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我们唱着东方红,当家作主站起来;我们讲着春天的故事,改革开放富起来;继往开来的领路人,带领我们走进那新时代,高举旗帜开创未来。”这句包含了从建国到现在党的三代领导集体的功绩。
              (1)这三代领导集体的核心物各是谁?
              (2)第二代、第三代领导集体分别形成于党的哪几次大会上?
              (3)中国人民“站起来”“富起来”的开始事件各是什么?
            • 2.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这正像广大群众所说的:“毛主席让我们站起来,邓小平使我们富起来。”--八年级历史下册
              材料二“革命是解放生产力,改革也是解放生产力,中国农村改革的发明权属于农民。”----《邓小平文选》
              材料三  上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川渝大地开始“包干到户,包产到户”。少数群众惋惜地说,“辛辛苦苦三十年,一夜回到解放前”,但是更多的人坚信:“大包干就是好,大锅饭就是不怎么样。”
              请回答:
              (1)阅读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请用一句话说明广大群众这样说的理由?(写出重大事件即可)
              (2)根据材料二中所说“中国农村改革的发明权属于农民”,请写出农村改革开始的地方?
              (3)阅读材料三,你同意“少数群众”的观点,还是“多数人”的观点?为什么?
              (4)37年的历史证明,改革开放是强国之路。做出改革开放伟大决策的是哪次会议?请简述这次会议的重大历史意义。
            • 3. 对联是中华文化所特有的表达方式,有时也承载着历史的信息。以下是某同学收集的新中国成立以来的给付对联:
              对联一:万里河山归人民,五亿群众庆新生
              对联二:走计划建设道路,做三大改造先锋
              对联三:过年储米十余担,压岁存款上千元
              对联四:杂居聚居遵民意,五区人民得自治
              对联五:万紫千红增特色,三通两制促和平
              对联六:五项原则赢世界,梅开三度谱华章
              请回答:
              (1)宣告“万里河山归人民,五亿群众庆新生”这种局面出现的重大历史事件是什么?
              (2)据对联二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一五”计划期间我国桥梁工程建设方面有何重大成就?三大改造何时基本完成?对联三是湖北某农户1980年张贴的春联,哪一政策的实施使春联中相对富裕现象的出现?
              (3)对联四反映了建国后中央政府在少数民族地区实行的哪项基本政治制度?对联五体现我国怎样的对台(台湾)基本方针?
            • 4. 材料一:“……我们唱着东方红,当家作主站起来;我们唱着春天的故事,改革开放富起来;继往开来的领路人,带领我们走进新时代,高举旗帜开创未来……”--《走进新时代》
              材料二:“一九七九年,那是一个春天,有一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画了一个圈,神话般崛起座座城……一九九二年,又是一个春天,有一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写下诗篇……”--《春天的故事》
              请回答:
              (1)材料三是建国以来党的三代领导集体丰功伟绩的写照。歌词中“当家作主站起来”、“改革开放富起来”、“继往开来的领路人”描绘的分别是哪三位领导人?
              (2)材料二中的“老人”是谁?怎样评价他?
              (3)“一九七九年,那是一个春天”这里的“春天”喻意是什么?“在中国的南海边画了一个圈,神话般崛起座座城”指什么?你知道最具代表性的是哪座城市吗?
              (4)通过以上回答,你对我国进行社会主义建设有何启示?
            • 5. 党和国家领导人习近平同志十分重视农业工作,他曾多次指出:“农业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发展的基础产业”,“任何时候都不能忽视农业、忘记农民、淡漠农村”,“中国要强,农业必须强”。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重农抑商作为我国古代封建统治者主要施行的经济政策,其主要目的有哪些?
              (2)近代民主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先生针对农业及农民问题提出过哪些主张?
              (3)建国后,新中国政府于1953-1956年在农业方面采取了哪一重要措施?其实质是什么? 
              (4)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经济体制改革首先在农村展开,其主要政策是什么?这一政策为何能极大地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5)综合上述问题与所学知识,谈谈你对农业建设的认识。
            • 6. 我国是传统的农业国,实现工业化是历史的必然,也是几代人的追求。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夫在芸耨,妻在机杼,民无二事,则有储蓄。……春夏夫出于南亩,秋冬女练于布帛,则民不困。
              --《尉缭子•治本》(1)依据材料一归纳小农经济的特点,指出与这种生产方式相适应,我国古代的经济政策。
              材料二  19世纪下半叶,中国近代工业化开始缓慢起步。……1912年至1920年中国工业年均增长率为13.4%,1923年至1936年为8.7%。
              --刘佛丁《中国近代经济发展史》(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912-1920年中国工业发展的特点,造成这种特点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材料三  《中国1957~1960年工业、农业总产值》中国1960年三大产业之间的比例关系

              年份国家经济比例(%)
              农业轻工业重工业
              196021.826.152.1
              (3)根据材料三概括20世纪五十年代后期中国经济结构存在的主要问题,分析其问题出现的主要原因。
              材料四  搞农村家庭联产承包,废除人民公社制度。这个发明权是农民的。……“我国实现工业化不能以牺牲农业为代价,不能过多追求速度和数量,而是要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农轻重协调发展的新型工业化路子。”
              (4)指出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能够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的主要原因。对比材料三和四,中国关于工业化道路的认识有何变化?
