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1972年,尼克松总统访问中国,双方签署了《中美联合公报》,中美两国正式建交。    (判断对错)
            • 2. 人类需要梦想,技术创新与交流合作推动了梦想的实现。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人类与土地的对话
              材料一  在最小的空间内用最简单的耕作方式养活尽可能多的人是中国的终极目标,为此,他们将土地分成小块,劳动者把全部精力都投入到比他的房子大不了多少倍的那块土地上面。
              --约•罗伯茨《十九世纪西方人眼中的中国》

              (1)材料一反映出中国古代农业生产的基本特征是    。结合所学,从改进农具和耕作技术的角度,分别列举一例证明这一特征。
              人类与海洋的对话
              材料二  1200至1500年间,欧洲普通船舶的吨位增加了一倍或二倍。14世纪时,葡萄牙人改制了三角帆索具,使船能够更直接逆风航行。此外,航海者还得到了航海情报汇编和地图的帮助。15世纪时,欧洲人的船舰已配备了火炮。到16世纪初,海军的战术已由设法撞入敌船转为舷炮齐射……这些发展给欧洲人以一个决定性的有利条件,使他们能夺取并控制世界各大洋。
              --摘编自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1500年以后的世界》
              (2)依据材料二, 概括16世纪以来欧洲人控制海洋的有利条件,并分析其影响。
              人类与天空的对话
              材料三  某学习小组为撰写历史小论文搜集了如下资料:
              ①1793年,法国人布兰查德实现了从气球上用降落伞下降的梦想,但降落伞不能控制下落方向,到19世纪,降落伞顶部开了导流孔,跳伞变得安全自如。
              ②1903年12月17日,美国人莱特兄弟首次实现了动力驱动、可操纵、可持续的载人飞行,开辟了人类航空的新纪元。
              ③牛顿发现的万有引力定律取得了如此辉煌的成就,以至于1968年阿波罗8号从月球返航的途中,当地面控制中心问及“是谁在驾驶”的时候,指令长回答:“我想现在是牛顿在驾驶。”
              ④“嫦娥奔月”是中国人耳熟能详的美丽传说,“嫦娥工程”的实施使这一传说变为现实。2013年12月15日,中国嫦娥三号的着陆器与巡视器成功分离,“玉兔号”顺利驶抵月球表面。
              ⑤2014年1月9日,第二届国际空间探索论坛开幕。包括美国、中国、俄罗斯、日本在内的30多个国家与会。会议主要有太空飞行中的各种因素、空间站建设等议题。
              ⑥2016年5月2日,一个国际天文学团队在《自然》杂志发表报告说,他们在离地球40光年的一颗矮星附近发现了3颗与地球大小相近的行星,这些行星可能具备宜居条件。
              (3)运用材料三,提出两个观点,构思历史小论文,完成下表。
              资料序号可论证的观点
              观点一:
              观点二:
            • 3. 思想解放能推动社会变革,对重要的历史革命与改革进行分类归纳,是我们梳理历史知识的一个有效方法。某研究性学习小组围绕“影响历史发展进程的革命与改革。进行了探究,请你来参与完成。
              任务一 知识梳理
              (1)根据表格中的类别,填写相关内容的序号。
              ①英国资产阶级革命②法国大革命③巴黎公社④俄国1861年改革⑤罗斯福新政⑥美国独立战争⑦新经济政策⑧明治维新⑨十月革命⑩戊戌变法⑪南北战争⑫辛亥革命
              资本主义性质的革命资本主义性质的改革社会主义性质的革命俄国(苏俄)历史上的改革
                              
              任务二 观点论证
              (2)在探究过程中,同学们对下面两个问题产生了疑问。请你结合史实,帮助他们解答(要求:问题1问题2都要作答)
              材料一有人认为。罗斯福新政不仅使美国渡过了经济危机,维护了资本主义民主制度,也为其他国家实施国家干预经济,进行体制性自我调整提供了宝贵的经验。但是,新政一开始就遭到一部分资本家反对。他们嫌罗斯福太迁就工人,课了垄断资本家的商税,在报纸上咒骂他天天都吃“烤百万富翁”,说《社会保障法》是从《共产党宣言》第18页逐字逐句抄来的。
              问题1:有人说罗斯福挽救了资本主义,又有人认为罗斯福新政损害了资产阶级的利益?你怎么看?
              材料二 有人认为辛亥革命“开启了中国前所未有的社会变革”。也有人认为辛亥革命的胜利果实被袁世凯所窃取,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没有完成,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没有改变。辛亥革命是“有花无果”。问题2:有人说:“辛亥革命胜利了”,也有人说:“辛亥革命失败了”谈谈你的看法。
              任务三  认识深化
              (3)你认为应该从哪些方面评价革命和改革的历史事件?
