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世界经济是世界各国的经济相互联系和相互依存而构成的世界范围的经济整体。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在1500年前后,世界历史……开始了资本主义在欧洲的发展及其从欧洲向外界的传播……,当然,自16世纪起,尤其是由于欧洲人兼并了美洲以及由此导致欧洲对非洲--欧亚事务和世界贸易参与程度越来越高,地区间关系发生了某种急剧的变化。
                                                                                                                              --贡德•弗兰克《白银资本》
              材料二  1780年,英国的铁产量还比不上法国,1848年已超过世界上所有国家的总和。它的煤占世界总产量的
              2
              3
              ,棉布占
              1
              2
              以上。……英国迅速成为世界上 最富有的国家,它一个国家的生产能力比世界上其他国家的生产总和还要多的多。……它庞大的远洋船队把数不尽的工业品运往世界各地,再把原材料运回国,加工 成工业品,然后再运出去。
                                                                                                                                  --钱乘旦《英国通史》
              材料三 (二战后)人们还必须把全球性的专门组织网,特别是“国际”金融机构,(二战后)人们还必须把全球性的专门组织网,特别是‚国际‛金融机构,看作是美国体系的一部分……而且它们的构成成分可以解释为世界性。但实际上它们在很大程度上受美国的左右,而且它们本来就是在美国的倡议下产生的。
                                                                                      --布热津斯基《大棋局--美国的首要地位及其地缘战略》
              (1)1500年前后“世界历史”的发展源于哪一事件?据材料一,指出该事件影响下世界市场的主要特征。
              (2)据材料二,分别指出19世纪40年代英国在世界工业和贸易中的地位,试分析这一地位形成的经济根源。
              (3)材料三中美国用以“左右”资本主义世界经济的“国际金融机构”有哪些?说明美国能够控制上述金融机构的根本原因。
              (4)综合上述材料,概括指出推动世界经济联系不断加强的主要因素。
            • 2. 人类需要梦想,技术创新与交流合作推动了梦想的实现。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人类与土地的对话
              材料一  在最小的空间内用最简单的耕作方式养活尽可能多的人是中国的终极目标,为此,他们将土地分成小块,劳动者把全部精力都投入到比他的房子大不了多少倍的那块土地上面。
              --约•罗伯茨《十九世纪西方人眼中的中国》

              (1)材料一反映出中国古代农业生产的基本特征是    。结合所学,从改进农具和耕作技术的角度,分别列举一例证明这一特征。
              人类与海洋的对话
              材料二  1200至1500年间,欧洲普通船舶的吨位增加了一倍或二倍。14世纪时,葡萄牙人改制了三角帆索具,使船能够更直接逆风航行。此外,航海者还得到了航海情报汇编和地图的帮助。15世纪时,欧洲人的船舰已配备了火炮。到16世纪初,海军的战术已由设法撞入敌船转为舷炮齐射……这些发展给欧洲人以一个决定性的有利条件,使他们能夺取并控制世界各大洋。
              --摘编自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1500年以后的世界》
              (2)依据材料二, 概括16世纪以来欧洲人控制海洋的有利条件,并分析其影响。
              人类与天空的对话
              材料三  某学习小组为撰写历史小论文搜集了如下资料:
              ①1793年,法国人布兰查德实现了从气球上用降落伞下降的梦想,但降落伞不能控制下落方向,到19世纪,降落伞顶部开了导流孔,跳伞变得安全自如。
              ②1903年12月17日,美国人莱特兄弟首次实现了动力驱动、可操纵、可持续的载人飞行,开辟了人类航空的新纪元。
              ③牛顿发现的万有引力定律取得了如此辉煌的成就,以至于1968年阿波罗8号从月球返航的途中,当地面控制中心问及“是谁在驾驶”的时候,指令长回答:“我想现在是牛顿在驾驶。”
              ④“嫦娥奔月”是中国人耳熟能详的美丽传说,“嫦娥工程”的实施使这一传说变为现实。2013年12月15日,中国嫦娥三号的着陆器与巡视器成功分离,“玉兔号”顺利驶抵月球表面。
              ⑤2014年1月9日,第二届国际空间探索论坛开幕。包括美国、中国、俄罗斯、日本在内的30多个国家与会。会议主要有太空飞行中的各种因素、空间站建设等议题。
              ⑥2016年5月2日,一个国际天文学团队在《自然》杂志发表报告说,他们在离地球40光年的一颗矮星附近发现了3颗与地球大小相近的行星,这些行星可能具备宜居条件。
              (3)运用材料三,提出两个观点,构思历史小论文,完成下表。
              资料序号可论证的观点
              观点一:
              观点二:
            • 3. 人类历史是从孤立分散走向整体联系的过程,文明的交融与碰撞促进了人类文明的发展。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探究一 孤立与交汇
              (1)指出图1中航线AB的开辟者。结合所学分析图片所示历史事件发生的必然性。

              探究二 交流与碰撞 读图2
              (2)图2反映了中国近代社会生活的哪些方面?结合所学,简要分析这些方面的变化对中国社会有怎样的意义?
