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20世纪中期以来,当英国人从陶醉中惊醒,猛然看见帝国上空的夕阳时,新的太阳已经在大西洋另一端的美洲大陆上升起。那将是世界大国命运的又一次兴衰消长。试以“大国的兴衰”为主题,自选一个角度拟定论文提纲。
              (要求:论点明确,史论结合。)
            • 2. 全球化是指全球联系不断增强,人类生活在全球规模的基础上发展及全球意识的崛起。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地理大发现使人类的脚步第一次从一个大陆跨到了另一个大陆,实现了汤因比所说的从草原到海洋的“革命性变革”。地理大发现一方面使人类对地球有了真实的了解,拓展了人类活动的空间,为经济全球化打下了空间基础;另一方面,地理大发现刺激了人类向海外开拓的愿望,打破了固步自封、闭关自守的历史传统,刺激了商品经济的发展,致使各民族的往来替代了各自的自给自足状态。因此,没有地理大发现就不会具有经济全球化萌生的前提条件。--关立新《经济全球化历史进程、现实特征及研究》
                  材料二:世界性网络,从1890年之后变得更加紧密。虽然从地理范围上看,它只是稍稍有所扩展而已,但是交往的规模和速度却得到了显著的增强,这主要是由来自技术的--还有政治的--各种变革所使然。--(美)麦克尼尔《人类之网:鸟瞰世界历史》
                   材料三:1929年以后,世界各国所实行的政策宣告了一种全球化倒退趋向。那些自给自足程度最高的经济体似乎最具有安然渡过难关的能力。意大利所遭受的损失就要小于其他国家,苏联似乎也是如此。--(美)麦克尼尔《人类之网:鸟瞰世界历史》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概述地理大发现对经济全球化的影响。
              (2)世界性网络在1890年之后和1990年之后变得更加紧密。结合所学知识,从“技术的”和“政治的”方面分析这两个时期世界性网络更加紧密的原因。
              (3)1929年以后,世界各国所实行的哪些政策宣告了一种全球化倒退趋向?二战后初期又采取了哪些措施重建全球化并对这些措施进行简要评价。
            • 3.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美国第三产业占GDP的比重表
              时间
              行业
              1950年1960年1970年1980年1990年2000年
              交通通讯7.236.436.186.155.616.03
              批发零售17.516.716.6115.8215.2315.88
              金融保险2.733.714.044.655.948.31
              房 地 产7.829.629.6310.2411.4711.31
              社会服务8.219.7811.6313.5518.4621.92
              政府服务11.3513.0815.9514.9714.4311.0
              --魏作磊《美国第三产业内部结构的演变规律》
              从表格中提取两项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说明。
            • 4. 教育关乎个人的幸福、国家的繁荣、世界的未来。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由于古希腊的教育家们在从事教育的时候,没有历史负担。既没有既成的、公认的文化传统可资遵循,也没有权威的古圣先贤规范他的思路……古希腊先哲的著作都是私人著述、一家之言,对后人只有启示、教益,而没有约束力。
              --据张瑞璠 王承绪《中外教育比较史纲》
                 材料二 16至18世纪前期,在欧洲,教育的控制权主要掌握在耶稣会和其他宗教团体的手中。18世纪后期,欧洲学者兴起一股民族主义教育热潮。他们表达了大致相同的教育思想:学校必须由民族国家办理,对所有公民实行一定程度的免费教育,努力按照国家的要求和标准去塑造国民。
              --据王春梅《西方民族主义教育思想研究:流变及省察》
                  材料三 二战后西方教育思想沿着两条不同的轨迹发展:一是为了积极应对时代发展和国家间的竞争,走上了以教育危机和教育改革为核心的民族主义教育思想的道路。二是鉴于旷日持久的世界大战所造成的恶果,走上了超越民族主义的国际主义教育思想的道路,
              --据王春梅《西方民族主义教育思想研究:流变及省察》
              (1)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分析古希腊教育思想产生的政治、经济背景。
              (2)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简述18世纪后期欧洲民族主义教育思潮兴起的原因。
              (3)据材料三,指出二战后西方教育思想的两条道路。分析第一条道路形成的时代背景。
              (4)结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今天中国教育发展的认识。
            • 5. 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首次提出划定“生态红线”,要求加快生态制度文明建设,建设美丽中国。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古人注重人和自然的关系。请列举中国古代注重人与自然关系的两个重要思想家及其主张。
              材料一  近代以来英国针对空气污染和水污染的部分法律
              时间法律名称
              1843年《控制蒸汽机和炉灶排烟法》
              1855年《有害物质去除法》
              1876年《河流防污法》
              1926年《公共卫生(烟害防治)法》
              1956年《大气清洁法》
              1963年《水资源法》
              1973年《水法》
              1974年《污染控制法》
              --据梅雪芹《历史学与环境问题研究》
              (2)材料一说明了什么问题?依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请列举二战以来资本主义发展中出现的有利于环境改善的因素。
              材料二2002年全球碳排放量示意图

              --引自M-F.杜兰等编《全球化地图》(3)近年来,西方发达国家指责中国排放了过多的温室气体,加剧了全球变暖。请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从历史和现实角度评析该观点。
            • 6. “二战”后的世界是一个“精彩”与“无奈”并存的世界。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1)材料一反映出战后初期美国政府在经济上的哪些意图?为此,美国对欧洲采取了什么重要的经济举措?
