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秦汉开始直至元朝的1500多年是丝绸之路的第一时代,特征主要是:形成了以陆路为主的交通格局,背靠海洋,面向北方,以长城为中心,农耕文明和游牧文明成为对抗、交流、融合的两大主要势力,……这一时代,陆上丝绸之路主要维系了中原与周边少数民族的交往。在中华民族形成的过程中,各种族群、集团、部落、宗教、文化等形成了嵌入式互动格局。……正是这种嵌入式互动才使得现代民族国家意义上的“中国”得以形成,也是我们理解多元一体中华民族形成的关键。
                 1405年,朱棣派透郑和第一次下西洋,此后郑和又六次下西洋,最远到达东非,开拓了海上丝绸之路。这是丝绸之路第二时代的开端。这个时代的特点是大陆文明与海洋文明的对话、交流和交往。由于这个时代明清的综合国力在世界范圈内大体保持领先地位,中国由此成为当时世界经济和贸易的中心地区之一。通过三角贸易,欧洲人从美洲和非洲掠夺大量的白银和黄金,用来购买中国的丝绸、瓷器等商品,再运回欧洲,……19世纪以后,西方列强倚恃坚船利炮通过海上丝绸之路而来,中国悠久的丝绸之路由此蒙上一层重重的雾霾。
              --吕文利《丝绸之路的“三个时代》材料二:如表为我国出口商品结构统计表(单位:百分比)
              年代1978198519862007
              初级产品53.550.536.45.1
              工业制成品46.549.563.694.9
              如图示意我国出口工业制成品结构(单位:百分比)

              --表、图均出自国家统计局、商务部网站(l)根据材料一并结合解知识,概括丝绸之路转化的原因,分析不同时代丝绸之路的影响。
              (2)材料二反映了我国对外贸易中商品结构发生什么变化?结合所学知讥概括指出造成这种变化的主要因素。
            • 2. 抓紧规划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这是中国推进新一轮改革开放的大战略。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郑和之远航是要以德怀远,不仅不事掠夺,而且还送上大量礼物,以寻求对方之“朝贡”。保罗•肯尼迪在《大国的兴衰》一书中评价郑和远航时说:“应该特别提到,中国人从不抢劫和屠杀,与葡萄牙人、荷兰人和俊略印度洋的其他欧洲人显然不同。”这种武功对国力的贡现只能是负数,如何能不劳民伤财?其作用只是满足一下帝王们的政冶虚荣心而已。
              --《欲知大道,必先为史》
              材料二  哥伦布们远航是赤裸裸的占有与掠夺。萄萄牙的一位远征的船长就公然表示:从好望角前行,我们不愿放过任何东西,而听其逃脱我们的控制,从苏法拉到日本的辽阔领城内的一切,我们都急子染指……没有任何一个角落我们没有占领,没有任何一个角落我们不希望归属于我们。
              --《欲知大道,必先为史》
              (1)中国古代海上丝绸之路开通于何时?依据材料一、概括郑和与哥伦布海外活动的特点及其性质。
              (2)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郑和下西洋难以为继的原因及启示。
              材料三

