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它发端于广东一隅而最终进入华北,使上国帝京一时成为夷狄世界,夷夏之大防因之而完全崩溃。”这里的“它”应是指(  )
              A.鸦片战争
              B.第二次鸦片战争
              C.甲午中日战争
              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 2. 据清代档案《户部汇题各省民数谷数清册》统计,咸丰元年(1851年)尚有完整的全国人口记录,咸丰三年起,南方多省册报残阙,人口遽降。造成种种状况的主要原因是(  )
              A.农民起义爆发,冲击了旧的统治秩序
              B.清朝吏治腐败,户籍管理混乱
              C.列强发动侵华战争,户籍管理受冲击
              D.清政府调整政策,放松了户籍管理
            • 3. 先秦某一学派“顺四时而行,是以非命;以孝视天下,是以上同;此其所长也。及蔽者为之,见俭之利,因以非礼,……而不知别亲疏。”这一学派应是(  )
              A.墨家
              B.法家
              C.道家
              D.儒家
            • 4. 下列事件按其在中国近代历史上发生的先后排序,排列正确的是(  )
              ①开放广州、厦门等为通商口岸
              ②外国军队可在北京至山海关沿线驻扎
              ③日本可以在中国通商口岸投资设厂,产品运销中国内地免收内地税。
              A.①②③
              B.①③②
              C.②①③
              D.③②①
            • 5. (2016春•湖北期中)“一带一路”是“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简称(如图所示),自倡议以来就引发了国际社会强烈关注和热烈讨论。有人认为这是中国版的“马歇尔计划”,以下哪个理由不能印证此观点(  )
              A.两者都以输出资本作为提升政治影响力的手段
              B.都由政府行为主导,都有相应的地理政治布局
              C.两者输出资本都是以遏制潜在敌国为政治动机
              D.两者都是将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作为投资的重点
            • 6. 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说“在中国长达数千年的历史上,有过三次大革命,他们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的政治结构和社会结构。第一次发生于公元前221年……第二次发生于1911年……第三次在1949年……”材料中三次“革命”分别对应的是(  )
              A.王位世袭制确立    资产阶级共和制的确立     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
              B.皇帝制度确立      中华民国成立             新中国的成立
              C.秦的统一          中国共产党的诞生         解放战争的胜利
              D.秦的统一          辛亥革命                 新中国的成立
            • 7. 以下四条是中国近代若干不平等条约的具体内容,按照时间先后顺序应为(  )
              ①因大英商船远路涉洋,往往有损坏须修补者,自应给予沿海一处,以便修船及存守所用物料。
              ②其英人如何科罪人,由英国议定章程、法律,发给管事官照办。
              ③朝鲜国确为完全无缺之独立自主国……该国向中国所修贡献典礼等,嗣后全行废绝。
              ④各使馆境界以为专与住之处,并独有使馆管理,中国民人概不准在界内居住。
              A.②①④③
              B.①②③④
              C.②①③④
              D.①②④③
            • 8. 某村庄有一位德高望重的老人,他经常这样教育自己的子孙:“施恩图报非君子,恩将仇报是小人”“为人处世不可有贪心,衣能蔽体,食能果腹,足矣”“得饶人处且饶人”“浪费一粒粮食就会遭到五雷轰顶”。你认为老人的言论反映出他继承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哪些思想(  )
              ①儒家       ②道家       ③墨家       ④法家。
              A.①②
              B.②③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
            • 9. “故古者圣人以人之性恶,以为偏险而不正,悖乱而不治,故为之立君上之执以临之,明礼义以化之,起法正以治之,重刑罚以禁之,使天下皆出于治、合于善也。”这说明荀子(  )
              A.重视礼义教化
              B.强调严刑峻法
              C.主张仁义、法治并用
              D.提倡上善若水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