                 材料二  雅尔塔体制既是大国对战后世界所做的安排,是战后世界政治地图(如美苏势力范围划分)、政治体制(如联合国安理会“大国一致”原则)、经济体制(WB、IMF、GATT)的总称,那么,我们据此得出的结论就应该是雅尔塔体制没有瓦解。即使苏联解体了,雅尔塔体制仍然在规范着世界政治、经济运转秩序。
                                                                                                              (据杨和平《雅尔塔体制瓦解质疑》)
              (2)雅尔塔体制是在什么条件下形成的?近年我国学术界对雅尔塔体制主要有“已经瓦解”、“依然存在”两种观点,你倾向于哪一种?试结合材料与所学知识说明理由。

              (3)二战后的世界是一个什么样的世界?试从如图中选出三个关键词,提炼一个主题,并运用这三个关键词对该主题进行简要阐释。
              要求:主题立意明确;关键词选择准确;文字说明逻辑清晰;史论结合。
            • 7.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农业进一步增强农村发展活力的若干意见》(2012 年12月31日).指出,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把推进人口城镇化特别是农民工在城镇落 户作为城镇化的重要任务。请依据下列材料,在问题的指引下,探究我国城市化发展的进程。
              材料一  宋朝时期,城市开始大规模出现,首次出现了主要以商业,而不是以行政为中心的 大城市。其中具有百万人口的城市就有两个,汴京和临安。宋朝人口超过20万的城市有6个,宋朝10万户以上的城市由唐代的十几个增加到46个。在宋代,逐渐打破了坊市格局,街道上随 处可以开设店铺。北宋开封已经有6400多家大中型工商业者,8000-9000家小商小販。宋代新 兴的市民阶层的诞生,安逸的生活使宋人消费意识浓洩,酒楼、茶坊适应商业大湖,如娱乐场所 瓦子,都通宵营业。
              --薛风旋《中国城市及其文明的演变》
              (1)依据材料一指出宋代城市发展呈现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这些特点形成的主要原因?
              材料二  从19世纪下半叶,到20世纪早期,……我国城市化的发展十分不均衡,整体发展 缓慢,但有些地区,比如上海,城幸迅速扩张,大多数地区則完全处在城市化的进程之外。
              --唐志军谌莹《为什么中国的城市化进程滞后》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分析19世纪下半叶到20世纪早期我国城市化的发展不均衡,的表现及主要原因。
              材料三据统计,1970-1979年美国的农业人口从占人口总教的5%下降到3%,从事制造业的人口从占人口总教的30%下降到13%;从事服务和信息行业的人口从占人口总数的15%上升到72%。
              --张忠法周宏春《我国社会事业科技发展面临的挑战和战略机遇》
              (3)依据材料三简要说明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显著特点及其对美国城市人口行业结构的影响。
              (4)综上所述,城市化的发展在本质上反映了什么问題?
