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下列古代思想家中,不属于儒家学派的是(  )
              A.孔子
              B.孟子
              C.荀子
              D.韩非子
            • 2. 孟子主张“天下有道,以道殉身;天下无道,以身殉道.”“士穷不失义,达不离道”.材料表现了变革时代(  )
              A.知识分子信仰体系的混乱无序
              B.知识分子积极进取的价值取向
              C.儒家思想成为人们普遍的信仰
              D.暴政统治导致了系列社会问题
            • 3. “法”被列为“汉语盘点2014”年度国内字。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法不阿贵,绳不绕曲,法之所加,智者弗能辞,勇者弗敢争,刑过不避大夫,赏善不遗匹夫。”(《韩非子》)
              (1)依据材料一,概括韩非子思想主张。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指出这一主张在当时的进步意义。
              材料二  美国宪法是美国建国初期多元利益集团谈判和妥协的结果,宪法所创立的也是一个利益谈判和妥协的政治机制。在美国两百多年的历史上,不同的利益集团因应对不断变化的历史环境,利用依宪法衍生的宪政机制,就各自的利益和联邦的“公共”利益的定义和定位,相互进行一种连续不停的谈判和妥协……宪法的生命力不断得到更新,表现出一种“超稳定性”,成为一部“活着的宪法”。(王希《原则与妥协》)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美国1787年宪法的制定,指出“妥协”在调和当时美国国内矛盾方面的具体表现。由此,谈谈你对当时“妥协”的认识。
              材料三  清末“预备立宪”大事记
              1905年,清政府派五大臣出洋考察“宪政”,揭开“预备立宪”序幕。
              1906年,出洋考察大臣回国,并奏说,立宪可使“皇位永固”“外患渐轻”“内乱可弭”,清政府宣布预备立宪。
              1907年,清政府宣布“预备仿行宪政”,在中央筹设资政院,各省筹设谘议局。
              1908年,清政府又宣布“预备立宪”以九年为期,同时颁布以保障“君上大权”为核心内容的《钦定宪法大纲》,但也限制了皇帝的权力,规定了公民的一些基本权利,规定了三权分立的政权组织形式。此后两三年,还颁布了各种法律的草案,基本上属于资本主义的范畴。
              1909年,多数省份设立谘议局,多由立宪派主持,积极开展立宪活动。
              1911年,清政府组成立“责任内阁”,在13个内阁大臣中,皇族占7人,人们讥称它为“皇族内阁”。
              (据人教版《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等整理。)
              (3)长期以来,人们对清末立宪的认识有两种主流观点:①认为清末“预备立宪”是一场政治“骗局”,是“假立宪”; ②清末“预备立宪”推动了近代中国宪政运动的进程。请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选择其中一种观点进行剖析。
            • 4. 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首次提出划定“生态红线”,要求加快生态制度文明建设,建设美丽中国。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古人注重人和自然的关系。请列举中国古代注重人与自然关系的两个重要思想家及其主张。
              材料一  近代以来英国针对空气污染和水污染的部分法律
              时间法律名称
              1843年《控制蒸汽机和炉灶排烟法》
              1855年《有害物质去除法》
              1876年《河流防污法》
              1926年《公共卫生(烟害防治)法》
              1956年《大气清洁法》
              1963年《水资源法》
              1973年《水法》
              1974年《污染控制法》
              --据梅雪芹《历史学与环境问题研究》
              (2)材料一说明了什么问题?依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请列举二战以来资本主义发展中出现的有利于环境改善的因素。
              材料二2002年全球碳排放量示意图

              --引自M-F.杜兰等编《全球化地图》(3)近年来,西方发达国家指责中国排放了过多的温室气体,加剧了全球变暖。请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从历史和现实角度评析该观点。
            • 5. 百家争鸣是指不同文化风格、不同学术主张的派别相互竞争,同时相互学习、相互吸收的形势。造成春秋战国时期这一“形势”的原因有(  )
              ①从“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到“礼乐征伐自诸侯出”
              ②从“刀耕火种”到“以牛田”
              ③出现“天子失官,学在四夷”的现象
              ④墨家与儒家在许多观点上是相对立的,法家则吸收了道家的思想。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②
              D.①③
            • 6. “如果不是在西周转入东周的时期出现了文化上的重大变异,也许封建的体制还会周而复始地循环一段时间……一种不同于以往的,非宗法、非宗教、绝对实利主义的文化成长起,谁对传统抛弃得越彻底,对实利主义奉行得越透彻,谁就能在竞争中占得先机。春秋战国时期的政治改革,实际上就是实利主义的角逐。”最能反映这种“文化上的重大变异”的是(  )
              A.儒家思想
              B.墨家思想
              C.道家思想
              D.法家思想
            • 7. “故有道之主,远仁义,去智能,服之以法,是以誉广而名威,民治而国安。”这一主张来自(  )
              A.儒家
              B.法家
              C.墨家
              D.道家
            • 8. 1905年,同盟会出版的《民报》创刊号撇开孔孟老庄,把墨子奉为一代宗师,并 刊登了臆想的墨子画像。当时配发的文字介绍,最有可能的是称墨子为(  )
              A.中国古代反对民族压迫第一人
              B.中国古代关注民生第一人
              C.世界第一和平主义大家
              D.世界第一平等博爱主义大家
            • 9.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  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物质生产、生活有了很大的改观,这得益于生产工具的改进和技术的进步。……井田制度遭到严重的破坏。公元前594年鲁国“初税亩”。……围绕着“争霸”战争的需要,春秋以至战国的整个历史阶段内,诸侯国们都在不停地进行着改革。经过改革,公室宗族逐渐衰亡,卿族甚或平民贵族势力增强,这些都为文化的理性主义和人本思潮的兴起奠定了社会物质基础。
              --摘编潘俊杰、魏婧《春秋战国时期的文化转型》
              材料二  18~19世纪英国议会通过4763件圈地法案,共圈地269万公项,1790年前后英国开始使用打谷机,以后使用许多新的农业技术和农业机械,粮食总产量1700年为3.175百万夸特,1845年为18.665百万夸特(夸特:计量单位)。
              --中国英国史研究会编《英国史论文集》
              材料三  美国的经济在独立战争和南北战争之间以飞快的速度发展。大量的粮食和各种原料通过铁路和轮船运到美国东部和欧洲西部那些正在迅速发展的城市中心。同时,数以百万计的移民为美国实业家和农场主提供了大量的廉价劳动力,进一步扩大了国内市场。
              --摘编自斯塔夫理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四                  1959~1984年中国粮食产量情况
              1959年1961年1978年1984年
              3400亿斤2950亿斤6000亿斤8000亿斤
              (1)根据材料一归纳出推动社会转型的因素。
              (2)根据材料二、三,概括英美两国农业发展的共同原因。
              (3)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四中50 年代末至60 年代初、70 年代末至80 年代初我国粮食产量变化与农村经济体制之间的关系。
            • 10. 教育部将十八大“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等会议精神列为初高中政治课教学重点。我国古代就重视保护环境。《韩非子》记载“殷之法,弃灰于公道者断其手。”西汉实行盐铁官营,严禁私人盲目开采。《唐律》“诸弃毁官和器物及毁伐树木、稼穑者,准盗论。”这些举措说明(  )
              ①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是历代王朝追求的共同目标
              ②重要资源实行国家管控有利于保护环境
              ③立法和行政管理应是保护环境的有效举措
              ④加强合作是保护环境的必要手段。
              A.①②
              B.②④
              C.②③
              D.③④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