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饮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
              材料一许倬云在《历史大脉络》中谈到“中国人以为繁荣安定的景观是田畴相接,庄稼丰茂;中国的诗歌中,最常见的是田园,很少有欧洲的牧野和山林。精耕细作的农业,为中国人的饮食开发出不少美味佳肴,可是其中最为丰富的成分是碳水化合物(淀粉)、纤维质与素食的蛋白质。”
              《剑桥古代史》中描述到:雅典人“不仅可以享受阿提卡的橄榄油和葡萄酒,而且可以食用黑海的谷物和干鱼,品尝腓尼基的椰枣和西西里的干酪。”……“雅典的粮食产量只能满足城邦
              1
              4
              的消费量,更多的粮食需要用橄榄油、葡萄酒的土特产品与外部交换。”
              (1)阅读材料一概括古代中国和古希腊饮食特点的异同,结合所学分析产生这种不同特点的原因。
              材料二糖是一种特殊产品,有很强的社会、政治、地缘和情感属性。人类学家马歇尔•萨林斯说过,在所有味觉中,人类对甜味最敏感喜欢,需求最大,其对历史的影响也就格外微妙。“四、五百年前,食糖代表着‘享乐’、‘糜烂’,在欧洲仍牵起不少道德争议。”……“当英国工人喝了第一杯加糖的红茶,其历史意义甚至足以和发明蒸汽机相提并论,因为喝茶不但改变了饮食的习惯、消费的模式、工作的意义,更改变了生产、贸易和消费的关系,改变了整个社会和经济的基础。”
              --李军、王秀清主编《历史视角中的“三农”》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谈谈你对“当英国工人喝了第一杯加糖的红茶,其历史意义甚至足以和发明蒸汽机相提并论”这一结论的理解。
              材料三历史上传入中国的瓜果蔬菜有很多,名字上留有明显外来痕迹大致如下。
              由来名称举偶今名
              胡系列“胡”系列大多为两汉至唐时期由西北陆路引入胡瓜、胡桃、胡豆、胡蒜等黄瓜、核桃、蚕豆、大蒜
              番系列多为南宋至元明时期由“番舶”(外国船只)带入番茄、番薯、番椒等西红柿、红薯、海椒
              洋系列大多由清代乃至近代引入。洋葱、洋芋、洋白菜等洋葱、土豆、圆白菜
              (3)阅读材料三,结合所学分析“胡系列、番系列、洋系列”传入中国的主要时代背景。以“吸纳与兼容”为主题对上表进行解读。
              要求:提取信息充分;总结和归纳准确完整;解释和分析逻辑清晰。
            • 2. 中英两国都对人类文明进程产生重要的影响。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733年,机械师约翰•凯伊首先发明飞梭,提高织布效率一倍,英国工业革命的前奏曲开始了。织布革新以后,造成织与纺的矛盾,从而出现了长期的“纱荒”……马克思指出:“正是由于创造了工具机,才使蒸汽机的革命成为必要。”--百度百科《英国工业革命》
              (1)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指出英国出现“纱荒”的直接原因和解决这一问题的一系列技术发明,并概述棉纺织业技术创新的意义。
                  材料二  1860年前后,英国经济达到鼎盛时期,其生铁产量占世界的53%,煤和褐煤的产量占世界的50%……占世界人口2%和欧洲人口10%联合王国,其现代工业生产能力相当于世界工业潜能的40~45%,欧洲工业生产潜能的55~60%.--保罗•肯尼迪《大国的兴衰》
              (2)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从工业生产、国际金融贸易、殖民体系的角度分别指出19世纪中期英国的世界地位并分析形成这一地位的主要原因。
                  材料三  撒切尔时期英国政府在综合考虑自身国内外形势、来自中国的压力,国际社会的反应以及香港社会的意见四方面因素后,从维护其自身国家利益的角度出发,制定的对港政策总体上体现了坚持与妥协并存的特点,映射出撒切尔政府务实、灵活的外交特征……《中英联合声明》是中英双方在当时情况下所能达成的对各自都是最佳的结果。--路遥《撒切尔时期英国政府处理香港问题的外交政策研究》
              (3)结合材料三和所学知识,概述中英两国成功解决香港问题的原因及其积极影响。
