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全球化是指全球联系不断增强,人类生活在全球规模的基础上发展及全球意识的崛起。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地理大发现使人类的脚步第一次从一个大陆跨到了另一个大陆,实现了汤因比所说的从草原到海洋的“革命性变革”。地理大发现一方面使人类对地球有了真实的了解,拓展了人类活动的空间,为经济全球化打下了空间基础;另一方面,地理大发现刺激了人类向海外开拓的愿望,打破了固步自封、闭关自守的历史传统,刺激了商品经济的发展,致使各民族的往来替代了各自的自给自足状态。因此,没有地理大发现就不会具有经济全球化萌生的前提条件。--关立新《经济全球化历史进程、现实特征及研究》
                  材料二:世界性网络,从1890年之后变得更加紧密。虽然从地理范围上看,它只是稍稍有所扩展而已,但是交往的规模和速度却得到了显著的增强,这主要是由来自技术的--还有政治的--各种变革所使然。--(美)麦克尼尔《人类之网:鸟瞰世界历史》
                   材料三:1929年以后,世界各国所实行的政策宣告了一种全球化倒退趋向。那些自给自足程度最高的经济体似乎最具有安然渡过难关的能力。意大利所遭受的损失就要小于其他国家,苏联似乎也是如此。--(美)麦克尼尔《人类之网:鸟瞰世界历史》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概述地理大发现对经济全球化的影响。
              (2)世界性网络在1890年之后和1990年之后变得更加紧密。结合所学知识,从“技术的”和“政治的”方面分析这两个时期世界性网络更加紧密的原因。
              (3)1929年以后,世界各国所实行的哪些政策宣告了一种全球化倒退趋向?二战后初期又采取了哪些措施重建全球化并对这些措施进行简要评价。
            • 2. 科技创新推动人类文明的进步。
              时间历史资料
              1807年富尔顿发明汽船
              1814年史蒂芬孙发明蒸汽机车
              1876年贝尔发明世界上第一部电话
              1895年马可尼发明无线电报
              1903年莱特兄弟试飞飞机成功
              1913年福特汽车公司第一条流水线诞生
              1969年因特网问世
              以“交通、通讯与人类文明进步”为题,从上表中选择与美国相关的材料进行论述。
            • 3. 如图所示成就正式诞生在(  )
               
              A.1965年
              B.1969年
              C.1978年
              D.1983年
            • 4. 近代以来,中国人为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付出了艰苦的努力: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民国初年工业资本分布状况统计图(单位:千元)

              材料二:建国初期重工业在工业总产值中比重变化

              材料三:20世纪90年代重工业在工业总产值中比重变化

                     材料四: 中共十六大将“新型工业化”道路正式概括为  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出一条科技售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潍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路子”。新型工业化道路是特指中国特色的工业化道路,并不是指其他任何一个国家。工业化是由农业经济转向工业经济的一个自然历史过程,存在着一般的规律性;但在不同体制下,在工业化的不同阶段可以有不同的发展道路和模式。
              --整理自百度百科《新型王业化道路》(1)依据材料一、二、三,概括上述三个时期工业结构的特点,并分别简述其原因。
              (2)根据材料四结台所学知识,指出我国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基本特征,并简要分析我国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有利国际环境。
            • 5. “二战”后的世界是一个“精彩”与“无奈”并存的世界。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1)材料一反映出战后初期美国政府在经济上的哪些意图?为此,美国对欧洲采取了什么重要的经济举措?
                 材料二  雅尔塔体制既是大国对战后世界所做的安排,是战后世界政治地图(如美苏势力范围划分)、政治体制(如联合国安理会“大国一致”原则)、经济体制(WB、IMF、GATT)的总称,那么,我们据此得出的结论就应该是雅尔塔体制没有瓦解。即使苏联解体了,雅尔塔体制仍然在规范着世界政治、经济运转秩序。
                                                                                                              (据杨和平《雅尔塔体制瓦解质疑》)
              (2)雅尔塔体制是在什么条件下形成的?近年我国学术界对雅尔塔体制主要有“已经瓦解”、“依然存在”两种观点,你倾向于哪一种?试结合材料与所学知识说明理由。