              探究三 区域化与全球化   读图3
              (3)以图3 中区域集团组织为代表,提炼经济区域集团化的概念(写出至少3个关键词)。

              (4)从图4中两条曲线看,两种经济体在增长波动上各有何特点?图4、图5的信息给我们怎样的启示?
            • 4.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历史地图包含了政治、经济、文化等多种信息。如图1、2所示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至少概括15世纪中西探险航行的两个共同点并分析其原因。
            • 5. 有学者在研究世界经济贸易关系时提出了以下论点,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早在13、14世纪,连接欧亚非地区的世界贸易网已经形成,欧洲在其中一直处于边缘地位。这不仅因为欧洲的经济总量远远无法与亚洲的中国、印度相比,还由于欧洲人在从亚洲输入香料、丝绸、瓷器、棉织品等商品时,能向亚洲销售的产品极少,多数情况下只能以金、银等贵金属交易,欧洲的贵金属货币日益紧缺。16世纪欧洲在世界经济贸易中的这种处境开始改善。但一直到18世纪,原有的世界经济贸易格局仍没有改变。随着欧洲人越来越广泛深入地融入和利用既存的经济贸易体系,并在其中发挥日益增大的影响力,到19世纪欧洲终于成为世界经济贸易的中心。
              --据《白银资本》等
              (1)根据材料,13到18世纪,在世界经济贸易中居优势地位的是哪个地区?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6世纪欧洲在世界经济贸易中处境开始改善的主要原因。
              (2)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指出与18世纪相比,19世纪欧洲和中国在世界经济贸易中的相对地位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并分析促成这一变化的政治、经济原因。
              (3)结合史实说明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
            • 6. 以下是世界近代有关物价上涨的案例,请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案例一  欧洲的物价上涨
              15世纪,运抵欧洲的东方商品比原价涨了8~10倍。16世纪,西班牙的物价上涨四倍多,英法等国上涨2~2.5倍。
              (1)你如何理解15世纪和16世纪两次物价上涨的不同,并说明两次物价上涨带来的影响。
              案例二  美国的物价上涨
              使邦联政府感到棘手的是纸币贬值。在战争期间……大陆会议发行过42批纸币,总额达19155万美元,此后各州也开始发行纸币。到1783年有11个州共发行了24636万美元的纸币……杰斐逊在当时讲到:“1000元的大陆纸币只值硬币1元。”
              --《美国通史》
              (2)分析上述现象出现的根源,并运用所学说明美国为此采取的对策。
            • 7.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从1500至1763年的近代初期,是前几个时代中的地区孤立主义与19世纪的欧洲世界霸权之间的一个中间阶段。在经济上,这一时期中,欧洲人将他们的贸易活动实际上扩展到世界各她,不过,他们还不能开发那些巨大的本陆块的内地。虽然洲际贸易达到了前所未有的规模,但贸易量仍远远抵于以后世纪中所达到的数量。
              --(美)斯塔夫理阿诺斯《全球通史》
              (1)依据材料一指出所述“近代初期”起、止的标志性事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一时期“欧洲的世界霸权……远远低于以后世纪”的原因。
              材料二  一位英国人在1906年8月的-封信中说道:我以为东方必将发生一场变革。日本的胜利似乎已对整个东方产生了显著的影响,……此外,俄国革命也在这里产生了极为惊人的影响。俄国的事态已引起人们极大的关注,人们似乎已开始被一种新的精神支配:他们厌恶统治者,并以俄国为例,开始认为有可能建立另一种更好的政府形式。
              --(美)斯塔夫理阿诺斯《全球通史》。
              (2)材料二中的“新的精神”和“更好的政府形式”分别指的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俄国的事态”形成的主要原因。
              材料三  (20世纪以来)这些事件以不同方式阻扼并打乱了经济全球化的正常进程和侠序,破坏了各国、各地区的经济交往。但是经济全球化进程并未因此而停止,恰恰相反,正是这些事件的发生使人们认识到战争(不论热战还是冷战)和对峙只能损害全人类的经济发展,损害人类社会的进步。……因此,这一阶段既是经济全球化受阻的时期,同时也是经济全球化向纵深发展的孕育时期。-关立新《经济全球化历史进程、现实特征及研究基础》
              (3)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20世纪以来阻碍经济全球化进程和秩序的因素。具体分析这些因素又是如何孕育着经济全球化向纵深发展。
            • 8.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 下表是参照有关数据编制而成的《西方国家1968-1975年经济发展情况表》
              年份GNP年增长率失业率物价指数年增长率
              1968-19724.3%3.2%4.8%