            • 8. 科学技术的发展与创新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重要标志,是推动文明演进的主要力量。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中国与世界其他国家的科技发明统计资料
              时间401年~
              1000年
              1001年~
              1500年
              1501年~
              1840年
              中国科技在世界科技中的比例70%58%29%
              --据《自然科学大事年表》的统计
                  材料二:中国之所未能发展出现代的科技,问题不在中国传统的思维方式(缺乏逻辑推论思维),而在于中国传统上以儒士大夫为首,认为“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社会文化,因而轻视和忽视了工匠在科技领域上的重要性。
              --李约瑟《中华科学文明史》
                  材料三:中国经济现代化必须抓住机遇,我们在历史上曾经错失三次重大机遇……第一次是1793年错失第一次工业革命扩散的机遇,……第二次是1842~1860年错失第二次工业革命起步的机遇,……第三次是1957~1976年错失第三次产业革命技术转移的机遇。
              --《中国经济现代化报告2005》
                  材料四:新中国成立以来部分重大科学技术成就
              时间重大成就作用和意义
              1961年1.2万吨水压机制造成功我国成为能制造大型锻压机械的国家
              1965年人工合成结晶牛胰岛素世界上首次人工合成蛋白质
              1974年籼型杂交水稻育成世界上首次育成杂交水稻
              1988年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首次对撞成功第一座高能加速器
              1999年第一艘“神舟”号宇宙试验飞船安全返回为我国载人宇宙飞船奠定基础
              材料五:1978年以来,科学技术进入了一个蓬勃发展的新时期,重大科技成果达到六万多项,经推广应用后新增产值累计达1400多亿元,据不完全统计,到2001年,“863计划”累计创造新增产值560多亿元。
              --《中国近现代史下册》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指出中国在1501年~1840年的科技发展趋势。材料二中论及的中国科技停滞不前的原因,遭到了甲同学的反驳,请为他提供反驳词。
              (2)材料三认为中国“1957~1976年错失第三次产业革命技术转移的机遇”,材料四却告诉我们此期间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两者相互矛盾吗?请说明。
              (3)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影响科技发展的社会因素有哪些?就其中你认为最重要的因素,谈谈具体做法。
            • 9.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年份国民经济比例(%)
              农业轻工业重工业
               
              1960
               
              21.826.152.1
              中国1960年三大产业之间的比例关系
               材料二
              年份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
              1955-19594.43956.6
              1965-1969337.259.8
              1980-19842.632.864.6
              19991.624.773.7
              1955-2000年美国三大产业产值占GDP比重(%)
              年份 GDP相对构成
               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
              197828.2047.923.9
              199519.947.232.9
              200611.748.939.4
              1978-2006年我国三大产业GDP变化的比较(%)
                 材料三  从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开始,以信息产业为代表的高新技术产业的迅速发展,使主要发达国家相继经历了战后以来规模较大的结构性调整。与其他发达国家相比较,美国最先进入以信息产业发展为主导的后工业化发展时期。
              --马莉莉《战后主要发达国家产业结构升级的路径比较》
              (1)据材料一概括中国当时产业结构的特点(或趋势),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针对当时的产业结构状况,中央政府采取了什么措施?
              (2)据材料二概括1978年以来我国产业结构的变化趋势,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变化的原因。  
              (3)依据材料二,对比中美两国产业结构,指出我国产业结构仍存在的问题。结合材料三,谈谈我们该如何应对。
            • 10. 阅读下列材料,然后回答问题。
              材料一  1781年经13州批准的《邦联和永久联合条例》生效,标志着美国成为一个邦联制国家。它规定:“各州均保留其主权、自由与独立”但实践证明了它的不可行性,美国迫切需要新的政治制度挽救国家。1787年的费城制宪会议完成了这一历史使命。它创造了一种新的政治制度模式,即联邦制。明确提出了新的中央政府即联邦政府与州政府行使权力所遵循的四条基本原则:分权原则;共有权原则;权力禁区原则;宪法至上原则。1788年,新宪法经各州批准生效。至此,联邦制在美国正式确立。这一制度被人们认为是“自由和绝对统治之间最成功的调和”
              --摘编自张定河《美国联邦制的基本原则及其历史演变》
              材料二  联邦制形成后,联邦政府与州政府的权力关系是伴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变化着的。
              时间发展阶段主要特点
              1787年至20世纪30年代“二元联邦主义”
              (双重联邦制)
              第一阶段(1789年至1865年内战结束前):联邦政府和州政府之间相互竞争与相互妥协,州政府为主要一方,各州享有广泛的权力,更多地强调州权对联邦权力的制约,联邦政府扮演着各州“仆人”的角色。
              第二阶段(1865年至1929年):联邦与州的矛盾时缓时急,大趋向是联邦权力逐渐扩大,州的权力相对缩小。二者仍主要在各自的权限范围内活动,基本构架没有根本性的改变。
              20世纪30年代至20世纪70年代“合作联邦主义”
              (合作联邦制)
              各级政府间的相互连接和相互合作加大,权力特别是政策制定权向联邦政府集中。
              20世纪70年代初至今“新联邦主义”
              (中央集权联邦制)
              寻求改变美国联邦政府权力日益集中的趋势,力图恢复联邦与州之间权力关系的平衡,使州政府和地方政府重新获得权力的联邦政治模式
              --摘编自《美国联邦制的形成和发展》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结合有关史实说明美国1787年宪法确立的联邦制具有哪些基本特征?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9世纪末到20世纪中期联邦政府与州政府的权力关系变化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3)综合上述材料概括美国政府与州权力关系演变的趋势及作用。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