              (3)结合材料三,分析“一带一路”战略对中国发展的现实意义。
            • 3. 通过古代“丝绸之路”运往世界各地的中国瓷器种类繁多,形式多样,适合不同阶层人们使用;原产于美洲的玉米等高产作物通过海上“丝绸之路”传到中国,在中国各地广泛种植.材料主要验证了丝绸之路在(  )
              A.社会史观下人民生活更加丰富
              B.近代化史观下中国社会日益进步
              C.整体史观下世界联系日益密切
              D.文明史观下不同文明间激烈碰撞
            • 4. 与如图所示地图所示时期相对应的事件是(  )
              A.新航路开辟打破了各洲相对孤立局面
              B.丝绸之路是东西方贸易的主要通道
              C.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基本形成
              D.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日益显现
            • 5. 公元前4世纪的亚里士多德就曾提到希腊有妇女穿丝织衣服,出生于公元前4年的罗马悲剧作家塞内卡批评妇女穿丝绸衣服是“向公众展示身体”,公元79年因观察维苏威火山爆发窒息而死的老普林尼批评男人穿丝绸衣服“丧失男性气概”。公元555年受查士丁尼大帝派遣的两名在中国传播景教的教士成功地将中国的蚕蛹偷运回到君士坦丁堡,从此罗马终于有了自己的蚕丝业。由此说明丝绸之路开辟的原因是(  )
              A.古欧洲内需
              B.中国的强盛
              C.中间商牟利
              D.张骞通西域
            • 6.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唐王朝时是丝绸之路交往的繁荣鼎盛时期。大食、东罗马帝国也不断派使节到长安与中国相通。国际考古学界在埃及、两河流域、伊朗高原、中亚细亚等地,出土过大量丝绸织品的文物,有的至今仍保存完好。自那时期,能种桑饲蚕的地方,已开始大量注意引进中国的丝纺技术。在长安、洛阳和广州等地,出现了大量的胡商。他们从制售胡饼到珠宝、乐器,开了不少店铺,有的多年不归,把中国看成他们的第二故乡。唐代丝绸之路的畅通繁荣,也进一步促进了东西方思想文化交流,对以后相互的社会和民族意识形态发展,产生了很多积极、深远的影响,这种思想文化的交流,是与宗教密切相关的。
              --摘编自赵宏《“丝绸之路”的起源与发展》
                  材料二   15世纪奥斯曼土耳其人崛起后,加大了对丝路贸易苛捐杂税的征收,迫使利益受损的商人逐渐放弃丝路,欧洲在寻找新丝路通道中进入了大航海时代。近代技术工业的诞生和发展对传统的手工产业商品也产生了极大冲击。中国是一个自给自足的封建传统国家,由于社会分工的制约以及生产力的低下,农民不可能生产更多的商品进入流通。当欧洲在中世纪后开始觉醒,工业革命浪潮席卷欧洲各国,中国传统商品再也难以与各种工业产品相竞争,逐渐被机械化生产的商品所替代。缺少了商品的交易和流动,作为商道的丝路便失去了传统的意义与价值,而遭到遗弃。
              --摘编自耿翔、贺小巍《丝绸之路的历史地理学解读》
              (1)根据材料一,概括指出唐朝时丝绸之路兴盛带来的积极影响。
              (2)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分析15世纪以后丝绸之路逐渐衰落的原因。
            • 7. 海洋是各国经贸文化交流的天然纽带。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古代海上丝绸之路路线图》

              历史上的海上丝绸之路是在东亚直到非洲东海岸之间一系列港口组成的海上贸易网络,从唐后期到宋朝形成高度繁荣态势,促成了贸易交流与地理知识、航海科技的传播。在古代这就是中国与南亚、东南亚各国和平友好往来的见证,也反映了中国在历史上的强大时期与周边国家睦邻友好,注重平等的经贸往来,与欧洲的殖民主义做法完全不同。--《拓展海上丝绸之路复兴海洋文明》(凤凰网2014年9月17日)
              材料二  自公元1500年,世界进入全球化时代,贸易中心逐渐从地中海转移到大西洋地区以来,欧洲国家就利用它们在工业技术、经济与政治制度上的优势,孜孜不倦地探求在这个全新时代寻求霸权的道路:从西班牙国王……(到)俾斯麦或伊藤博文,都清楚地明白经济发展、海外扩张与军事征服,将成为构筑一个大国的三根必要支柱。
              --朱步冲《西方大国崛起的条件:海权,工业,殖民》
              材料三  东南亚地区自古以来就是“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枢纽,中国愿同东盟国家加强海上合作,使用好中国政府设立的中国一东盟海上合作基金,发展好海洋合作伙伴关系,共同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中国愿通过扩大同东盟国家各领域务实合作,互通有无、优势互补,同东盟国家共享机遇、共迎挑战,实现共同发展、共同繁荣。--节选2013年10月3日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印度尼西亚国会的重要演讲
              (1)据材料一简析古代海上丝绸之路是一条怎样的“海路”。结合史实说明这一“海路”的兴衰情况及其原因。
              (2)指出材料二中欧洲殖民主义与古代中国完全不同的做法,并对此加以评价。
              (3)依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共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提出的时代背景。并谈谈你对共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认识。
            • 8.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历史地图包含了政治、经济、文化等多种信息。

