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唐代制度,在下有……为政府公开选拔人才;在上有……,综合管理全国行政事务,这两种制度,奠定了中国传统政治后一千年的稳固基础。
              ---钱穆《国史新论》(1)材料一中“这两种制度”分别是什么?
                 材料二 美国政治体制的确立,源于1785年宪法的制定,1787年9月,美利坚合众国宪法制定出来,交给公众审查。
              ---房龙《美国史事》(2)材料二美国1787年制宪原则起源于哪一位思想家的观点?根据1787年宪法的规定,美国通过实行哪一制度来协调中央和地方的关系?
                 材料三

              (3)依据四幅图文材料,分别写出相对应的运动名称,图3“三民主义”指导下的运动是怎样改变中国历史进程的?
                 材料四  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从这里拉开序幕,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从这里开始形成……社会主义在遭受严重挫折之后开始在这里重新焕发生机。
              (4)材料四中的“这里”是指哪一重大历史事件?它做出了那些决策使中国经济“重新焕发生机”?
            • 2. 下列是近代中国的三部法律文件。

              法律是特定社会经济和思想文化条件综合作用的产物。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从三部法律文献中任选两部对此观点进行论证。
            • 3. 国歌是表现一个国家民族精神的歌曲,是被政府和人民认为能代表该国家政府和人民意志的乐曲,是用来歌颂与鼓励一个民族的信心与凝聚力的。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世界上最早的国歌出现在荷兰。1569年,荷兰人民为抵杭西班牙统治者的压迫,高唱《威廉•凡•那史》冲向敌人,后来这首歌曲便成了荷兰的国歌。被借用的最多的国歌是英国国歌《天佑吾王》,1745年第一次演奏,1825年公定为国歌。当代最短国歌是日本的《君之代》,也是受英国国歌启发完成于明治时期,歌词的大意为:我皇御统传千代,一直传到八千代,直到小石变巨岩,直到巨岩长青苔。1974年,时任首相田中角荣曾提出要以法律形式把《君之代》确定为日本国歌,但该方针遭到社会各阶层的抵制。1999年日本国会表决通过《君之代》为日本国歌。
                     材料二  1912年元旦,以孙中山为首的中华民国临时政府颁布了由沈恩孕作词,沈彭年作曲的《中华民国国歌》.歌词是:“亚东开化中华早,揖美追欧旧邦新造,飘扬五色旗国荣光,锦秀山河普照,我同胞鼓舞文明,世界和平永保。”1949年9月27日全国政协第一届会议通过决议,决定以1935年田汉作词、聂耳作曲的《义勇军进行曲》作为代国歌。1949年11月15日,人民日报刊登的关于国歌解释:“义勇军进行曲是十余年来在中国广大人民的革命斗争中最流行的歌曲,已经具有历史意义。采用义勇军进行曲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现时的国歌而不加修改,是为了唤起人民回想祖国创造过程中的艰难忧患,鼓舞人民发扬反抗帝国主义侵略的爱国热情,把革命进行到底。”
              (1)有人说《天佑吾王》从诞生到确立为国歌的过程恰好是英国国力繁盛的过程,列举这一时期能够激发起英国人国家自豪感的具体事例三例。分析《君之代》1974年被日本社会抵制1999年又被接受的原因。
              (2)《中华民国国歌》表达了怎样的愿望,结合史实说明其意图是否实现?结合材料二分析新中国成立时为什么要以《义勇军进行曲》作为国歌?
              (3)对于要不要修改国歌的问题。有人认为要尊重历史尊重人们的感情不能改动,有人认为要与时俱进不断改进。您侧重于哪一种观点?试结合相关史实扼要论述。(只列观点,不说理由不得分。)
            • 4.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后代的人们,由其现实的利益和要求出发,各取所需,或夸扬其(孔子)保守的方面,或强调其合理的因素,来重新解说、建造和评价他们,以服务于当时阶级的、时代的需要。于是,有董仲舒的孔子,有朱熹的孔子…….-- 选自李泽厚《中国古代思想史论》
              材料二  有学者认为中国近代转型的进程从19世纪五、六十年代到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主要经历了被动开放、经济起步、政体变革、思想解放四个时期。这是一种社会质变,即社会生活各个领域、各个层面发生了整体性的变革。-- 陈国庆《中国近代社会转型研究》绪论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孔子思想“保守方面”的主要表现。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董仲舒的孔子”和“朱熹的孔子”在加强君主专制措施方面的思想有何不同?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19世纪五、六十年代到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相关史实,简要说明中国近代社会“四次转型”中后三次转型的表现。
            • 5.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虽然由于历史进程和社会条件的制约,辛亥革命没有改变旧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没有改变中国人民的悲惨境遇,没有完成实现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历史任务,但它开创了完全意义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极大推动了中华民族的思想解放,打开了中国进步潮流的闸门,为中华民族发展进步探索了道路。
              --胡锦涛在纪念辛亥革命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材料二  共产党和国民党作为对二十世纪中国的命运影响最大的两个政党,理应再度携手,团结一切有志于国家统一的党派、团体和仁人志士,实现祖国的统一大业。辛亥革命是我们共同纪念的日子,孙中山先生是我们共同敬仰的伟人,统一祖国是我们共同盼望的目标,中华强盛是我们共同奋斗的理想,有什么理由不合作、不统一呢?
