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
              从1894年到2010年前后的116年间,世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中日两次“擦肩而过”,在许多方面有着诸多不同。中日两国在这一百多年的历史中,实力经历了两次“换位”。如果以时间来界定这两次“换位”的话,第一次是1894年,日本通过“明治维新”刚摆脱落后挨打的命运,立即走上对外殖民扩张道路,以朝鲜半岛为跳板,侵入中国,挑起甲午战争,在陆海两方面打败外强中千的老大清帝国,并逼迫清廷割地赔款,实现了对中国的超越。第二次则是2010年了。日本国内生产总值2010年被中国超过,失去了连续保持40余年的“世界第二”地位。被中国这个百余年来的“弱邻”超越,日本社会在心理上一时很难接受。但从资源禀赋、经济结构、人口老龄化的社会特点等方面看,日本在可预期的将来难以再现强劲经济增长,即使不出现下一个“失去的二十年”,再次超越中国似也遥不可及。
              --摘自新华网
              (1)根据材料,指出中日两次“换位”的领域及方式。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日两次“换位”的背景。
            • 2. 如图分别是1978年、1997年我国各类工业比重示意图,从1978年到1997年的变化表明(  )
              A.增强国企活力成为深化改革中心环节
              B.市场经济体制改革取得显著成效
              C.中国已经建成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D.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已经动摇
            • 3. 图片见证历史,图片诉说历史。30多年改革开放,中国人民收获了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发展、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丰硕成果,感受着从“站起来”到“富起来”的历史性变化。阅读图片,回答问题。
                
              (1)阅读图l,说一说为什么新中国的成立在中国历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2)图2反映了三大改造中的哪一项内容?为什么说三大改造的完成标志着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
              (3)简述图3中邓小平南巡讲话以后,中共十四大提出了什么重大理论?从我国的一系列改革措施及成就中,你明白了什么道理?
            • 4. 阅读以下材料,回答问题。
                  货币是商品流通的重要媒介。货币的兴衰彰显了一个国家的政治、经济、军事实力,在很大程度上印证了“国家兴,货币兴;国家亡,货币亡”。在人类的经济画卷上,没有哪个细节能够与货币脱离瓜葛。黄金、白银、英镑、马克、美元、欧元、日元、人民币……在世界货币的舞台上,有无数个角色上演着沉与浮的故事。在“现代经济学之父”凯恩斯眼中,随着野蛮的痕迹、超主权货币--黄金的演出落下帷幕,英镑打着“日不落”的旗号称雄世界,人类历史上诞生了第一个主权性质的国际储备货币。然而,盛宴总会结束,经过两次世界大战与一次经济大萧条,英镑黯淡退场了,美元以势不可当之势崛起。直到今天,我们的世界还是美元时代。
              ---摘自宋泓均、高强《货币变局:下一秒,谁将改变世界》
                  如果中国经济不出现致命的差错,人民币在未来世界经济与金融市场的格局中必将成为主导货币之一。未来世界金融市场的格局不出意外应该是多货币主导的格局,在这个格局中人民币与美元预计会成为两大货币,欧元、日元、印度卢比等由于不同原因,恐怕难以与人民币与美元相匹敌。即使新金融秩序创造出新的基准“世界货币”,人民币与美元也必将成为两大核心货币,但近期内人民币应该继续执行资本项目封闭下的不可自由兑换政策,且不应参与贸易保护主义下的贬值竞争。
              ---张宁《人民币--未来的世界货币?》
                  评析材料中关于世界货币主导格局变化的观点。(要求:围绕材料中的某一种或两种观点展开评论,观点明确,史论结合)
            • 5. 道路决定命运,发展才能自强。近代以来中国经济发展道路的探索充满艰辛,历程曲折。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南京国民政府时期大事记(节选)
              1928年,国民政府形式上统一全国:赣南、闽西革命根据地建立。
              1929年,世界经济危机爆发。
              l930~1931年,蒋介石对革命根据地发动三次“围剿”。
              1933~1934年,蒋介石派兵对革命根据地发动第四、五次大“围剿”。
