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改革是当今中国的主流,是社会不断前行的动力源泉。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九州之民,贫富不均,风俗不齐,版籍之高下不足据。今一旦变之,则使之家至户到,均平如一,举天下之役人人用募;释天下之农归于畎亩。苟不得其人而行,到五等必不平,而募役必不均矣。--摘自王安石《论五事札子》
              (l)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王安石变法中的免役法对北宋的差役制度作了哪些调整?其目的是什么?
              材料二  19世纪下半叶,中国的现代化运动就已经艰难地挪动了它的脚步。李鸿章是中国工业革命当之无愧的先驱。但经过一场甲午战争,穷兵黩武的明治维新却成了文明的代表。李鸿章推动的以民生富国为本的工业革命反倒被中国人贬作“维护腐朽制度的尝试”。
              (2)“中国的现代化运动开始挪动脚步”是指哪一历史事件?谈谈你对该事件被贬作“维护腐朽制度的尝试”的理解。
              材料三“百日维新”虽然失效了,但它毕竟触动了传统中国政治体制,为现代国家的建立作出了有益尝试。以后发生的历次革命运动,从现代化进程看,都与戊戌变法有着历史的连续性。--回顾历史、重温戊戌
              戊戌维新,虽时日极短、现效极少,而实二十世纪中国史开宗明义第一章也。--梁启超《康有为传》
              (3)材料是基于怎样的视角对戊戌变法进行评价的?(2分)按照这一视角。说明戊戌变法“实二十世纪中国史开宗明义第一章”的主要理由。
              材料四  美国罗斯福新政和中国改革都是源于对原有社会治理模式不完美的改革和拯救,前者是给资本主义找上一个政府干预的氧气面罩,后者是给社会主义加上一个市场经济的发动机,从而使单纯的制度趋于一种混合经济状态,它们都由此解决了旧问题,推动了社会的发展。--鲍盛刚《中国崛起与中国模式》
              (4)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美两国是如何解决“原有社会治理模式不完美”问题的?中国为进一步完善这个“社会治理模式”提出了什么重大理论?
              材料五  1984年深圳对粮食、棉布等商品敞开供应,价格放开。取消粮票刚开始时,深训不少人发慌……由于价格机制和供求平衡机制的作用,深圳取消粮票后,原先预料中的风波并未发生。到1987年底,深训放开价格的商品比例达91.5%,成功闯过了价格关。
              (5)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深圳价格体制改革能够实现平衡过渡的有利条件。
            • 2. 近代以来,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以及各种城市用地需求的递增,城市房地产业发展速度势必加快。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9世纪50年代以后,伦敦出现了改善住房的团体。……致力于为工人建造康价住房;但收效甚微。从
              19世纪60年代开始,产生了由建筑商乔治•皮鲍迪和悉尼•沃特姿发起的“模范住宅”运动。由于在伦敦中心不可能人人自己有一幢房屋,而且工人也负担 不起,因而他们大约同时开始建造成排的杂院房屋。……从1860年开始,英国政府共制定和实施了托雷斯法、克罗斯法……1880年议会修改并通过了新的《工人阶级住房法》,“授 权地方政府占有土地,建造或者改造一些建筑以适合工人阶级居住;公共工程借贷管理局被授权为此目的而垫款。”
              -吴铁稳、张亚东《19世纪中叶至一战前夕伦敦工人的住房状况》材料二:19世纪切年代,房地产业作为一种新兴产业在上海迅速崛起……1860年至1862年,太平军三次逼近上海,又对租界房地产起了推动作用。有洋枪队保护的上海租界成了避难所,士绅和平民大量涌入。……到1911年,外国房地产商已有三十家,携巨资来沪定居的地主、官僚、富商也纷纷加入。
              -李扬《上海房地产的百年动荡》材料三:上世纪20年代,美国一股炒卖房地产的狂潮越来越汹涌澎湃。其中1925年,佛罗里达州的迈阿密市居然出现了2000多家地产公司,一向保守冷静的银行界也纷纷加入炒房者行列。不久美国房地产市场趋于姜缩,许多人拖欠货款。1929年10月,美国房地产  市场骤然滑坡。
              -龙福永《中美房地产及房地产金融业概论》(1)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分析上述现象出现的原因,列举民间和政府分别解决上述现象的措施。
              (2)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概括19世纪X10年代至20世纪初上海房地产行业发展迅速的原因。
              (3)据材料三概括20世纪20年代美国房地产业产生巨大泡沫的原因。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分析罗斯福如何解救那些受房地产泡沫冲击的行业?
