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上海开埠
              材料:如图是晚清时期上海城市一隅。原图中有这样的文字介绍:“江海北关(注:专司外洋各国商务)设在沪北英租界黄浦滩上,规模宏敞,轮奐聿新。近日新造钟塔一座,矹立中央,高耸霄汉,并向外洋购运大钟安设其上……夜间则燃点电气灯,照耀如昼。”

              (1)英国在上海辟设租界所依据的主要文件是什么?
              (2)依据材料描述晚清时期上海城市风貌。对此你有何认识?
              (3)有历史学家说图象是“可视的历史”,如何理解?
            • 2. 中国的对外关系在不同历史时期呈现不同特征。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关于鸦片战争的爆发原因,美国学者费正清在《伟大的中国革命》中指出:“大家都认为鸦片战争是一次典型的非正义战争,是鸦片染成的战争……其实,根本是北京愿不愿意和英国订立平等国家关系的问题。”
              材料二  (二战)战争开始后,罗斯福……配备并训练国民党军队,供应战斗机和飞行员,派史迪威将军赴华等。罗斯福认定,在目前为战争作的努力中,中国是不会一下子变得更重要的,他希望一方面使中国能够继续抗战,一方面通过给予它地位来使它的幻想得到满足。1941年到1942年交接的冬季,给予中国一笔五亿美元的贷款援助。……在整个二战期间,美国的远东政策差不多都是由罗斯福一个人操办的,虽然支持腐败的蒋政权,但……他的这种援助,不能只看作是对国民党政府的援助。
              --马广东《罗斯福执政时期对蒋介石态度的转变》材料三  多边外交是一种与双边外交相互补充的外交战略。……三个以上国家的互动与双边互动相比保守秘密的难度要大得多,因此多边协议的制定和实施比双边协定更加具有透明性,更易于为国际舆论所监督。……参与多边外交的各方,其具体利益可能有较大的差异,但它们的利益总有一个交汇点。……多边外交的开展要求一个国家克制、甚至放弃某些领域内的单边或双边的利益考量,侧重于有互动关系的多边共同的利益标准。
              --《中国对多边外交的认识及参与》
              (1)根据材料一,概括费正清关于鸦片战争原因的观点。试评价这一观点。
              (2)根据材料二,概括二战期间美国对中国进行了哪些援助?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美国为什么要“援助中国”?
              (3)根据材料三,概括多边外交的特点。举例说明“新中国成立之初就开始涉足多边外交舞台”的重要事件。
            • 3.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20世纪20年代的中国,风雨如晦,山河破碎,闻一多先生怀着悲愤和期待写下了流传至今的《七子之歌》.闻一多所呼唤的“七子”是指香港、澳门、台湾、威海卫、广州湾、九龙、旅顺和大连七个地方,当时都被列强霸占。
              材料二   国会的意见:共产党中国政府不应该被接纳为联合国会员国作为中国的代表。
              --1953年6月4日《美国新闻处每日新闻公报》没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及其7.5亿人民的参加,是不可能有稳定和持久的和平的。正因为如此,我在好几个方面采取主动行动,为两国之间的比较正常的关系敞开门户。
              --1971年7月15日 尼克松讲话材料三  双方认为,二十一世纪全球性挑战日益增多,世界各国相互依存不断加深,对和平、发展与合作的需求增强。中美在事关全球稳定与繁荣的众多重大问题上,拥有更加广泛的合作基础,肩负更加重要的共同责任。两国应进一步加强协调与合作,共同应对挑战,为促进世界和平、安全、繁荣而努力。
              --2009年11月17日胡锦涛和奥巴马会谈后发表的《中美联合声明》.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指出历史上香港岛是被哪一个条约割占的?“台湾、澎湖列岛”是如何被日本窃取的?
              (2)根据材料二,指出美国在20世纪50年代和70年代对中国的态度? 并分析70年代美国发生这种变化的原因。70年代尼克松讲话前后美国采取了哪些“主动行动”与中国人民政府接触?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分析当前的中美关系的基本态势,并指出其决定因素。
              (4)根据所学知识指出当前阻碍台湾和祖国大陆统一的因素主要有哪些?