              1945,年,陈立走、陈果夫控制的申国蚕丝公司崔上海设立。
              1946年,《中美友好通商航海条约》签订。
              (1)近代以来,中国民族资本主义自产生之日起就在夹缝中艰难求生。根据材料一概括阻碍民族工业发展的内外因素。
                 材料二《中国现代化历程》一书认为:中国自1840年开始的现代化历程经历了三种道路的转化,其中第二条道路是指1949-1978年的“经典社会主义现代化”时期,这一时期的现代化带有苏联的“经典”社会主义现代化模式的色彩。
              (2)从经济角度用史实说明带有苏联特色的“经典”社会主义现代化模式的道路是如何确立的?这条道路所早现的经济发展模式在当时有何显著特点。
              材料三“那一年(1978年),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开始从平均主义向市场经济走出了尝试性的一步……它创造了一段完全不同的历史。21世纪初,中国的转变已经使世界的重心东移。”
              --英国《卫报》
              (3)1978年以后的现代化被称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时期,依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概括这一时期“中国转变”发生的原因及对世界格局的影响。
            • 6.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年份国民经济比例(%)
              农业轻工业重工业
               
              1960
               
              21.826.152.1
              中国1960年三大产业之间的比例关系
               材料二
              年份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
              1955-19594.43956.6
              1965-1969337.259.8
              1980-19842.632.864.6
              19991.624.773.7
              1955-2000年美国三大产业产值占GDP比重(%)
              年份 GDP相对构成
               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
              197828.2047.923.9
              199519.947.232.9
              200611.748.939.4
              1978-2006年我国三大产业GDP变化的比较(%)
                 材料三  从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开始,以信息产业为代表的高新技术产业的迅速发展,使主要发达国家相继经历了战后以来规模较大的结构性调整。与其他发达国家相比较,美国最先进入以信息产业发展为主导的后工业化发展时期。
              --马莉莉《战后主要发达国家产业结构升级的路径比较》
              (1)据材料一概括中国当时产业结构的特点(或趋势),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针对当时的产业结构状况,中央政府采取了什么措施?
              (2)据材料二概括1978年以来我国产业结构的变化趋势,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变化的原因。  
              (3)依据材料二,对比中美两国产业结构,指出我国产业结构仍存在的问题。结合材料三,谈谈我们该如何应对。
            • 7. 服装是一种语言、一种文化,它是以非文本的方式记录着社会政治、经济及文化的历史变迁。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探究一服装与古代政治
              “乾天在上,衣象,衣上阖而圆,有阳奇象。坤在地下,裳象,裳下两股,有阳偶象。上衣下裳,不可颠倒,使人知尊卑上下,不可乱。”
              (1)据材料指出古代服装的主要特点。结合所学,分析指出这样穿着服装的政治意图。
              探究二服装与民国社会生活
                 1912年登出民国新服制草案:“国务院现已将民国服制议定,大别为三:(一)西式礼服,(二)公服,(三)常服。礼服纯仿美制;公服专以仿西式制用……”
