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韩非所崇尚的法治,即所谓“事最适者”,就是适合时代,符合事理、利于君主专制服务,其核心就是通过立法令、行法令,达到“尊公废私”,而所谓“公”,实际上就是帝王。法律为君主所设,其基本原则当然要体现君主利益而废止臣民的私利,实现“利出一孔”的一元化的国家体制。因此,法律对于官员来说就具有绝对的指导意义,这实际上也就是要求臣民的一举一动必须绝对符合法律的要求。当然,韩非还认识到,真正的法律不只是最大可能地限制人民,让他们不敢说,不敢做,而且应该“禁其心”,从内心惧怕法律,不敢违法。
              --马娟《浅析韩非子的“法”》
              材料二
              在中国近代的进步思想家中,梁启超以热情地宣传和鼓吹西方的法治主义而名噪一时。他在批判继承中国传统法律文化的基础上,吸收借鉴西方资产阶级法治思想,以“宪法为依据,国会为基础,司法独立为根本”构筑成其理想中的“法治大厦”。梁启超指出,要实行法治,首先必须制定一部完善的宪法以为法治前提,否则法治将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末。……梁启超认为,民权是立宪的基础,立宪又可以保障民权。唯有兴民权,才能建成真正意义上的法治国家。梁启超不仅是司法独立思想的积极倡导者,而且是司法独立原则的积极实践者。他认为,司法独立是立宪国的第一条件。因此,他不仅对内进行改良,改革封建司法体制,严格培养法律人才,普及法制观念,争取司法独立于立法、行政之外,而且对外要求废除帝国主义各国领事在我国领土内的裁判权,争取我国在国际上的司法独立。总而言之,司法独立是梁启超进行司法改革所关注的重点和焦点。
              --据范忠信《认识法学家梁启超》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韩非子法治思想产生的背景及其影响。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韩非子和梁启超法治思想的不同之处,分析梁启超法治思想形成的时代背景。
            • 2. 民本、民权、民主等都是古今中外仁人志士所追求的……,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商人发现东方只晓得追求财富,而我(伏尔泰)在那里则发现了精神世界。
              --求实网《中国梦-民主路》
              (1)从民本观的角度举例印证伏尔泰精神世界”?并指出其民本观的特点
              材料二 人人有“自主之权”,人人有“自立之权”,还主张人人平等,只有这样才不违背天赋人权的“公理”。--康有为
              人人有自主权,各尽其力;尽应尽的义务,享能享的权利。……专制君主是“收人人自主之权,而归诸一人,以一人而夺众人权”……中国若再不开放民权,就要亡国灭种。……
              --梁启超
              民权本于自然,是天赋的;而君权是民之所需,由民所赋予;如不符民需,则可为民所废。--谭嗣同
              (2)相比材料一的民本观,材料二主张有何进步性?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析上述主张。
              材料三 我们认为下述真理不言而喻:人人生而平等,造物主赋予他们若干不可让与的权利,其中包括生存权、自由权和追求幸福的权利。为保障这些权利,人们才在他们中间建立政府,而政府的正当权利,则是经被统治者同意授予的。任何形式的政府一旦对这些目标的实现起破坏作用时,人民便有权予以更换或废除,以建立一个新的政府……
              --《独立宣言》
              (3)《独立宣言》被称之为美殖民地人民争取民族独立的战斗檄文,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从民权的角度予以阐释。
            • 3. 下列关于君臣关系的表述,观点明显不同于其它三项的是(  )
              A.“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
              B.“夫民者,为君者有之,为臣者助君理之”
              C.“君者,出令者也;臣者,行军之令而致之民者也.”
              D.“初而仕也,为天下,非为君也;为万民,非为一姓也.”
            • 4.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民之难治,以其智多。以智治国……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老子》
              材料二: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拱)之。……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矣。--《论语》
              材料三:农与工肆之人……有能则举之,高予之爵,重予之禄。--《墨子》
              材料四:明主之所制导其臣者,二柄者,刑德也。何谓刑、德?曰:杀戮之谓刑,庆赏之谓德。为人臣者畏诛罚而利庆赏,故人主自用其刑德,则群臣畏其威而归其利矣。……夫严刑者,民之所畏也;重罚者,民之所恶也。故圣人陈其所畏以禁其衰,设其所恶以防其奸,是以国安而暴乱不起。--《韩非子》
              请回答:
              (1)归纳以上材料中各派的基本主张。
              (2)材料四与材料二中的“德”有何不同?