              --人民日报社论“纪念辛亥革命七十周年”,1981年10月9日(1)根据材料一指出辛亥革命的影响及其失败原因。
              (2)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二十世纪上半期,国共两党分别影响中国命运最突出的历史功绩。国共两党为完成“实现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历史任务”,共同进行了哪些努力?
            • 6.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如表  近代中国维护国家主权斗争大事年表(部分)

              材料二  在近代反侵略的进程中,中国人民不屈不挠,奋勇抗争,努力地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促进了民族意识的觉醒,鼓舞了全国人民反帝爱国的伟大斗志。在国家安危、民族存亡的历史关头,中国人民表现出了“同仇敌忾、众志成城、前仆后继、救亡国存”的反抗精神,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中华民族精神。也正是中国人民怀着深厚的忧患意识,发扬自强不息、英勇无畏的民族精神,经过一个多世纪艰苦卓绝的斗争,才有最终百年国耻的洗雪。
              --宋凌迁《近代反侵略进程中民族精神的时代内涵》(1)根据材料一概括近代中国维护国家主权斗争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民族精神的时代内涵,并简析其影响。
            • 7. 政治妥协既是各方势力发挥政治智慧的结果,更是时代潮流推动的结果。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制宪会议每解决一个重大问题,每向前迈出一步,几乎都是冲突各方互谅互让的结果……正因如此,美国宪法被人们调侃为“妥协篓子”,制宪会议的领袖们则被戏称为“和事佬”。
              --程汉大《美国立宪成功之道》
              材料二  从短期来说,1832年选举权的扩大,有助于实现以工业资产阶级为代表的中等阶级的政治一体化,从而缓解了英国当时“刀尖上的生活”……从长期来说,1832年英国议会改革,以及通过赋予选举权实现以工商业资产阶级为代表的中等阶级政治一体化的过程虽不乏政治斗争,但也充满了妥协,这种妥协意识为英国后来的历次和平改革提供了典范。
              --王可园、齐卫平《政治赋权与政治一体化》
              材料三  通过这民族、政治和权力这三大妥协,辛亥革命以较小的代价和低烈度的震荡推翻了至清朝垂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统治,较为顺利地达到了“不流血而贯彻共和之目的” 制度变革的目标。……但这决不意味着是无原则的和平妥协。考察辛亥革命的历史,显然,妥协之所以成立,一方面是卷入革命的各种政治势力发挥了政治智慧,另一方面更是因为革命的共和底线确立及其大势所趋所逼。……纵观历史,因为变革社会制度而造成民族分裂、民族报复及原有的国家解体的事情不绝史书。但辛亥革命中无论是以孙中山为首的同盟会还是立宪派,对革命有可能造成的这一后果都保持了高度的警惕和有效的防范。
              --薛恒《辛玄革命中的三大妥协及其历史遗产》
              (1)材料一反映出制宪会议解决重大难题的策略是什么?这一策略在1787年宪法中是如何体现的?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832年英国为什么会出现中等阶级政治一体化?这一现象有何积极影响?
              (3)据材料三,为什么说辛亥革命“决不意味着是无原则的和平妥协”?“民族、政治和权力这三大妥协”给中国带来了什么历史遗产?
              (4)近代中外三次政治妥协为我们提供了什么启示?
