾与也。
              (2)根据材料二,概括宋代朱熹、张载思想的主要特点。
                  材料三 清代末年屡次对外战争失利,中国人民遭遇了严重的民族危机。民族处在危急存亡的严重时刻,传统文化更处在动摇之中。经过辛亥革命到“五四”运动,人们发出了“新文化”的号召。于是儒学、经学、理学三位一体居于主导地位的传统文化基本结束了,中西文化的异同优劣成为人们热烈讨论的主要论题。新的文化传统虽然没有建立起来,但已开始酝酿了。
              --张岱年《中国传统文化的形成演变及其发展规律》
              (3)根据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传统文化发展的认识。
            • 3.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教育制度发展史表明:中国的教育制度经历了一个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的波浪式发展过程。春秋战国时期,“学在官府”的局面被打破,形成“天子失官,学在四夷”的局面。但这些变化遭到了嬴秦执政时期以法为教,以吏为师的沉重打击。两汉以来,中国古代教育制度创新有三个大高峰,即西汉高峰、隋唐高峰和北宋高峰(如图所示).入汉之后,汉代教育制度从文教政策和教育目的作了较大的调整,形成了第一个教育制度创新的高峰。经过魏晋南北朝时期多元融合的教育思想的开创,到隋唐时多元融合的教育制度得以确立,形成了第二个高峰。而发展至宋,教育思想创新与教育制度创新几乎是同时进行的,形成了第三个高峰。

              --摘编自李国钧、王炳照主编的《中国教育制度通史》
              (1)结合材料一及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汉代的教育制度与春秋战国时期相比有何变化?指出唐宋教育制度创新的共同原因。
              材料二  近代以来,由于社会环境的变化,各阶层人民的教育观念发生了相应的转变。甲午战争失败后,维新派积极推进新式学堂的开办。维新派认为,中国积贫积弱的主要原因是没有良好的教育,为了变法,必先改革教育。从京师大学堂到各省的实业学堂、南洋公学等各教学机构纷纷成立。长沙创办的时务学堂和京师大学堂设立后,把经学、理学、掌故学等列为普通学,以高等算学、格致学、农学、矿学、商学、卫生学等实学为专门学。
              --摘编自张海鹏等编《中国近代史》
              (2)结合材料二及所学知识,指出当时维新派与洋务派教育改革的共同之处。如何认识教育与时代发展的关系。
            • 4.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春秋战国时期)儒家尊奉尧舜诸人,欲使社会返于黄金时代:道家主张破坏文化制度,成为无为之世,皆不适宜于时代之需要。墨家刻苦太甚,理想高而难行。后起之法家,则根据剧变之社会趋势,树立理想;更据现实,谋求社会之改革。自诸家势力消长而论,道家不谈政治,其徒渐少。墨家学说不合于强国之兼并政策,其徒为主义奋斗而死者亦众,渐不能与儒家抗衡。儒家常为统治者辩护,法家更积极主张扩张君权,二家易与国君接近。
              --摘编自陈恭禄《中国通史》
              材料二在不同的希腊哲学家派别中,无论是苏格拉底或是他的后继者们,除了关心道德以外,都对人类的理智,例如知识论感兴趣。而同一时期大多数中国的哲学流派的思索,都集中于人类事务的社会政治层面上,其哲学趣味主要集中于作为一种社会和政治动物的人。这种哲学趣味绝对是“人文主义”的,其实应该说是“社会”的,因为其强调社会多于个人。
              --摘编自费正清《中国:传统与变革》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春秋战国时期儒、道、墨、法四家学派主张建立的理想社会模式,并分析影响其“势力消长”的共同因素。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先暂和希腊先哲思想的异同。
            • 5. 中国古代文学辉煌灿烂,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与中国历史、文化紧密相连。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为政》)子张问仁于孔子,孔子曰:“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请问之,曰:“恭、宽、信、敏、惠。恭则不侮,宽则得众,信则人任焉,敏则有功,惠则足以使人。”(《阳货》)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颜渊》)子曰:“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学而》)
              --《论语》
              若使天下兼相爱,爱人若爱其身,犹有不孝者乎?视父兄与君若其身,恶(wū何)施不孝?犹有不慈者乎?视弟子与臣若其身,恶施不慈?故不孝不慈亡(通“无”)有。(《兼爱(上)》)圣王为政,其发令、兴事、使民、用财也,无不加用而为者。是故用财不费,民德不劳,其兴利多矣。(《节用》(上))
