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实现现代化是近代以来世界历史发展的趋势。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哥伦布发现美洲以及接踵而来的葡萄牙人、美国人、英国人、法国人等,通过对新土地的殖民和占有,与土著居民的接触、交往和融合给美洲人送去了新世界的文明,还使新旧大陆的物产得以交换和传播……没有美洲贡献的大量金银与物质财富,没有北美的自由移民垦殖区,西方资本主义的发展将会缓慢得多……东西两半球的不同文化圈的汇合,开启了人类从传统农耕文明向现代工业文明转变的过程。--黄邦和《通向现代世界的500年》
              材料二 经济的迅速增长,使英国进入了一个名副其实的富裕社会。可由于社会忽视了公平分配的问题,多数人没有分得应得的成果。在整个工业革命时期,有1/3左右的工人家庭始终处于贫困……在19世纪上半叶的曼彻斯特,社会下层……成员平均寿命只有17岁……根据内务部每年公布的犯罪统计,仅在英格兰和威尔士,所发生的刑事犯罪数字为:1805年4 605起,1842年达到31 309起。工人意识到不公平的分配使得他们受苦,因而滋生出对社会的反叛情绪,并汇合成一场声势浩大的群众运动。
              --摘自钱乘旦、刘金源主编《寰球透视:现代化的迷途》
              材料三 18世纪末19世纪初,正是现代化运动在西方蓬勃兴起、民族主义潮流汹涌激荡的时代,而拥有当时世界上最多人口和辽阔疆土的中国,却紧闭自己的大门,一如既往地沉睡在文化主义的梦幻之中。不难想象,一旦这两个不同的世界发生碰撞和武力较量,将会出现怎样的结果。
              --胡福明《中国现代化的历史进程》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归纳新航路开辟怎样“开启了人类从传统农耕文明向现代工业文明转变”?
              (2)根据材料二,概括指出工业革命后英国出现的社会问题。
              (3)根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两个不同的世界发生碰撞和武力较量”的直接结果是什么?
            • 2. 图示法和列表法是历史学习的基本方法,某班学生以此为课题分组开展历史
              研究性学习。
              材料一甲组同学绘制了“中国古代选官制度演变示意图”

              (1)根据所学知识,在图中字母处填上相应的内容。
              材料二  乙组同学制作了《1840-1900年列强发动侵华战争简表》
              战争名称时间签订的条约战争的主要影响
              鸦片战争1840~1842年《南京条约》D
              E1894~1895年《马关条约》大大加深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1900-1901年F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2)根据所学知识,在材料二表格中字母处填上相应的内容。
              材料三1958年美国人伊罗生出版的《浮学掠影-美国关于中国与印度的形象》一书,将美国对中国的看法分为六个阶段,即尊敬阶段、,轻视阶段、乐善好施阶段、赞赏阶段、清醒阶段、敌对阶段。丙组同学参考了以上结论,绘制了“近代以来中美关系发展阶段示意图”(下图)

              (3)在材料三所述的六个阶段名称中,选取两个恰当的、与图时间轴上的时间段相对应的名称,填入G、H两处,同时为I阶段取一个与史实相符的名称并说明理由。
            • 3. 《曾侯致英夷威妥玛》
              1866年,时任英国驻华使馆参赞威妥玛向清政府呈递《新议略论》,指出中外能否长保和好,全看中国能否“内改政治,外笃友谊”。据考证,《曾侯致英夷威妥玛》(注:曾侯即曾国藩)虽系时人伪托而成,但得到较多士大夫呼应。以下为信件的部分内容:
              且足下亦知中外人情有同有不同乎?论通商,中国帝王崇本抑末,贵农贱商。货贾关津之征,所以惩其黩货无厌,而使之重去乡也。通海通番,曩(以往)有例禁。今越数万里重洋,往来贸易,外朝之人,乐至中国,中国之人,不愿至外朝。此情所不同,中外绝异,非可强而致也。至商贾营什一之利,权子母盈余,以畜妻子、养身家,此又人情所同,中外一致,非可歧而视也。自西国与吾国通商,凡可以攘吾之利源、夺吾之利权者,悉载条约,惟恐不尽。西国得矣,中土之人,何所赖乎?……
              然吾中国,从未有不能自主者矣。……仁如尧舜,民之主也;暴如桀纣,民之主也。君臣之际,名分甚严,恩礼甚重。名分严,故君为主;恩礼重,故世戴一主。如使西国民为主、又民共为主的之政行于中国,此大乱之道也。……
              然且谓之不能,……是利有中国之不能自主也,盍亦思中国之不能自主之大不利于西国乎?今者通商、传教之事孰许之?我皇上许之,海内人心固有所不欲也。虽不欲,而上有天子,又有天子命使,与西国使臣共主条约,普天率土,莫敢不遵。此中国能自主之明教大验也。假令天子一诏曰:今日两国条约所载,有不便于尔民者,余一人不能自主,惟尔百性任自为之。……及是时,天下英雄尘蔽而起,既念所主,为患更属西国。
              问题:
              (1)作者在什么样的历史背景下写了这封信?
