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2015年10月习近平在英国议会发表讲话时指出:在中国,民本和法制思想自古有之,既要吸收中华法制的优良传统,也借鉴世界各国法治的有益做法,加快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依据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法经》与《十二铜表法》(如图所示)的产生似乎是历史的巧合,并由此开启两大法系成文立法之先河。
              公元前5世纪“魏文侯师于李悝,集诸国法典,造《法经》六篇”“秦汉律令其文起自《法经》”。李悝认为“王者之政莫急于盗贼”,故《法经》始于《盗》《贼》.《法经》还包括审判、断狱、追捕罪犯及定罪量刑的通例与原则,是一部诸法合体、刑重民轻的刑法和刑事诉讼法法典。
              (1)阅读材料结合所学,概括两部法律的异同。
              (2)结合史实说出英国在世界法治文明发展进程中的贡献。
              (3)阅读材料结合所学,以“挑战与应对--中国比较法学的诞生”为主题进行解读。
              要求:提取信息充分;总结和归纳准确、完整;解释和分析逻辑清晰。
            • 2. 中国古代的“士”。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春秋末到战国时期,下层平民中大量受过教育的“士”或进入诸侯大夫的机构,或独立于社会,形成一个不拥有政治权力却拥有文化权力的知识人阶层,从孔子起到秦代干政的韩非、李斯是一类,自庄子起到秦末的鸡冠子(注:道家代表,终身不仕)又是一类,如果说春秋早期和中期,这批文化知识的拥有者大多还只能做卿大夫的家臣,像孔子的弟子,那么,战国时期则相当多的“士”就十分风光……常常可以与权力分庭抗礼,于“思想”便出现了独立的发展空间。--葛兆光《中国思想史》
              材料二   独立人格在传统知识分子身上极为匮乏,相反地倒表现出另一种人格形象:依附人格。即在思想上依傍古人、拘泥经典,在政治上热衷仕途、委身皇权……在宗法一体化的社会结构中,儒家学说、科举制度和宗法纲常这三张大网将知识分子的身心紧紧笼罩起来,使之成为黏附于官僚政治的人格工具。--许纪霖《大时代中的知识人》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当时的“士”与社会政治活动的关系如何?当时“思想”出现“独立的发展空间”的时代背景是什么?
              (2)对比材料二与材料一,古代知识分子发生了什么变化?请指出发生这一变化的因素。
            • 3.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历史时期中国西欧国家
              ①公元前6世纪~公元前3世纪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出现,形成中国历史上的第一次思想解放潮流。古希腊涌现出普罗泰格拉、苏格拉底等人文主义思想家,形成了欧洲历史上的思想解放潮流。
              ②公元前3世纪~公元15世纪秦始皇:“焚书坑儒”
              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朱元璋:科举以朱熹等“传注为宗”
              公元4世纪末,罗马帝国规定:信奉基督教之外的异端为犯罪行为,反对教会就是反对帝国。
              1231年天主教会设立宗教裁判所,对宗教异端进行侦查、审判和裁决。
              ③16世纪李贽:“夫天生一人,自有一人之用,不待取给于孔子而后足也。若必待取足于孔子,则千古以前无孔子,终不得为人乎?”马丁•路德:“我不接受教皇的权威,我的良心之系于福音。”“每个人都是自己的牧师。”
              ④18~19世纪严复指出封建君主皆为“大盗窃国”,主张国家属于人民,王侯将相是人民的公仆。卢梭:“人民的主权是至高无上的,必须由人们直接行使,不能被代表。”
              (1)据材料,概括各个时期中国和西欧国家思想发展史的历史特征。
              (2)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孔子和苏格拉底思想的共同点,分析②时期中西方思想文化政策在目的和影响上的相似性。
              (3)据材料概括李贽和马丁•路德的思想主张。结合所学知识分析④时期中西方思想家思想主张产生的原因有何异同。
              (4)综上,谈谈你对中西方思想发展演变的认识。
            • 4.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韩非所崇尚的法治,即所谓“事最适者”,就是适合时代,符合事理、利于君主专制服务,其核心就是通过立法令、行法令,达到“尊公废私”,而所谓“公”,实际上就是帝王。法律为君主所设,其基本原则当然要体现君主利益而废止臣民的私利,实现“利出一孔”的一元化的国家体制。因此,法律对于官员来说就具有绝对的指导意义,这实际上也就是要求臣民的一举一动必须绝对符合法律的要求。当然,韩非还认识到,真正的法律不只是最大可能地限制人民,让他们不敢说,不敢做,而且应该“禁其心”,从内心惧怕法律,不敢违法。
              --马娟《浅析韩非子的“法”》
              材料二