              --《墨子》
              (1)《论语》和《墨子》均属先秦诸子散文。试归纳上述材料中所体现的孔子和墨子的思想主张有哪些异同点?结合所学,分析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社会背景。
              材料二

              (2)阅读材料,结合所学,解读柳永对宋词的贡献。
              要求:提取信息充分;总结和归纳准确、完整;解释和分析逻辑清晰。
              材料三“臣草芥寒门,鸠群鸭属之中,岂意得征凤鸾之瑞。今贵人上锡天恩,下昭祖德,此皆山川日月之精华,祖宗之远德,钟于一人,幸及政夫妇。且今上体天地生生之大德,垂古今未有之旷恩,虽肝脑涂地,岂能报效万一!惟朝乾夕惕,忠于厥职。伏愿圣君万岁千秋,乃天下苍生之福也。”
              --《红楼梦》
              (3)《红楼梦》是清代作家曹雪芹创作的古典长篇小说,毛泽东说《红楼梦》写的是很精致、很细致的社会历史。上述材料反映了明清时期怎样的社会历史?并结合史实加以说明。
            • 6. 人类社会发展中有战争的存在,更有对和平的追求。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孙武对中国古代军事思想乃至现代军事思想影响最大的军事思想家,被誉为兵圣《孙子兵法》开篇便是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书中还集中阐述,中国古代军事思想主要以避免战争为主,认为战争是解决冲突的最后手段,书中最早提出了战争是政治的延续。
              历代对其研究呈现不同特点,秦汉时期的统治者对《孙子兵法》内尊而外贬,甚至实行禁锢政策;唐朝自高宗至玄宗前,宋朝自太祖后至仁宗前,均曾出现兵学萧条景象。而战国时期、三国时期、唐安史之乱后至灭亡,宋仁宗之后至南宋亡,民国等时期,则都言兵者甚多,兵学著述传于世者亦繁,有价值者也较多。
              ------摘自战略网
              (1)根据材料一指出《孙子兵法》中的军事思想。后世对其研究呈现什么特点,并结合材料予以说明
                 材料二“[英国舰队]所向无不披靡,彼已目中无华,若海面更无船炮水军,是逆夷到一城邑,可取则取,即不可取,亦不过扬帆舍去,又顾之他,在彼有得无失,何所忌惮?而我则千疮百孔,何处可以解严?”林则徐认为“海疆久远之谋”是“亟筹船炮,速募水军,得敢死之士而用之,彼北亦北,彼南亦南,其费虽若甚繁,实比陆路分屯、远途征调所省为多”。
              --《林则徐书简》
              (2)依据材料二、概括林则徐的海防思想产生的原因。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晚清地主阶级士大夫如何应对海防危机。
                 材料三    审判的价值在于警示未来

                  1970年时任德国总理勃兰特在华沙犹太人纪念碑下跪,对二战时被纳粹屠杀的犹太人表示深深的歉意和愧疚。
                  从1945年11月到1946年10月,美、苏、英、法四国,在纽伦堡法庭开始对22名纳粹分子进行审判。10个月共开庭400多次,听取或阅读了200多名证人的证言、证词。根据确凿证据和国际法则,1946年9月30日法庭宣布:以战争罪、反人类罪判处12人绞刑、3人无期徒刑、2人20年徒刑、1人15年徒刑、1人10年徒刑。纳粹党领导机构、纳粹党卫军、国家秘密警察和保安勤务处为犯罪组织。

              2006年日本首相小泉纯一郎参拜供奉日本二战甲级战犯的靖国神社。
              从1946年5月3日到1948年11月12日,中、美、英、苏、法等11个国家,在东京设立远东国际军事法庭开始对28名日本军国主义分子进行审判。共开庭800多次,有400多位证人出庭作证。最后判处东条英机等7名甲级战犯绞刑,16名甲级战犯无期徒刑,2名甲级战犯分别判处20年和7年有期徒刑。但美国出于自己利益考虑,对一些杀害许多中国人的日本战犯免于起诉,还设法保留了日本天皇制。
              (3)依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从“审判的价值在于警示未来”的角度,解读两场审判。要求:提取信息充分,总结和归纳准确完整,解释和分析逻辑清晰。
            • 7. “法”被列为“汉语盘点2014”年度国内字。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法不阿贵,绳不绕曲,法之所加,智者弗能辞,勇者弗敢争,刑过不避大夫,赏善不遗匹夫。”(《韩非子》)
              (1)依据材料一,概括韩非子思想主张。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指出这一主张在当时的进步意义。