              (2)概括作者的主要观点。
              (3)你如何看待这封信件?
            • 4. 条约与外交
              国家间签订的条约是了解国际关系的重要窗口。试以“条约与外交”为主题,叙述中国在鸦片战争之后的一个百年外交地位的变化。
            • 5. 史论结合、依据特定的历史条件评价问题是学习历史的重要方法。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下表节选自《南京条约》、《马关条约》原文。
              《南京条约》《马关条约》
              前第二条内言明开关俾英国商民居住通商之广州等五处,应纳进口、出口货税、饷费,均宜秉公议定则例,由部颁发晓示,以便英商按例交纳。日本臣民得在中国通商口岸、城邑任便从事各项工艺制造;又得将各项机器任便装运进口,只交所订进口税。
              材料二  下表所列为两位历史学家对清朝与列强签订条约的看法。
              徐中约费正清
              英法联军之役后西方国家通过建立条约口岸和扩展商务,争夺贸易利益和经济特权,俄国人则既强调贸易收益也强调取得领土。从南、北而来的这两股推进势力,构成了一种钳形活动,掐住满清王朝。在随后的一个世纪里,西方和俄国是影响中国的两个主要根源。
              --摘自《中国近代史》
               
              到了1860年代初期,外国商人与外国势力因各种有利条件使中国的贸易与世界市场的关系更密切,也随世界市场的荣枯兴衰而起伏。外国人因为有治外法权的保护,得以跻身这个帝国的统治阶层。若说这样的结果是把中国当殖民地来剥削,不如说外国人有幸参加了中国企图西化的过程。
              --摘自《剑桥晚清史》
              材料三  以下三幅图片分别是中英《南京条约》、1945年日本向中国政府投降、中英政府《关于香港问题的联合声明》的签字仪式。

              (1)据材料一,从国际因素的角度分析两则原文的最大不同之处。
              (2)据材料二,评价关于近代中国条约体系的观点。(任选材料中的一种观点进行评价,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
              (3)据材料三,提取三幅图中代表中国签字的政府对外政策的不同信息。据此说明哪一种场景对你震撼最大。
              (4)据以上分析,指出史料研读、综合评论应遵循的基本原则。
            • 6. 材料一  几乎每一位西方作者写到中国社会状况时,毫无例外地要描述一番中国人吸食鸦片的方式及其对道德和身体的危害,于是,在一般印象中,中国就是抽鸦片的国家。
              --转引自周宁《鸦片帝国》(1840-1876)
              材料二  1911年在中国建立起美国共和政体的仿制品,真是荒唐可笑,因为它在中国的历史、传统、政治经历、制度、天性、信仰、观念或习惯中毫无根基。……这种共和政体悲惨地残束了,即悲惨失败了。然而,失败的并不是共和政体,而是一代人。--N佩弗《远东》
              材料三  1958年美国人伊罗生出版的《浮学掠影--美国关于中国与印度的形象》一书,将美国对中国的总体看法分为下列六个阶段:①尊敬阶段(18世纪);②轻视阶段(1840-1905);③乐善好施阶段(1905-1937);④赞赏阶段(1937-1944);⑤清醒阶段(1944-1949);⑥敌对阶段(1949-).--袁明《备论中国在美国的形象》
              材料四“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国内发生的变化令人惊奇。中国已经获得尊重,地位日益提高,其在地区及国际事务中发挥的作用无疑将进一步增强。”--新加坡内阁资政李光耀
              请回答:
              (1)材料一和材料二中西方人对“中国形象”分别做出了怎样的描述?
