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江南制造总局是洋务派在中国创办的第一个近代化的军事工业,这里的“近代化”主要是指(  )
              A.生产资料
              B.生产规模
              C.产品流向
              D.生产手段
            • 2. 阅读材料并回答问题
              材料一:如图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图中企业和清政府的哪一运动有关?该运动的口号都有哪些?图中哪一航运企业推动了我国交通近代化的进程?
              材料二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树立了“国民全体”作为“国家主权”拥有者的崇高地位,……废除了绝对的不受任何限制的最高权力,……是革命党人将权力关进牢笼的一次勇敢的、大胆的尝试。
              -杨天石《帝制的终结》(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革命党人是如何通过《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尝试“将权力关进牢笼”的?
              材料三 由《新青年》卷起的新文化运动狂飙,猛烈地冲击了千百年来束缚中国中国人心智的道德、伦理观念及建构其上的政治意识,运动本身反映了近代以来先进的中国人在认识中西文化差距问题上,已从器物、制度的层次深入到精神文化的层面,其对传统文化糟粕的批判和对西方思潮的大量引入,造就了一大批具有自由观念和开放意识的青年,对于民国政治、思想和文化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张岂之《中国历史•晚清民国卷》(3)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我们得知学习西方历经了“从器物、制度的层次深入到精神文化”的演进,在“精神文化”层面的学习指的哪项思想文化运动?材料三对于该“精神文化”层面学习作用的评价,你是否赞同?请说出相应的理由。
            • 3. 同治年间(1861-1875年),清朝统治出现相对稳定的局面,国力有所增长,士大夫阶层将其称为“同治中兴”.然而西方学者对其评论道:“同治中兴只能算是中国历史上一个较低层次的复兴,是一种浮于外表的现代化姿态.”这一评论的历史依据是(  )
              A.清朝统治者仍固守天朝上国的心态
              B.洋务运动和“中体西用”思想
              C.太平天国运动被中外势力联合镇压
              D.维新变法运动遭到顽固势力的扼杀
            • 4. 下表为张仲礼在《近代上海城市研究》中统计的上海进口货物数据表,表中数据的变化能反映(  )
              时间进口货物总值
              鸦片(%)棉布(%)棉纱
              1850年54346390.8万元
              1870年345066457.4万元
              A.清政府强化抵制鸦片进口
              B.近代中国外贸格局发生根本变化
              C.中国传统纺织业走向衰败
              D.民族资木主义下业取得较快发展
            • 5. 材料一  1872年9月,文部省颁布了第一个有目的、有计划的教育改革的文件--《学制》.《学制序文》中说:“人之所以立其身,治其产,昌其止,以遂其生者,此无他,端赖修身,开智,长其才艺也。而修身,开智、增长才艺又非学不可。故有学校之设立”。同时指出改革教育的目标是“自今以后一般人民,无论华、士族,农工商及妇女,必邑无不学之户,家无不学之人”。政府将全国划分成学区,设置各级、各类学校,逐步普及小学义务教育。1890年10月,日本明治天皇签署颁布了《教育敕语》。
              --叶立群《日本的教育改革》材料二  1867年奕訢回顾说:“洋人敢入中国肆行无忌者,缘其处心积虑在数十年以前,凡中国语言文字,形势虚实,一言一动,无不周知,而彼族之举动,我则一无所知。”……1863年广州同文馆开始筹建时,清廷上谕再次强调:“惟该馆学生专习外国语言文字,不准西人借端影射,将天主教暗中传习,该抚仍当随时稽察毋令滋弊。”奕訢曾说:“招考天文、算学,请用洋人,原欲窥其长短以收知彼知此之效也。并以中国自造轮船、枪炮等件,无从入手,若得读书之人旁通其书籍、文字,用心研究,译出精要之语,将来即可自相授受,并非终用洋人。”此事遭到监察御史张盛藻的首先发难:“若令正途科甲人员习为机巧之事,又籍升途、银两以诱之,是重名利而轻气节,无气节安望其有事功哉?”
