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  梁漱溟曾说:“自进入中学后,便有一股向上之心驱使我在两个问题上追求不已:一是人生问题,二是社会问题。”青年时代的梁漱溟一度崇信康、梁的改良主义思想,是支持康有为、梁启超等资产阶级立宪派的。然而,当历史进入1911年后,由于清末“预备立宪”的破产,梁漱溟放弃了君主立宪的立场,站到了反清革命的队伍一边,积极参加辛亥革命。梁漱溟受泰州学派的影响,在中国发起过乡村建设运动,并取得可以借鉴的经验。梁漱溟在《东西文化及其哲学》中对孔子哲学进行了新的诠释,建立起中西合璧的“新孔学”。1988年6月23日,这位现代中国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社会活动家和政治活动家,走完了他带有传奇色彩的人生旅程。
              --摘编自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
              (1)根据材料,概括梁漱溟追求“两个问题”的具体表现。
              (2)根据材料,简要评价梁漱溟。
            • 2.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从1840年到1911年辛亥革命,是中国传统社会价值观崩坍和资本主义价值体系成长的时期。辛酉革命推翻了封建帝制,资本主义思想理论和价值体系取代传统的儒家思想和价值体系,成为社会的王流思想。
                  材料二  从1911年辛亥革命到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是中国试图建王一个以西方思想为主体的社会价值观而不断失败的过程,同时又是以马克思列宁主义为理论基础的新民主主义价值体系不断成长并最终确立主流地位的过程。
                  材料三  从1949年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前,是中国社会主义价值观占主流地位、逐渐陷入发展困境的时期。
                 上述观点能否直接作为“中国近代或现代思想发展历程”研究主题的材料?请结合史实对上述材料的观点进行探讨。
              (说明:可以就一则材料或多则材料进行论证;也可以对材料进行修改、补充、否定,并运用史实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史实准确。)
            • 3. 下列由南京临时政府颁布的一系列法令措施中,最有可能在1913-1915年被北京政府废止的一项是(  )
              A.保护工商业发展
              B.小学禁止读经科
              C.人民享有选举、参政等“公权”
              D.小学男女可同校
            • 4. 材料  
              段祺瑞后半生的主要经历:
              1912年初,领衔北洋将领四十六人通电,迫使清帝退位。后出任北洋政府陆军总长。
              1914年日军占领青岛时,主张对日本决一死战。
              1915年“二十一条”签订后,辞职赴西山养病。袁世凯洪宪帝制时,表示反对。袁死后,继续任总理。成为北洋政府派系内的皖系领袖。
              1917年,与大总统黎元洪之间因府院之争引发张勋复辟。历时十二日后即被段誓师镇压。
              1918年徐世昌当选为大总统,段宣布下野,在幕后操纵政权。
              1924年冯玉祥发动北京政变,推翻大总统曹锟,请段出山,任中华民国临时政府的临时执政(国家元首)。
              1926年发生了三•一八惨案,同年4月9日被冯玉祥驱逐下台,退居天津日租界,潜心佛学,自号“正道居士”。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拒绝与日本人往来。
              1935年被任命为国民政府委员,但没有就职。
              1936年11月2日在上海病逝,享年72岁。
              段临终遗言有“八勿”,即:“勿因我见而轻起政争,勿尚空谈而不顾实践,勿兴不急之务而浪用民财,勿信过激言行之说而自摇邦本。讲外交者,勿忘巩固国防;司教育者,勿忘保存国粹;治家者,勿弃国有之礼教;求学者,勿鹜时尚之纷华。”--摘编自好搜百科
              (1)段祺瑞与许许多多历史人物一样具有复杂的多面性,请结合材料予以说明。
              (2)依据所学知识,简要评价段祺瑞的临终遗言。
            • 5. “中国商父”or“卖国贼”
              盛宣怀(1844-1916),清末官员,官办商人,洋务运动主将,有“中国商父”之称。盛宣怀一生创造了多项“中国第一”:参与创办中国第一个民用洋务企业--轮船招商局;1880年创办中国第一个电报局--天津电报局;1886年创办中国第一个山东内河小火轮公司;1896年接办汉阳铁厂,逐渐发展为真正的钢铁联合企业--汉冶萍煤铁厂矿公司;建成中国第一条铁路干线一-卢汉铁路;1897年创建中国第一家银行--中国通商银行;1895年办成中国第一所正规大学--北洋大学堂;1897年在南洋公学首开师范班,这是中国第一所正规的高等师范学堂;1902年创办中国勘矿总公司;1904年在上海创办红十字会;1910年办成私人的“上海图书馆”。
              1910年初,就任邮传部大臣之后,盛宣怀提出“铁路国有”政策,下令将已经承诺由民间商办的川汉铁路和粤汉铁路路权收回作抵押,向英、法、美、德四国银行借款600万英镑,以统一全国的轨道。盛宣怀的“铁路国有”政策,引发了“保路运动”,进而引燃了辛亥革命的导火索。从去世那一天起,盛宣怀就成为一个难以盖棺定论的历史人物。华东师范大学教授、《盛宣怀传》的作者夏东元对盛宣怀的评价:“处非常之世,走非常之路,做非常之事的非常之人”。鲁迅对盛宣怀的评价:“卖国贼、官僚资本家、土豪劣绅”。
              --摘编自新京报网
              问题:
              (1)根据材料,概括归纳盛宣怀的主要活动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你是如何评价盛宣怀。
            • 6. 有史家认为,戊戌变法、辛亥革命、五四运动接连发生,层次分明的连在一起,形成一场“总运动”。这场“总运动”的基本趋势是 ……(  )
              A.传统文化向近代文化的转型
              B.政治上由专制向民主化转变
              C.由农耕经济向工业化的飞跃