            • 4. 纵观人类文明发展史,法制观念、法律意识一直都是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填空。
              时期法律性文件名称相关内容性质、意义、作用或影响
              古代    以眼还眼、以牙还牙世界上现存的古代第一部比较完备的成文法典(性质)
              近代《权利法案》不经议会同意,国王不得颁布废除法律,不得征税意义    
                  这些联合殖民地从此成为,而且名正言顺的成为自由独立的合众国标志美国诞生,是世界上第一部资产阶级人权宣言(意义)
              《1787年宪法》(体现何种原则)    确立了美国比较民主的资产阶级政治体制(意义)
              《人权宣言》自由、平等、 制宪会议颁的法国资产阶级革命政治纲领,在1791年宪法中列为序言(性质)
              《拿破仑法典》 规定成年法国人都平等地享有民事权利,体现了在法律上公民平等的原则影响    
                  废除叛乱各州的奴隶制美国内战的转折点(影响)
              现代《国家工业复兴法》各工业企业制定本行业的公平经营规章(直接作用)    
              《联合国宣言》 保证将用自己的全部人力和物力,联合起来,彻底打垮法西斯国家(作用)    
              上述内容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启示是    
            • 5. 近代以来,中国逐渐开眼看世界,世界对中国的了解也逐渐深入。
              材料一 甲午战前,纵观整个知识分子阶层,除了王韬、黄遵宪等人明确称赞日本,主张学习日本外,大多数都持批评和否定的态度。尤其对日本改变祖宗成法,仿效西洋政治制度的做法不能接受,讽之为“东头西脚,不成东西”。
              --《甲午战败对中国知识分子的影响》
              材料二  1898年,康有为向光绪帝进呈他编写的《日本变政考》.此书分条记载了从明治元年(1868年)起至明治二十三年(1890年)止的明治维新的大事。康有为宣称“我朝变法,但采鉴于日本,一切已足”。光绪帝见到此书如获至宝,将它作为百日维新的指南。
              --《康有为变法思想新探》
              (1)结合材料一和所学,分析为什么大多数知识分子讽刺日本仿效西洋政治制度的做为“东头西脚,不成东西”?结合材料二和所学,指出康有为对明治维新的看法并分析其原因。
              《时代周刊》是美国的时事性周刊之一,对国际重大事件进行跟踪报道。《时代周刊》对中国的报道有以下内容:
              日   期封面
              1950年12月11日封面人物是毛主席,标题是:红色中国的毛。
              1954年5月10日封面人物是周恩来总理,他身后的栅栏里关着一条“张牙舞爪”、“目露凶光”的青龙。
              1972年3月6日封面用汉字“友”把画面切割成几块,其中包括尼克松与毛泽东、周恩来的会面;尼克松一行参观长城、观看芭蕾舞《红色娘子军》等。
              1979年1月1日封面人物是邓小平,他被评为本年度的风云人物,宣称“邓小平代表了中国新时代的形象”。
              1986年1月6日封面人物是邓小平,他再一次成为年度风云人物。
              1996年1月29日封面人物巩俐    是第一位登上《时代周刊》封面的华人艺人。
              2002年11月18日封面刊登了姚明身穿NBA休斯顿火箭队战袍的照片,被称为“巨人先生”。
              2003年以来登上《时代周刊》封面的中国影视、音乐、体育等各界人物不胜枚举。
              (2)结合材料和所学,从“美国对中国态度变化的角度”对材料进行解读。
              (要求:提取信息充分;总结和归纳准确、完整;解释和分析逻辑清晰。)
            • 6. 1972年《中美联合公报》的签署标志中美两国正式建立外交关系。    (判断对错)
            • 7. 英国的崛起是世界历史上的重大事件,对欧洲乃至世界都产生了深远影响。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十日谈》虽然讴歌了人性,但主要集中在人性中的本能方面。随着运动的发展,文艺复兴也逐渐从质朴走向高雅和精致。英国伟大的戏剧作家莎士比亚就是文艺复兴高潮时期的杰出代表人物,他在《哈姆雷特》中写道:“人是一件多么了不起的杰作!在理性上多么高贵!在才能上多么无限!多么文雅的举动!”
              --摘编自朱汉国《普通高中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必修三》
              (1)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指出《哈姆雷特》与《十日谈》中所歌颂的“人性”在侧重上有何不同。
                  材料二  17~18世纪英国相关重大事件表
              1687年牛顿撰写的《    》出版。
              1688年“光荣革命”
              1689年议会通过了《    
              1765年哈格里夫斯发明珍妮机
              1782年瓦特发明联动式蒸汽机
              (2)在材料二  中①、②处填上合适的内容。依据材料二,分析指出17世纪后英国快速发展的原因。
              材料三 这场战争,自西方人1514年起到中国,是他们积了325年窥探之后的一逞。炮声震撼了中国,也震撼了亚洲。对于中国来说,这场战争是一块界碑。它铭刻了中世纪古老的社会在炮口逼迫下走入近代的最初一步。
              --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3)材料三中的“这场战争”是指什么历史事件?结合所学知识,从社会性质、经济、思想的变化等角度分析“对于中国来说,这场战争是一块界碑”的含义。
            • 8. 20世纪中叶,在世界民族解放运动蓬勃发展的背景下,万隆会议和第一次不结盟运动首脑会议先后召开,两次会议都反对殖民主义,都促进了发展中国家的团结。    (判断对错)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