              --杜文钿《洋务运动与教育改革》材料三  19世纪七八十年代,清政府派120名幼童赴美留学,揭开了近代中国留学潮的序幕,詹天佑是其中的杰出代表。20世纪初,中国出现留学日本的热潮。留日学生高达2万多人,黄兴等人成为辛亥革命的骨干人物。五四运动前后,再次出现留学热潮:以留美、留法、留苏为中心,留英、留德、留日等也有较大发展。胡适(留美)、邓小平(留法)、刘少奇(留苏)等人是这批留学潮中的著名人物。
              新中国成立以后,留学生的主要去向是苏联。1951年至1958年留苏学生共7493人,79.6%学习工科和理科。改革开放后的30多年来,中国有120多万人到国外留学,遍布100多个国家和地区。与此同时,也有大量的外国留学生来中国学习。2011年,在华学习的外国留学人员总数首次突破29万人。
              (1)根据材料一、二,分别提炼有关日本明治维新和中国洋务运动中教育改革的主要信息。
              (2)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解读近现代中外留学发展变化的历程。
              要求:提取信息充分;总结和归纳准确、完整;解释和分析逻辑清晰。
            • 6.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上海开埠40年后的1882年,近代中国的第一家股份制公司一一上海轮船招商局,终于打破了外商对航运业的垄断。成立刚10年的轮船招商局已在海外设立了多家分支机构,年利润在160万两白银以上。但是,一个体制性难题渐露端倪。轮船招商局在创办之初就明确提出了“官督商办”的理念。“官督”是官督商办企业的成功之处,但同时也埋下了失败的伏线。其最大的问题是“所有制”问题,即“产权不明”,究竟是官府所有,还是民间所有?如果管理者按商场规则经营,则企业发展顺利;如果以官场逻辑行事,企业很快衰败。1910年冬天,旅居日本的梁启超冷眼静观时局,写下了(《敬告中国之谈实业者》一文,梁氏尖锐指出,中国是立法自立法,是违反自违反,上下恬然,不以为怪。
              --摘编自雷颐《清末“国有”与“民营”的激斗》、央视《公司的力量》
              材料二  1871年至1873年,岩仓具视使节团历时22个月,访问了欧美12个国家。随行的伊藤博文描述自己是“始惊、次醉、终狂”。明治政府设立工部省,相继建立诸多国营企业。福泽谕吉疾呼:“政府若为了富国,就认为可以做任何事情,与人民从事相同的寻常事业,甚至与人民竞争工商之成败,其弊极矣。”1884年,明治政府将当时日本最大的造船企业、几乎与招商局同期创办的长崎造船所,仅以1日元的象征价格“出售”给私营企业家岩崎弥太郎,这家企业后来发展为著名的三菱株式会社。1890年,国会颁布了《大日本帝国宪法》,“日本臣民,其所有权不受侵害。”1916年,《论语与算盘》一书出版,成为日本企业界的“圣经”。作者涩泽荣一从东方的儒学传统中为经商找到了高尚的动机,经商不仅同理想人格没有矛盾,而且还是实现理想人格的最佳途径。
              --摘编自央视《公司的力量》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指出19世纪中后期中日工业化背景的相似之处及具体途径的不同之处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从思想解放、制度重构的角度概括分析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日工业化一败一成的原因。
            • 7.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中国和日本两国近代化过程比较表
              类似事项中国日本相差
              年数
              事项事项
              开办外语学校
              购买轮船
              设立工场
              开设电信设备
              派遣留学生
              发行报纸
              建设铁路
              改革文字运动
              民众政治运动
              发行杂志
              创始师范教育
              近代学校制度
              设立国立大学
              政治革新
              立宪预告
              发型开禁
              实施新历
              改革货币制
              颁布宪法
              同文馆
              商船亚丁号
              安庆军械所
              上海和香港之间
              美国留学
              《昭文新报》
              上海和吴淞之间
              《一目了然初阶》
              公车上书
              《时务报》
              南洋公学师范院
              《钦定学堂章程》
              京师大学堂
              废除科举诏书
              准备立宪上谕
              自由理发
              太阳历
              实行法币
              中华民国宪法
              1862
              1862
              1864
              1871
              1872
              1873
              1876
              1892
              1895
              1896
              1897
              1902
              1902
              1905
              1906