            • 8. 读图并根据相关资料回答下列问题:

              (1)分析图示地区发展经济的有利条件。
              (2)图示地区在中国近代革命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请列举近代发生在这一地区的中国社会不同阶级反抗外来侵略或封建主义的重大斗争。
              (3)试用内因和外因相结合的哲学道理,分析我们在开展对外经济技术交流时,如何正确处理引进、消化和创新的关系。
            • 9.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英、法两国资产阶级民主制发展进程简表
              英国法国
              1215年颁布《大宪章》,确立起有限君主制的政治体制;
              1265年孟福尔召开议会,创立了英国议会的雏形,形成召开议会决定重大事宜的制度;
              1688年光荣革命,通过妥协不流血的和平手段,英国君主立宪制逐步确立起来;
              1689年《权利法案》限制王权,明确了议会至上原则;
              1701年《王位继承法》进一步限制王权;
              19世纪中叶责任内阁制在英国确立;
              1832年、1867年和1884年三次议会改革,民主制日趋完善。
              1789年巴黎人民武装起义,法国大革命爆 发,《人权宣言》颁布;
              1791年宪法规定法国为君主立宪制国家;
              1792年巴黎人民第二次武装起义,建立法 兰西第一共和国;
              1804年拿破仑建立法兰西第一帝国;
              1815年波旁王朝复辟,颁布钦定宪法;
              1848年二月革命,建立法兰西第二共和国;
              1852年建立法兰西第二帝国,1871年建立法兰西第三共和国
              1875年法国议会以一票多数通过宪法,最终确立了共和制
              (1)根据材料一,概括英、法两国民主进程中各自呈现的主要特点。他们反映了当时世界政治发展的什么趋势)
              材料二 权力监督中的权力,是一种外在的权力;从功能上说,它最多只能起到事后的作用。……于是就会产生一种监督权由谁来监督的问题。而权力制衡中的权力则不同,它是一种内在的权力。在权力制衡中,每一个权力的行使者都具有权力的行使者和权力的制约者的双重身份。权力的行使者不仅受到其他权力的约束,而且也同时约束着其他权力。
              --蒋德海《为什么说权力制衡比权力监督更重要》
              (2)概括指出材料二的观点,结合1787年宪法的内容谈谈美国是如何实现权力制衡的。
              材料三  袁世凯3月11日在北京就职临时大总统,孙中山第二天便在南京公布《临时约法》,塞给袁一部他未参与制定的“宪法”,束缚其手脚。《临时约法》违背了孙中山的建国理念和同盟会的革命方略。辛亥前,孙一直主张革命成功后实行美国政体,《组织大纲》集权于总统完全符合他的意愿。
              --范福潮《<临时约法>为什么会成为废纸》
              (3)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谈谈《临时约法》“违背了孙中山的建国理念”
              (4)有人说“民主不是一个单选题,而是一个多选题”。结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这一观点的理解。
            • 10. 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1832年议会改革法案取消衰败选区,将空出的议席重新分配给人口众多的城镇,尤其是工业城镇;新增选民在农村实行年收入10英镑以上的公薄持有农及50英镑以上的租地农选举权标准,在城镇则实行10英镑财产的房产持有人选举权标准
              1867年议会改革法案在城镇,凡是纳税的房产所有者或租客,只要拥有10英镑以上的财产,即可获得选举权;在农村,拥有5英镑的财产或租用价值12英镑地产者,均可享有选举权
              1884年议会改革法案取消农村与城镇选区的划分,依据人口比例重新划定选区,取消选举权的财产资格限制,将选举权授予所有成年男子
              1918年议会法案年满30岁的妇女享有选举权
              1928年议会法案妇女选举权的年龄限制完全取消,妇女获得与男子同等的选举权
              --刘金源《议会改革与英国的政治现代化历程》
              材料二  (1912年)2月12日,清帝退位,2月13日,孙大总统提出辞呈,并举袁自代,15日参议院表决一致通过举袁世凯为第二任临时大总统。16日,袁世凯致电参议院,表示接受临时总统职务,下午,袁剪去长辫,表示以新形象来当民国总统。20日,临时参议院公举黎元洪任中华民国临时副总统。至此以南京临时国会为中心舞台,惜阴堂为幕后磋商场所,南北通过谈判、妥协与法制程序,终于完成了清朝政权向民国的和平转移。有学者将此称之为中国版的“光荣革命”,我看是恰如其分的。
              --袁刚《国会和辛亥革命》
              (1)概括材料一表述的历史现象,分析其成因。
              (2)归纳材料二中学者的观点,试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评析该观点。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