                1912年10月3日,“男女礼服服制”公布,……第十二条,关于大礼服及常礼服之用料,如本国有相当之毛织品时,得适用之。孙中山的临时政府制订了一系列服制。这些服制除了少数几个还留有一点封建等级主义的遗毒之外,大多数服制都以职业分工作为制定的标准。
              (2)据上述材料,概括民国时期服装的特点。结合所学分析产生这些特点的原因。
              探究三  服装与新中国的发展
              (3)服装是社会变迁的一种特殊载体。阅读下表,结合所学,任选其中一个阶段,概括当时中国经济发展的基本情况。从建国50年服装的发展变化中你得出了哪些认识?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50周年服装发展简表
              时间服装的主要颜色和用料主要服装特点变化
              温馨的50年代蓝、灰、黑、土布列宁装、布拉吉以加工布料为主的衣着消费
              革命的60年代绿、卡其布军装
              初醒的70年代颜色搭配有对比棉布、条绒军装、喇叭裤开始流行
              开放后的80年代多种颜色搭配、多种布料旗袍、西装、两用衫、裙子由“单一型”向“多样性”转变的衣着消费
               五彩缤纷的90年代颜色可以任意搭配各种高档服饰面料 服装种类繁多个性化、成衣化、高档化的衣着消费
            • 8.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足国之道,节用裕民,而善臧(藏)其余。节用以礼,裕民以政。
              --《荀子•富国》
              是故古者圣王制为节用之法,日:“……凡足以奉给民用,则止。诸加费不加于民利者,圣王弗为。”
              --《墨子•节用》
              材料二此前人们的生活消费都纳入到封建社会严密的等级体系之中,衣装服饰、色彩
              图纹、建筑住宅以及车轿等等都有详密的典制程限,……但到了晚清,封建力量衰退,尤其在租界,封建专权的力量更受削弱,……使平民亦有权去挥霍享乐。到了19世纪的70-80年代,崇尚奢靡的消费风潮更是愈演愈烈。
              --摘编自王瑾璟《初探19世纪70一80年代上海的崇奢消费现象》
              材料三按照凯恩斯理论关于拉动国民经济增长的“三架马车”(消费、投资与对外贸
              易)的基本观点,当宏观经济运行出现紧缩时,运用“三架马车”中最为“豪华”的消费来熨平经济波动便成为首选的目标和手段,尤其是当经济运行中出现紧缩迹象时,通过刺激消费以扩大有效需求便成为经济学家与政府决策层心目中的“诺亚方舟”。然而,不容忽视的问题却是在具体运用这一经济政策时,时常会出现所谓的“激而不发”或“刺激过头”的现象。一肖黎明《凯恩斯节俭悖论之悖论~-可持续发展模式中的消费观》
              材料四五十年代初,许多上海家庭都把日积月累的余钱用于购买缝纫机。这样自制一家老少四季服装,还能很快收回“成本”。……九十年代中期以来,市民们谈及消费,很多人都认为“该花的钱还是要花的”。不过被认为最重要的“该花的钱”,是用于掌握信息、文化教育。相当多的上海市民不再固守“无债一身轻”的传统观念,越来越多的人接受消费贷款。
              -----摘编自刘末利《新中国五十年系列报道:变化中的上海市民消费观》
              (1)据材料一指出苟子和墨子思想主张的相同点。
              (2)据材料二概括上海消费风习的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
              (3)比照材料三,结合史实说明罗斯福新政中驱动这一“诺亚方舟”的措施和成效。并指出材料中所谓的“刺激过头”给后来美国经济造成了怎样的后果o
              (4)材料四折射出中国城市居民消费观怎样的演变趋势?指出导致其演变的经济体制因素。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消费观的认识。
            • 9. 中国是一个文明古国,在未来的发展中,要对人类社会发展有更大的贡献,就不仅要创造先进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而且要创造先进的政治文明。
              材料一  中国近代的历史发展表明,在如何突破传统政治文明,推进中国社会从传统走向现代,从衰落走向复兴的问题上,中国社会形成了改良和革命的两大政治力量。辛亥革命以革命的方式解决了中国现代化过程中的政治文明选择问题,传统政治文明中的制度体系因此全面崩溃,辛亥革命标志着中国的政治文明开始从传统走向现代。
              材料二  近代中国百年政治文明发展和转型的历程是艰难曲折的,然而,正是这曲折历程所形成的历史积淀、制度积淀和精神积淀却成为今日中国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重要资源。从近代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实践的破产中,中国共产党深深地意识到:中国实现民主共和的理想必须与民族解放和国家独立紧密结合。