              在中国近代的进步思想家中,梁启超以热情地宣传和鼓吹西方的法治主义而名噪一时。他在批判继承中国传统法律文化的基础上,吸收借鉴西方资产阶级法治思想,以“宪法为依据,国会为基础,司法独立为根本”构筑成其理想中的“法治大厦”。梁启超指出,要实行法治,首先必须制定一部完善的宪法以为法治前提,否则法治将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末。……梁启超认为,民权是立宪的基础,立宪又可以保障民权。唯有兴民权,才能建成真正意义上的法治国家。梁启超不仅是司法独立思想的积极倡导者,而且是司法独立原则的积极实践者。他认为,司法独立是立宪国的第一条件。因此,他不仅对内进行改良,改革封建司法体制,严格培养法律人才,普及法制观念,争取司法独立于立法、行政之外,而且对外要求废除帝国主义各国领事在我国领土内的裁判权,争取我国在国际上的司法独立。总而言之,司法独立是梁启超进行司法改革所关注的重点和焦点。
              --据范忠信《认识法学家梁启超》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韩非子法治思想产生的背景及其影响。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韩非子和梁启超法治思想的不同之处,分析梁启超法治思想形成的时代背景。
            • 5. 在历史发展的长河中,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是-个国家繁荣富强的必要前提和重要保证。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民族融合不断在进行。……经秦汉四百年的发展,华夏族成为统一的民族,中国也逐渐成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戴逸《中国民族边疆史研究》      材料二  汉朝时期的边疆分布着众多的民族,由于对这些地区的统一方式不同,汉朝对它们采取了不同的管理方式。汉王朝继承了秦在边疆地区设置郡县的这一制度…….在一些不设置郡县管理的边疆地区,汉王朝则设立了一些边疆专门性机构,诸如…….这些机构既理民政,管理边疆民族的有关事务,也理军政,负责维护边疆地区的稳定。
              --摘编自马大正《中国古代的边疆与边疆治理》      材料三  如图:
                    表格 鲜卑姓改为汉姓
              鲜卑姓汉姓鲜卑姓汉姓
              拓跋贺赖
              丘穆陵独孤
              步六狐贺楼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习知识回答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国家是哪一朝代?建立者是谁?
              (2)请写出西汉政府总管西域事务的机构名称。该机构的设置标志着我国哪一地区正式归属中央统辖?
              (3)材料三的图和表格反映的是哪一场改革?插图和表格反映的是具体改革措施哪两项?这场改革的对少数民族和中原文化的影响分别是什么?
            • 6.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国无常强,无常弱。 奉法者强则国强,奉法者弱则国弱。 ……故有荆庄、齐桓则荆、齐可以霸,有燕襄、魏安釐则燕、魏可以强。 今皆亡国者,其群臣官吏皆务所以乱,而不务所以治也。 其国乱弱矣,又皆释国法而私其外,则是负薪而救火也,乱弱甚矣!
              ---(战国)韩非子《韩非子•有度》
                  材料二:盖君子之为政,立善法于天下,则天下治;立善法于一国,则一国治。 如其不能立法,而欲人悦之,则日亦不足矣。 使周公知为政,则宜立学校之法于天下矣;不知立学校而徒能劳身以待天下之士,则不唯力有所不足,而势亦有所不得也。
              ---(北宋)王安石《周公》
                  材料三:从对事物的支配来看,要防止滥用权力,就必须以权力制约权力。可以有这样一种政体,不强迫任何人去做法律所不强迫他做的事,也不阻止任何人去做法律所许可他做的事。
              ---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
              (1)据材料一、材料二和所学知识,简述“奉法者强则国强”和“立善法”的背景,落实“立善法”的具体方法是什么?
              (2)概括材料三的二层含义及其关系,指出材料三和材料一、材料二的本质区别。
            • 7. 传统文化的精华是民族的灵魂。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先秦时期,儒家思想孕育了我国传统文化中的政治理想和道德准则;道家学说构成了两千多年传统思想的哲学基础;法家思想中的变革精神,成为历代进步思想家、政治家改革图治的理论武器。它们共同构造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
              (1)在材料一中任选一家,指出该学派的哪些观点“构造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
                  材料二  清季人虽未必有意识地全面反传统,却在很多地方为民初反传统者预备了思想武器。民国区别于清代的一个倾向性的变化即是最终形成了从负面解读传统的取向。
              --罗志田《权势转移:近代中国的思想、社会与学术》
              (2)任举一例说明“清季人虽必有意识地全面反传统,却在很多地方为民初反传统者预备了思想武器”。结合所学知识,阐释民国初年有识之士是如何“从负面解读”孔子和儒家学说的?
