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民族和个人的性格深受社会、时代的影响。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美国汉学家亚瑟•莱特认为中国传统性格有如下十三种特征:

              材料二 社会学者丹尼尔•勒纳在“传统者”和“现代人”之间,设定了“过渡人”这个概念。……中国的“过渡人,一直在新、旧、中、西中摇摆不定。他一方面要扬弃传统的价值,因为它是落伍的,另一方面,他却极不情愿接受西方的价值,因为它是外国的。他强烈地希望中国能成为一个像西方的现代化工业国家,但同时他又自觉或不自觉地保护中国传统的文化。--摘编自金耀基《从传统到现代》
              材料三 当传统文化的特质与西方文化的特质无法合成为一时,其反应不外二途:一种是出于种族中心主义作祟,感情地拒绝西方的价值;一种是摆脱种族节心主义的羁勒,理性地、痛苦地放弃腐蚀了的传统的价值。前一种反应妨害了现代化的发展,其结果是自外于世界的潮流,后一种反应则加速了现代化的发展,参与到世界的潮流中。--摘自丹尼尔•勒纳《传统社会的消逝》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古代中国人为何“服从权威-父母或长上”?又为何“好学,尤其好学正统的经典?”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近代中国出现“过渡人”的原因。近代中国的洋务派是否具有“过渡人”的特征?简要说明你的理由。
              (3)依据材料三,结合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史实,说明近代中国出现了材料所述的两种“反应”。
              (4)综上所述,谈谈你对近代中国民族和个人性格变化的认识。
            • 2. 民主启蒙思想是人类思想文化中的宝贵财富。阅读材料,结合所学回答问题。
              材料一   人必有私,夫私者,人之心也。人必有私,而后其心乃见;若无私,则无心矣。 --李贽《德业儒臣后论》        有生之初,人各自私也,人各自利也;天下有公利而莫或兴之,有公害而莫或除之。
              --黄宗羲《明夷待访录》       自天下为家,各亲其亲,各子其子,而人之有私,固情之所以不能免矣。
              --顾炎武《日知录》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三位思想家的共同主张。结合所学,分析其产生的社会经济原因。
              材料二  社会中应有“共同意志”,我们每个人都以其自身及其全部的力量共同置于公意的最高指导之下,而且我们在共同体中接纳每一个成员作为全体的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于是,这一结合行为立刻就产生了一个道德的与集体的共同体,以代替每个订约者的个人。这是至高无上的人民主权,不可侵犯,不得转让,不受限制。不准分割……为维护这一主权,必须使人人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包括立法、司法、守法、受法律保护、受法律制裁各方面的平等……政府官员只是人民委派的工作人员,不享有主权。随着政府职位诱惑力的加大,人民应采取更有力的监督手段……人们在行使自由权时,绝不允许损害他人的自由,否则他自身也就不自由了。这时,共同意志就要通过法律手段制裁他,“强迫他自由”。
              --摘编自卢梭《社会契约论》
              (2)依据材料二概括卢梭的主要思想。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对法国社会发展的影响。
              材料三  自西洋文明输入吾国,最初促吾人之觉悟者为学术(技术),相形见拙,举国所知矣:其次为政治,近年来政象所证明,以有不克守缺抱残之势。继今以往,国人所怀疑莫决者,当为伦理问题。此而不能觉悟,则前之所谓觉悟者,非彻底之觉悟,盖犹在倘恍迷离之境。吾敢断言曰:伦理的觉悟,为吾人之最后觉悟。
              --陈独秀《吾人最后之觉悟》
              (3)近代先进的中国人为实现材料三中所说的“伦理觉悟”做了哪些努力?并概括中国近代思想演变的特点。
            • 3. 鸦片战争后,先进中国人开始开眼看世界,向西方学习成为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一浪高过一浪。从学造器物、仿行制度到提倡思想解放,不断探求强国之路。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对于洋务运动,当时的人颇有批评,以下看法较具代表性:
              刘锡鸿中国空虚不在无船无炮,而在无人无才,此皆政教之过也;西洋技巧文字,似不可纷纷讲求,致群鹜于末,而忘治道之本;不思整饬纪纲(纲常伦理),而惟骛心于凶器之末何欤?