            • 7. 改革是历史发展的鲜明主题。人类历史上的每一次重大的进步往往是都是由改革带来。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21年春天形成了这样的政治形势:要求必须立即采取迅速的,最坚决的,最紧急的办法来改善农民的生活状况和提高他们的生产力。从整个国家经济的角度来看,现在最大的“阻碍”正是从这里产生的。要增加粮食的生产和收成,增加燃料的收购和运输,非得改善农民生活状况,提高他们的生产力不可。
              --《列宁选集》第四卷
              材料二 第6条:兹授权农业部长,如棉花生产者书面同意将其1933年的棉花产量至少较上年减产30%,农业部长均得与之订立特权买卖合同,商定收购该生产者以数量不超过其前一年度的棉花。
              第8条:为了实施所宣布的政策,农业部长有权:通过与生产者达成协议或其他自愿方式,规定任何基本农产品的种植面积或减少其供销的产量,或二者并减,并规定与此有关的地租和津贴报酬,按照农业部长认为公平合理的数额,从供此项报酬的款项中支付。
              --摘自罗斯福新政《农业调整法》
              材料三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邓小平从中国、农民的实际情况出发,推行改革,初步构筑了适应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农村新经济体制框架,解放和发展了农村生产力,带来了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历史性巨变。
              --摘自中华书局版八年级下册历史教学参考
              请回答:
              (1)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列宁为“改善农民的生活状况和提高他们的生产力”,推行了什么政策?
              (2)根据材料二,概括罗斯福调整农业生产的措施。这些措施实施的背景是什么?
              (3)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农村推行的改革是什么?起到了什么作用?
              (4)据材料一至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改革的理解。
            • 8. 新中国建立以来,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我们的工作将写在人类的历史上,它将表明:占人类总数四分之一的中国人民从此站立起来了。--《毛泽东文集》
              材料二:毛泽东说:“现在我们能造什么?能造桌子椅子,能造茶碗茶壶,能种粮食,还能磨成面粉,还能造纸。但是,一辆汽车、一架飞机、一辆坦克、一辆拖拉机都不能造。”--人教版《中国历史》八年级下册
              材料三:十一届三中全会是建国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重要会议,它从根本上冲破了长期“左”倾错误的严重束缚,端正了党的指导思想,重新树立了党的马克思主义的正确路线。它在拨乱反正,提出改革任务,推动农村改革方面起了伟大的历史作用。--《中共党史的80件大事》
              请回答:
              (1)材料一中毛泽东所说的“中国人民从此站立起来了”的标志是什么?
              (2)为了改变材料二中的状况,后来我国在工业领域重点发展什么行业?为保证此计划的顺利实施,中央政府在1954年颁布了一部什么文献?
              (3)材料三中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上确立了什么指导思想?这次会议后,我国在农村主要采取了什么重大改革举措?
              (4)经过多年的实践探,中国最终摸索出一条适合自己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这条道路具体指什么?
              (5)通过以上回答,对我国进行社会主义建设有何启示?
            • 9. 2015年,祖国将迎来66周年华诞。走过“雄关漫道真如铁”的昨天,跨越“人间正道是沧桑”的今天,“中国梦”正指引当代中国向着“长风破浪会有时”的明天迈进。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夺取全国胜利,这只是万里长征走完了第一步”--毛泽东在党的七届二中全会上的重要报告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夺取全国胜利”,标志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历史结束的重大事件是什么?
              材料二“工业化一这是我国人民百年来梦寐以求的理想,这是我国人民不再受帝国主义欺负不再过穷困的生活的基本保证,因为这是全国人民的最高利益。全国人民必须同心同德,为这个最高利益而积极奋斗。”--l953年1月1日《人民日报》社论
              (2)材料二中“全国人民的最高利益”指的是什么?为此,党和政府为实现这个“最高利益”采取了什么措施?
              材料三“我国社会主义事业中极其重要的一个方面--伟大的社会主义改造,在1956年已经基本完成。”--1957年1月1日《人民日报》社论
              (3)社会主义改造包括哪三个行业的改造?改造的基本完成具有怎样的重要意义?
