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抓紧规划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这是中国推进新一轮改革开放的大战略。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郑和之远航是要以德怀远,不仅不事掠夺,而且还送上大量礼物,以寻求对方之“朝贡”。保罗•肯尼迪在《大国的兴衰》一书中评价郑和远航时说:“应该特别提到,中国人从不抢劫和屠杀,与葡萄牙人、荷兰人和俊略印度洋的其他欧洲人显然不同。”这种武功对国力的贡现只能是负数,如何能不劳民伤财?其作用只是满足一下帝王们的政冶虚荣心而已。
              --《欲知大道,必先为史》
              材料二  哥伦布们远航是赤裸裸的占有与掠夺。萄萄牙的一位远征的船长就公然表示:从好望角前行,我们不愿放过任何东西,而听其逃脱我们的控制,从苏法拉到日本的辽阔领城内的一切,我们都急子染指……没有任何一个角落我们没有占领,没有任何一个角落我们不希望归属于我们。
              --《欲知大道,必先为史》
              (1)中国古代海上丝绸之路开通于何时?依据材料一、概括郑和与哥伦布海外活动的特点及其性质。
              (2)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郑和下西洋难以为继的原因及启示。
              材料三

              (3)结合材料三,分析“一带一路”战略对中国发展的现实意义。
            • 2. 饮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
              材料一许倬云在《历史大脉络》中谈到“中国人以为繁荣安定的景观是田畴相接,庄稼丰茂;中国的诗歌中,最常见的是田园,很少有欧洲的牧野和山林。精耕细作的农业,为中国人的饮食开发出不少美味佳肴,可是其中最为丰富的成分是碳水化合物(淀粉)、纤维质与素食的蛋白质。”
              《剑桥古代史》中描述到:雅典人“不仅可以享受阿提卡的橄榄油和葡萄酒,而且可以食用黑海的谷物和干鱼,品尝腓尼基的椰枣和西西里的干酪。”……“雅典的粮食产量只能满足城邦
              1
              4
              的消费量,更多的粮食需要用橄榄油、葡萄酒的土特产品与外部交换。”
              (1)阅读材料一概括古代中国和古希腊饮食特点的异同,结合所学分析产生这种不同特点的原因。
              材料二糖是一种特殊产品,有很强的社会、政治、地缘和情感属性。人类学家马歇尔•萨林斯说过,在所有味觉中,人类对甜味最敏感喜欢,需求最大,其对历史的影响也就格外微妙。“四、五百年前,食糖代表着‘享乐’、‘糜烂’,在欧洲仍牵起不少道德争议。”……“当英国工人喝了第一杯加糖的红茶,其历史意义甚至足以和发明蒸汽机相提并论,因为喝茶不但改变了饮食的习惯、消费的模式、工作的意义,更改变了生产、贸易和消费的关系,改变了整个社会和经济的基础。”
              --李军、王秀清主编《历史视角中的“三农”》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谈谈你对“当英国工人喝了第一杯加糖的红茶,其历史意义甚至足以和发明蒸汽机相提并论”这一结论的理解。
              材料三历史上传入中国的瓜果蔬菜有很多,名字上留有明显外来痕迹大致如下。
              由来名称举偶今名
              胡系列“胡”系列大多为两汉至唐时期由西北陆路引入胡瓜、胡桃、胡豆、胡蒜等黄瓜、核桃、蚕豆、大蒜
              番系列多为南宋至元明时期由“番舶”(外国船只)带入番茄、番薯、番椒等西红柿、红薯、海椒
              洋系列大多由清代乃至近代引入。洋葱、洋芋、洋白菜等洋葱、土豆、圆白菜
              (3)阅读材料三,结合所学分析“胡系列、番系列、洋系列”传入中国的主要时代背景。以“吸纳与兼容”为主题对上表进行解读。
              要求:提取信息充分;总结和归纳准确完整;解释和分析逻辑清晰。
            • 3. 通过古代“丝绸之路”运往世界各地的中国瓷器种类繁多,形式多样,适合不同阶层人们使用;原产于美洲的玉米等高产作物通过海上“丝绸之路”传到中国,在中国各地广泛种植.材料主要验证了丝绸之路在(  )
              A.社会史观下人民生活更加丰富
              B.近代化史观下中国社会日益进步
              C.整体史观下世界联系日益密切
              D.文明史观下不同文明间激烈碰撞
            • 4. 与如图所示地图所示时期相对应的事件是(  )
              A.新航路开辟打破了各洲相对孤立局面
              B.丝绸之路是东西方贸易的主要通道
              C.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基本形成
              D.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日益显现
            • 5.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比较图1、图2,结合相关史实,从全球角度和人类文明发展角度探讨图2所示贸易发展的特点。
            • 6.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唐王朝时是丝绸之路交往的繁荣鼎盛时期。大食、东罗马帝国也不断派使节到长安与中国相通。国际考古学界在埃及、两河流域、伊朗高原、中亚细亚等地,出土过大量丝绸织品的文物,有的至今仍保存完好。自那时期,能种桑饲蚕的地方,已开始大量注意引进中国的丝纺技术。在长安、洛阳和广州等地,出现了大量的胡商。他们从制售胡饼到珠宝、乐器,开了不少店铺,有的多年不归,把中国看成他们的第二故乡。唐代丝绸之路的畅通繁荣,也进一步促进了东西方思想文化交流,对以后相互的社会和民族意识形态发展,产生了很多积极、深远的影响,这种思想文化的交流,是与宗教密切相关的。
              --摘编自赵宏《“丝绸之路”的起源与发展》
                  材料二   15世纪奥斯曼土耳其人崛起后,加大了对丝路贸易苛捐杂税的征收,迫使利益受损的商人逐渐放弃丝路,欧洲在寻找新丝路通道中进入了大航海时代。近代技术工业的诞生和发展对传统的手工产业商品也产生了极大冲击。中国是一个自给自足的封建传统国家,由于社会分工的制约以及生产力的低下,农民不可能生产更多的商品进入流通。当欧洲在中世纪后开始觉醒,工业革命浪潮席卷欧洲各国,中国传统商品再也难以与各种工业产品相竞争,逐渐被机械化生产的商品所替代。缺少了商品的交易和流动,作为商道的丝路便失去了传统的意义与价值,而遭到遗弃。
              --摘编自耿翔、贺小巍《丝绸之路的历史地理学解读》
              (1)根据材料一,概括指出唐朝时丝绸之路兴盛带来的积极影响。
              (2)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分析15世纪以后丝绸之路逐渐衰落的原因。
            • 7. 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开通为“一带一路”战略提供了历史条件,究其世界影响与新航路开辟相同的是(  )
              A.改变了世界贸易的格局
              B.促进了区域文明的交流
              C.刺激了商品经济的发展
              D.开启了对外扩张的序幕
            • 8. 唐宋域外交流
              材料一:唐宋海上交通路线图