              --《刘光禄遗稿》
              郭嵩焘西洋立国以政教为本;日本仿行西法,大小取法泰西,月异而岁不同;(中国专注于造船、制器、练兵)考求洋人末务而忘其本,自以为安。
              --《伦敦与巴黎日记》
              材料二  二十多年前草写《中国政治思想史》的时候,我所看见康氏的著作不过是现在所看见中的一小半。他的思想,我既不能有全面的认识,也不曾作深入的剖析。因此我的论断不免有舛误的地方。例如我说:“康氏以立宪为保皇之手段,故其所号召者为假民权。托孔子以为变法之口实,故其所号召者为假维新。”多看他的著作,细研他的思想之后,我发现这个论断几乎与真相恰相反背。现在我认为这两句话可以改为“康氏以保皇为立宪之手段,其所号召者为渐进之真民主。谓孔子为改制之圣人,其所企求者实为制度与思想之一体维新。”
              --萧公权《问学谏往录》
              材料三   在北京大学1918年11月所组织的演讲中,李大钊说:“我老老实实讲一句话,这回战胜的,不是联合国的武力,是世界人类的新精神。不是那一国的军阀或资本家的政府,是全世界的庶民。……这新纪元的世界改造,就是这样开始。资本主义就是这样失败,劳工主义就是这样战胜。”
              --《北京大学日刊》1918年12月6日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指出刘锡鸿和郭嵩焘主张的不同之处。据此分析两者分别代表哪一派别?
              (2)据材料二,指出康有为思想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
              (3)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李大钊演讲的题目。这反映中国思想界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4)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近代前期中国思想解放的特点。
            • 4.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当法国革命使这个理性的社会和这个理性的国家成为现实的时候,新制度就表明,不论它较之旧制度如何合理,却决不是绝对合乎理性的。理性的国家完全破产了。卢校的社会契约在恐饰时代获得了实现,对自己的政治能力丧失了信心的市民等级,为了摆脱这种恐怖,起初求助于腐败的着政府,最后则托庇于拿破仑的专制统治。早先许下的永久和平变成了一场无休止的掠夺战争。
              --朱维之、赵澄《外国文学史》
              材料二右图是1907年毕加索创作的作品《亚威农少女》.当时有人批评道:“(他)好像在表示我们应该换换口味,用麻屑的石蜡代替我们吃惯的东西。”而直到30年后的1937年,《亚威农少女》的价值才为人们所认识,这一年它的转让价是240万美元。因为,这是毕加索对以往艺术方法的彻底决别,成为一个新的美
              术画派的风云人物。
              材料三新文化运动时期出版的外国戏剧集有76部。其中现代主义戏剧竟占一半以上。可以说,当时西方已经出现的各现代主义戏剧流派的代表作家、代表作品,几乎无所遗漏地被介绍了过来。
              --杨文华《西方现代主义戏剧对中国戏剧的深层影响》
              (1)材料一中,作者对由理性主义指导建立起来的社会是什么看法?举例说明这种看法对文学艺术创作产生的影响。
              (2)材料二中“新的美术画派”有何特点?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一艺术流派出现的原因。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现代主义文学的特征。新文化运动时期我国知识分子大量介绍西方现代主义戏剧的目的是什么?
            • 5.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中学为内学,西学为外学;中学治身心,西学应世事,不必尽索之于经文,而必无悖于经义。如其心圣人之心,行圣人之行,以孝悌忠信为德,以尊主庇民为政,虽朝运汽轮,夕驰铁路,无害为圣人之徒也。
              材料二:君权日益尊,民权日益衰,为中国致弱之根源--君权与民权合,则情易通,议法与行法分,则事易就,二者斯强矣。
              材料三:我们现在认定,只有这两位先生可以救治中国政治上、道德上、学术上、思想上的一切黑暗。
              请回答:
              (1)材料一反映了近代中国哪个派别的观点?在向西方学习方面,这一派别的指导思想是什么?
              (2)材料二反映了近代中国哪个派别的观点?其代表人物有谁?他们提出了什么救国方案?
              (3)材料三反映了近代中国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救国方案,这一方案是什么?他们为了实现自己的主张,进行了什么活动?你如何评价这一活动?
