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人民英雄纪念碑碑文写到:三年以来,在人民解放战争和人民革命中牺牲的人民英雄们永垂不朽!三十年以来,在人民解放战争和人民革命中牺牲的人民英雄们永垂不朽!由此上溯到一千八百四十年,从那时起,为了反对内外敌人,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自由幸福,在历次斗争中牺牲的人民英雄们永垂不朽!
              材料二   共青团中央和中央党史研究室、国家档案局一起主办的“民族魂”网站,很受青少年朋友喜爱,网友亲切地称誉它是“网上人民英雄纪念碑”。
              材料三   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保和平,保祖国,就是保家乡!
              (1)材料一中决定建立人民英雄纪念碑是在哪次会议上通过的?碑文中的“三年以来”、“三十年以来”,“由此上溯到一千八百四十年”分别指什么历史事件?
              (2)如今人们纪念英雄的形式越来越多样化,如在“民族魂”网站上,就设计了许多英雄人物的主题(FLASH)片。请你也参与,为该网站选择一位新中国成立初期五十年代的一个历史事件或历史人物,并说明选择的理由。
              (3)材料三中的歌词出自什么历史事件?请写出该事件的起止时间。
            • 2. 上海开埠
              材料:如图是晚清时期上海城市一隅。原图中有这样的文字介绍:“江海北关(注:专司外洋各国商务)设在沪北英租界黄浦滩上,规模宏敞,轮奐聿新。近日新造钟塔一座,矹立中央,高耸霄汉,并向外洋购运大钟安设其上……夜间则燃点电气灯,照耀如昼。”

              (1)英国在上海辟设租界所依据的主要文件是什么?
              (2)依据材料描述晚清时期上海城市风貌。对此你有何认识?
              (3)有历史学家说图象是“可视的历史”,如何理解?
            • 3. 中国的对外关系在不同历史时期呈现不同特征。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关于鸦片战争的爆发原因,美国学者费正清在《伟大的中国革命》中指出:“大家都认为鸦片战争是一次典型的非正义战争,是鸦片染成的战争……其实,根本是北京愿不愿意和英国订立平等国家关系的问题。”
              材料二  (二战)战争开始后,罗斯福……配备并训练国民党军队,供应战斗机和飞行员,派史迪威将军赴华等。罗斯福认定,在目前为战争作的努力中,中国是不会一下子变得更重要的,他希望一方面使中国能够继续抗战,一方面通过给予它地位来使它的幻想得到满足。1941年到1942年交接的冬季,给予中国一笔五亿美元的贷款援助。……在整个二战期间,美国的远东政策差不多都是由罗斯福一个人操办的,虽然支持腐败的蒋政权,但……他的这种援助,不能只看作是对国民党政府的援助。
              --马广东《罗斯福执政时期对蒋介石态度的转变》材料三  多边外交是一种与双边外交相互补充的外交战略。……三个以上国家的互动与双边互动相比保守秘密的难度要大得多,因此多边协议的制定和实施比双边协定更加具有透明性,更易于为国际舆论所监督。……参与多边外交的各方,其具体利益可能有较大的差异,但它们的利益总有一个交汇点。……多边外交的开展要求一个国家克制、甚至放弃某些领域内的单边或双边的利益考量,侧重于有互动关系的多边共同的利益标准。
              --《中国对多边外交的认识及参与》
              (1)根据材料一,概括费正清关于鸦片战争原因的观点。试评价这一观点。
              (2)根据材料二,概括二战期间美国对中国进行了哪些援助?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美国为什么要“援助中国”?
              (3)根据材料三,概括多边外交的特点。举例说明“新中国成立之初就开始涉足多边外交舞台”的重要事件。
            • 4.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20世纪20年代的中国,风雨如晦,山河破碎,闻一多先生怀着悲愤和期待写下了流传至今的《七子之歌》.闻一多所呼唤的“七子”是指香港、澳门、台湾、威海卫、广州湾、九龙、旅顺和大连七个地方,当时都被列强霸占。
              材料二   国会的意见:共产党中国政府不应该被接纳为联合国会员国作为中国的代表。
              --1953年6月4日《美国新闻处每日新闻公报》没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及其7.5亿人民的参加,是不可能有稳定和持久的和平的。正因为如此,我在好几个方面采取主动行动,为两国之间的比较正常的关系敞开门户。
              --1971年7月15日 尼克松讲话材料三  双方认为,二十一世纪全球性挑战日益增多,世界各国相互依存不断加深,对和平、发展与合作的需求增强。中美在事关全球稳定与繁荣的众多重大问题上,拥有更加广泛的合作基础,肩负更加重要的共同责任。两国应进一步加强协调与合作,共同应对挑战,为促进世界和平、安全、繁荣而努力。
              --2009年11月17日胡锦涛和奥巴马会谈后发表的《中美联合声明》.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指出历史上香港岛是被哪一个条约割占的?“台湾、澎湖列岛”是如何被日本窃取的?