              毛泽东在新中国成立前夕为纪念建党28周年而作的《论人民民主专政》,奠定了新中国的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基本取向,不仅从整个人类政治文明发展的大潮流来把握人民民主,而且从近代中国政治文明转型的历史过程来把握人民民主。
              材料三  1979年邓小平进一步明确指出:“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就没有社会主义现代化。”改革开放以来20多年的政治发展,可以分为两大时期:一是政治形态复原时期,即使被“文革”扭曲的权力结构、制度体系、政治生活和观念形态恢复到正常状态;二是政治形态转型时期,随着经济形态从计划经济转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以服务计划经济为取向的传统的制度体系、政治生活和观念形态必将日益不适应社会的变化和发展。
              --《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八次学习会议讲课稿请回答:
              (1)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材料一中“传统政治文明中的制度体系因此全面崩溃”的具体表现?列举辛亥革命在现代政治文明制度体系建设上取得显著成就。
              (2)根据材料二说明近代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实践的破产的重要原因。结合所学知识,比较新中国和中华民国在政治文明制度建设上的本质异同点。
              (3)结合所学知识,为把“被‘文革’扭曲的权力结构、制度体系、政治生活和观念形态恢复到正常状态”,以邓小平为核心党的第二代领导集体作了哪些努力?根据材料三,指出在政治形态转型时期,推动我国政治文明制度体系不断创新的原因是什么?
            • 10. 某老师在释读经济全球化问题时,指导学生确定了一些具体的研究课题。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研究课题一 中国与全球化
              【材料一】在近30年经济全球化发展过程中,中国……全面融入经济全球化潮流,踩着历史的节奏(指20世纪
              70年代中期经济全球化的起步、20世纪90年代初经济全球化浪潮的形成、21世纪初经济全球化的加速),每一步都没有落空。
              (1)结合所学知识,列出中国“每一步都没有落空”的标志性事件。
              研究课题二 欧盟与美国
              【材料二】在某次20国集团金融峰会前后,法国总统萨科齐曾表示希望与美国“并肩前进”。……欧盟不想再当美国的“小伙伴”,而是要与美国“平起平坐”。这种“咄咄逼人”的攻势。美国媒体曾表示了担忧,担心他带领欧洲挑战美国金融霸权地位。不过金融峰会结束后,美国媒体显然松了口气,称欧洲“有心挑战,无力颠覆”。--环球日报《美国媒体称欧盟峰会上挑战美国无功而返》(2)材料二中欧洲“有心挑战,无力颠覆“的主要因素是什么?说明了什么问题?
              研究课题三  欧洲债务危机
              【材料三】  希腊债务危机刚刚步入尾声,爱尔兰债务问题再度拉响“警报”。某报(2010年)11月13日报道,欧盟目前正游说爱尔兰政府接受来自其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的联合援助…….《中国新闻周刊•欧洲到了抉择时刻》报道:2010年12月7日,欧盟……同意为爱尔兰提供850亿欧元贷款。
              【材料四】《中国财经报》曾报道:“欧债危机令欧元命悬一线”。而何伟文则持相反的观点,他在《欧元不可能崩溃》一文中阐述:“由于欧盟对世界经济和货币体系的极端重要性,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也不得不竭尽全力。加上中国等新兴经济体的出手,至少目前为止,仍然基本上可以稳住欧元。……欧元……的最终前景,则是确信无疑的。”
              (3)材料三所述欧洲债务问题反映了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哪些现象?材料四给出了哪些“欧元不可能崩溃”的理由?
              研究课题四 福利国家面面观
              【材料五】最近几年,欧洲很多国家因福利问题引发的示威游行和社会骚乱数不胜数。英国《经济学家》近日预测:“21世纪的欧洲,不会被炮火摧毁,但可能会被一张张福利支票压得喘不过气,这已经成为一场‘国家战争’--纳税人不惜用示威骚乱逼迫政府,要为他们的人生负责。”
              (4)材料五表明许多欧洲人不愿过“苦日子”,示威游行和社会骚乱不断。你是如何看待“福利国家”的?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