              (4)依据上述材料,试说明中国向西方学习经历了一个怎样的发展历程。
            • 6. 教育的发展及变迁反映了政治及时代的变迁。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西汉)由地方学即郡国学申送十八岁以上青年太学,受业一年,经考试,以甲乙等分发。甲等得在宫廷充朝廷侍卫,乙等回本乡做吏--.凡属政府成员,皆需太学出身,或是由太学生服务地方政府为吏之双重资格为出身。此等人,皆经政府之教育与选择。每一成员,既通经术,亦称文学,又擅吏事,汉人谓之“通经致用”。
              --钺穆《中国教育制度与教育思想》
              材料二1920年北洋政府教育部通令全国,宣布一一-逐步改用国体文,教科书进入以白话文为形式的新阶段。为适应教科书文体的改革,商务印书馆编撰出版了《新法教科书》也全部采用白话文。
              --贾平安《商务印书馆与中国近代教育》
              材料三我们国家,国力的强弱、经济发展后劲的大小,越来越取决于劳动者的素质,取决于知识分子的数量和质量。一个十多亿人口的大国,教育搞上去了,人才资源的巨大优势是任何国家都比不了的。有了人才优势,再加上先进的社会制度,我们的目标就有把握达到。现在一年级的娃娃,经过十几年的学校教育,将成为开创二十一世纪的主力军。
              --1985年5月邓小平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归纳西汉太学教育的特点和目的。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其影响。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近代中国白话文的首倡者及其代表作。指出推动教科书文体改革的根本因素及其客观作用。
              (3)材料三中邓小平是如何论述教育的力量的?其理由何在?举例说明新时期我国教育发展和改革的具体措施?
            • 7. 洪秀全等人信奉上帝会而到处焚毁孔庙及其他寺庙,并禁士人“读孔子之经”。陈独秀等人反对三纲五常,主张“应毁全国已有之孔庙而罢其祀”。两者都(  )
              A.出于反对君主专制统治需要
              B.鼓吹平等民主思想
              C.利用西方观念攻击传统文化
              D.促进了民众的觉醒
            • 8. 不同时代有不同的梦想。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周监于二代(注:夏礼和商礼),郁郁乎文哉!吾从周。(《论语》)
              (1)依据材料一,指出孔子的政治梦想及产生的时代背景。
                  材料二                          表
              人物言论核心主张共同点
              李鸿章中国文武制度,事事远出西人之上,独火器万不能及。……中国欲自强,则莫如学习外国利器。
              粱启超变法之本,在育人才;人才之兴,在开学校,学校之立,在变科举。而一切要其大成,在变官职。
              陈独秀我们现在认定,只有这两位先生可以救活中国政治上、道德上、学术上、恶想上一切的黑暗。
              (2)表体现了中国近代部分有识之士的梦想。依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完成表2相关内容。
                  材料三  改革开放迈不开步于,不敢闯,说来说去就是怕资本主义的东西多了,走了资本主义道路。贫穷不是社会主义,发展太慢不是社会主义,僵化封闭不能发展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邓小平“南方谈话”)
              (3)结合所学知识,评述材料三中邓小平所述的观点。
            • 9. 近代化也叫现代化,它以经济工业化和政治民主化为主要标志。在中国走向近代化的过程中,安徽和安徽人做出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下面与安徽有关的近代化事件有(  )
              ①安庆内军械所和江南制造总局
              ②以民主和科学为指导的新文化运动
              ③刘邓千里跃进大别山  
              ④“大包干”为农村改革揭开了序幕。
              A.①③④
              B.①②③④
              C.①②③
              D.①②④
            • 10.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粱启超《爱国论》有云:“我支那人,非无爱国之性质也,其不知爱国者,由不自知其为国也。……故吾国数千年来,常处于独立之势,吾民之称禹域也,谓之为天下,而不谓之为国。既无国矣,何爱之可云?今夫国也者,以平等而成;爱也者,以对待而起。”1902年,梁启超提出并使用“中华民族”一词。
                  材料二  20世纪初“中国人西来说”在中国知识乔盛行一时,它源于英国,由蒋智由等人著文广为宣传。其中对民族的来源和优劣的关注格外引人注目,粱启超就认为西方列强的强大就是源于种族的优越。为了论证中国种族的优越,章炳麟、刘师培诸人竟能对中国民族西来说深信不疑。
                  材料三  20世纪初以梁启超为代表的知识分子掀起以“新史学”为中心进行一场史学革命,其起点是建立在对中国传统史学的批判上,其根本的落脚点都在史学与国家的关系上,从而引发近代史学第一次革命的关键问题:历史是国家的历史还是朝廷的历史?进而也引发了一个中国是“有史”还是“无史”之争。
              --摘编自章开沅《辛亥革命与中国政治发展》
              根据以上材料,谈谈你对“20世纪初的中国社会新观念”的认识。(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