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荀子强调“礼学”,认为“礼”是衡量一切的最高标准和治国的根本。他曾猛烈批评孟子等人的思想,并培养了韩非子、李斯等著名的法家代表人。这说明(  )
              A.荀子的思想属于法家思想体系
              B.荀子主张尊“礼”贬“仁”
              C.儒家与法家的思想有相近实质
              D.韩非子与荀子基本主张一致
            • 2. 如何理性看待社会中的等级身份,彰显平等价值。东西方思想家中有人提出“虽在农与工肆之人,有能则举之,高予之爵,重予之禄”,有人认为“奴隶是人,他们的天性和其他人相同”,有的倡导“人生而自由”。下列人物中,分别表达了这些主张的有(  )
              ①墨翟              ②孟轲           ③塞内卡         ④卢梭。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 3. 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首次提出划定“生态红线”,要求加快生态制度文明建设,建设美丽中国。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古人注重人和自然的关系。请列举中国古代注重人与自然关系的两个重要思想家及其主张。
              材料一  近代以来英国针对空气污染和水污染的部分法律
              时间法律名称
              1843年《控制蒸汽机和炉灶排烟法》
              1855年《有害物质去除法》
              1876年《河流防污法》
              1926年《公共卫生(烟害防治)法》
              1956年《大气清洁法》
              1963年《水资源法》
              1973年《水法》
              1974年《污染控制法》
              --据梅雪芹《历史学与环境问题研究》
              (2)材料一说明了什么问题?依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请列举二战以来资本主义发展中出现的有利于环境改善的因素。
              材料二2002年全球碳排放量示意图

              --引自M-F.杜兰等编《全球化地图》(3)近年来,西方发达国家指责中国排放了过多的温室气体,加剧了全球变暖。请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从历史和现实角度评析该观点。
            • 4. 百家争鸣是指不同文化风格、不同学术主张的派别相互竞争,同时相互学习、相互吸收的形势。造成春秋战国时期这一“形势”的原因有(  )
              ①从“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到“礼乐征伐自诸侯出”
              ②从“刀耕火种”到“以牛田”
              ③出现“天子失官,学在四夷”的现象
              ④墨家与儒家在许多观点上是相对立的,法家则吸收了道家的思想。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②
              D.①③
            • 5. “如果不是在西周转入东周的时期出现了文化上的重大变异,也许封建的体制还会周而复始地循环一段时间……一种不同于以往的,非宗法、非宗教、绝对实利主义的文化成长起,谁对传统抛弃得越彻底,对实利主义奉行得越透彻,谁就能在竞争中占得先机。春秋战国时期的政治改革,实际上就是实利主义的角逐。”最能反映这种“文化上的重大变异”的是(  )
              A.儒家思想
              B.墨家思想
              C.道家思想
              D.法家思想
            • 6. 1905年,同盟会出版的《民报》创刊号撇开孔孟老庄,把墨子奉为一代宗师,并 刊登了臆想的墨子画像。当时配发的文字介绍,最有可能的是称墨子为(  )
              A.中国古代反对民族压迫第一人
              B.中国古代关注民生第一人
              C.世界第一和平主义大家
              D.世界第一平等博爱主义大家
            • 7.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  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物质生产、生活有了很大的改观,这得益于生产工具的改进和技术的进步。……井田制度遭到严重的破坏。公元前594年鲁国“初税亩”。……围绕着“争霸”战争的需要,春秋以至战国的整个历史阶段内,诸侯国们都在不停地进行着改革。经过改革,公室宗族逐渐衰亡,卿族甚或平民贵族势力增强,这些都为文化的理性主义和人本思潮的兴起奠定了社会物质基础。
              --摘编潘俊杰、魏婧《春秋战国时期的文化转型》
              材料二  18~19世纪英国议会通过4763件圈地法案,共圈地269万公项,1790年前后英国开始使用打谷机,以后使用许多新的农业技术和农业机械,粮食总产量1700年为3.175百万夸特,1845年为18.665百万夸特(夸特:计量单位)。
              --中国英国史研究会编《英国史论文集》
              材料三  美国的经济在独立战争和南北战争之间以飞快的速度发展。大量的粮食和各种原料通过铁路和轮船运到美国东部和欧洲西部那些正在迅速发展的城市中心。同时,数以百万计的移民为美国实业家和农场主提供了大量的廉价劳动力,进一步扩大了国内市场。
              --摘编自斯塔夫理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四                  1959~1984年中国粮食产量情况
              1959年1961年1978年1984年
              3400亿斤2950亿斤6000亿斤8000亿斤
              (1)根据材料一归纳出推动社会转型的因素。
              (2)根据材料二、三,概括英美两国农业发展的共同原因。
              (3)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四中50 年代末至60 年代初、70 年代末至80 年代初我国粮食产量变化与农村经济体制之间的关系。
            • 8. 教育部将十八大“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等会议精神列为初高中政治课教学重点。我国古代就重视保护环境。《韩非子》记载“殷之法,弃灰于公道者断其手。”西汉实行盐铁官营,严禁私人盲目开采。《唐律》“诸弃毁官和器物及毁伐树木、稼穑者,准盗论。”这些举措说明(  )
              ①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是历代王朝追求的共同目标
              ②重要资源实行国家管控有利于保护环境
              ③立法和行政管理应是保护环境的有效举措
              ④加强合作是保护环境的必要手段。
              A.①②
              B.②④
              C.②③
              D.③④
            • 9. 法制是政治文明的重要标志,彰显着不同文化的精神内涵。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明主之道,必明于公私之分,明法制去私恩”。“法不阿贵,别过不避大夫,赏善不遗匹夫。”
              ---摘选自《韩非子》
              材料二《权利法案》基本上是重申英国人“自古就有的权利”,比如议会必须定期召开,享有讨论国事和言论自由的权利,征税权属于议会,国民可以自由请愿等等。从表面上看,它似乎没有什么新意,但事实上,这却是政体制度上一次真正的革命。
              ---钱乘旦《在传统与变革之间》
              材料三  新中国宪法有关农村集体经济部分的规定:
              国家导和帮助个体农民增加生产,并且鼓励他们根据自愿的原则组织生产合作、供销合作和信用合作。---《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1954年)
              第八条(第一款)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实行家庭承包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农村中的生产、供销、信用、消费等各种形式的合作经济,是社会主义劳动群众集体所有制经济。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1982年)
              (1)概括材料一韩非子的思想主张。结合所学分析其对当时历史发展的响。
              (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如何理解“这却是政体制度上一次真正的革命?”
              (3)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概括指出宪法规定的农村经济政策的变化及宪法对农村经济发展的历史意义。
            • 10. 很多成语典故源自春秋战国时期,如卧薪尝胆、围魏救赵、奇货可居、唇亡齿寒、毛遂自荐、朝秦暮楚等等。这些成语典故反映出当时(  )
              A.经济大发展
              B.政治大动荡
              C.文化大繁荣
              D.社会大变革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