              材料二  美国宪法是美国建国初期多元利益集团谈判和妥协的结果,宪法所创立的也是一个利益谈判和妥协的政治机制。在美国两百多年的历史上,不同的利益集团因应对不断变化的历史环境,利用依宪法衍生的宪政机制,就各自的利益和联邦的“公共”利益的定义和定位,相互进行一种连续不停的谈判和妥协……宪法的生命力不断得到更新,表现出一种“超稳定性”,成为一部“活着的宪法”。(王希《原则与妥协》)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美国1787年宪法的制定,指出“妥协”在调和当时美国国内矛盾方面的具体表现。由此,谈谈你对当时“妥协”的认识。
              材料三  清末“预备立宪”大事记
              1905年,清政府派五大臣出洋考察“宪政”,揭开“预备立宪”序幕。
              1906年,出洋考察大臣回国,并奏说,立宪可使“皇位永固”“外患渐轻”“内乱可弭”,清政府宣布预备立宪。
              1907年,清政府宣布“预备仿行宪政”,在中央筹设资政院,各省筹设谘议局。
              1908年,清政府又宣布“预备立宪”以九年为期,同时颁布以保障“君上大权”为核心内容的《钦定宪法大纲》,但也限制了皇帝的权力,规定了公民的一些基本权利,规定了三权分立的政权组织形式。此后两三年,还颁布了各种法律的草案,基本上属于资本主义的范畴。
              1909年,多数省份设立谘议局,多由立宪派主持,积极开展立宪活动。
              1911年,清政府组成立“责任内阁”,在13个内阁大臣中,皇族占7人,人们讥称它为“皇族内阁”。
              (据人教版《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等整理。)
              (3)长期以来,人们对清末立宪的认识有两种主流观点:①认为清末“预备立宪”是一场政治“骗局”,是“假立宪”; ②清末“预备立宪”推动了近代中国宪政运动的进程。请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选择其中一种观点进行剖析。
            • 8. 法制建设是政治文明的坚实基础。
              材料一  制定宪法与拥立德高望重者为王的理由是相同的。因为,人们始终在求索的就是在法律面前享有平等的权利。因为凡是权利,就应当人人共享,否则就不能算是权利。如果人们能够通过某个公正善良者之手达到自己的目的,他们就心满意足了,但是他们要是没有这样的好运,那就只好制定法律,在任何时候对任何人都一视同仁。
              --(古罗马)西塞罗《论责任》
              法者,天下之程式也,万事之仪表也。……有生法,有守法(执行法度),有法于法(遵照法度行事).夫生法者,君也;守法者,臣也;法于法者,民也,君臣上下贵贱皆从法,此谓为大治。--《管子》
              (1)依据材料一,比较《论责任》和《管子》两书对法律认识的异同点。
              材料二  清政府派五大臣出洋考察宪政后,于1908年颁布了《钦定宪法大纲》,下面是其内容节选。
              君上大权
              一、大清皇帝统治大清帝国,万世一系,永永尊戴。   
              二、君上神圣尊严,不可侵犯。   
              三、钦定颁行法律及发交议案之权。 
              四、召集、开闭、停展及解散议院之权。  
              五、设官制禄及黜陟百司之权。用人之权,操之君上,而大臣辅弼之,议院不得干预。   
              六、统率陆海军及编定军制之权。
              七、宣战、讲和、订立条约及派遣使臣与认受使臣之权。   
              十、总揽司法权。
              十一、发命令及使发命令之权。
              臣民权利义务
              一、臣民中有合于法律命令所定资格者,得为文武官吏及议员。   
              二、臣民于法律范围以内,所有言论、著作、出版及集会、结社等事,均准其自由。   
              三、臣民非按照法律所定,不加以逮捕、监禁、处罚。   
              四、臣民可以请法官审判其呈诉之案件。   
              六、臣民之财产及居住,无故不加侵扰。   
              七、臣民按照法律所定,有纳税、当兵之义务。
              九、臣民有遵守国家法律之义务。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钦定宪法大纲》颁布的背景,对其进行评价。
              材料三   1563年,伊丽莎白女王颁布了英国历史上第一个适用于所有行业的劳工法。15-17世纪中叶,英国的劳工立法试图通过强力使雇佣双方恪守法律规定,没有体现雇佣双方个人自由选择的可能。1802年,英国议会通过了世界上第一部重要的旨在纺织业中缩短学徒的工作时间和改善他们的工作条件的职业安全卫生法规《学徒健康与道德法》,这是现代劳动法的开端。1833年,英国诞生了第一个有效的工厂法。废除以管制为特点的家长式立法,为劳资关系松绑,成为这一时期英国社会立法的主要内容。从19世纪中叶到20世纪初,工人获得了与雇主平等的政治与法律地位;《雇主责任法》等一系列保护性立法进一步限制了雇主的自由,使其不能再任意侵害工人的利益;工会的合法地位以及集体谈判的合法性得到确认。1959年英国修正了《工资委员会法》,提高最低工资标准;1964年颁布了《职业教育法》;1972年颁布了《劳动合同法》;1974年颁布了《技术安全和生产卫生法》;1975年颁布了《就业保障法》等。