              1973-19752.4%5.3%9.4%
              1973年10月,第四次中东战争爆发后,石油售价从每桶2.48美元上涨至11.65美元。在一个需求螺旋萎缩的国际市场上,石油价格暴涨使需求萎缩突然加剧,生产过剩的危机爆发了。
              材料二 全球化经历了三个伟大的时代:“全球化1.0”主要是国家间整合和全球化,开始于1492年哥伦布发现“新大陆”之时,持续到1800年前后,是劳动力推动着这一阶段的全球化进程,这期间世界从大变为中等。“全球化2.0”是公司之间的融合,从1800年一直到2000年,各种硬件的发明和革新成为这次全球化的主要推动力--从蒸汽船、铁路到电话和计算机的普及,这期间因大萧条和两次世界大战而被迫中断,世界从中等变小。而在“全球化3.0”中,个人成为了主角,肤色或东西方的文化差异不再是合作或竞争的障碍。软件的不断创新,网络的普及,让世界各地包括中国和印度的人们可以通过因特网轻松实现自己的社会分工,世界变平了,从小缩成了微小。
              --托玛斯•弗里德曼《世界是平的》
              材料三“各民族的原始封闭状态由于日益完善的生产方式、交往以及因交往而自然形成的不同民族之间的分工消灭得越彻底,历史也就越是成为世界历史。”“世界史不是过去一直存在的;作为世界史的历史是结果。”--《马克思恩格斯选集》
              (1)依据材料一,指出表格所反映的经济现象,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及影响。
              (2)结合材料二,运用所学知识论证材料三阐述的观点。(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清楚。)
            • 9. 古罗马哲学家西塞罗说:“谁控制了海洋,谁就控制了世界。”纵观历史,我国悲惨近代史是从海洋开始,而当今棘手问题亦是海洋问题。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在15世纪早期这段异乎寻常的历史中……正是制度结构上和向外推动力方面的根本差别,在世界历史的这一重要转折关头,使中国的力量转向内部,将全世界海洋留给了西方的冒险事业。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二:中国近代的有识之士逐步认识到“兴帮(邦)张海权”的道理,孙中山说:“海权兴,则国兴。”“海权操之在我则存,操之在人则亡”。
              --杨金森、范中义《中国海防史》
                  材料三:进入20世纪70年代以后,我国一些海洋岛屿被侵占、海洋区域被分割、海洋资源被掠夺的严峻局面再次出现。但是,正如邓小平所说,今天的中国政府不是晚清政府,今天的中国领导人不是李鸿章。
              --刘中民、桑红《新中国海洋防卫思想史话之》
              (1)从材料一的“制度结构上和向外推动力方面”分析“中国的力量转向内部”的原因。“西方的冒险事业”指什么?它与中国转向内部有何历史关联?
              (2)据材料二,简述孙中山的海权思想。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晚清时期,中国海权得不到保障的原因。
              (3)简析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振兴海权的有利条件。
            • 10.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几个世纪以来,亚洲一直是欧洲许多贵重商品的主要来源地,其中的部分制成品是欧洲无法与之竞争的,例如丝、棉织品、地毯、珠宝、瓷器和优质钢,以及部分被加工成半成品的药材和食糖,尤其是香料。欧洲人从未亲自到过东方货物的供应地。
              --R•R•帕帕默《现代世界史》材料二  由于新航路的开辟,东西两半球的不同文化圈的大汇合,加速了人类从传统农耕文明向代工业文明转变的过程……没有了美洲贡献的大量金银与物质财富,没有北美的自由移民垦殖区,西方资本主义的发展将会缓慢得多,英国也不可能成为发动工业革的国家,同时在旧大陆也很难出现像美利坚合众国那样的自由资本主义试验场地。同样,没有把世界联成整体的地理大革命,也不可能出现推动否定旧传统的思想解放运动。
              --摘自黄邦和主编《通向现代世界的500年:哥伦布以来东西两半球汇合的世界影响》材料三  19世纪末的经济发展,再加上海洋运输和铁路上的交通革命,培植出一种真正的世界经济。到1900年时,欧洲人从阿根廷和澳大利亚进口牛肉和羊毛,从巴西进口咖啡,从智利进口硝酸盐,从阿尔及利亚进口铁矿石,从爪哇进口蔗糖。欧洲资本同样投向了海外,以建设铁路、矿山、电厂和银行。当然,国外市场也为欧洲剩余的制成品提供了市场。欧洲通过其资本、工业及军事能力而在19世纪末统治了世界经济。
              --杰克逊•斯皮尔伯格《西方文明史》材料四  互通有无,吸取一切先进经验,是人类文明发展的非常重要的动力之一。尽管在这个过程里掺杂着罪恶,但是与文明进步的成果相比,那既是无法避免的代价,同时也是相对微小得多的。
              --刘芃、朱汉国主编《历史学习精要》请回答:
              (1)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指出新航路开辟的主要动机。材料二中有关新航路开辟的结论体现了研究者怎样的历史观?
              (2)据材料三概括19世纪末世界经济发展的主要特点,并分析出现这一特点的原因。
              (3)运用上述材料,结合所学知识,论证材料四的基本观点。(要求:观点理解准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清楚;160字左右。)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