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荀子强调“礼学”,认为“礼”是衡量一切的最高标准和治国的根本。他曾猛烈批评孟子等人的思想,并培养了韩非子、李斯等著名的法家代表人。这说明(  )
              A.荀子的思想属于法家思想体系
              B.荀子主张尊“礼”贬“仁”
              C.儒家与法家的思想有相近实质
              D.韩非子与荀子基本主张一致
            • 2. 如何理性看待社会中的等级身份,彰显平等价值。东西方思想家中有人提出“虽在农与工肆之人,有能则举之,高予之爵,重予之禄”,有人认为“奴隶是人,他们的天性和其他人相同”,有的倡导“人生而自由”。下列人物中,分别表达了这些主张的有(  )
              ①墨翟              ②孟轲           ③塞内卡         ④卢梭。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 3. 有学者认为,先秦时期某学派主张积极救世,做事讲求道德;另一学派以其超凡脱俗、自在生活的美感和灵性弥补了前一学派的缺陷。该学者评述的是(  )
              A.儒家、道家
              B.儒家、墨家
              C.法家、儒家
              D.法家、墨家
            • 4. 从战国“百家争鸣”到西汉“独尊儒术”的转变体现了(  )
              ①中央集权的强化          ②思想控制的加强
              ③大一统局面的形成      ④儒家以外各学派的消亡。
              A.②④
              B.①②④
              C.①③
              D.①②③
            • 5. 德国雅斯贝尔斯在《历史的起源与目标》一书中说,公元前800年至公元前200年之间,尤其是公元前600年到公元前300年间是人类文明的“轴心时代”。人类首次觉醒,理性思维所创造的精神文化,决定着其后诸民族的文化走向。下列经典语句能够表明此期间人类精神觉醒的有(  )
              ①“人是万物的尺度”
              ②“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③“穿衣吃饭,即是人伦物理”
              ④“最优秀的人,就是你自己”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 6. 法制是政治文明的重要标志,彰显着不同文化的精神内涵。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明主之道,必明于公私之分,明法制去私恩”。“法不阿贵,别过不避大夫,赏善不遗匹夫。”
              ---摘选自《韩非子》
              材料二《权利法案》基本上是重申英国人“自古就有的权利”,比如议会必须定期召开,享有讨论国事和言论自由的权利,征税权属于议会,国民可以自由请愿等等。从表面上看,它似乎没有什么新意,但事实上,这却是政体制度上一次真正的革命。
              ---钱乘旦《在传统与变革之间》
              材料三  新中国宪法有关农村集体经济部分的规定:
              国家导和帮助个体农民增加生产,并且鼓励他们根据自愿的原则组织生产合作、供销合作和信用合作。---《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1954年)
              第八条(第一款)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实行家庭承包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农村中的生产、供销、信用、消费等各种形式的合作经济,是社会主义劳动群众集体所有制经济。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1982年)
              (1)概括材料一韩非子的思想主张。结合所学分析其对当时历史发展的响。
              (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如何理解“这却是政体制度上一次真正的革命?”
              (3)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概括指出宪法规定的农村经济政策的变化及宪法对农村经济发展的历史意义。
            • 7. 很多成语典故源自春秋战国时期,如卧薪尝胆、围魏救赵、奇货可居、唇亡齿寒、毛遂自荐、朝秦暮楚等等。这些成语典故反映出当时(  )
              A.经济大发展
              B.政治大动荡
              C.文化大繁荣
              D.社会大变革
            • 8. 《刻舟求剑》(如图)的成语故事出自《吕氏春秋•察今》.下列选项与这一故事所表达的思想最相似的是(  )
              A.世异则事异,事异则备变
              B.尊孔子,不知孔子何自可尊
              C.天下莫大于秋毫之末,而泰山为小
              D.道之大原出于天,天不变,道亦不变
            • 9. 在人类发展过程中,激进与保守如影随行。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一般说来,激进主义对现存社会的组织和运作方式怀有强烈的不满,对现存社会制度抱有彻底的否定态度,急切地希望对社会进行根本性的急剧和即时的改变。保守主义一般是相对激进而言的,而不是相对进步而言的。保守主义并不反对进步,只是反对激进的进步,宁愿采取比较稳妥的方式。其特色为重视已建立之体制并试图加以维护,并且尊重传统,视传统为不同时代所累积的智慧结晶。
              --据百度•百科
              材料二:长期以来,学术界存在如下“共识”:中国近代思想文化史上有一个近乎规律的“怪圈”:许多曾经激进的思想斗士,后来却“倒退”成为“保守”力量的中坚。在中西文化关系方面,一度鼓吹学习西方的积极分子,甚至完全由西方文化培育出来的饱学之士,后来都在文化保守主义的旗帜下回归中国传统文化。这一“历史的怪圈”在康有为、严复、辜鸿铭的思想进程中都有鲜明的显现。
              --据《破解历史的“怪圈”--康有为、严复、辜鸿铭合论》
              (1)列举孔子、老子思想中的“保守”主张。
              (2)19世纪70年代法国工人的激进之举是什么?简要分析其历史背景。
              (3)有人认为列宁是一位激进的保守主义者。你是否同意这种观念?请用史实加以说明。
              (4)材料二中提到的“历史的怪圈”,其实是对康有为等人的误解。对此,你如何加以理解。
            • 10. 《中国文化概论》说,“士的崛起,意味着一个以“劳心”为务、从事精神性创造的专业文化阶层形成,中华民族的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注定要受到他们的深刻影响。”士阶层兴起的直接原因是(  )
              A.宗法制的解体
              B.各诸侯国对人才的渴求
              C.封建的经济发展
              D.私学的发展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