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促成表中我国粮食产量及农民收人增长的最主要原因是(  )
              年份粮食总产值净增量年均粮食增长农村居民家庭纯收入增长率
              1978-19841025.4亿公斤495亿公斤14.55%
              A.人民公社体制继续发挥作用
              B.“文化大革命”的结束
              C.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施
              D.农业合作社的作用明显
            • 2. 农业、农村、农民问题关系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中华人民共和国初期农业生产统计表(金额单位:亿元)
              年份1952年1953年1954年1955年1956年
              农业总产值461510535575610
              --《中国统计年鉴(1983)》材料二:我国小麦产量超过美国跃居世界第二位了。我国小麦增产速度是古今中外历史上所没有的,更是资本主义国家所望尘莫及的。……美帝国主义者说我们人口多是“不堪重负的压力”,我们要用更多的事实告诉他们,人口多,生产粮食更多。只要我们需要,要生产多少就可以生产多少粮食出来。
              --《人民日报》社论(1958年7月23日)材料三:农村政策放宽以后,一些适宜搞包产到户的地方搞了包产到户,效果很好,变化很快……有的同志担心,这样搞会不会影响集体经济,我看这种担心是不必要的。    
              --邓小平《关于农村政策问题》(1980年5月31日)请回答:
              (1)据材料一分析1952~1956年新中国农业发展状况。这一状况的出现与当时在农村开展的什么运动有关?(2)对材料二所反映的我国农业生产情况你是如何判断的?这种情况的出现与哪两次运动有关?这两次运动导致的后果如何?
              (3)材料三中所述的“包产到户”政策最先在哪两个省份实行?为什么说“这种担心是不必要的”?综合上述材料信息,你得到了什么重要启示?
            • 3.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甲骨文“男”的写法)
              男,丈夫也。从田,从力。言男用力於田也。
              --东汉《说文解字》材料二  (商)鞅以三晋地狭人贫,秦地广人寡,故草不尽垦,地利不尽出。于是诱三晋之人,利其田宅……(使其)务本于内,而使秦人应敌于外。故废井田,制阡陌,任其所耕,不限多少。数年之间,国富兵强,天下无敌。
              --《通典•食货》材料三  新安僻居山溪中,土地小狭,民人众,世不中兵革,故其齿日益繁,地瘠薄,不给于耕,故其俗纤俭习事。大抵徽俗,人十三在邑,十七在天下,其所蓄聚则十一在内,十九在外。
              --《弇州山人四部稿》卷61《赠程君五十叙》新安土硗狭,田蓄少,人庶仰贾而食,即阀阋家不惮为贾。
              --《唐荆川文集》卷15《程少君行状》材料四  不可否认,在特定的历史背景下诞生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对我国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对农村经济发展的推动以及对我国经济改革的贡献是毋庸置疑的……大包干、承包制改革之后,农村小农经济日益狭小,根本谈不上规模经济。不仅如此,原有集体经济也被削弱了,集体财产被分掉了,无法行使协调服务职能,使农业没能向专业化、社会化和农工商一体化转变……中国农业发展的根本出路在于实现规模经营,应将农业中的大量剩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阻止土地经营规模不断萎缩,最终使我国的农业实现规模经营。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研究30年回顾》(1)据材料一,概括中国古代与之相对应的经济形态的基本特点。
              (2)据材料二分析当时秦国呈现了怎样的人地矛盾?商鞅是如何解决这对矛盾的?
