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路德一再激烈攻击理性,以《圣经》的名义斥责哥白尼,他坦率承认,以理性的观点来看,基督教的许多预料推测都是荒谬的;加尔文宣扬人类自初生来就是道德上无力的,而先定论的教义似乎有意要使人类的一切努力归于无效。上述材料表明(  )
              A.新教崇尚人文而非理性
              B.科学与宗教信仰水火难相容
              C.新教与旧天主教无区别
              D.改革后的新教坚持信仰至上
            • 2.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宋朝时期,城市开始大规模出现,首次出现了主要以商业,而不是以行政为中心的大城市。……店铺、朝廷办事机构与居民住宅错落相间,朝着大街几乎随处可以开设店铺。……商业街取代商业区的市,御街两旁“许市人买卖其间”。--冯天瑜主编《中华文化史》
                  材料二  近代欧洲城市化进程表
              年份万人以上城市比例(占总人口)万人以上城市数量(个)平均城市规模(千人)欧洲总人口
              (百万人)
              15005.61542261.6
              16508.31973174.6
              180010.036434122.7
              --据(英)安格斯•麦迪森《中国经济的长期表现:公元960-2030年》
                   材料三  1949-2009年新中国城市化进程示意图

              --根据《中国统计年鉴2009》、《中国城市统计年鉴2009》整理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古代城市的发展有何特点?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欧洲城市化进程加快的原因。同一时期,中国古代城市为什么没能实现转型?
              (3)依据材料三指出新中国城市化三个主要阶段的特点,并依据所学知识分析相关特点的主要原因。
            • 3. 受到阻滞的领先法则
                     在欧亚大陆长达千年的中世纪历史上,最惊人、最重要的发展是西欧从贫穷的、默默无闻的状态中崛起。在从约500年至1500年这一时期的大部分时间中,西方是欧亚大陆的不发达地区。我们已看到,这种不发达与中国的发达比较起来,证明是一种优势,因为中国的发达起了使其自身的发展速度放慢的作用……人类学家们将此称为“受到阻滞的领先的法则”。该法则认为,最具适应性、最成功的社会要在转变时期改变和保持自己的领先地位,是极为困难的。相反,不太成功的落后社会更有可能适应变化,突飞猛进。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回答:
              (1)试从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角度简述500~1500年西欧社会的基本特征。
              (2)请用中外历史上正反两例论述“受到阻滞的领先的法则”。
            • 4.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经年累代的研究业已表明,中世纪社会仍在持续发生变化,而且变化甚大,乃至公元1300年的欧洲已大大不同于公元600年的欧洲了。史学家们现在认识到中世纪欧洲具有巨大的创造力,约在公元l500年左右,中世纪时代临近结束时,欧洲的技术与政治的和经济的结构,已在世界上所有其他文明当中占有决定性的优势。”
              --(美国)霍莱斯特《欧洲中世纪简史》(1)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公元1500年左右,“欧洲的技术与政治的和经济的结构”比其他文明具有怎样的“决定性的优势”?
              材料二
              早在13,14世纪,连接欧亚非地区的世界贸易网已经形成,欧洲在其中一直处于边缘地位。16世纪欧洲在世界经济贸易中的这种处境开始改善。但一直到l8世纪,原有的世界经济贸易格局仍没有改变。随着欧洲人越来越广泛深入的融入和利用既存的经济贸易体系,并在其中发挥日益增大的影响力,到19世纪欧洲终于成为世界经济贸易的中心。
              --摘编自《白银资本》等(2)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6世纪欧洲在世界经济贸易中处境开始改善的原因。
              (3)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指出19世纪欧洲在世界经济贸易中地位发生变化的原因。
            • 5. “另类历史”是指某些作品本身不是严格的历史著作或史料,但其中包含着某种历史信息。一般包括文学、艺术、音乐、戏剧、影视、民间故事等。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清明上河图》(局部)(北宋  张择端)(北宋东京)御街一直南去,过州桥,两边皆居民。……余皆羹店、分茶、酒店、香药铺、居民。……
              --(宋)孟元老《东京梦华录》材料二   1919年,杜尚用铅笔给自己临摹的《蒙娜丽莎》加上了式样不同的小胡子,并命名《LHOOQ》,于是“带胡须的蒙娜丽莎”成了西方绘画史上的名作。对此,杜尚曾说 “如果我们永远把大师的作品压在自己头上,我们个人的精神就永远都会受到‘高贵’的奴役。”
              材料三   1965年上映电影《烈火中永生》,江姐:有着钢铁般意志的革命女英雄形象。……这当中蕴含的为共产主义事业而奋斗的革命牺牲精神和乐观主义精神确实给我们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
              1999年电视剧《红岩》,江姐:……抹去了强烈的政治色彩,舍弃了革命的种种口号,让我们看到坚强、机智、勇敢的共产党员江姐。在表现江姐坚贞不屈形象的同时,尤其注重体现革命者江姐作为妻子和母亲的女性气质一面。
              --胡雯《红色经典改编与传播--以“江姐”影视剧为例》请回答:
              (1)材料一中《清明上河图》反映宋代绘画和城市格局分别发生了哪些变化?其作为研究宋都汴京社会生活的历史资料,与《东京梦华录》等文献资料相比有何优势?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达•芬奇的《蒙娜丽莎》和杜尚的《LHOOQ》分别反映了怎样的艺术思潮?18世纪,欧洲的艺术中心从意大利转移到法国,试分析其原因。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形成两种不同“江姐”形象的政治和思想文化背景。
              (4)综合以上材料,谈谈你对“另类历史”的看法。
