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我们唱着东方红,当家作主站起来;我们讲着春天的故事,改革开放富起来;继往开来的领路人,带领我们走进那新时代,高举旗帜开创未来。”这句包含了从建国到现在党的三代领导集体的功绩。
              (1)这三代领导集体的核心物各是谁?
              (2)第二代、第三代领导集体分别形成于党的哪几次大会上?
              (3)中国人民“站起来”“富起来”的开始事件各是什么?
            • 2.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这正像广大群众所说的:“毛主席让我们站起来,邓小平使我们富起来。”--八年级历史下册
              材料二“革命是解放生产力,改革也是解放生产力,中国农村改革的发明权属于农民。”----《邓小平文选》
              材料三  上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川渝大地开始“包干到户,包产到户”。少数群众惋惜地说,“辛辛苦苦三十年,一夜回到解放前”,但是更多的人坚信:“大包干就是好,大锅饭就是不怎么样。”
              请回答:
              (1)阅读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请用一句话说明广大群众这样说的理由?(写出重大事件即可)
              (2)根据材料二中所说“中国农村改革的发明权属于农民”,请写出农村改革开始的地方?
              (3)阅读材料三,你同意“少数群众”的观点,还是“多数人”的观点?为什么?
              (4)37年的历史证明,改革开放是强国之路。做出改革开放伟大决策的是哪次会议?请简述这次会议的重大历史意义。
            • 3. 材料一:“……我们唱着东方红,当家作主站起来;我们唱着春天的故事,改革开放富起来;继往开来的领路人,带领我们走进新时代,高举旗帜开创未来……”--《走进新时代》
              材料二:“一九七九年,那是一个春天,有一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画了一个圈,神话般崛起座座城……一九九二年,又是一个春天,有一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写下诗篇……”--《春天的故事》
              请回答:
              (1)材料三是建国以来党的三代领导集体丰功伟绩的写照。歌词中“当家作主站起来”、“改革开放富起来”、“继往开来的领路人”描绘的分别是哪三位领导人?
              (2)材料二中的“老人”是谁?怎样评价他?
              (3)“一九七九年,那是一个春天”这里的“春天”喻意是什么?“在中国的南海边画了一个圈,神话般崛起座座城”指什么?你知道最具代表性的是哪座城市吗?
              (4)通过以上回答,你对我国进行社会主义建设有何启示?
            • 4. 我国是传统的农业国,实现工业化是历史的必然,也是几代人的追求。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夫在芸耨,妻在机杼,民无二事,则有储蓄。……春夏夫出于南亩,秋冬女练于布帛,则民不困。
              --《尉缭子•治本》(1)依据材料一归纳小农经济的特点,指出与这种生产方式相适应,我国古代的经济政策。
              材料二  19世纪下半叶,中国近代工业化开始缓慢起步。……1912年至1920年中国工业年均增长率为13.4%,1923年至1936年为8.7%。
              --刘佛丁《中国近代经济发展史》(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912-1920年中国工业发展的特点,造成这种特点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材料三  《中国1957~1960年工业、农业总产值》中国1960年三大产业之间的比例关系

              年份国家经济比例(%)
              农业轻工业重工业
              196021.826.152.1
              (3)根据材料三概括20世纪五十年代后期中国经济结构存在的主要问题,分析其问题出现的主要原因。
              材料四  搞农村家庭联产承包,废除人民公社制度。这个发明权是农民的。……“我国实现工业化不能以牺牲农业为代价,不能过多追求速度和数量,而是要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农轻重协调发展的新型工业化路子。”
              (4)指出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能够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的主要原因。对比材料三和四,中国关于工业化道路的认识有何变化?
            • 5. 新中国建立以来,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我们的工作将写在人类的历史上,它将表明:占人类总数四分之一的中国人民从此站立起来了。--《毛泽东文集》
              材料二:毛泽东说:“现在我们能造什么?能造桌子椅子,能造茶碗茶壶,能种粮食,还能磨成面粉,还能造纸。但是,一辆汽车、一架飞机、一辆坦克、一辆拖拉机都不能造。”--人教版《中国历史》八年级下册
              材料三:十一届三中全会是建国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重要会议,它从根本上冲破了长期“左”倾错误的严重束缚,端正了党的指导思想,重新树立了党的马克思主义的正确路线。它在拨乱反正,提出改革任务,推动农村改革方面起了伟大的历史作用。--《中共党史的80件大事》
              请回答:
              (1)材料一中毛泽东所说的“中国人民从此站立起来了”的标志是什么?