              (2)根据材料二,指出美国在20世纪50年代和70年代对中国的态度? 并分析70年代美国发生这种变化的原因。70年代尼克松讲话前后美国采取了哪些“主动行动”与中国人民政府接触?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分析当前的中美关系的基本态势,并指出其决定因素。
              (4)根据所学知识指出当前阻碍台湾和祖国大陆统一的因素主要有哪些?
            • 5. 下列事件按其在中国近代历史上发生的先后排序,排列正确的是(  )
              ①开放广州、厦门等为通商口岸
              ②外国军队可在北京至山海关沿线驻扎
              ③日本可以在中国通商口岸投资设厂,产品运销中国内地免收内地税。
              A.①②③
              B.①③②
              C.②①③
              D.③②①
            • 6. 以下四条是中国近代若干不平等条约的具体内容,按照时间先后顺序应为(  )
              ①因大英商船远路涉洋,往往有损坏须修补者,自应给予沿海一处,以便修船及存守所用物料。
              ②其英人如何科罪人,由英国议定章程、法律,发给管事官照办。
              ③朝鲜国确为完全无缺之独立自主国……该国向中国所修贡献典礼等,嗣后全行废绝。
              ④各使馆境界以为专与住之处,并独有使馆管理,中国民人概不准在界内居住。
              A.②①④③
              B.①②③④
              C.②①③④
              D.①②④③
            • 7. 近代中国是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下列对这一社会性质认识不正确的是(  )
              ①形式上独立自主,实际上为资本主义列强间接统治
              ②政治上是半殖民地的,经济上是半封建的
              ③“半殖民地”是指丧失了部分的国家独立自主权
              ④“半封建”是指既保存了封建主义,又发展了资本主义。
              A.①
              B.②
              C.②③
              D.③④
            • 8. 阅读下列材料,根据要求回答问题。
                  材料一:永乐二年正月,禁民下海。时福建濒海居民,私载海舡,交通外国,因以为寇。郡县以闻,遂下令禁民间海船。原有海船者,悉改为平头船,所在有司防其出入。
                                                                                                                                     --《永乐实录》卷二十七
                  海滨民众,生理无路,兼以饥馑荐臻,穷民往往入海从盗,啸聚亡命。海禁一严,无所得食,则转掠海滨。
                                                                                                                            --顾炎武《天下郡国利病书》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王朝实行“海禁”政策的原因和条件,并分析该政策的后果。
                  材料二:魏源认为:海运“其优于河运者有四利:利国、利民、利官、利商。”
                                                                                                                             --《魏源集•道光丙戍海运记》
                  李鸿章认为:“筹办海防,欲与洋人争衡,非治土寇可比,必须时加戒备。”
                                                                                                                        --转引自胡绳《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
              (2)从材料一到材料二,中国的海洋观发生了怎样的转变?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产生这种转变的主要原因。
                  材料三:“甲午一役,威海水陆之防,既毁于日本……”“东三省海防,奉天尤重。自日占旅、大,辽东半岛藩篱尽撤离。”    
                                                                                                                                                       《清史稿》
              (3)结合材料三和所学知识指出中国海军在“甲午一役”中惨败的根本原因,并分析甲午战败对我国国防安全所造成的危害。
            • 9. 外交是内政的外延,它牵涉到国家的安全与生存。请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在近代中国的历史上,“外交”同“屈辱”可以说是一对孪生兄弟。周恩来曾满怀义愤地指出:中国的反动分子在外交上一贯是神经衰弱怕帝国主义的。清朝的西太后、北洋政府的袁世凯、国民党的蒋介石,哪一个不是跪在地上办外交呢?                              