            • 4. 近代中国是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下列对这一社会性质认识不正确的是(  )
              ①形式上独立自主,实际上为资本主义列强间接统治
              ②政治上是半殖民地的,经济上是半封建的
              ③“半殖民地”是指丧失了部分的国家独立自主权
              ④“半封建”是指既保存了封建主义,又发展了资本主义。
              A.①
              B.②
              C.②③
              D.③④
            • 5. 1840年后,西方列强对中国发动一系列侵略战争,也给中国人民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记,下表所列相关信息,按出现先后排列正确的是(  )
              ①俄、法、德三国“干涉还辽”
              ‚②细菌战、毒气战
              ③ƒ领事裁判权、片面最惠国待遇
              划东交民巷为“使馆界”
              A.③④②①
              B.ƒ③②①④
              C.①③④②
              D.③①④②
            • 6.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美国崛起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美利坚民族并不是北美大陆的首批开辟者,但经过100余年的开拓却构成了美洲领土最大的国家;虽然美利坚合众国不是第一个实现资产阶级革命的国家,但到19世纪末工业产值位居世界第一。
                     材料二:近现代历史中的日本,在19世纪和20世纪的中后期经历了两次重要的国家发展阶段,在危机中寻求出路,在较短的时间内脱颖而出、后来居上,迅速具备足以同世界强国抗衡的实力,令世界为之震惊,也值得世人认真思考和深入研究。
              --以上材料均摘自人民出版社《大国崛起》       材料三:《复兴之路》,全景式追溯了中国近现代历史,着力一个影像的中国,理性且深情梳理了中华民族170多年的伟大复兴道路……和其他大国的崛起不同,中国是从内忧外患的境地中一步步争取到独立自主和国家富强的。有着五千年辉煌灿烂历史的中华民族在那时候跌倒了,怎样重新站立起来,怎样才能有尊严地生活,知道幸福是什么感觉。
              --《复兴之路》请回答:
              (1)近代美国历史上进行了两次资产阶级性质的革命,实现了民族独立维护了国家统一,请说出第二次革命的名称、领导人及影响。你如何理解民族独立、国家统一和国家发展的关系?
              (2)为摆脱危机,日本在19世纪中后期经历了哪次重要的发展?请列举日本在崛起过程中发动的对中美侵略的事件各一例。
              (3)请结合材料三及所学知识参加中国复兴之路的探究活动,为下面的论点提供史实证明。
              ①跌倒了--    
              ②转折点(由衰败到振兴)--    
              ③站起来了--    
              ④富起来了--    
              (4)从美国、日本和中国的崛起与复兴的历程,你发现一个国家要崛起、要复兴应该具备哪些要素?(至少说出二个要素)
            • 7. 阅读下列材料,根据要求回答问题。
                  材料一:永乐二年正月,禁民下海。时福建濒海居民,私载海舡,交通外国,因以为寇。郡县以闻,遂下令禁民间海船。原有海船者,悉改为平头船,所在有司防其出入。
                                                                                                                                     --《永乐实录》卷二十七
                  海滨民众,生理无路,兼以饥馑荐臻,穷民往往入海从盗,啸聚亡命。海禁一严,无所得食,则转掠海滨。
                                                                                                                            --顾炎武《天下郡国利病书》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王朝实行“海禁”政策的原因和条件,并分析该政策的后果。
                  材料二:魏源认为:海运“其优于河运者有四利:利国、利民、利官、利商。”
                                                                                                                             --《魏源集•道光丙戍海运记》
                  李鸿章认为:“筹办海防,欲与洋人争衡,非治土寇可比,必须时加戒备。”
                                                                                                                        --转引自胡绳《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
              (2)从材料一到材料二,中国的海洋观发生了怎样的转变?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产生这种转变的主要原因。
                  材料三:“甲午一役,威海水陆之防,既毁于日本……”“东三省海防,奉天尤重。自日占旅、大,辽东半岛藩篱尽撤离。”    
                                                                                                                                                       《清史稿》
              (3)结合材料三和所学知识指出中国海军在“甲午一役”中惨败的根本原因,并分析甲午战败对我国国防安全所造成的危害。
            • 8. 外交是内政的外延,它牵涉到国家的安全与生存。请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在近代中国的历史上,“外交”同“屈辱”可以说是一对孪生兄弟。周恩来曾满怀义愤地指出:中国的反动分子在外交上一贯是神经衰弱怕帝国主义的。清朝的西太后、北洋政府的袁世凯、国民党的蒋介石,哪一个不是跪在地上办外交呢?                              
              --《周恩来传》上卷材料二  新中国成立以来,在外交方面取得了辉煌的成就。截止2008年底,中国与171个国家建立了外交关系,共参加了130多个政府间国际组织,缔结了近20000项双边条约,参加了300多个多边条约,参加了24项联合国维和行动,派出维和官兵11063人次。
              --摘自中国外交部编《中国外交》(2009年版)请回答: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近代中国跪地外交的原因。
              (2)依据材料二及所学知识,概括新中国外交成就得益于怎样的外交基本政策。列举建国初期中国取得的三项外交成就。
              (3)纵观中国百年来外交的风雨历程,你可得到什么认识或启示?
