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2016春•西城区校级期末)人类在发展经济的历程中,曾经面临过很多问题。回答以下问题:
              (1)19世纪英国作家司各特说:在蒸汽机出现之前,纺织厂建筑在水边,建在偏僻的乡村里。那时,雇主和工人之间还保持着私人的联系,雇主必须关注工人的生活,包括吃什么,住在哪里,等等。在蒸汽机出现以后,工厂搬到了城市,这时的工人在雇主的眼睛里就只是工具了,雇主在这个星期找500个人干活,付给他们一个星期的工资,下个星期又找500个人,把前面这500个人就丢掉了,好像是丢掉500个旧梭子一样。
              根据材料,简要概括在蒸汽机使用后,英国的经济和工人生活状况所发生的变化。
              (2)20世纪30年代的苏联经济被形容为“跛脚巨人”。观察如图图片并结合所学,说说“巨人”是指什么意思?“跛脚”是指苏联经济中存在什么弊端?
              (3)19世纪的英国面临的劳资关系问题,在其他西方国家也遭遇过。20世纪的苏联面临的经济体制问题,在中国也遭遇过。简要说说其他西方国家和中国是怎样解决的。
            • 2.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FT中文网是英国 《金融时报》 唯一的非英语网站,在2016年的5月5日把 “Pax Americana”翻译成了“美国治下的和平”。其实更多的时候是翻译成“美国治世”,意思是在美国的管理下达成的世界和平,这个词一般指二战以来持续到20世纪的90年代。……在“美国治世”之前则是18-19世纪形成的“英国治世”(Pax Britannica).……20世纪的七八十年代以后,随着“中国制造”进入世界,“中国治世”(Pax Sinica)成为了一个新名词。
              (1)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指出“英国治世”的具体表现,并从经济的角度分析“英国治世”形成的背景。
              (2)有学者认为,“美国治世”在20世纪六七十年开始就受到挑战,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该观点的合理性。
              (3)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 “中国治世”这个新名词出现的原因。
            • 3. 学者刘迎秋在《我国从大国走向强国的战略思路》中写道:“当前,中国经济发展已经站在了一个新的起点上,我国年度国民经济活动总量已经超过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这主要得益于(  )
              A.1978年改革开放的决策
              B.和平与发展成为当今世界的两大主题
              C.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确立
              D.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在中国的建立
            • 4. 某历史兴趣小组对“民”进行了深入研究,对“民”有了更新更深的认识,阅读相关材料回答问题。
              问题一 民主启蒙
                  材料一 16至17世的中国,新的经济形态还十分微弱、脆嫩,明清时期的早期启蒙思想家们先天不足,是有一种时代性的缺陷……黄宗羲、唐甄们提不出新的社会方案,而只能用扩大相权、限制君权、提倡学校议政等办法来修补封建专制制度。孟德斯鸠、卢梭们则拿出了“三权分立”、君主立宪制、民主共和制这样的资产阶级国家蓝图。
              --张岱年、方克立编《中国文化概论》
              问题二 民动(社会阶层的流动)
                  材料二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阶层结构发生深刻变化,农业劳动者数量在大量减少,农民大量向其他阶层流动和转移,也意味着有更多的人开始向上流动,这为社会中间阶层的发展和壮大提供了重要条件,社会中间层是指几个具有相近或相似特征特别是收入处于中等或接近中等以上水平的阶层的合称,一部分是中小私营企业主、富裕个体工商户;另一部分主要包括专业技术人员、经理人员、行政与管理人员等,他们不但在收入上处于中等及中等以上平,而且接过良好教育拥有较好社会声望。
              --《中国社会阶级阶层结构变迁60年》
              问题三 民观
                  材料三 近代以来,随着西方民主思想逐渐传入中国,“民”的含义开始发生变化。首次给“民”注入现代意义的是梁启超。1899年,他对“国民”的含义作了解释:“国者,积民而成,含民之外,则无有国。以一国之民,治一国之事,定一国之法,谋一国之利,捍一国之患。”后来他又指出:“国者,民之国也。”国民应该能“治一国之事”,“享一国之权”,具有“权利”、“责任”、“自由”、“平等”、“独立”等几方面的基本素质。
              --据《论晚清至五四现代个人观念的发生》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外启思想的异同。
              (2)据材料二指出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社会阶层流动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
              (3)据材料三并结合时代背景,从背景、内涵、影响三个方面评述梁启超的“国民”观。
            • 5. 1985年,邓小平说:“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其本质含义是(  )
              A.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
              B.把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
              C.改变陈旧落后的思想观念
              D.改革不适应经济发展的管理体制
            • 6. 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签《辛丑条约》,赔款4.5亿两关银,40年还清,本利共9.82亿两,是为“庚子赔款”。慈禧不得不采取一些改革措施:改革教育制度,停科举,废八股;以日本为楷模,鼓励留学;詹天佑、严复、辜鸿铭(1857-1928,生于马来西亚,自幼留学英、法、德等国)等1910年成为第一批留学生进士。1903年清廷采纳张之洞奉诏拟定的《奖励游学毕业生章
