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教育制度发展史表明:中国的教育制度经历了一个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的波浪式发展过程。春秋战国时期,“学在官府”的局面被打破,形成“天子失官,学在四夷”的局面。但这些变化遭到了嬴秦执政时期以法为教,以吏为师的沉重打击。两汉以来,中国古代教育制度创新有三个大高峰,即西汉高峰、隋唐高峰和北宋高峰(如图所示).入汉之后,汉代教育制度从文教政策和教育目的作了较大的调整,形成了第一个教育制度创新的高峰。经过魏晋南北朝时期多元融合的教育思想的开创,到隋唐时多元融合的教育制度得以确立,形成了第二个高峰。而发展至宋,教育思想创新与教育制度创新几乎是同时进行的,形成了第三个高峰。

              --摘编自李国钧、王炳照主编的《中国教育制度通史》
              (1)结合材料一及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汉代的教育制度与春秋战国时期相比有何变化?指出唐宋教育制度创新的共同原因。
              材料二  近代以来,由于社会环境的变化,各阶层人民的教育观念发生了相应的转变。甲午战争失败后,维新派积极推进新式学堂的开办。维新派认为,中国积贫积弱的主要原因是没有良好的教育,为了变法,必先改革教育。从京师大学堂到各省的实业学堂、南洋公学等各教学机构纷纷成立。长沙创办的时务学堂和京师大学堂设立后,把经学、理学、掌故学等列为普通学,以高等算学、格致学、农学、矿学、商学、卫生学等实学为专门学。
              --摘编自张海鹏等编《中国近代史》
              (2)结合材料二及所学知识,指出当时维新派与洋务派教育改革的共同之处。如何认识教育与时代发展的关系。
            • 2. 下表列举出中国古代某思想流派的一些特征,据此推断该流派是(  )
              A.儒家
              B.道家
              C.墨家
              D.法家
            • 3.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国无常强,无常弱。 奉法者强则国强,奉法者弱则国弱。 ……故有荆庄、齐桓则荆、齐可以霸,有燕襄、魏安釐则燕、魏可以强。 今皆亡国者,其群臣官吏皆务所以乱,而不务所以治也。 其国乱弱矣,又皆释国法而私其外,则是负薪而救火也,乱弱甚矣!
              ---(战国)韩非子《韩非子•有度》
                  材料二:盖君子之为政,立善法于天下,则天下治;立善法于一国,则一国治。 如其不能立法,而欲人悦之,则日亦不足矣。 使周公知为政,则宜立学校之法于天下矣;不知立学校而徒能劳身以待天下之士,则不唯力有所不足,而势亦有所不得也。
              ---(北宋)王安石《周公》
                  材料三:从对事物的支配来看,要防止滥用权力,就必须以权力制约权力。可以有这样一种政体,不强迫任何人去做法律所不强迫他做的事,也不阻止任何人去做法律所许可他做的事。
              ---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
              (1)据材料一、材料二和所学知识,简述“奉法者强则国强”和“立善法”的背景,落实“立善法”的具体方法是什么?
              (2)概括材料三的二层含义及其关系,指出材料三和材料一、材料二的本质区别。
            • 4. 韩非子在《扬权》篇里说:“事在四方,要在中央。圣人执要,四方来效。”他主张(  )
              A.建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
              B.人无贵贱,一律受法律约束
              C.结束分裂,建立统一国家
              D.按照现实需要进行改革
            • 5. 学完“百家争鸣”有关历史后,几个同学在一起讨论本班科任老师的教学管理风格,其中借用史实评论不太恰当的是(  )
              A.刘同学:数学老师是法家的弟子,学期初他就制定班规,并严格执行
              B.张同学:历史老师关爱学生,教育我们要和谐相处,有儒家风范
              C.王同学:语文老师给我们充分的主动权,极少干预,深得老子的真传
              D.徐同学:政治老师很会摆架子,特别注意师道尊严,这是墨子的做法
            • 6.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德国哲学家雅斯贝尔斯有一个很著名的命题--“轴心时代”。他在1949年出 版的《历史的起源与目标》中说,公元前800年至公元前200年之间,尤其是公元前600年至 前300年间,是人类文明的“轴心时代”。“轴心时代”发生的地区大概是在北纬30度上下,就是北纬25度至35度区间。这段时期是人类文明精神的重大突破时期。在“轴心时代”里,各个文明都出现了伟大的精神导师--古希腊有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以色列 有犹太教的先知们,古印度有释迦牟尼,中国有孔子、老子……他们提出的思想原则塑造了 不同的文化传统,也一直影响着人类的生活。
              “新轴心时代”的文化发展与公元前500年左右的那个“轴心时代”会有很大的不同。概括 起来说,由于经济全球化、科技一体化、信息网络的发展把世界连成一片,因而世界文化发展的 状况将不是各自独立发展,而是在相互影响下形成文化多元共存的局面……“新轴心时代’’的 文化将不可能像公元前500年前后那样由少数几个伟大的思想家来主导,而将是由众多的思 想群体来导演未来文化的发展。因此,真正有成就的思想家将既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人民论坛•“新轴心时代”下的文化超越》
              评论材料中关于“轴心时代”的观点。
              (要求围绕材料中的观点展开评论;观点明确,史论结合。)
            • 7. 韩非子认为民众的本性是“恶劳而好佚”,要以法来约束民众,施刑于民,才可“禁奸于未萌”。并提出要“废先王之教”,广施刑法。在此,韩非子(  )
              A.强调要遵循事物发展的规律
              B.阐发的根本问题是以法治国
              C.主张建立统一的中央集权体制
              D.认为治国要以仁义和道德为主
            • 8. 《世界文明史》中说:“(公元前6世纪至公元前3世纪)当希腊人正在探讨物质世界的性质、印度思想家正在思考灵魂和神的关系时,中国的圣人正试图去发现人类社会的基础和贤明政治的根本原则。”导致中国思想家关注这一主题的主要原因是(  )
              A.社会的剧烈变动
              B.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
              C.统治者政策的引导
              D.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
            • 9. 士人阶层中的知识分子在中国古代政治生活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下列有关士人阶层的说法,正确的是(  )
              A.“礼贤下士”为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提出治国济世主张搭建了舞台
              B.“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说明魏晋时期士人深受选官制度的影响
              C.“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反映了士人阶层封闭和保守的意识
              D.“学而优则仕”体现了明末清初早期民主启蒙思想家共同的政治选择
            • 10. 《老子》中说:“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孝经》中说:“天地之性,人为贵。”《左传》中记载:“夫民,神之主也。……之所欲,天必从之”。《易•贲卦•象辞》中记载:“观乎天文,以察时变:关乎人文,以化成天下。”以上资料的共同点是(  )
              A.体现了中国古代讲求人与自然的和谐
              B.体现了中国古代的人文思想
              C.说明中国古代没有宗教和神学
              D.说明了中国古代要求统治者重视民意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