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秦汉开始直至元朝的1500多年是丝绸之路的第一时代,特征主要是:形成了以陆路为主的交通格局,背靠海洋,面向北方,以长城为中心,农耕文明和游牧文明成为对抗、交流、融合的两大主要势力,……这一时代,陆上丝绸之路主要维系了中原与周边少数民族的交往。在中华民族形成的过程中,各种族群、集团、部落、宗教、文化等形成了嵌入式互动格局。……正是这种嵌入式互动才使得现代民族国家意义上的“中国”得以形成,也是我们理解多元一体中华民族形成的关键。
                 1405年,朱棣派透郑和第一次下西洋,此后郑和又六次下西洋,最远到达东非,开拓了海上丝绸之路。这是丝绸之路第二时代的开端。这个时代的特点是大陆文明与海洋文明的对话、交流和交往。由于这个时代明清的综合国力在世界范圈内大体保持领先地位,中国由此成为当时世界经济和贸易的中心地区之一。通过三角贸易,欧洲人从美洲和非洲掠夺大量的白银和黄金,用来购买中国的丝绸、瓷器等商品,再运回欧洲,……19世纪以后,西方列强倚恃坚船利炮通过海上丝绸之路而来,中国悠久的丝绸之路由此蒙上一层重重的雾霾。
              --吕文利《丝绸之路的“三个时代》材料二:如表为我国出口商品结构统计表(单位:百分比)
              年代1978198519862007
              初级产品53.550.536.45.1
              工业制成品46.549.563.694.9
              如图示意我国出口工业制成品结构(单位:百分比)

              --表、图均出自国家统计局、商务部网站(l)根据材料一并结合解知识,概括丝绸之路转化的原因,分析不同时代丝绸之路的影响。
              (2)材料二反映了我国对外贸易中商品结构发生什么变化?结合所学知讥概括指出造成这种变化的主要因素。
            • 2. 抓紧规划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这是中国推进新一轮改革开放的大战略。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郑和之远航是要以德怀远,不仅不事掠夺,而且还送上大量礼物,以寻求对方之“朝贡”。保罗•肯尼迪在《大国的兴衰》一书中评价郑和远航时说:“应该特别提到,中国人从不抢劫和屠杀,与葡萄牙人、荷兰人和俊略印度洋的其他欧洲人显然不同。”这种武功对国力的贡现只能是负数,如何能不劳民伤财?其作用只是满足一下帝王们的政冶虚荣心而已。
              --《欲知大道,必先为史》
              材料二  哥伦布们远航是赤裸裸的占有与掠夺。萄萄牙的一位远征的船长就公然表示:从好望角前行,我们不愿放过任何东西,而听其逃脱我们的控制,从苏法拉到日本的辽阔领城内的一切,我们都急子染指……没有任何一个角落我们没有占领,没有任何一个角落我们不希望归属于我们。
              --《欲知大道,必先为史》
              (1)中国古代海上丝绸之路开通于何时?依据材料一、概括郑和与哥伦布海外活动的特点及其性质。
              (2)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郑和下西洋难以为继的原因及启示。
              材料三

              (3)结合材料三,分析“一带一路”战略对中国发展的现实意义。
            • 3.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韩非所崇尚的法治,即所谓“事最适者”,就是适合时代,符合事理、利于君主专制服务,其核心就是通过立法令、行法令,达到“尊公废私”,而所谓“公”,实际上就是帝王。法律为君主所设,其基本原则当然要体现君主利益而废止臣民的私利,实现“利出一孔”的一元化的国家体制。因此,法律对于官员来说就具有绝对的指导意义,这实际上也就是要求臣民的一举一动必须绝对符合法律的要求。当然,韩非还认识到,真正的法律不只是最大可能地限制人民,让他们不敢说,不敢做,而且应该“禁其心”,从内心惧怕法律,不敢违法。
              --马娟《浅析韩非子的“法”》
              材料二
              在中国近代的进步思想家中,梁启超以热情地宣传和鼓吹西方的法治主义而名噪一时。他在批判继承中国传统法律文化的基础上,吸收借鉴西方资产阶级法治思想,以“宪法为依据,国会为基础,司法独立为根本”构筑成其理想中的“法治大厦”。梁启超指出,要实行法治,首先必须制定一部完善的宪法以为法治前提,否则法治将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末。……梁启超认为,民权是立宪的基础,立宪又可以保障民权。唯有兴民权,才能建成真正意义上的法治国家。梁启超不仅是司法独立思想的积极倡导者,而且是司法独立原则的积极实践者。他认为,司法独立是立宪国的第一条件。因此,他不仅对内进行改良,改革封建司法体制,严格培养法律人才,普及法制观念,争取司法独立于立法、行政之外,而且对外要求废除帝国主义各国领事在我国领土内的裁判权,争取我国在国际上的司法独立。总而言之,司法独立是梁启超进行司法改革所关注的重点和焦点。