            • 5.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足国之道,节用裕民,而善臧(藏)其余。节用以礼,裕民以政。
              --《荀子•富国》
              是故古者圣王制为节用之法,日:“……凡足以奉给民用,则止。诸加费不加于民利者,圣王弗为。”
              --《墨子•节用》
              材料二此前人们的生活消费都纳入到封建社会严密的等级体系之中,衣装服饰、色彩
              图纹、建筑住宅以及车轿等等都有详密的典制程限,……但到了晚清,封建力量衰退,尤其在租界,封建专权的力量更受削弱,……使平民亦有权去挥霍享乐。到了19世纪的70-80年代,崇尚奢靡的消费风潮更是愈演愈烈。
              --摘编自王瑾璟《初探19世纪70一80年代上海的崇奢消费现象》
              材料三按照凯恩斯理论关于拉动国民经济增长的“三架马车”(消费、投资与对外贸
              易)的基本观点,当宏观经济运行出现紧缩时,运用“三架马车”中最为“豪华”的消费来熨平经济波动便成为首选的目标和手段,尤其是当经济运行中出现紧缩迹象时,通过刺激消费以扩大有效需求便成为经济学家与政府决策层心目中的“诺亚方舟”。然而,不容忽视的问题却是在具体运用这一经济政策时,时常会出现所谓的“激而不发”或“刺激过头”的现象。一肖黎明《凯恩斯节俭悖论之悖论~-可持续发展模式中的消费观》
              材料四五十年代初,许多上海家庭都把日积月累的余钱用于购买缝纫机。这样自制一家老少四季服装,还能很快收回“成本”。……九十年代中期以来,市民们谈及消费,很多人都认为“该花的钱还是要花的”。不过被认为最重要的“该花的钱”,是用于掌握信息、文化教育。相当多的上海市民不再固守“无债一身轻”的传统观念,越来越多的人接受消费贷款。
              -----摘编自刘末利《新中国五十年系列报道:变化中的上海市民消费观》
              (1)据材料一指出苟子和墨子思想主张的相同点。
              (2)据材料二概括上海消费风习的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
              (3)比照材料三,结合史实说明罗斯福新政中驱动这一“诺亚方舟”的措施和成效。并指出材料中所谓的“刺激过头”给后来美国经济造成了怎样的后果o
              (4)材料四折射出中国城市居民消费观怎样的演变趋势?指出导致其演变的经济体制因素。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消费观的认识。
            • 6. 战国后期,法家思想成为秦王赢政治国的指导思想。下列主张,符合其治国理念的是(  )
              ①“爱多者则法不立,威寡者则下侵上”
              ②“民之难治,以其上之有为,是以难治”
              ③“天之生民,非为王也;而天立王,以为民也”
              ④“治民无常,唯法为治。法与时转则治,治与世宜则有功”
              A.①②
              B.②④
              C.①③
              D.①④
            • 7. 毛泽东在《新民主主义论》中指出:“一定的文化是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的反映”,根据这一原理,下列搭配正确的是(  )
              ①百家争鸣--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大变革
              ②新文化运动--辛亥革命后,民族资本主义经济进一步发展
              ③“双百”方针--三大改造完成,社会主义制度初步建立
              ④《人间喜剧》--19世纪中叶,欧洲资本主义国家社会矛盾日趋尖锐。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②④
              D.②③④
            • 8. 大历史观主张用宽视野对历史进行整体认识,从长远的社会发展看历史的脉动,从中西比较看历史事物的特殊性。以此了解历史发展的趋势和走向,洞悉其背后深刻的自然环境、经济和文化因素。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视角一  洞悉中外并生的“思想繁荣”
                 周朝社会,人的思想可以自由驰骋了,中国这一思想繁荣时代与古希腊的哲人时代几乎是同时产生的,不过他们得出的答案大相径庭。从而使地中海文明、南亚文明和东亚文各自朝着不同的方向发展下去。在西方那种多元社会里,各种社会力量都通过法制以获得平衡。而在古代中国,儒家开创的伦理道德传统,使中国文明比其他任何文明都更为注重伦理道德的价值。
              --费正清《中国:传统与变迁》
              (1)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概述促使东西方“这一思想繁荣时代”到来的因素。
              视角二  认识影响近代的“东西文明”
                 1400年到1800年间,相比于世界其它地区,欧洲政治和军事力量获得显著发展。这基于两个原因:亚欧非大陆的科技文化创新最终传播到西欧地区;新型火药武器时代已经到 来,而西欧也已准备好迎接挑战……在西欧发生的科学革命和启蒙运动不断发展,使西欧人的思想传播至世界其他地方,并成为指导人类处理问题的各种方法。这有助于将理性科学作为衡量和解释自然世界以及人类行为的标准。
              --埃德蒙《世界史:大时代》
              (2)依据材料,以中国与西欧为例,说明近代历史上世界各地区文明的相互影响和促进。
              视角三  探寻各具特色的“文明传承”
              西方文明发展史是几个民族的接力长跑,一个民族创造了灿烂的文明后走向了衰老。一支年轻有活力的民族就接过了这个文化的接力棒,创造了又一个辉煌的文明……一棒一棒传到今天,每次毁灭都是新的契机。中华民族则没有这样的接力,华夏族一直是主体,只是不断的扩大容量。
              (3)你是否赞同材料中“文化接力”的观点?说明理由。
            • 9. “夫万民之从利也,如水之走下,不以教化堤防之,不能止也。是故教化立而奸邪皆止也,其堤防完也。教化废而奸邪并出,刑罚不能胜者,其堤防坏也。”这句话反映了中国古代哪一学派的思想主张?(  )
              A.儒家学派
              B.法家学派
              C.墨家学派
              D.道家学派
            • 10. 以下是某位学者对春秋战国时期道、儒、墨、法四家的评价。学派与评价对应正确的是(  )
              ①关注社会,留下的是公平与正义:平等、互利、博爱
              ②关注人生,留下的是人生态度:真实、自由、宽容
              ③关注国家,留下的是治国理念:公开、公平、公正
              ④关注文化,留下的是文化价值:仁爱、正义、自强。
              A.①道家 ②儒家 ③墨家 ④法家
              B.①儒家 ②道家 ③法家 ④墨家
              C.①墨家 ②道家 ③法家 ④儒家
              D.①法家 ②墨家 ③儒家 ④道家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