              (3)二战后的世界是一个什么样的世界?试从如图中选出三个关键词,提炼一个主题,并运用这三个关键词对该主题进行简要阐释。
              要求:主题立意明确;关键词选择准确;文字说明逻辑清晰;史论结合。
            • 6. 科学技术的发展与创新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重要标志,是推动文明演进的主要力量。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中国与世界其他国家的科技发明统计资料
              时间401年~
              1000年
              1001年~
              1500年
              1501年~
              1840年
              中国科技在世界科技中的比例70%58%29%
              --据《自然科学大事年表》的统计
                  材料二:中国之所未能发展出现代的科技,问题不在中国传统的思维方式(缺乏逻辑推论思维),而在于中国传统上以儒士大夫为首,认为“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社会文化,因而轻视和忽视了工匠在科技领域上的重要性。
              --李约瑟《中华科学文明史》
                  材料三:中国经济现代化必须抓住机遇,我们在历史上曾经错失三次重大机遇……第一次是1793年错失第一次工业革命扩散的机遇,……第二次是1842~1860年错失第二次工业革命起步的机遇,……第三次是1957~1976年错失第三次产业革命技术转移的机遇。
              --《中国经济现代化报告2005》
                  材料四:新中国成立以来部分重大科学技术成就
              时间重大成就作用和意义
              1961年1.2万吨水压机制造成功我国成为能制造大型锻压机械的国家
              1965年人工合成结晶牛胰岛素世界上首次人工合成蛋白质
              1974年籼型杂交水稻育成世界上首次育成杂交水稻
              1988年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首次对撞成功第一座高能加速器
              1999年第一艘“神舟”号宇宙试验飞船安全返回为我国载人宇宙飞船奠定基础
              材料五:1978年以来,科学技术进入了一个蓬勃发展的新时期,重大科技成果达到六万多项,经推广应用后新增产值累计达1400多亿元,据不完全统计,到2001年,“863计划”累计创造新增产值560多亿元。
              --《中国近现代史下册》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指出中国在1501年~1840年的科技发展趋势。材料二中论及的中国科技停滞不前的原因,遭到了甲同学的反驳,请为他提供反驳词。
              (2)材料三认为中国“1957~1976年错失第三次产业革命技术转移的机遇”,材料四却告诉我们此期间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两者相互矛盾吗?请说明。
              (3)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影响科技发展的社会因素有哪些?就其中你认为最重要的因素,谈谈具体做法。
            • 7. 党十八大报告首次提出建设“美丽中国”。“美丽中国“尊重生态文明的自然之美,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2013年2月10日前后,我国大部地区再次陷入雾霾天气。灰霾是大量极细微的固体物质悬。浮在空气中,造成空气浑浊的天气现象。其污染物PM2.5主要来自于工业污染、燃煤和汽车排放,再加上春节鞭炮燃放,空气质量严重下降。雾霾天气的形成除了有污染物质的来源还要有一定的天气条件。
                  材料二  我国某工业城市近年来月均灰霾天数与月均气温的变化图。
                 
                  材料三,素有世界“雾都’’之称的英国伦敦,每当春秋之交,这里经常被浓雾所笼罩,像是披上一层神秘的面纱。1 952年的“大烟雾’’(Great Smog)事件中约1.2万人因这次空气污染事件吸入污染物而死亡,患病的人更是不计其数。痛定思痛,英国人下决心改变这种局面,其关键一着是1 956年英国议会通过的《清洁空气法案》.这一法案划定“烟尘控制区”,区内的城镇只准烧无烟燃料。在此基础上,英国各地还出台一系列配套的法律法规,再加上民间环保组织的推动、大众环保意识的提高和环保技术的推广应用等,到1975年,伦敦的雾日已经从每年几十天减少到1 5天,1980年降到5天。
                  材料四  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资源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趋势,党的十八大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由“四位一体“扩展为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建设的“五位一体’’.这“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对应着全国老百姓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五项权益。特别是通过生态文明建设,我们党和国家将在实现当代人的利益的同时,给自然留下更多的修复空间,给农业留下更多的良田,给子孙后代留下天蓝、地绿、水净的美好家园。
                  材料五  广西壮族自治区是全国环境压力大、能源资源紧缺的自治区。在这种形势下广西坚持一切从区情出发,实事求是,加快发展高技术制造业、先进制造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严格把关高污染、高能耗、资源型、产能过剩行业项目;以技术改造、品牌带动提升传统产业的技术水平;通过绿色税收、阶梯水价电价等政策,把生态文明建设的理念贯穿到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各领域,积极建设“美丽广西”。
              阶梯水价电价等政策,把生态文明建设的理念贯穿到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各领域,积极建设“美丽广西”。
              (1)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造成英国伦敦成为“雾都”的历史原因?英国政府是如何解决此问题的?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三次科技革命对人类社会发展带来的影响有哪些?并就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谈谈你的认识?
            • 8.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年份国民经济比例(%)
              农业轻工业重工业
               