              (3)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解读英国劳工立法的历程。
              要求:提取信息充分;总结和归纳准确、完整;解释和分析逻辑清晰。
            • 9.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公元前3世纪-公元2世纪是中国社会的蜕变时期:从中原的中国不断向四周扩展,成为中国本部的中国;完成了“封邦建国”向“天下国家”体制的转变;先秦思想学派,如百川汇海,终于融合为中国文化的思想模式。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从疆域拓展、政治体制、思想文化方面叙述这一时期中国蜕变的过程。
              无敌舰队清教光荣革命大宪章王位继承法牛顿航海条列
              新模范军启蒙运动工业革命权利法案鸦片战争莱布尼茨英法大战
                 材料二   自新航路开辟以来,英国跃入世人的眼球而一发不可收拾……直至《1763年公告》的发布,英国最终打败法国,近代英国完成了崛起的过程。
              --计秋枫《近代前期英国崛起的历史逻辑》
              无敌舰队清教光荣革命大宪章王位继承法牛顿航海条列
              新模范军启蒙运动工业革命权利法案鸦片战争莱布尼茨英法大战
              (2)在上表词中任选4个,运用这4个词围绕某个侧面使“英国的崛起”提炼一个主题并进行简要阐释。
              要求:主题明确、选词准确、阐释清晰
                 材料三  新中国不同时期的大纲与课标
              “美国是战后世界上新的反动和侵略的中心。”“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只有美帝国主义利用战争发了横财,成为最大的国际剥削者,成为世界反动势力的主要堡垒。”
              --摘编自1956年《高级中学世界近代现代史教学大纲(草案)》
              “了解美苏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认识美苏‘冷战’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国际关系发展的影响。”“以‘布雷顿森林体系’建立为例,认识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以美国主导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形成。”
              --摘自2004年《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
              (3)根据材料三,《历史教学大纲》和《历史课程标准》对于二战后国际政治经济的学习要求有什么变化?试从国际形势、中外关系角度分析变化的原因。
            • 10.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春秋战国社会处于大变革大动荡时期,……历史由分裂走向统一,针对社会的急剧变化,各学派热烈争辩,著书立说,阐述各自的思想和政治主张。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
              材料二  邓小平从世界经济多极化的格局和中国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实际出发,提出了我国对外开放的梯度的开放政策和对外资的优惠政策,通过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发区--内地这样多层次的梯度推进,……形成了多层次、多渠道、全方位的对外开放新格局。
              --陈钺、汤秀莲《邓小平的对外开放理论:富民强国之路》
              材料三  从1978 年算起……,我国曾有过两次思想大解放,(一)1978 年,一篇署名文章打破“两个凡是”神话,拉开了第一次思想大解放的序幕。(二)1992 年,邓小平南巡谈话触动姓“社”姓“资”,导致了第二次思想大解放潮流的形成。
              --节选于《改革开放30 年》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所反映的历史事件及其历史地位。
              (2)根据材料二概括邓小平对外开放的思路,并指出中国对外开放格局的特点。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两次思想大解放的不同作用。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