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饮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
              材料一许倬云在《历史大脉络》中谈到“中国人以为繁荣安定的景观是田畴相接,庄稼丰茂;中国的诗歌中,最常见的是田园,很少有欧洲的牧野和山林。精耕细作的农业,为中国人的饮食开发出不少美味佳肴,可是其中最为丰富的成分是碳水化合物(淀粉)、纤维质与素食的蛋白质。”
              《剑桥古代史》中描述到:雅典人“不仅可以享受阿提卡的橄榄油和葡萄酒,而且可以食用黑海的谷物和干鱼,品尝腓尼基的椰枣和西西里的干酪。”……“雅典的粮食产量只能满足城邦
              1
              4
              的消费量,更多的粮食需要用橄榄油、葡萄酒的土特产品与外部交换。”
              (1)阅读材料一概括古代中国和古希腊饮食特点的异同,结合所学分析产生这种不同特点的原因。
              材料二糖是一种特殊产品,有很强的社会、政治、地缘和情感属性。人类学家马歇尔•萨林斯说过,在所有味觉中,人类对甜味最敏感喜欢,需求最大,其对历史的影响也就格外微妙。“四、五百年前,食糖代表着‘享乐’、‘糜烂’,在欧洲仍牵起不少道德争议。”……“当英国工人喝了第一杯加糖的红茶,其历史意义甚至足以和发明蒸汽机相提并论,因为喝茶不但改变了饮食的习惯、消费的模式、工作的意义,更改变了生产、贸易和消费的关系,改变了整个社会和经济的基础。”
              --李军、王秀清主编《历史视角中的“三农”》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谈谈你对“当英国工人喝了第一杯加糖的红茶,其历史意义甚至足以和发明蒸汽机相提并论”这一结论的理解。
              材料三历史上传入中国的瓜果蔬菜有很多,名字上留有明显外来痕迹大致如下。
              由来名称举偶今名
              胡系列“胡”系列大多为两汉至唐时期由西北陆路引入胡瓜、胡桃、胡豆、胡蒜等黄瓜、核桃、蚕豆、大蒜
              番系列多为南宋至元明时期由“番舶”(外国船只)带入番茄、番薯、番椒等西红柿、红薯、海椒
              洋系列大多由清代乃至近代引入。洋葱、洋芋、洋白菜等洋葱、土豆、圆白菜
              (3)阅读材料三,结合所学分析“胡系列、番系列、洋系列”传入中国的主要时代背景。以“吸纳与兼容”为主题对上表进行解读。
              要求:提取信息充分;总结和归纳准确完整;解释和分析逻辑清晰。
            • 2. 中英两国都对人类文明进程产生重要的影响。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733年,机械师约翰•凯伊首先发明飞梭,提高织布效率一倍,英国工业革命的前奏曲开始了。织布革新以后,造成织与纺的矛盾,从而出现了长期的“纱荒”……马克思指出:“正是由于创造了工具机,才使蒸汽机的革命成为必要。”--百度百科《英国工业革命》
              (1)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指出英国出现“纱荒”的直接原因和解决这一问题的一系列技术发明,并概述棉纺织业技术创新的意义。
                  材料二  1860年前后,英国经济达到鼎盛时期,其生铁产量占世界的53%,煤和褐煤的产量占世界的50%……占世界人口2%和欧洲人口10%联合王国,其现代工业生产能力相当于世界工业潜能的40~45%,欧洲工业生产潜能的55~60%.--保罗•肯尼迪《大国的兴衰》
              (2)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从工业生产、国际金融贸易、殖民体系的角度分别指出19世纪中期英国的世界地位并分析形成这一地位的主要原因。
                  材料三  撒切尔时期英国政府在综合考虑自身国内外形势、来自中国的压力,国际社会的反应以及香港社会的意见四方面因素后,从维护其自身国家利益的角度出发,制定的对港政策总体上体现了坚持与妥协并存的特点,映射出撒切尔政府务实、灵活的外交特征……《中英联合声明》是中英双方在当时情况下所能达成的对各自都是最佳的结果。--路遥《撒切尔时期英国政府处理香港问题的外交政策研究》