            • 9. 棉纺织业是具有重要地位的经济部门。棉花种植和棉纺织业发展对近现代历史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
                  材料一“人们看到一些上流人士穿着印度棉织物……,那个时候,王后本人也喜欢穿着中国丝绸和日本花棉布(做的衣服)出来见客。还不止此,因为我们的家里、书斋里、卧室里都充满了这些织物:窗帘、垫子、椅子乃至卧铺本身都是白棉布和印花棉布。”(概括流行)
              同时在各方面响起了责难和抱怨的大合唱。(反对)如果人们继续宽容这种外来的竞争,那么英国的民族工业、享有特权的毛纺工业将会怎样呢?我们知道,毛纺工业是不惯于耐心忍受任何竞争的。(反对理由)英国议会赶快使它得到满意,1700年颁布了一道法令绝对禁止印度、波斯和中国的印花棉织物输入英国:凡因违法而被扣押的货物,应予没收、拍卖或再输出。--保尔•芒图《十八世纪产业革命》
              (1)英国议会为什么要颁布1700年的禁令?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推论,该禁令的颁布将会产生怎样的影响?
                  材料二  棉花如果没有取代亚麻、羊毛,成为欧洲最主要的布料来源,很难想象工业革命会取得成功。当初,欧洲人如果不是依赖殖民地的棉田取得棉花,而是在自己土地上种植棉花,那么它对欧洲土地、水、人力的需求势必增加,进而很可能使工业革命受挫。棉花没有大规模移植到欧洲。对欧洲而言,这或许是万幸之事。亚洲很多地区,为了提高棉花产量,严重的损害了当地的生态系统。棉花是用水量大的作物,产棉区地下水位下降的问题非常严重。英格兰的新纺织厂机器隆隆作响,预示着新经济时代的来临。而那些在自家附近生产棉花的人,则在和环境退化、土地与水不足等问题斗争。英国人的目标要锁定印度。殖民当局在印度征服适合种植棉花的土地。--摘自彭慕兰等著《贸易打造的世界》
              (2)依据材料二分析英国的工业化与殖民地的关系及其对殖民地的影响。
                  材料三  1873年资本主义世界爆发了空前严重的经济危机,对英国的打击特别沉重,它的萧条达22年之久。在这种情况下,降低了生产费用和运输费用的洋货(包括棉纱和棉布),便拼命地向中国推销。自1873年以后洋纱几乎每年都在跌价,和1872年相比,下跌最低的1883年,曾跌价三分之一以上。在跌价的同时,棉纱进口数量不断增加,从1872至1890年,棉纱进口量指数由100增加到2164,棉布进口量指数由100增加到127.洋纱进口增加的数量远远比洋布增加数量多得多……马克思在《不列颠在印度的统治》一文中指出:“不列颠侵略者打碎了印度的手织机,毁掉了它的手纺车。英国起先是把印度的棉织品挤出了欧洲市场,然后是向印度斯坦输入棉纱,最后就使这个棉织品的祖国充满了英国的棉织品。”……中国手工纺织业被破坏的过程也基本如此。--于素云等著《中国近代经济史》
              (3)依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分析导致英国棉纱大量倾销中国的原因。你如何评价这一倾销过程的影响?
              材料四  棉花产量直接关系棉纺织业的生产,更关系到人民的生活水平。从中华民国时期到建国以后我国的棉花和棉纺织品产量变化如下表:
              产品名称解放前最高年指数(以解放前最高年为100)
              年份产量1949年1952年1983年
              棉花193684.9万吨52.4153.6546.2
              棉纱193344.5万吨73.5147.4734.8
              棉布193627.9亿米67.7137.3533.3
              --依据马宇平等编《中国昨天与今天:1840-1987国情手册》
              (4)依据所学知识,分析棉花和棉纺织品产量升降的原因。
              时间原因
              30年代-1949年
              1952年
              1983年
            • 10. 自近代起,中华民族从遭受的民族屈辱中逐步崛起,国际地位日益提高。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反战的托利党议员格兰斯顿说:“在人类历史上,我还从来没有见过如此不正义并故意要使国家蒙受永久耻辱的战争。飘扬在广州城头的英国国旗只是为了保护一桩可耻的交易进行的。”
              --洪振快《爱国需要超越林则徐》
              (1)用史实说明鸦片战争使中国蒙受的“永久耻辱”。
              材料二  1945年9月2日,日本政府正式签署投降书,宣告了日本侵略者的彻底失败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最后胜利……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胜利,是20世纪人尖历史上的重大历史事件,对于中华民族发展和世界文明进步都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胡锦涛在纪念抗日战争胜利六十周年上的讲话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中国抗日战争胜利的“深远意义”有哪些?
              材料三  当今世界新旧力量的对比正在发生变化,当美国的对华姿态由“俯视”变为“平视”,当“变革”的奥巴马接连派遣国务卿、财政部长及华裔部长访华先行探路,当美方在台前幕后都给予做客的中方高度重视和重新定位……
              --2009年7月31日中新网讯:法国《欧洲时报》日前刊出评论文章摘录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指出“美国的对华姿态由‘俯视’变为‘平视’”的原因。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