              材料二:这一阶段,中国文化开始大范围地与东亚、西亚、南亚文化进行涵化整合,踏上了“亚洲之中国”的道路。--冯天瑜《中国文化史》
              问题:
              (1)材料一所示路线沟通了哪几大古代世界文明?
              (2)概括这一时期东西方交流的特点,并举例说明。
              (3)结合史实谈谈你对材料二观点的理解。
            • 9.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历史地图包含了政治、经济、文化等多种信息。

              比较图1、2、3、4,提取两项有关中外经济发展变迁的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说明。
            • 10. 社会生活的变迁是历史发展的一面镜子。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长安城实行严格的“坊”“市”隔离制度。政府规定,“其市当以午时击鼓二百下而大众会,日入前七刻击钲三百下散。”市内除了唐人外,还有许多高鼻深目的波斯人,大食人,以及日本人。高丽人,还有黑人。回鹘衣装、胡旋舞、高丽乐等深受唐人喜爱,广为流行。--《唐前期长安城的商业》
              (1)据材料一归纳唐朝前期长安的城市特点,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成因。
              材料二《东京梦华录》记载,在北宋汴京城里,有桑家瓦子、中瓦、里瓦以及大小勾栏50余座。其中大的可容数千人。在京瓦肆伎艺就有小唱、傀儡、般杂剧、小说等人们喜闻乐见的丰富内容。
              (2)概括材料二反映的文化现象,据所学知识指出这一现象出现的原因。
              材料三  闽省土窄人稠,五谷稀少,故边海之民皆以船为家,以海为田,以贩番为命。……自一旦禁之,则利源阻塞,生计萧条;情困计穷,势必啸聚。--《明神宗实录》
              (3)指出材料三中造成“边海之民”生活变化的政策,并分析其对中国后世产生的影响。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