            • 3.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文化在明清时期进一步向欧洲传播。1585年,由西班牙传教士门萨多撰著介绍中国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和风俗的宏著《中华大帝国史》出版,掀起了大规模的“中国热”。法国启蒙思想家伏尔泰对孔子十分崇拜,在自己的书房里经常挂孔子的画像。另一位思想家孟德斯鸠在对中国文化作了许多研究后,惊喜地发现在中国历史上从政治理论到伦理道德等方面都有特殊的地位和魅力。随着输入中国货品的增多和分绍中国国情的书籍的大量出版,欧洲人对中国产生了强烈的好奇心和向往,不少欧洲人欣赏甚至模仿中国风尚。凡尔赛宫的舞会上,国王身着中国服装出现在满朝文武面前;塞纳河边的戏园子里,文人端着景德镇的茶碗品荼……
              --摘编自《中外文化交流史》等(1)依据材料一,概括指出明清时期沟通中西的媒介及欧洲人喜爱和推崇中国文化的主要内容(不得照抄原文).(注:广义的文化指人类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
              材料二
              鸦片战争之后,在西方列强坚船利炮和西学东渐的冲击之下,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资本主义文化交汇、碰撞。在西学东渐的过程中,有几位较有代表性的人物,他们分别是:魏源、李鸿章、康有为、孙中山、陈独秀。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近代先进的中国人向西方学习过程的特点。  
              材料三
              1840年前后,清朝拥有一千七百多所府、州、厅、县的各类官学,4500余所大大小小的书院以及为数更多的义学、社学、私塾。每年有几十万名士子参加各类科举考试。1860年后中国出现了三十多所新式学校,并由政府选派二百余名学生出国留学……1904年全国共有学堂4222所,学生总数为92169名。1905年科举制被废除,使得传统的私塾失去了其主要作用而没落或转型。1909年学堂总数增至52348所,学生总数达156万多名。1905年底中国留学日本学生8千至l万名,1906年估计人数已达2万,形成世界文明史上最大规模的海外留学热潮。
              --摘编自马克垚《世界文明史》
              (3)依据材料三指出1860年至20世纪初中国教育出现的变化。简析此时期近代中国教育出现上述变化的原因。
            • 4. 材料  作为中国第一任驻外(西方)使节,郭嵩焘在一片冷嘲热讽中出使英国,回国后倍受攻击,被迫卸职返回原籍;所写《使西纪程》因称颂西方文明而遭诋毁,终至毁版。光绪三年二月二十七(旧历),郭嵩焘与一千中、英友人讨论英国税务,得知英国官吏月薪300磅以上者,也都必须同等纳税之后,感叹道:“此法诚善,然非民主之国,则势有所不行。西洋所以享国长久,君民兼主国政故也。”
              1877年,在给李鸿章的信中,郭嵩焘曾说:“窃谓中国人心有万不可解者。西洋为害之烈,莫甚于鸦片烟。英国士绅亦自耻其以害人者为构衅中国之具也,力谋所以禁绝之。中国士大夫甘心陷溺,恬不为悔。数十年国家之耻,耗竭财力,毒害生民,无一人引为疚心。钟表玩具,家皆有之;呢绒洋布之属,遍及穷荒僻壤;江浙风俗,至于舍国家钱币而专行使洋钱,且昂其价,漠然无知其非者。一闻修造铁路、电报、痛心疾首,群起阻难,至有以见洋人机器为公愤者。曾劼刚以家讳乘坐南京小轮船至长沙,官绅起而大哗,数年不息。是甘心承人之害以使朘吾之脂膏,而挟全力自塞其利源。蒙不知其何心也!”他的话心含痛楚而笔意冷峭,画出了顽固官僚的愚昧与可恶。
              在当时的中国,顽固是一种社会病症,……复杂的问题在于,守卫祖宗之法常常同民族主义爱国之情联在一起。不合理的东西被合理的东西掩盖,成为公论。顽固的人们借助于神圣的东西而居优势,迫使改革者回到老路上去。
              郭嵩焘死后(庚子事变正盛之际),有人还奏请戮他的尸体,以谢天下。