              (2)简要分析材料三中美国对中国形成第④和第⑥两个阶段总体看法的主要政治背景。
              (3)材料四反映了新时期怎样的“中国形象”?结合新时期中国以联合国为中心开展的重大外交活动加以说明。
              (4)从“中国形象”的变化中,你获得了哪些启示?
            • 7.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  鸦片战争后,根据《南京条约》,外轮得行驶中国领海,根据……,外轮得行驶长江。商旅乐其便捷,趋之若鹜,于是内江外海之利尽为之占。光绪初,英人无视中国主权,擅筑上海铁路达吴淞;光绪末年,外人又攘夺中国铁路利权。日本一弹丸之国,恃有铁路,遇事与我为难;中法战争,因运输不便,军事几败。有识之士痛利权之外溢,恨国势之积弱,呼吁创办轮船公司,修筑铁路、马路,开办邮政电信。
              --严昌洪《20世纪中国社会生活变迁史》
              材料二  19世纪以来,直到20世纪中期,我国传统的独轮车、骡车、轿子等交通工具,一直在广泛使用。19世纪末引进西式马车,并于1895年开始铺设“马路”;19世纪末年引进人力车(1874年)、自行车(1886年);20世纪初引进各种汽车(1901年小轿车、1920年出租汽车、1922年公共汽车与长途汽车)和电车(1906年有轨电车、1914年无轨电车)……
              --陈明远《1840-1949百年生活巨变》
              材料三“中国用6年左右的时间跨越了世界铁路发达国家一般用30年的历程,形成了具有完整自主知识产权的高速铁路技术体系。”
              --铁道部副总工程师张曙光(2008年8月)
              (1)材料一中“外轮得行驶长江”是通过什么条约获取的权益?根据材料一概括外国轮船和铁路给中国带来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指出当时城市交通的特点。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分析促使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城市交通工具变化的原因。
              (3)对比以上三则材料,谈谈你对材料三中我国取得交通成就的认识。
            • 8. 关税主权是国家主权的重要组成部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南京条约》第10款规定:英商“应纳进口出口货税、饷费,均宜秉公议定则例。”中美《望厦条约》规定:“中国日后欲将税例更变,须与合众国领事等官议允。”1858年《中英通商章程善后条约》规定:“海关聘用英国人帮办税务。”此后英国人长期把持海关总税务司长达半个世纪。甲午战后,清政府为支付赔款,不得不向外举债,帝国主义争做中国的债权国。凡此借款,无一例外须以中国的海关收入做担保。辛亥草命后,帝国主义担心在华利益受损,迫使北洋政府同意由总税务司代收关税、代付债款,税款存入外国银行。
              一一摘编自薛平等《从“协定关税”到“国定税则”》
              (1)据材料一,扼要归纳近代中国关税主权逐渐丧失的过程 (不得照抄材料原文). 