            • 3.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法国在大革命以前就开始了工业化的准备。然而,旧制度下的法国社会结构上下两头发达,中产阶级弱小,容易激发矛盾引发革命。大革命开始以后,大多数沿海港口城市开始衰落,从国际性城市降格为地区性城市,出现“非工业化”和“农业化”现象。大革命导致土地所有权碎化,革命后百年间农村土地所有者数量增加了l倍,而法国总人口增长不到l/6,年均增长率只有0.5%,农村人口几乎长期不变。这种人口格局,和正在开展工业革命的国家形成鲜明的反差。直到19世纪70年代,法国工业革命才基本完成。
              --据马克矗《世界文明史》
              材料二  19 58-1970年,法国的工业生产平均每年递增5.9%,仅低于日本而高于西欧和美国。法国的许多新兴工业部门发展更快,如航空、宇航、核电和军事工业仅次于美苏而居世界第三位。二战以前,传统中产阶级是法国人数最多的社会集团,如今这些传统中产阶级的人数锐减,而由科技人员、高中级管理人员、公务员、教师和其他职员组成的新中产阶级开始激增,在数量和在就业人口中所占的比重己超过了其他阶级,成为法国政治生活中举足轻重的力量,成为法国左右翼政党努力争取的社会力量。
              一据吕一民《法国通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制约法国工业化进程的主要因素。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18世纪末至20世纪中期法国中产阶级在哪些方面发生了变化,并分析其给法国带来的影响。
            • 4.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有历史学者为说明近代以来科学技术在生产力发展中的作用,引用了如下公式:
              生产力=科学技术×(劳动力+劳动工具+劳动对象+生产管理)
              这一公式表明,科学技术有乘法效应,它能放大生产力诸要素。
              --摘编自齐世荣总主编《世界史》
              运用世界近现代史的史实,对上述公式进行探讨。
              (说明:可以就科学技术与公式中一个或多个要素之间的关系进行论证;也可以对公式进行修改、补充、否定或提出新公式,并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史实准确。)
            • 5. 世界经济贸易关系 
                     早在13, 14世纪,连接欧亚非地区的世界贸易网已经形成,欧洲在其中一直处于边缘地位。这不仅因为欧洲的经济总量远远无法与亚洲的中国、印度相比,还由于欧洲人在从亚洲输入香料、丝绸、瓷器、棉制品等商品时,能向亚洲销售的产品极少,多数情况下只能以金、银等贵金属交易,欧洲的贵金属货币日益紧缺。16世纪欧洲在世界经济贸易中的这种处境开始改善。但一直到18世纪,原有的世界经济贸易格局仍没有改变。随着欧洲人越来越广泛深入的融入和利用既存的经济贸易体系,并在其中发挥日益增大的影响力,到19世纪欧洲终于成为世界经济贸易的中心。
              --据《白银资本》等
              问题:
              (1)根据材料,13到18世纪,在世界经济贸易中居优势地位的是哪个地区?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6世纪欧洲在世界经济贸易中处境开始改善的主要原因。
              (2)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指出与18世纪相比,19世纪欧洲在世界经济贸易中的相对地位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并分析促成这一变化的政治、经济原因。
            • 6.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近代以来,欧美之间联系已日益密切。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这样论述:“欧化所涉及的不仅仅是政治统治或文化渗透。它还包括实际的生物取代即一个民族对另一个民族的有形的取代……带着他们的政治制度、谋生方法和文化传统蜂拥而入,占据了土著居民的领土。因此,随海外地区种族上的欧化而来的必然是政治、经济和文化上的欧化。”
              美国科技史学家内森•罗森堡在《技术与美国经济的增长》一书中写道:“当19世纪美国开始工业化的时候,它是踏上了一条大不列颠早已指明的道路。”美国崛起后又对欧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述材料中的观点。(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清楚。)