              比较图1、2、3、4,提取两项有关中外经济发展变迁的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说明。
            • 9. 社会生活的变迁是历史发展的一面镜子。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长安城实行严格的“坊”“市”隔离制度。政府规定,“其市当以午时击鼓二百下而大众会,日入前七刻击钲三百下散。”市内除了唐人外,还有许多高鼻深目的波斯人,大食人,以及日本人。高丽人,还有黑人。回鹘衣装、胡旋舞、高丽乐等深受唐人喜爱,广为流行。--《唐前期长安城的商业》
              (1)据材料一归纳唐朝前期长安的城市特点,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成因。
              材料二《东京梦华录》记载,在北宋汴京城里,有桑家瓦子、中瓦、里瓦以及大小勾栏50余座。其中大的可容数千人。在京瓦肆伎艺就有小唱、傀儡、般杂剧、小说等人们喜闻乐见的丰富内容。
              (2)概括材料二反映的文化现象,据所学知识指出这一现象出现的原因。
              材料三  闽省土窄人稠,五谷稀少,故边海之民皆以船为家,以海为田,以贩番为命。……自一旦禁之,则利源阻塞,生计萧条;情困计穷,势必啸聚。--《明神宗实录》
              (3)指出材料三中造成“边海之民”生活变化的政策,并分析其对中国后世产生的影响。
            • 10. “中原经济区”指的是以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明确的重点开发区域为基础、中原城市群为支撑、涵盖河南全省、延及周边地区的经济区域。该区域地理位置重要,经济总量大,市场潜力巨大,文化底蕴深厚,在全国改革发展大局中具有重要战略地位。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多年来,在丝绸之路的开端问题上的争议既涉及一个城市的形象与市民的感情,还与城市的开发有关。2006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中国国家文物局在丝绸之路申报世界遗产国际协商会议上达成的《共同行动纲领》明确:丝绸之路始于中国汉代东西两京--西安和洛阳。所有入选遗产:①应关注该遗产可能作为丝绸之路的重要背景;②应能体现不同文明、多种文化间的对话、交流与磨合的特征。
              --摘编自《对话之路:丝绸之路整体性研究》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东汉知识,指出将洛阳作为丝路起点之一的主要依据。请你从历史文化和城市发展的角度,为西安、洛阳的城市开发提出建议。
                     材料二                 表卢汉(京汉)铁路、陇海铁路修筑情况简表--摘编自《中国铁路史》

              卢汉铁路(京汉铁路)
              路线卢沟桥--郑州--汉口
              过程1895年,光绪帝称“创巨痛深,需卧薪尝胆”,决定立即修筑卢汉铁路。因列强争夺、经费短缺等,铁路延至1897年才动工。1906年,正式通车。
              陇海铁路路线连云港--郑州--兰州
              过程1904年动工,五年后,清政府完成开封至洛阳段。
              1912年至1927年,北洋政府完成开封至海州段、洛阳至灵宝段。
              1927年至1946年,南京政府完成灵宝至天水段。
              1950年至1953年,完成天水至兰州段,至此全线通车。
              备注在铁路的影响下,一些集镇急速兴盛起来,发展成为本地区的重要城市。1954年,河南省会由开封迁往郑州。
              --摘编自《中国铁路史》
              (2)材料二中的“创巨痛深”具体指什么?结合所学知识,分别说明陇海铁路开工和全线通车的历史背景。
              (3)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卢汉(京汉)铁路和陇海铁路修筑的影响。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