              (1)根据上述材料,概括指出郭嵩焘对英国社会和当时中国顽固势力有怎样的认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造成郭嵩焘历史悲剧的原因。
            • 5. 材料一   今则东南海疆万馀里,各国通商传教,来往自如,麋集京师及各省腹地,……一国生事,诸国构煽,实为数千年来未有之变局。轮船电报之速,瞬息千里;军器机事之精,工力百倍;炮弹所到,无坚不摧,水陆关隘,不足限制,又为数千来未有之强敌。……总之,居今日而欲整顿海防,舍变法与用人,别无下手之方。
              --李鸿章1874年《筹议海防摺》
              材料二   但设海防衙门于近畿,(沿海)七省防务仅以一重臣主之,无论东自奉、锦,南暨台、琼,首尾延袤万馀里,非一人之力才精神所能贯注;而形隔势禁,既无长驾远驭之方,亦开外重内轻之渐,其事可暂而不可久也。查泰西各国,外部、海部并设衙门于都城,海部体制与他部相埒(同等)……且海防二字,顾名思义不过斤斤自守,亦不足以张国威而詟敌情。鄙见外患如此其亟,时势必须变通。应请径设海部。
              --李鸿章1884年《请设海部兼筹海军》
              (1)根据材料一,分析李鸿章筹议海防的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评李鸿章的海防观。
            • 6. 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  士大夫见外侮日迫,颇有发奋自强之议,然欲自强必先理财,而议者辄指为言利。欲自强必图振作,而议者辄斥为喜事。至稍涉洋务,则更有鄙夷不屑之见横亘胸中。不知外患如此其多,时艰如此其棘,断非空谈所能有济。我朝处数千年未有之变局,自应建数千年未有之奇业。
                  材料二  中国士大夫沉浸于章句小楷之积习,武夫悍卒又多粗蠢而不加细心,以致所用非所学,所学非所用。无事则嗤外国之利器为奇技淫巧,以为不必学。有事则惊外国之利器为变怪神奇,以为不能学。鸿章以为中国欲自强,则莫如学习外国利器;欲学习外国利器,则莫如制制利器,师其法而不必尽用其人。欲觅制器之器与制器之人,则或设一科取士。士终身悬以为富贵功名之鹄,则业可成艺可精,而才亦可集。
              --引自《李鸿章奏折选》
                  材料三  1874年,由于火车机车撞到了一个看客,英国人修筑的上海至吴淞线铁路被暴民们扒掉了路基。两年后,两江总督在当地士绅的压力下购买了这段洋路并将其拆毁。1876,当郭嵩焘以公使衔出使英国时,文士们刻薄地讥笑他弃圣贤之邦而追随于洋鬼。
              --引自徐中约《中国近代史-1600-2000中国的奋斗》
                  材料四  在世界进入资本主义化过程的时候,中国还是一个落后的封建国家,中国要生存下去就必须学习西方,这就产生了一个融入世界的问题。中西文化接触后,在吸收西方先进文化的同时,也出现了割裂中国文化传统、过分否定中国传统文化价值的现象;但是一因中国文化传统深厚,二因传统文化有其现实有效性,这就产生了转向民族传统的问题。近代以来这两种趋向一直存在,而抗日战争期间更加突出,在此期间,中共对于上面两种趋向做了顺应的变化……积极与美英打交道,认为“中国已紧密地与世界连成一体”……提倡“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民族形式”。
              --引自《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争时期的两种趋向》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分析李鸿章提出自强思想的国内外背景及主要主张。
              (2)根据材料一、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甲午战争之前,中国社会存在的主要消极现象。分析当时中国社会思想的进步对社会变化产生的积极影响。
              (3)依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两种趋向”的含义。指出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对“两种趋向做了顺应的变化”的表现及影响。