              (3)结合材料三和所学知识,概述中英两国成功解决香港问题的原因及其积极影响。
            • 3.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在启蒙运动中始终有两种声音,一种是以伏尔泰为代表,其1756年在《风俗论》这部著作中,第一次把整个中国文明史纳入世界文化史之中。借助中国,借助孔子,启蒙思想家们吹响了摧毁中世纪思想的号角,从而推动了18世纪法国“中国热”。.另一种声音是以孔多塞为代表,1793年在其《人类精神进步史表纲要》中,中国成为与进步对峙的“停滞的国家”,对中国也从赞扬变为了批判。上述材料反映了启蒙运动时期关于中国的两种不同认识,选择其中一种声音,概括其观点并说明其形成的历史原因。(要求:观点明确、逻辑严谨、结合史实。)
            • 4. “全球化”一词直到80年代中期才出现,但全球化现象早已客观存在,并且它与马克思主义的“世界历史”理论有渊源关系。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全球化经历了3个伟大的时代:“全球化1.0”主要是国家间融合和全球化,开始于1492年哥伦布发现“新大陆“之时,持续到1800年前后,是劳动力推动着这一阶段的全球化进程,这期间世界从大变为中等。“全球化2.0”是公司之间的融合,从1800年一直到2000年,各种硬件的发明和革新成为这次全球化的主要推动力--从蒸汽船、铁路到电话和计算机的普及,这其间因大萧条和两次世界大战而被迫中断,这期间世界从中等变小。而在“全球化3.0”中,个人成为了主角,肤色或东西方的文化差异不再是合作或竞争的障碍。软件的不断创新,网络的普及,让世界各地包括中国和印度的人们可以通过因特网轻松实现自己的社会分工,世界变平了,从小缩成了微小。
              --托玛斯•弗里德曼  《世界是平的》材料二  “各民族的原始封闭状态由于日益完善的生产方式、交往以及因交往而自然形成的不同民族之间的分工消灭得越彻底,历史也就越是成为世界历史。”“世界史不是过去一直存在的;作为世界史的历史是结果。”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请回答:
              (1)据材料一,说明全球化3.0阶段与前两阶段在主体和推动力上有何不同?出现这种不同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2)运用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论证材料二的观点。(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清楚;250字左右)
            • 5. 近现代崛起的大国多以开放的心态在借鉴和吸取中发展自己。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一个民族要崛起,要有三个方面的改变:第一是人心的改变;第二是政治制度的改变;第三是器物和经济的改变。
              --摘自报刊《大国崛起的文化准备》
                  材料二:从1793年到1840年,历史给了主权独立的中国近半个世纪的时间。但是,乾隆盛世以自我为中心的“天朝心态”完全堵绝了西方传来的现代工业文明的信息,闭关锁国的清廷对外来干涉的严峻挑战采取了麻木不仁的态度。而西方的资本主义工业文明在不到一百年中所创造的生产力,比过去一切世代创造的全部生产力还要多,还要大。
              --马克垚《世界文明史》
                  材料三:现在的世界是开放的世界。中国在西方国家产业革命以后变得落后了,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闭关自守。经验证明,关起来门来搞建设是不能成功的,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要对外开放,吸收外国的资金和技术来帮助我们发展。
              --《邓小平文选》第三卷
              (1)根据所学知识,指出15-19世纪上半期西方通过哪些重大历史事件实现了“三个方面”的改变。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793年到1840年近半个世纪造成中国对待现代工业文明态度的原因。
              (3)材料三中邓小平所说“开放的世界”主要指什么?中国是怎样融入到“开放的世界”的?