              (2)为了改变材料二中的状况,后来我国在工业领域重点发展什么行业?为保证此计划的顺利实施,中央政府在1954年颁布了一部什么文献?
              (3)材料三中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上确立了什么指导思想?这次会议后,我国在农村主要采取了什么重大改革举措?
              (4)经过多年的实践探,中国最终摸索出一条适合自己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这条道路具体指什么?
              (5)通过以上回答,对我国进行社会主义建设有何启示?
            • 6. 2015年,祖国将迎来66周年华诞。走过“雄关漫道真如铁”的昨天,跨越“人间正道是沧桑”的今天,“中国梦”正指引当代中国向着“长风破浪会有时”的明天迈进。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夺取全国胜利,这只是万里长征走完了第一步”--毛泽东在党的七届二中全会上的重要报告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夺取全国胜利”,标志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历史结束的重大事件是什么?
              材料二“工业化一这是我国人民百年来梦寐以求的理想,这是我国人民不再受帝国主义欺负不再过穷困的生活的基本保证,因为这是全国人民的最高利益。全国人民必须同心同德,为这个最高利益而积极奋斗。”--l953年1月1日《人民日报》社论
              (2)材料二中“全国人民的最高利益”指的是什么?为此,党和政府为实现这个“最高利益”采取了什么措施?
              材料三“我国社会主义事业中极其重要的一个方面--伟大的社会主义改造,在1956年已经基本完成。”--1957年1月1日《人民日报》社论
              (3)社会主义改造包括哪三个行业的改造?改造的基本完成具有怎样的重要意义?
              材料四1958年几千万人开始了大炼钢铁,不仅钢铁厂开足马力,土,高炉也遍地开花,到了10月底就达到了几百万座。……北戴河会议后,全国农村一哄而起,大办
              人民公社。没有经过试验,只用一个多月的时间就基本实现公社化。
              (4)材料四反映了我党在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过程中出现的什么严重失误?
              材料五我们即将迎来改革开放30周年……从那时以来……社会主义中国的面貌
              ……发生了历史性的变化……从农村到城市、从经济领域到其他各个领域,全面改革的进程势不可挡地展开了。--中共十七大报告
              (5)材料五中“历史性变化”的起点是什么?在农村改革中实行的是什么政策?
              (6)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请你为我国的现代化经济建设建言献策。
            • 7.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甲骨文“男”的写法)
              男,丈夫也。从田,从力。言男用力於田也。
              --东汉《说文解字》材料二  (商)鞅以三晋地狭人贫,秦地广人寡,故草不尽垦,地利不尽出。于是诱三晋之人,利其田宅……(使其)务本于内,而使秦人应敌于外。故废井田,制阡陌,任其所耕,不限多少。数年之间,国富兵强,天下无敌。
              --《通典•食货》材料三  新安僻居山溪中,土地小狭,民人众,世不中兵革,故其齿日益繁,地瘠薄,不给于耕,故其俗纤俭习事。大抵徽俗,人十三在邑,十七在天下,其所蓄聚则十一在内,十九在外。
              --《弇州山人四部稿》卷61《赠程君五十叙》新安土硗狭,田蓄少,人庶仰贾而食,即阀阋家不惮为贾。
              --《唐荆川文集》卷15《程少君行状》材料四  不可否认,在特定的历史背景下诞生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对我国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对农村经济发展的推动以及对我国经济改革的贡献是毋庸置疑的……大包干、承包制改革之后,农村小农经济日益狭小,根本谈不上规模经济。不仅如此,原有集体经济也被削弱了,集体财产被分掉了,无法行使协调服务职能,使农业没能向专业化、社会化和农工商一体化转变……中国农业发展的根本出路在于实现规模经营,应将农业中的大量剩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阻止土地经营规模不断萎缩,最终使我国的农业实现规模经营。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研究30年回顾》(1)据材料一,概括中国古代与之相对应的经济形态的基本特点。
              (2)据材料二分析当时秦国呈现了怎样的人地矛盾?商鞅是如何解决这对矛盾的?
              (3)材料三描述的是我国古代哪一时期何种经济现象?根据材料指出这一现象出现的原因。
              (4)据材料四和所学知识,针对材料所述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存在的问题,试从人地矛盾的角度指出解决的出路。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