              (2)《南京条约》英文本中相应内容表述为“中国皇帝同意建立一个公平和正规的进出口关税和其他饷费。一些西方学者认为英国所主张的权力反映了世界经济发展的方向,也有利于中国经济的发展,是正当的、平等的。谈谈你对该观点的认识。
              材料二  自1947~1994年,关贸总协定通过八大回合的多边贸易谈判,关税税率有了较大幅度的下降,减让幅度在国际贸易发展史上所未有。发达国家的平均关税已从1948年的36%降到90年代中期的3.8%,发展中国家和地区同期降至12.7%.1965年,总协定增加了第四部分一一贸易与发展,旨在强调发展中国家应享受差别待遇,并使贸易成为促进它们经济更快发展的一种手段。在东京回合谈判(1973~1979年)签订的框架协议中,重申“发达的缔约各国对它们在贸易谈判中对发展中的缔约各国的贸易所承诺的减少或撤除关税和其他壁垒的义务,不能希望得到互惠。”
              一一《关税及贸易总协定》
              (3)依据材料二,结合相关背景知识,评述关贸总协定的积极作用。
            • 9. 布洛赫在《历史学家的技艺》中说:“考察历史不仅要了解彼时彼地的政治、经济、文化等状况,还要研究人们心理世界。”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从民族的历史看,鸦片战争的军事失败还不是民族致命伤。失败以后还不明了失败的理由,力图改革,那才是民族的致命伤。……可惜道光、咸丰年间的人没有领受军事失败的教训,战后与战前完全一样,麻木不仁,妄自尊大。直到咸丰末年,英、法联军攻进了北京,然后有少数人觉悟了,知道非学西洋不可。
              --蒋廷黻《中国近代史》
              材料二  某些有志革新的绅士们在确定中固文化与西方的关系时所采用的方法,可以进一步说明这种矛盾心理。在他们看来,中国必须向西方学习,但是西学从根本上来说并不重要。他们在试图弄懂西学的意思时,最初在七十和八十年代使用“道”与“器”的两分法……这就是著名的“体”和“用”的概念,即“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之说。……不过这种说法具有心理意义,因为它便于中国实行现代化,而不致丧失其文化特性。尽管其效力令人怀疑,但它象征着中国对西方的矛盾态度。
              --【美】费正清《剑桥中国晚清史》
              材料三  当国依然不富,兵还是不强,而东洋人却真正的崛起的时候,这种从容和自信的心理崩溃了,人们发现中国实际上还没有醒,他们真正醒来,正是在这个令中国人真正感觉到痛彻心脾的1895年……然而这种苏醒好像不是自然的苏醒,而是被某种惊人的声音突然从睡梦中惊醒,乍一醒来的人,有几分恼怒,几分惊慌,还有几分茫然……这种紧张和焦虑的反应,恰恰导致了后来一系列激烈改革甚至革命思路和策略的出现。
              --一葛兆先《中国思想史》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指出“民族的致命伤”指什么?结合英国发动鸦片战争的意图,说明当时清政府不明白“民族致命伤”的主要原因。
              (2)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指出“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实质。在这一思想指导下“某些有志革新的绅士们”进行了怎样的探索?
              (3)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分析“1895年成为中国人真正感觉到痛彻心脾”的原因。“后来出现的一系列激烈改革甚至革命”对中国经济、政治发展产生了哪些影响?
              (4)上述材料表明近代中国人的心态经历了怎样的变化?社会心理进入史学家的视野对史学研究产生了怎样影响?
            • 10. 用文明史观解读历史是研究历史的新趋势。人类历史的发展是各种文明不断交融创新的过程,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文明的差异
              (1)填写下列表格:
              十九世纪前后的中国与英国的比较
              国别政治经济思想文化文明类型
              中国封建专制农业经济占主导,重农抑商,资本主义萌芽。
              英国资产阶级民主思想
              文明的冲突
              19世纪末,欧洲诗人吉卜林写道:承担起白人的责任,将你们培育的最好的东西传播开来,让你们的子孙离家远去,去满足你们的俘虏的需要。
              (2)上述材料反映了当时西方人的什么观念?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你对这种观点的认识。
              文明的交融
              中国近代人文思想是在西方现代文化传入的基础上,经过与中国传统文化的碰撞与互动,在同化与顺应两种机制的作用下产生的。但这种人文思想更多地反映了中国新生资产阶级力图改造社会的良好愿望。------文池《思想的灵光》(3)“……在碰撞与同化两种机制的作用下产生”新兴资产阶级的哪些主张反映了中国近代人文思想?又是如何付诸实践的?
              文明的创新
              美国著名政治学家亨廷顿《文明的冲突和世界秩序的重建》一文中认为:人类历史的大多数时候都是文明的历史而不是国家的历史,文明的历史意义比国家的意义更大。他把人类文明的交流划分为三个时期:1 500年以前称之为遭遇时期,1500年-19世纪末称之为冲击时期,而19世纪末到20世纪则是相互作用时期。
              (4)20世纪二三十年代,以美国为代表的资本主义文明和以苏联为代表的社会主义文明在经济上如何相互借鉴并创新的?
              (5)综上所述你有何思想启迪?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