            • 7.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世纪40年代,俄国开始了工业革命,在许多工业部门中机器生产逐步代替了手工劳动。但是,俄国工业大部分建立在农奴劳动的基础上,工厂中大量使用农奴工人,棍棒加刑罚。劳动生产率低下……18世纪末,俄国生铁年产量与英国相等,都是800万普特;到19世纪中叶。俄国的生铁产量只增加1倍(1600万普特),英国则增长近30倍。
              --张桂荣《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的再思考》
              材料二  1858年10月。亚历山大二世提出了准备改革的三条原则:要使农民立即感到其生活有所改善;使地主立即放心,相信其利益有保障;强大的政权一分钟也不能动摇,社会秩序一分钟也不能被破坏。
              --爱德华•拉津斯基《亚历山大二世:最后一位伟大的沙皇》
              (1)据材料一,指出俄国资本主义发展的状况。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9世纪中期俄国与英国生铁产量出现巨大差异的主要原因。
              (2)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861年改革中如何体现材料二中的三条原则?据此概括改革的特点,从中得出什么启示?
            • 8. 人口迁徙是世界联系加强的表现。阅读表一,对该材料的解释不正确的是(  )
              目的地时间范围人数
              美国1821-19323420万
              亚洲俄国地区1800-19391200万
              阿根廷1856-1934640万
              加拿大1821-1934520万
              A.欧洲移民可能利用的交通工具有火车、轮船、飞机和汽车
              B.世界性经济危机是殴洲向外移民的主要原因
              C.大量移民前往美洲主要是对财富的追求
              D.大规模移民是世界整体化的重要原因及表现
            • 9. 迄今为止,人类历史上发生过的动力革命包括 ①牛耕的出现 ②蒸汽机的改良 ③电动机的出现 ④互联网的发展和完善(  )
              A.①③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②④
            • 10. 科学技术促进了人类社会发展,改变着整个世界。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科技与生活
              二次科技革命的成果在泰坦尼克号身上得到了充分的展示。比如航行过程中不断传输的电报,是利用电流交替地通电和切断产生不同的信号,从而达到传递信息目的新工具;再比如船上的电话、电灯、无线电通讯,都让航海业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船和船,船和陆地之间不再遥远。泰坦尼克号在撞上冰山后,就曾利用无线电讯息向周围船只求救。
              ----《纪念泰坦尼克号遇难100周年》材料二 科技与扩张
              “新帝国主义”一词是颇有道理的,因为这种19世纪后期的欧洲扩张就它对殖民地和附属地的影响而言,完全是前所未有的,虽然罗马通过掠夺、通过收集主要以粮食为形式的贡物,简单、直接地剥削其殖民地,但是,它的剥削并不特别地影响殖民地的经济生活和结构。殖民地继续以与过去相同的方式生产几乎同样的粮食和手工艺品。将这种帝国主义与后来侵扰并改造整块整块大陆的那神帝国主义相比,就像将一把铲子与一台蒸汽挖掘机相比。
              -----斯塔夫理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三 科技与全球化
              技术是经济全球化的基础,凭借全球性技术而形成的经济、军事力量,无疑会为掌握这些力量的国家带来巨大的利益。准确地说,全球化将处在掌握全球性技术力量的国家指导之下。
              -----赵英《技术演进与全球化》(1)写出材料一中在“泰坦尼克”上所体现的科技成果,并简述其对人类社会生活带来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归纳两种“帝国主义”的区别,结合所学知识谈谈“改造整块整块大陆”这一论断在中国近代史上的体现。
              (3)材料三中反映推动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因素是什么?结合材料一、二、三,谈谈科技对社会发展的认识。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