            • 6. 以人为本的可纖发展之路,才是獅化的长久之路。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自西周开国之初直到春秋战国,经历了两次城市建设高潮。第一次,在西周300余年 间……其分封的诸候国由最初的71个发展到1200个之多。第二次,下及春秋战国……到战国末 期,城市分布范围更广,除主要集中于陕西关中的泾渭谷地到潼关以东的黄河中、下游地带,以及淮 河流城外,长江流域巴、蜀、吴、越、楚郢等地也有零星分布。
              --摘编自《中国古代城市的发展与分布》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西周至春秋战国时期岀现两次城市建设高潮的原因并归纳 我国先秦时期城市发展的特点。
              材料二:“在伦敦,拥有万人以上的贫民窟约有20个,那里的悲惨景象是英国任何其他地方都 看不见的,就说是地狱生活,也不算过分。”--马克思《资本论》
              1875年英国第二次通过《公共卫生法》,建立了为贫困无助者提供居住和工作的济贫制度。 1866年通过了《环境卫生法》;1909年,英国通过了第一部涉及住房和城市规划的法律(Housing Town Planning etc.ACT,1909);1945年的《工业分布法》;1946年的《新城法》;1947年英国颁布了《城 乡规划法》;1949年的《国家公园和乡村通道法》;1952年的《城镇发展法》。
              一一纪晓岚《英国城市化历史过程分析与启示》
              (2)据材料二,概括英国麵通过立法解决了城市化进程中的哪些问题。
              (3)补充完整下列关于城市化的主题,并列出与之相关的三个关键词,运用这三个关键词对该 主题进行简要阐释。(要求:主题立意明确;关键词选择准确;文字说明逻辑淸晰;史论结合 )
              主题:    与城市化
              关键词:            
              阐释:    
            • 7.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近代以来,欧美之间联系已日益密切。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这样论述:“欧化所涉及的不仅仅是政治统治或文化渗透。它还包括实际的生物取代即一个民族对另一个民族的有形的取代……带着他们的政治制度、谋生方法和文化传统蜂拥而入,占据了土著居民的领土。因此,随海外地区种族上的欧化而来的必然是政治、经济和文化上的欧化。”
              美国科技史学家内森•罗森堡在《技术与美国经济的增长》一书中写道:“当19世纪美国开始工业化的时候,它是踏上了一条大不列颠早已指明的道路。”美国崛起后又对欧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述材料中的观点。(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清楚。)
            • 8.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世纪40年代,俄国开始了工业革命,在许多工业部门中机器生产逐步代替了手工劳动。但是,俄国工业大部分建立在农奴劳动的基础上,工厂中大量使用农奴工人,棍棒加刑罚。劳动生产率低下……18世纪末,俄国生铁年产量与英国相等,都是800万普特;到19世纪中叶。俄国的生铁产量只增加1倍(1600万普特),英国则增长近30倍。
              --张桂荣《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的再思考》
              材料二  1858年10月。亚历山大二世提出了准备改革的三条原则:要使农民立即感到其生活有所改善;使地主立即放心,相信其利益有保障;强大的政权一分钟也不能动摇,社会秩序一分钟也不能被破坏。
              --爱德华•拉津斯基《亚历山大二世:最后一位伟大的沙皇》
              (1)据材料一,指出俄国资本主义发展的状况。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9世纪中期俄国与英国生铁产量出现巨大差异的主要原因。
              (2)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861年改革中如何体现材料二中的三条原则?据此概括改革的特点,从中得出什么启示?
            • 9. 环境史观认为,历史演变中人与自然、社会系统与自然系统的关系,是史学研究的一个重要领域,它反对环境决定论,反对人类中心主义,总结人类处理与自然关系的历史经验和历史教训,以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与协调发展。
              环境史观认为,人类处理与自然关系的历史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人与环境基本和谐的时期:环境与传统文明。第二阶段:人类中心阶段:现代文明对环境的征服。第三阶段:走向人与自然融合的生态中心的时代:超越现代文明的新文明观。
              请回答:
              (1)列举战国时期论述人与自然关系问题的两个重要思想家及其主张。
              (2)从环境史观的角度,分析20世纪50年代中国“大跃进运动”的原因和影响。
              (3)美国著名生态学家奥康纳认为:“瓦特的蒸汽机在经济领域是一种胜利,可对生态领域来说无疑是一种灾难。”依据所学知识,论证奥康纳的观点。
              (4)结合环境史观理论,谈谈你对当前全球环境问题的认识。
            • 10. 迄今为止,人类历史上发生过的动力革命包括 ①牛耕的出现 ②蒸汽机的改良 ③电动机的出现 ④互联网的发展和完善(  )
              A.①③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②④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