              程》并公布实施。官费、公费、自费留日运动形成高潮,每年赴日青年多达万人20世纪初10年中留日学生总数至少有5万人。1905年孙中山在东京成立“同盟会”,主要领导人和地方分会主盟人(孙中山、胡汉民、黄兴、邓家彦、汪精卫、宋教仁、秋瑾、蔡元培、廖仲恺、徐扬麟、吴玉章等)都是留日学者。两年内即有960多位学生加盟。发起留日潮的人始料不到的是,留日学生回国后成了辛亥革命推翻封建王朝的先锋队和中坚力量。在清末民主革命的进程中,归国留日学生起到了关键作用。
              (1)根据材料一,指出留口潮出现的主观动机和客观效果各是什么。
              材料二:
              解放战争胜利前夕的1948年8月,党中央批准由东北局选派21名青年去苏联学习科学技术,五十年代都回国工作,新中国派遣留学生计划与国家工业建设计划密切结合。从1950年到1952年,中国先后与苏联和东欧各国达成了交换留学生协议并陆续开始执行。西方学者评论说:苏联50年代向中国提供援助和资本货物的重要性无论如何估计都不为过。苏联转让的设计能力和技术成果历史上前所未有。薄一波提示后人:50年代苏
              联政府和人民对中国的支持和帮助,中国人不应忘记50-60年代派出的1万8千多留学人员全部回国,无条件地服从分配,愉快地奔赴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奉献出自己的智慧和青春年华,成为后来发展工业和全面建立科研体系的骨干力量。他们在苏联、东欧各国学习期间得到了各国政府和人民的热情帮助,与教师、同学建立了诚挚的友情,成为中俄、中欧友好时代的美好佳话载入史册。
              (2)根据材料二,指出建国前后我国派遣留学生到苏联和东欧国家留学的必然性和客观效果。
              材料三: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全国的工作转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把改革开放列为国策。为学习和吸收国外先进科学技术、经营管理经验及其它有益的文化,向世界开放,加速培养人才成为第一要务。邓小平于1978年6月提出要大量增加留学生的输出。与西方世界隔绝了30多年之后,1978年12月首批50名赴美留学人员到达华盛顿,进入各高等学校。从1979到2000年,仅由中国教育部门向西方各国派出的留学生就
              达 45万7700人,分布在100多个国家和地区。其中美国20万、日本5.5万、加拿大3.8万、英国3.65万、德国2.6万、澳大利亚1.78万、法国1.63万、俄罗斯1.18万。还有大批青年通过亲友和其他渠道出国留学,未包括在教育部门统计之内。
                 八十年代中国政府根据中外的实际情况,完善了留学生政策,那就是“支持留学,鼓励回国,来去自由”。核心依然是鼓励回国工作,以各种不同的方式为祖国服务。二十年中约50万人出国留学,这是中华民族史无前例的改革开放运动的伟大成就之一。这第十代留学生,很多已经或陆续回国,成为发展中国科学技术、高技术产业和推动社会进步的新一代骨干力量。仍在国外工作的学子们,也在寻找机会,珍惜机遇,用各种方式为祖国的振兴和人类科学事业的进步贡献力量。
              (3 )材料三与材料二相比,我国在留学政策和目的方面有什么不同?
              (4)综合上述材料,我国不同时期的留学潮给你什么启示。
            • 7. 小明翻开相册,看到二十年前爸爸到深圳出差的照片。他不可能从照片中看到的是(  )
              A.深圳火车站门口有一巨幅标语“欢迎来到深圳!特区人民欢迎您!”
              B.车间内贴着红色标语“发展非公有制经济,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繁荣”
              C.工厂旁一块广告牌上写着“南方谈话--解放思想、深化改革”
              D.市府挂着一条横幅“坚定不移地实行对外开放,推动社会主义事业发展”
            • 8.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城市化进程加快,特别是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城市化进入高速发展阶段。2002年我国政府提出实施积极的城市化战略,走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多样化城市道路,逐步形成合理的城市体系。
              --《改革开放三十年•农村与城市》
              材料二 英国的“圈地运动”深入发展源于工业化需求而非城市扩张需求,面对大量失地进入城市“打工”的农民,英国采取了很多措施。在改善社会环境方面,先后颁布了《工厂法》、《矿井法》、《十小时工作法》、《公共卫生法》;在住房方面,英国政府1868年和1875年两次颁布《工人住宅法》,拆除贫民窟,建设廉租房。日本在城市化进程中十分重视农民的利益,一方面为进城农民提供与城市居民相同的社会保障和市民身份,另一方面严格要求企业对劳动者的雇用保障,采用近乎“终身雇用制”的方式,确保农民进城后不会陷入困境。
              --高云才《城市化不能大跃进》
              (1)根据材料一及所学历史知识,概括指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有利于城市化的举措。
              (2)根据材料二,概括英国、日本在城市化进程中的相似之处。据此,谈谈你对城市化的认识。
            • 9. 24 改革开放后,我国的经济发展成绩显著,有学者曾经形象的把东部地区经济发展的优势比作”满弓待发之箭”。其中”弓箭弦”是指(  )
              ①14个沿海开放城市如弓       ②长江中下游如箭
              ③京九铁路如弦      ④京广铁路如弦    ⑤小浪底工程如箭。
              A.①②③
              B.①④⑤
              C.①③⑤
            • 10. 下列对《各个时期国有经济固定资产投资资金来源的比重》图中,1980年后投资曲线变化的表述,准确的是(  )
              A.我国逐步取消了政府主导投资的方针
              B.信贷投资呈下降趋势
              C.投资主要依赖国际市场
              D.形成了多元化、多层次投资主体结构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