              材料四1958年几千万人开始了大炼钢铁,不仅钢铁厂开足马力,土,高炉也遍地开花,到了10月底就达到了几百万座。……北戴河会议后,全国农村一哄而起,大办
              人民公社。没有经过试验,只用一个多月的时间就基本实现公社化。
              (4)材料四反映了我党在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过程中出现的什么严重失误?
              材料五我们即将迎来改革开放30周年……从那时以来……社会主义中国的面貌
              ……发生了历史性的变化……从农村到城市、从经济领域到其他各个领域,全面改革的进程势不可挡地展开了。--中共十七大报告
              (5)材料五中“历史性变化”的起点是什么?在农村改革中实行的是什么政策?
              (6)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请你为我国的现代化经济建设建言献策。
            • 10. 棉纺织业是具有重要地位的经济部门。棉花种植和棉纺织业发展对近现代历史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
                  材料一“人们看到一些上流人士穿着印度棉织物……,那个时候,王后本人也喜欢穿着中国丝绸和日本花棉布(做的衣服)出来见客。还不止此,因为我们的家里、书斋里、卧室里都充满了这些织物:窗帘、垫子、椅子乃至卧铺本身都是白棉布和印花棉布。”(概括流行)
              同时在各方面响起了责难和抱怨的大合唱。(反对)如果人们继续宽容这种外来的竞争,那么英国的民族工业、享有特权的毛纺工业将会怎样呢?我们知道,毛纺工业是不惯于耐心忍受任何竞争的。(反对理由)英国议会赶快使它得到满意,1700年颁布了一道法令绝对禁止印度、波斯和中国的印花棉织物输入英国:凡因违法而被扣押的货物,应予没收、拍卖或再输出。--保尔•芒图《十八世纪产业革命》
              (1)英国议会为什么要颁布1700年的禁令?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推论,该禁令的颁布将会产生怎样的影响?
                  材料二  棉花如果没有取代亚麻、羊毛,成为欧洲最主要的布料来源,很难想象工业革命会取得成功。当初,欧洲人如果不是依赖殖民地的棉田取得棉花,而是在自己土地上种植棉花,那么它对欧洲土地、水、人力的需求势必增加,进而很可能使工业革命受挫。棉花没有大规模移植到欧洲。对欧洲而言,这或许是万幸之事。亚洲很多地区,为了提高棉花产量,严重的损害了当地的生态系统。棉花是用水量大的作物,产棉区地下水位下降的问题非常严重。英格兰的新纺织厂机器隆隆作响,预示着新经济时代的来临。而那些在自家附近生产棉花的人,则在和环境退化、土地与水不足等问题斗争。英国人的目标要锁定印度。殖民当局在印度征服适合种植棉花的土地。--摘自彭慕兰等著《贸易打造的世界》
              (2)依据材料二分析英国的工业化与殖民地的关系及其对殖民地的影响。
                  材料三  1873年资本主义世界爆发了空前严重的经济危机,对英国的打击特别沉重,它的萧条达22年之久。在这种情况下,降低了生产费用和运输费用的洋货(包括棉纱和棉布),便拼命地向中国推销。自1873年以后洋纱几乎每年都在跌价,和1872年相比,下跌最低的1883年,曾跌价三分之一以上。在跌价的同时,棉纱进口数量不断增加,从1872至1890年,棉纱进口量指数由100增加到2164,棉布进口量指数由100增加到127.洋纱进口增加的数量远远比洋布增加数量多得多……马克思在《不列颠在印度的统治》一文中指出:“不列颠侵略者打碎了印度的手织机,毁掉了它的手纺车。英国起先是把印度的棉织品挤出了欧洲市场,然后是向印度斯坦输入棉纱,最后就使这个棉织品的祖国充满了英国的棉织品。”……中国手工纺织业被破坏的过程也基本如此。--于素云等著《中国近代经济史》
              (3)依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分析导致英国棉纱大量倾销中国的原因。你如何评价这一倾销过程的影响?
              材料四  棉花产量直接关系棉纺织业的生产,更关系到人民的生活水平。从中华民国时期到建国以后我国的棉花和棉纺织品产量变化如下表:
              产品名称解放前最高年指数(以解放前最高年为100)
              年份产量1949年1952年1983年
              棉花193684.9万吨52.4153.6546.2
              棉纱193344.5万吨73.5147.4734.8
              棉布193627.9亿米67.7137.3533.3
              --依据马宇平等编《中国昨天与今天:1840-1987国情手册》
              (4)依据所学知识,分析棉花和棉纺织品产量升降的原因。
              时间原因
              30年代-1949年
              1952年
              1983年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