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改革是历史发展的鲜明主题。人类历史上的每一次重大的进步往往是都是由改革带来。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21年春天形成了这样的政治形势:要求必须立即采取迅速的,最坚决的,最紧急的办法来改善农民的生活状况和提高他们的生产力。从整个国家经济的角度来看,现在最大的“阻碍”正是从这里产生的。要增加粮食的生产和收成,增加燃料的收购和运输,非得改善农民生活状况,提高他们的生产力不可。
              --《列宁选集》第四卷
              材料二 第6条:兹授权农业部长,如棉花生产者书面同意将其1933年的棉花产量至少较上年减产30%,农业部长均得与之订立特权买卖合同,商定收购该生产者以数量不超过其前一年度的棉花。
              第8条:为了实施所宣布的政策,农业部长有权:通过与生产者达成协议或其他自愿方式,规定任何基本农产品的种植面积或减少其供销的产量,或二者并减,并规定与此有关的地租和津贴报酬,按照农业部长认为公平合理的数额,从供此项报酬的款项中支付。
              --摘自罗斯福新政《农业调整法》
              材料三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邓小平从中国、农民的实际情况出发,推行改革,初步构筑了适应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农村新经济体制框架,解放和发展了农村生产力,带来了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历史性巨变。
              --摘自中华书局版八年级下册历史教学参考
              请回答:
              (1)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列宁为“改善农民的生活状况和提高他们的生产力”,推行了什么政策?
              (2)根据材料二,概括罗斯福调整农业生产的措施。这些措施实施的背景是什么?
              (3)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农村推行的改革是什么?起到了什么作用?
              (4)据材料一至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改革的理解。
            • 2. 表所列内容是与中国某省份相关的一些历史信息。据此推断该省份是(  )
              A.四川
              B.安徽
              C.江苏
              D.山西
            • 3.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有利于农业发展、解决粮食问题的举措是(  )
              ①推行人民公社制度  ②实行家庭承包责任制
              ③培育杂交水稻      ④取消了票证制度。
              A.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
              D.①③④
            • 4. 美国经济学家西奥多•舒尔茨认为:“小农经济行为,绝非西方社会一般人心目中那样懒惰、愚昧或投有理性。事实上,他是一个在传统农业的范畴内,有进取精神并对资源能作适度运用的人。”最能符合这一观点的是(  )
              A.1950年中国的土地改革
              B.1953-1956年中国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C.1958年的人民公社化运动
              D.中国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