              --《周恩来传》上卷材料二  新中国成立以来,在外交方面取得了辉煌的成就。截止2008年底,中国与171个国家建立了外交关系,共参加了130多个政府间国际组织,缔结了近20000项双边条约,参加了300多个多边条约,参加了24项联合国维和行动,派出维和官兵11063人次。
              --摘自中国外交部编《中国外交》(2009年版)请回答: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近代中国跪地外交的原因。
              (2)依据材料二及所学知识,概括新中国外交成就得益于怎样的外交基本政策。列举建国初期中国取得的三项外交成就。
              (3)纵观中国百年来外交的风雨历程,你可得到什么认识或启示?
            • 10. 棉纺织业是具有重要地位的经济部门。棉花种植和棉纺织业发展对近现代历史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
                  材料一“人们看到一些上流人士穿着印度棉织物……,那个时候,王后本人也喜欢穿着中国丝绸和日本花棉布(做的衣服)出来见客。还不止此,因为我们的家里、书斋里、卧室里都充满了这些织物:窗帘、垫子、椅子乃至卧铺本身都是白棉布和印花棉布。”(概括流行)
              同时在各方面响起了责难和抱怨的大合唱。(反对)如果人们继续宽容这种外来的竞争,那么英国的民族工业、享有特权的毛纺工业将会怎样呢?我们知道,毛纺工业是不惯于耐心忍受任何竞争的。(反对理由)英国议会赶快使它得到满意,1700年颁布了一道法令绝对禁止印度、波斯和中国的印花棉织物输入英国:凡因违法而被扣押的货物,应予没收、拍卖或再输出。--保尔•芒图《十八世纪产业革命》
              (1)英国议会为什么要颁布1700年的禁令?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推论,该禁令的颁布将会产生怎样的影响?
                  材料二  棉花如果没有取代亚麻、羊毛,成为欧洲最主要的布料来源,很难想象工业革命会取得成功。当初,欧洲人如果不是依赖殖民地的棉田取得棉花,而是在自己土地上种植棉花,那么它对欧洲土地、水、人力的需求势必增加,进而很可能使工业革命受挫。棉花没有大规模移植到欧洲。对欧洲而言,这或许是万幸之事。亚洲很多地区,为了提高棉花产量,严重的损害了当地的生态系统。棉花是用水量大的作物,产棉区地下水位下降的问题非常严重。英格兰的新纺织厂机器隆隆作响,预示着新经济时代的来临。而那些在自家附近生产棉花的人,则在和环境退化、土地与水不足等问题斗争。英国人的目标要锁定印度。殖民当局在印度征服适合种植棉花的土地。--摘自彭慕兰等著《贸易打造的世界》
              (2)依据材料二分析英国的工业化与殖民地的关系及其对殖民地的影响。
                  材料三  1873年资本主义世界爆发了空前严重的经济危机,对英国的打击特别沉重,它的萧条达22年之久。在这种情况下,降低了生产费用和运输费用的洋货(包括棉纱和棉布),便拼命地向中国推销。自1873年以后洋纱几乎每年都在跌价,和1872年相比,下跌最低的1883年,曾跌价三分之一以上。在跌价的同时,棉纱进口数量不断增加,从1872至1890年,棉纱进口量指数由100增加到2164,棉布进口量指数由100增加到127.洋纱进口增加的数量远远比洋布增加数量多得多……马克思在《不列颠在印度的统治》一文中指出:“不列颠侵略者打碎了印度的手织机,毁掉了它的手纺车。英国起先是把印度的棉织品挤出了欧洲市场,然后是向印度斯坦输入棉纱,最后就使这个棉织品的祖国充满了英国的棉织品。”……中国手工纺织业被破坏的过程也基本如此。--于素云等著《中国近代经济史》
              (3)依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分析导致英国棉纱大量倾销中国的原因。你如何评价这一倾销过程的影响?
              材料四  棉花产量直接关系棉纺织业的生产,更关系到人民的生活水平。从中华民国时期到建国以后我国的棉花和棉纺织品产量变化如下表:
              产品名称解放前最高年指数(以解放前最高年为100)
              年份产量1949年1952年1983年
              棉花193684.9万吨52.4153.6546.2
              棉纱193344.5万吨73.5147.4734.8
              棉布193627.9亿米67.7137.3533.3
              --依据马宇平等编《中国昨天与今天:1840-1987国情手册》
              (4)依据所学知识,分析棉花和棉纺织品产量升降的原因。
              时间原因
              30年代-1949年
              1952年
              1983年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