              (3)材料三描述的是我国古代哪一时期何种经济现象?根据材料指出这一现象出现的原因。
              (4)据材料四和所学知识,针对材料所述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存在的问题,试从人地矛盾的角度指出解决的出路。
            • 4. 1949年以来,我国农村生产关系的变革调整,经历的三个步骤依次是(  )
              ①人民公社   ②农业生产合作社   ③家庭承包责任制。
              A.①②③
              B.①③②
              C.②①③
              D.③①②
            • 5.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赋予农民生产和经营自主权的是(  )
              A.农业社会主义改造
              B.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C.人民公社化运动
              D.对外开放
            • 6. 1953年开始的我国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和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在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为主要形式的责任制都是(  )
              A.为了调整生产关系以发展生产力
              B.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C.性质相反的两种经济政策
              D.为纠正经济建设中“左”的错误
            • 7. 美国经济学家西奥多•舒尔茨认为:“小农的经济行为,绝非西方社会一般人心目中那样懒惰、愚昧,或没有埋性。事实上,他是一个在传统农业的范畴内,有进取精神并对资源能作最适度运用的人。”按照其观点,可能对下列哪一历史事件评价相对较高(  )
              A.1953--1956年中国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B.中国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C.苏联的农业集体化运动
              D.苏联赫鲁晓夫的农业改
            • 8. 近代化也叫现代化,它以经济工业化和政治民主化为主要标志。在中国走向近代化的过程中,安徽和安徽人做出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下面与安徽有关的近代化事件有(  )
              ①安庆内军械所和江南制造总局
              ②以民主和科学为指导的新文化运动
              ③刘邓千里跃进大别山  
              ④“大包干”为农村改革揭开了序幕。
              A.①③④
              B.①②③④
              C.①②③
              D.①②④
            • 9. 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从理论到现实,从一国实践到多国实践,从凯歌行进到出现重大曲折,深刻影响着人类社会的发展。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正像达尔文发现有机界的发展规律一样,马克思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不仅如此,马克思还发现了现代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它所产生的资产阶级社会的特殊的运动规律。
                  材料二  “根据马克思、恩格斯的传统社会主义思想,列宁在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时期坚持直接向社会主义过渡。……到1921年,列宁经过反思,认识到在一个小农占优势的国家里,不能直接过渡,而只能迂回过渡。……如果硬要过渡,只能碰得头破血流。”
                                                                                                           --《列宁晚年社会主义思想的三重涵义》
                  材料三  对于中国各民族来说,如果没有一个现代的国家体系,将陷入“有一体之名,而无一体之实”的境地;如果没有一个现代的制度支撑,就无法改变落后挨打、蚕食瓜分的命运。
                                                                                       --任仲平《各族团结是中华民族的生命、力量、希望所在》
                  材料四   邓小平模式是如何从历史上演变过来的?可以用八个字来概括,那就是“路径障碍,试错反弹”,更具体地说,……使中国在“文化大革命”中陷入到了绝境,形成“路径障碍”,而摆脱这一困境的办法,并不是以邓小平为代表的执政精英预先根据某一种现成的蓝图施工,而是在实践与试错中,不断针对面临的具体矛盾、困难与问题进行政策调整……
                                                                                                          --萧功秦《中国百年现代化的六次政治选择》
              回答:
              (1)材料一中的“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谈谈马克思得出这一结论的依据。
              (2)材料二中的“直接过渡”和“迂回过渡”分别指什么?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列宁由“直接过渡”转向“迂回过渡”的原因。
              (3)请结合材料三和新中国成立后的有关史实谈谈“现代的制度”的内涵。 
              (4)为摆脱“路径障碍”,我国在经济体制上是如何进行政策调整的? 
              (5)材料二的“迂回过渡”与材料四的政策调整在实质上有何相同点?
            • 10.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17年--1919年,孙中山在上海写成《实业计划》一书……规划了一条中国工业化的道路。他认为,交通运输必须放在近代工业首位……还提出建立北方、东方、南方三大海港,疏通内河水道,发展内地交通。同时,他又主张在不损害中国主权条件下,引进外资和技术,以便在最短时间内迅速赶超外国,从而改革中国落后的手工业生产方式。
                  材料二  现在的世界是开放的世界。中国在西方国家产业革命以后变得落后了,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闭关自守。建国以后,人家封锁我们,在某种程度上我们也还是闭关自守,这给我们带来了一些困难。三十几年的经验教训告诉我们,关起门来搞建设是不行的,发展不起来。
                  我们在制定对内经济搞活这个方针的同时,还提出对外经济开放。……当然,像中国这样大的国家搞建设,不靠自己不行,主要靠自己,这叫做自力更生。但是,在坚持自力更生的基础上,还需要对外开放,吸收外国的资金和技术来帮助我们发展。
                                                                                                                          ──《邓小平文选》第三卷
              (1)根据材料一,概括孙中山为实现中国工业化的主要经济主张。结合当时我国的内外环境,分析《实业计划》是否有实现的可能。
              (2)根据材料二,概括建国后我国经济落后的原因。结合改革开放之前我国有利的国内外形势,指出“对内经济搞活这个方针”的主要内容及其影响。
              (3)综合材料,概括孙中山和邓小平在国家经济发展主张上的共同之处。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