              --据范忠信《认识法学家梁启超》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韩非子法治思想产生的背景及其影响。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韩非子和梁启超法治思想的不同之处,分析梁启超法治思想形成的时代背景。
            • 4. 斯特雷奇在比较希腊和中国诗歌差别时认为:“中国诗不是格言式的,它要留下一个印象,这个印象不是终结的,而是无穷境界的开端。”下列诗歌不能佐证该评价的是(  )
              ①且如今年冬,未休关西卒        ②但见泪痕湿,不知心恨谁
              ③肥男有母送,瘦男独伶俜        ④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
              A.①③④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
            • 5. 公元前4世纪的亚里士多德就曾提到希腊有妇女穿丝织衣服,出生于公元前4年的罗马悲剧作家塞内卡批评妇女穿丝绸衣服是“向公众展示身体”,公元79年因观察维苏威火山爆发窒息而死的老普林尼批评男人穿丝绸衣服“丧失男性气概”。公元555年受查士丁尼大帝派遣的两名在中国传播景教的教士成功地将中国的蚕蛹偷运回到君士坦丁堡,从此罗马终于有了自己的蚕丝业。由此说明丝绸之路开辟的原因是(  )
              A.古欧洲内需
              B.中国的强盛
              C.中间商牟利
              D.张骞通西域
            • 6. 荀子强调“礼学”,认为“礼”是衡量一切的最高标准和治国的根本。他曾猛烈批评孟子等人的思想,并培养了韩非子、李斯等著名的法家代表人。这说明(  )
              A.荀子的思想属于法家思想体系
              B.荀子主张尊“礼”贬“仁”
              C.儒家与法家的思想有相近实质
              D.韩非子与荀子基本主张一致
            • 7. 如何理性看待社会中的等级身份,彰显平等价值。东西方思想家中有人提出“虽在农与工肆之人,有能则举之,高予之爵,重予之禄”,有人认为“奴隶是人,他们的天性和其他人相同”,有的倡导“人生而自由”。下列人物中,分别表达了这些主张的有(  )
              ①墨翟              ②孟轲           ③塞内卡         ④卢梭。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 8. 有学者认为,先秦时期某学派主张积极救世,做事讲求道德;另一学派以其超凡脱俗、自在生活的美感和灵性弥补了前一学派的缺陷。该学者评述的是(  )
              A.儒家、道家
              B.儒家、墨家
              C.法家、儒家
              D.法家、墨家
            • 9. 民本、民权、民主等都是古今中外仁人志士所追求的……,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商人发现东方只晓得追求财富,而我(伏尔泰)在那里则发现了精神世界。
              --求实网《中国梦-民主路》
              (1)从民本观的角度举例印证伏尔泰精神世界”?并指出其民本观的特点
              材料二 人人有“自主之权”,人人有“自立之权”,还主张人人平等,只有这样才不违背天赋人权的“公理”。--康有为
              人人有自主权,各尽其力;尽应尽的义务,享能享的权利。……专制君主是“收人人自主之权,而归诸一人,以一人而夺众人权”……中国若再不开放民权,就要亡国灭种。……
              --梁启超
              民权本于自然,是天赋的;而君权是民之所需,由民所赋予;如不符民需,则可为民所废。--谭嗣同
              (2)相比材料一的民本观,材料二主张有何进步性?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析上述主张。
              材料三 我们认为下述真理不言而喻:人人生而平等,造物主赋予他们若干不可让与的权利,其中包括生存权、自由权和追求幸福的权利。为保障这些权利,人们才在他们中间建立政府,而政府的正当权利,则是经被统治者同意授予的。任何形式的政府一旦对这些目标的实现起破坏作用时,人民便有权予以更换或废除,以建立一个新的政府……
              --《独立宣言》
              (3)《独立宣言》被称之为美殖民地人民争取民族独立的战斗檄文,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从民权的角度予以阐释。
            • 10. 下列关于君臣关系的表述,观点明显不同于其它三项的是(  )
              A.“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
              B.“夫民者,为君者有之,为臣者助君理之”
              C.“君者,出令者也;臣者,行军之令而致之民者也.”
              D.“初而仕也,为天下,非为君也;为万民,非为一姓也.”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