              1911
              1912
              1935
              1947
              洋学所
              咸海丸
              横须贺造船所
              东京和横滨之间
              荷兰留学
              《中外新闻》
              东京和横滨之间
              《汉字御废止之仪》
              建议设立民选议院
              《西洋杂志》
              师范学院
              《学制》
              东京帝国
              五条誓文
              设立国会诏书
              自由散发
              太阳历
              新货币制度
              大日本帝国宪法
              1855
              1857
              1864
              1869
              1862
              1868
              1872
              1866
              1874
              1867
              1872
              1872
              1877
              1868
              1881
              1871
              1873
              1871
              1889
              7年
              5年
              0年
              2年
              10年
              5年
              4年
              26年
              21年
              29年
              25年
              30年
              25年
              37年
              25年
              40年
              39年
              64年
              58年
              阅读如表,提取有关中日两国近代化异同的信息各一项,并结合所学知识阐释其原因。
            • 8. 如果为图X选择一个主题,最为贴切的应是(  )
              A.“清王朝自救运动”
              B.“近代工业的起步”
              C.“实业救国的浪潮”
              D.“民族工业的春天”
            • 9. 1877年,清政府派出郭嵩焘、刘锡鸿一正一副两位驻外公使到达伦敦,清廷只是按照传统方式给其谕旨,为此郭嵩焘不得不要求清廷“补版国书,充当公使”,英国以不符合国际惯例为由,拒绝承认刘锡鸿的外交身份。这反映出当时(  )
              A.传统“理藩”理念依然存在
              B.清政府不具备近代外交的理念
              C.清朝依然处于闭关锁国状态
              D.英国政策的出发点是国际惯例
            • 10. 创新是人类社会前行的动力,近现代社会是工业化的社会。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英国拥有)很大的、不断扩大的市场……英国还拥有更多的、可供工业革命用的流动资本,源源流入英国的商业利润比流入其他任何国家的都多……由于行会较早瓦解,由于对传统的条块农田的圈占,英国获得了充裕的流动劳动力。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1)依据材料一概括该学者认为工业革命的爆发首先需要满足的三项因素。试分析18世纪的英国是如何满足材料之外的其他因素,从而促成了工业革命的爆发。(任答两点即可)
              材料二 ①19世纪60年代,洋务派打着“自强”的旗号,引进西方先进生产技术,创办了一批近代军事工业。……②从19世纪70年代起,洋务派又打出“求富”的旗号,创办了一批民用工业。……③洋务运动推动了近代中国社会生活的变迁,改变了近代国人的生活面貌……除传统社会的农民、地主等阶级之外,在城市中产生了一批新的社会力量,如买办、民族资产阶级、工人阶级,“他们同新的经济关系血肉相连,又构成了整个社会变化的基干”。
              (2)请结合史实从文明史观的角度简述洋务运动的影响。
              材料三 近代以来主要资本主义国家主流经济理论影响力演变曲线图

              --据张世贤《西方经济思想史》
              (3)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描述曲线A代表的经济理论影响力的演变历程。并简要分析其变化的原因。
              材料四“一带一路”绘就发展新蓝图,横贯欧亚大陆的古丝绸之路,留给世界“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的精神遗产。沟通历史与未来,连接中国与世界,习近平主席准确把握新时期国际秩序深刻调整、经济全球化不断深入的大趋势,高屋建瓴提出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重大倡议,吸引了全世界的目光,得到有关国家积极响应。 观察下图回答问题

              (4)材料四三幅图是“一带一路发展新蓝图”的绘就过程,请描述这一过程。
              (5)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创新与工业化的认识。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