            • 6. 城市既是人类文明的核心区域,又是文明进步的前沿地带。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工业革命以前的传统城市与王权、宗教和安全密不可分……中国农业时代的城市以政治行政管理功能为主,“城”的分量不仅大于“市”的分量,而且“市”的部分明显从属于“城”的部分。这些传统城市都是以绝对权力为基础,通过强制性贡赋等形式来维持城市运行,而现代城市则建立在以交换经济为基础的资源配置手段之上。
              --摘编自唐茂华《东西方城市化进程差异性比较及借鉴》
              材料二
              近代欧洲城市化进程表
              年份万人以上城市比例(占总人口)万人以上城市
              数量(个)
              平均城市规模(千人)欧洲总人口
              (百万人)
              15005.61542261.6
              16508.31973174.6
              180010.036434122.7
              --据(英)安格斯•麦迪森《中国经济的长期表现:公元960-2030年》
              材料三
              从建国以来几十年城市化进程的历史看,大致经历了以下四个主要发展阶段:
              1949年至1961年的城市恢复、发展阶段。恢复新设了大批城市,而且促进了更多各类城市的发展。
              1961年至1965年的城市调整、压缩阶段。调整了各地城市的发展计划和规模,压缩了设市的建制和数量。
              1966年至1978年的城市停滞、徘徊阶段。
              1979年至今的城市复兴、迅速发展阶段。城市化进程出现了日新月异的变化。--摘编自张全明《中国历史地理学导论》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国古代城市的主要特点。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欧洲城市化进程加快的原因。而同一时期的中国古代城市为什么不能实现转型?
              (3)依据所学知识分别概括我国城市发展呈现出以上四个阶段特点的背景或原因。
            • 7.
              问题:
              (1)根据图示,指出3世纪以来中西方在科技发展史上的不同趋势。
              (2)根据图示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种不同趋势产生的原因。
            • 8. 中西文化的交流、碰撞,推动着中国的近代化进程。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在近代中西文化的交流与冲突中,中国文化指的是维护封建统治几千年的中国传统农耕文化和封建文化,……是一种道德伦理型的政治文化,它在维护中国封建社会超稳定的延续的同时,也抑制甚至窒息了中华民族的天性发展和文化创造力。
              --任伟《近代中西文化交流回顾》
              (1)依据材料一,从政治、经济、思想等方面归纳中国文化的内涵。
              材料二 具体到近代早期的中西文化交流的问题……我个人以为:人类历史上所曾出现过的各个伟大文明中,其中只有西欧是最早(也是惟一自发地)步上了近代化的道路的。然而问题却在于,一旦有了某个文明早着先鞭,率先进入了近代化,则别的文明也必将步它的后尘步入近代化。近代化是惟一的历史道路,其间并无中外之别、华夷之辨。民族特色当然是会有的,但那只是近化化过程中的不同形式或风格,究其实质并无二致。
              --何兆武《中西史化交流史论》
              (2)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西欧是最早步上了近代化的道路”。
              (3)与西方近代化进程相比,概括指出近代前期中国近代化过程中的“民族特色”。
            • 9.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 范文澜曾提出,在西方,民族和民族国家固然是随着资本主义兴起而形成的,但在中国,“自秦汉起,汉族已经是一个相当稳定的人们的共同体,自北宋起,全国范围内经济联系性加强了,这个共同体也更趋于稳定”。
              --胡逢祥《民族主义与中国现代民族国家意识的形成》       材料二 民族国家的观念是在新兴的资产阶级以“全民族“代表自居,先后颠覆了神权与君权,使人由原先的宗教信徒、王朝臣民变成了 “民权国家”的公民之后才出现的。
              --房宁《民族主义思潮》       材料三  抗日战争作为现代中国人的共同的经脸将会成为一个永恒的亊件,因为它超越了种族、阶级、阶层,性别,以及立场、权力和财富。所以,许多历史可以用各种方式描述,许多历史人物甚至可以用黑色幽默或“无厘头”的方法来表现,对政治也可以玩世不恭,但唯独对“抗日战争”必须以统一的中华民族所内在规定的甚至是超越法律的方式加以尊敬。
              -徐迅《民族主义》(1)根据所学知识说明材料一中,古代中国早在秦汉时代华夏民族已经形成的观点。
              (2)据材料二及所学知识,简述16-17世纪的英吉利民族怎样“先后颠覆了神权与君权”,成为一个政治共同体的。
              (3)根据材料三及所学知识,说明抗日战争在使中华民族由-个血缘共同体转变成为一个政治共同体方面起到的作用。
            • 10.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中世纪后期)神学和基督教会对现实生活的控制受到当时由个人探究得出的新的道德准则和社会准则的挑战,并最终为后者所取代。--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二:梁启超回忆故乡茶坑村的社会组织时说:自治机关之最高权,由叠绳堂(梁氏宗祠)子孙年五十一岁以上之耆老会议掌之。未及年而有“功名”者(秀才监生以上)亦得与焉……,本保大小事,皆以“上祠堂”决之。--据梁启超《中国文化史》
              请回答:
              (1)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列举世界近代史上挑战神学和基督教会的重大历史事件(史实),简要分析这些“挑战”出现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概括茶坑村乡村社会管理的特点,并简要分析这些特点形成的原因。结合当时中国的社会状况,谈谈你对这种管理模式的认识。
              (3)改革开放后,我国农村基层的管理模式有何创新?新管理模式的实施有何意义?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