            • 7. 下列关于阿里改革与洋务运动改革相同点的叙述正确的是(  )
              ①加强中央集权 ②创办军事工业③学习西方先进技术 ④发展近代海军。
              A.②
              B.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 8. 材料  曾国藩是我国旧文化的代表人物,甚至于理想人物……在维持满清作为政治中 心的大前提下,一方面他要革新,即接受西洋文化的一部分;另一方面他要守1曰,既要恢复我 们民族的固有美德。这是曾国藩对我国近代史的伟大贡献,我们至今还佩服曾文正公,就是 因为他有这种伟大的眼光。--蒋廷黻《中国近代史》
              洪秀全和太平天国所要学习而要搬到中国的是西方中世纪的神权统、;台,那正是西方的 缺点。洪秀全如果统一了全国,那就要使中国倒退几个世纪。……曾国藩打败太平天国,成 功阻止了中国的后退,他在这一方面^氐抗了帝国主义的文化侵略,这是他的一个大贡献。--冯友兰《中国哲学史新编》第六册
              (1)根据材料,概括指出曾国藩对中国近代史的贡献。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析曾国藩镇压太平天国运动一事。
            • 9. 社会转型期是历史发展中的特殊时期。有人认为:“社会转型期一般是‘黄金发展期’,但也容易变成‘矛盾凸现期’。”为了进一步理解社会转型期,某同学找到了下面一段材料,阅读下则相关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在社会学上,社会转型主要是指社会结构的整体性、根本性变迁……其具体内容至少应该包括结构转换、机制转轨、利益调整和观念转变……是在社会变迁历史进程中出现社会渐进过程的中断和质的飞跃、社会发生激烈的变化、由一种社会形态过渡到另一种社会形态的时候所出现的社会整体性变动。
              --王煜宇《中国社会转型期商人法律制度研究》
              请回答:
              (1)“明清时期,我国古代农耕文明发展到一个新的高峰,并分离出一些带有向工业文明演进倾向的变异。”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些“变异”在经济和思想文化上的突出表现。
              (2)在工业文明冲击下,19世纪60年代的俄国和中国分别发生了什么重大事件?对当时社会转型有何重大意义?
              (3)在欧洲国家转型时,社会“矛盾的凸现”使19世纪中期的思想和文学领域分别出现了哪些思潮?转型时期的“矛盾凸现”往往是由于社会财富分配不合理、社会贫富悬殊扩大所致。二战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有效解决这一问题的机制是什么?请简要评价。
              (4)如果从城市化的角度来观察当代中国社会的转型,亦有“黄金发展”和“矛盾凸现”的双重表现。请选择其中一个表现谈谈你的看法。
            • 10. 军人的沉浮材料一
              君主专制建立后,军人地位日趋下降,并逐渐成为人所不耻的贱民阶层。在民众心中逐渐养成了“好男不当兵,好铁不打钉”的日常心理。
              材料二
              近代以来,军人一下子活跃和突出出来,成为社会风云人物,站在了时代的潮头。近代史上的重要人物,如曾国藩、李鸿章、袁世凯等,几乎都同军事有关。“军人者,据国家最重要之地,则亦为国家最优遇者。”
              --以上摘自《新制度与大革命》
              问题:
              (1)君主专制建立后,军人为什么逐渐成为人所不耻的贱民阶层?
              (2)列举曾国藩、李鸿章、袁世凯与军事有关事例各一个。
              (3)近代以来,导致军人站在时代潮头的原因有哪些?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