                 材料三如图所示

                   1939年,绥远形势告急,国民政府应蒙古族上层爱国人士的请求,派大员率军与蒙旗各界代表,共同迁陵。途经延安时,毛泽东敬献了花圈,边区政府秘书长恭读了祭文,祭祀之后,延安各界人士瞻仰了成吉思汗灵柩。成陵西迁,阅时数月,历地千里,各城镇乡民,宁断隔夜之炊,亦踊跃宰牲献醴,祭奠我中华民族英雄--元太祖成吉思汗的英灵,人人舒张民族正气,个个藐视倭奴气焰。--陈琳《成吉思汗陵西迁始末》等
              (3)结合时代特征,解读材料三所揭示的文化现象。
            • 8. 民本、民权、民主等都是古今中外仁人志士所追求的……,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商人发现东方只晓得追求财富,而我(伏尔泰)在那里则发现了精神世界。
              --求实网《中国梦-民主路》
              (1)从民本观的角度举例印证伏尔泰精神世界”?并指出其民本观的特点
              材料二 人人有“自主之权”,人人有“自立之权”,还主张人人平等,只有这样才不违背天赋人权的“公理”。--康有为
              人人有自主权,各尽其力;尽应尽的义务,享能享的权利。……专制君主是“收人人自主之权,而归诸一人,以一人而夺众人权”……中国若再不开放民权,就要亡国灭种。……
              --梁启超
              民权本于自然,是天赋的;而君权是民之所需,由民所赋予;如不符民需,则可为民所废。--谭嗣同
              (2)相比材料一的民本观,材料二主张有何进步性?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析上述主张。
              材料三 我们认为下述真理不言而喻:人人生而平等,造物主赋予他们若干不可让与的权利,其中包括生存权、自由权和追求幸福的权利。为保障这些权利,人们才在他们中间建立政府,而政府的正当权利,则是经被统治者同意授予的。任何形式的政府一旦对这些目标的实现起破坏作用时,人民便有权予以更换或废除,以建立一个新的政府……
              --《独立宣言》
              (3)《独立宣言》被称之为美殖民地人民争取民族独立的战斗檄文,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从民权的角度予以阐释。
            • 9.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  众所周知,“轴心时代”的观念是德国哲学家雅斯贝尔斯首先提出来的。他认为公元前800年--公元前200年之间是人类文明的“轴心时代”。这期间世界各地出现了伟大的思想家,比方说在中国出现了老子、孔子这样伟大的思想家,在印度出现了释加牟尼。后来在希腊就出现了苏格拉底、柏拉图这样的大思想家。
              这些文化传统经过2000多年的发展已经形成了人类文化主要的财富,而且这些不同地域的文化原来都是独立发展出来的,并没有互相影响,而且都是大体上同时发展起来的。雅斯贝尔斯还有一句话,我觉得非常重要,他讲“人类一直靠轴心时代所产生的思考和创造的一切而生存,每一次新的飞跃都回顾这一个时期并被它重新燃起火焰”,这个论断在历史上已经有多次可以得到证明了。
              因此我想,从某种意义上说,当今世界多种文化的发展,正是对2000多年前的“轴心时代”的一次新的飞跃。我们能不能这样看,21世纪或者从20世纪后半叶开始,是对2000多年前“轴心时代”的新的飞跃?……可以说,人类文化正在进入或者即将进入一个“新的轴心时代”。
              --摘编自汤一介《中国传统文化对当今人类社会之贡献》
                  材料二  当下世界、洲界、国界似乎模糊起来,但不同文明间的分歧乃至争斗,又普遍存在,有时还以一场激烈的形态展开(如在巴以之间).可见,文化的两个向度--全球化和多元化同时存在。……总之,与全球化相应的,即有文化的统一走势,又有文化的多元发展以及在某种程度上的彼此纷争。
              --摘编自冯天瑜、杨华、任放《中国文化史》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人类文化在“轴心时代”和“新的轴心时代”的发展特征。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阐述对汤一介所说“人类一直靠轴心时代所产生的思考和创造的一切而生存,每一次新的飞跃都回顾这一个时期并被它重新燃起火焰”的认识。(要求:以“认识”为中心;论点明确,史论结合。)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