              D.技术、制度、文化渐次转型
            • 7. 2014年全国人大将每年的12月4日定为“宪法日”,依法治国再迈新步。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自清末西方宪政思想传入中国以来,中国先后制定了多部宪法和宪法性文件。为了实现国家富强的目标,以康有为、梁启超为首的立宪派推动清政府制定了钦定宪法大纲。以孙中山为代表的共和主义者在辛亥革命之后参照美国宪法制定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制定是中国历史上具有进步意义的事件之一,但它的内在缺陷也使得这部宪法最终沦为废纸。而北洋军阀控制下的北洋政府,动辄以各省军政长官通电的形式干预立宪活动,甚而武力威胁国会的存在,此时的宪法成为了一种“文饰工具”。
              --摘编自张晋藩著:《中国宪法史》
              材料二:中国共产党从诞生时起,就非常关注、重视宪法制定和立宪实践。土地革命期间,在苏联宪法的影响下,中国共产党制定通过了《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宪法大纲》.1949年新政协通过的《共同纲领》宣告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诞生。1954年,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制定通过了中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此后由于左倾错误思想的盛行,民主集中的决策机制被专断的领导意志所取代,出现了类似“文化大革命”那样肆意侵犯人权的惨痛教训。在吸取历史教训的基础上,1982年宪法首次以根本法的形式,将“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国家”规定为“今后国家的根本任务”。从而将近代以来的制宪者所追求的富强梦想与实现民主、文明的现代需要结合起来,既表达了实现中华民族富强和独立的历史使命,又突出了推进民主和文明建设的时代性特征。
              --摘编自何勤华:《论中国共产党人的宪法观念与实践历程》等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近现代宪法制定历程中呈现的特点。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中国近现代宪法制定历程曲折的历史原因。
            • 8. 从全球视角看国家发展和外交制度
              西欧9-13世纪是封建庄园兴盛时期,到11世纪中叶以后新城市和集市涌现,最大的集市数香槟集市(从西欧、北欧和东方运来的货物都在法国香槟伯爵领地六座城市交易,成为全欧性的商业中心).一些城市商人势力显赫,操纵市政,形成为城市贵族。教会虽然在文化领域中占据统治地位,但教会并不能完全扼杀人们的思想和对生活的渴望。大学生抒发个人情怀的校园诗歌流行,被称做“世俗的拉丁诗”。--摘编自《世界历史(中古部分)》
              (1)结合所学,概括11-13世纪的西欧和中国宋元时期的共同之处。
              首脑外交是指国家元首或政治首脑亲自参与的外交活动,这种外交形式在西方可以追溯到古代,当时外交活动多由君主所垄断,君主都是以个人身份从事外交活动。在古代中国,君王视中国为天下中心,要求周边国家遣使朝贡。
              到近代,随着国家主权等观念的出现,否定了朕即国家的概念和私人外交权,外交活动主要由职业外交人员来开展,职业外交的基本精神就是法治精神,严格按照程序办事,减少了人治因素。中国从第二次鸦片战争后也逐渐产生了职业外交。
              进入20世纪,在世界大战的诱发下,出于讨论战争和战后世界重建问题的需要,首脑外交又日益流行起来,例如二战期间美苏英首脑聚首产生了重大影响。二战后首脑外交并未结束,而是在两极对峙中发展为一种成熟的外交实践形态。从1955年美苏首脑第一次会晤,媒体开始正式使用首脑外交一词,但是当时所报道的首脑外交仅限于指东西方大国间的外交。
              20世纪八、九十年代,由于现代化交通工具使首脑能在很短时间内完成对外访问,同时通过现代通讯设备使首脑在离开国家以后仍然能够保持对国内的有效领导,加之人类面临的许多共同问题也要求各国首脑广泛接触。首脑参与外交活动与日俱增,甚至大有取代职业外交官之势。
              (2)结合所学,解读首脑外交的发展历程。
              要求:提取信息充分;总结和归纳准确、完整;解释和分析逻辑清晰。
              (3)结合洋务派、维新派和革命派的相关史实,说明在中西文明的交融中,中国在政治、经济、思想方面是如何取得社会进步的。
            • 9. 历史时空:梦想是行动的先导,实现中华民族的独立、繁荣、昌盛、人民的安居、乐业、富裕是数代中国人的梦想,为此他们进行了不懈的探求:
              (1)你来到19世纪60年代的中国,参与了近代化探索的第一步:    ,看到清朝官员以“自强”为口号创办的第一批军事企业,其中创办最早的是曾国藩创办的    , 70年代后你来到上海看到了中国人正在争着购买中国人创办的第一家轮船运输公司--    的船票,使旁边的外国轮船运输公司备受冷落。(4)1949年10月1日你来到北京,从广播中听到    庄严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中国结束了    的社会状态,中国人民从此站了起来。
              (2)1912年元旦来到南京,你看到了    的成立典礼正在举行,    就任临时大总统,它推翻了中国两千多年的    制度,实现了中国第一次历史巨变。(5)1954年来到北京见证了    通过1954年宪法,中国走上了民主法制之路。同时全国范围内  
                  正在进行,不久社会主义制度即将建立。
              (3)你来到1915年的上海,看到进步青年正在阅读    创办的《青年杂志》,一场空前的思想解放运动--    运动在全国开展起来。
            • 10. 1852年太平天国发布《奉天讨胡檄布四方谕》,1911年湖北军政府发布《奉天讨胡檄》.这表明(  )
              A.两者均以实现民族独立为革命目标
              B.湖北军政府继承太平天国未竞事业
              C.农民阶级和资产阶级反封建目的相同
              D.两者都利用民族矛盾为政治斗争服务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