              1960
               
              21.826.152.1
              中国1960年三大产业之间的比例关系
               材料二
              年份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
              1955-19594.43956.6
              1965-1969337.259.8
              1980-19842.632.864.6
              19991.624.773.7
              1955-2000年美国三大产业产值占GDP比重(%)
              年份 GDP相对构成
               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
              197828.2047.923.9
              199519.947.232.9
              200611.748.939.4
              1978-2006年我国三大产业GDP变化的比较(%)
                 材料三  从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开始,以信息产业为代表的高新技术产业的迅速发展,使主要发达国家相继经历了战后以来规模较大的结构性调整。与其他发达国家相比较,美国最先进入以信息产业发展为主导的后工业化发展时期。
              --马莉莉《战后主要发达国家产业结构升级的路径比较》
              (1)据材料一概括中国当时产业结构的特点(或趋势),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针对当时的产业结构状况,中央政府采取了什么措施?
              (2)据材料二概括1978年以来我国产业结构的变化趋势,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变化的原因。  
              (3)依据材料二,对比中美两国产业结构,指出我国产业结构仍存在的问题。结合材料三,谈谈我们该如何应对。
            • 9. “全球化”一词直到80年代中期才出现,但全球化现象早已客观存在,并且它与马克思主义的“世界历史”理论有渊源关系。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全球化经历了3个伟大的时代:“全球化1.0”主要是国家间融合和全球化,开始于1492年哥伦布发现“新大陆“之时,持续到1800年前后,是劳动力推动着这一阶段的全球化进程,这期间世界从大变为中等。“全球化2.0”是公司之间的融合,从1800年一直到2000年,各种硬件的发明和革新成为这次全球化的主要推动力--从蒸汽船、铁路到电话和计算机的普及,这其间因大萧条和两次世界大战而被迫中断,这期间世界从中等变小。而在“全球化3.0”中,个人成为了主角,肤色或东西方的文化差异不再是合作或竞争的障碍。软件的不断创新,网络的普及,让世界各地包括中国和印度的人们可以通过因特网轻松实现自己的社会分工,世界变平了,从小缩成了微小。
              --托玛斯•弗里德曼  《世界是平的》材料二  “各民族的原始封闭状态由于日益完善的生产方式、交往以及因交往而自然形成的不同民族之间的分工消灭得越彻底,历史也就越是成为世界历史。”“世界史不是过去一直存在的;作为世界史的历史是结果。”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请回答:
              (1)据材料一,说明全球化3.0阶段与前两阶段在主体和推动力上有何不同?出现这种不同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2)运用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论证材料二的观点。(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清楚;250字左右)
            • 10.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  在工业革命以前,更确切些说,早在16世纪及其以前,英国农业已经进入了突破性发展的第一阶段。……英国在18世纪创造出了举世无双的生产与消费水准,获得工业社会的首张入场券。它是社会长期孕育和发展的结果,既是物质的积累,也是精神的积累,是生活过程与方式的不断改善,也是观念、心态、个人权利及法律政治结构等一系列变迁的结果。--侯建新《工业革命前英国农业生产与消费再评析》
                  材料二  西方发达国家城市化水平曲线图。

              材料三  中国城市化率曲线图(1952-2008年)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说明英国农业“突破性发展”的表现及对社会发展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忻说明材料三中与材料二在从B到D(1950年--980年)同一时期,中西方城市化水平差异的主要社会原因。
              (3)2010年上海世博会的主题是“城市,让生活更美好”。忆往昔,你如何看待工业革命以来的城市化进程?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