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唐代制度,在下有……为政府公开选拔人才;在上有……,综合管理全国行政事务,这两种制度,奠定了中国传统政治后一千年的稳固基础。
              ---钱穆《国史新论》(1)材料一中“这两种制度”分别是什么?
                 材料二 美国政治体制的确立,源于1785年宪法的制定,1787年9月,美利坚合众国宪法制定出来,交给公众审查。
              ---房龙《美国史事》(2)材料二美国1787年制宪原则起源于哪一位思想家的观点?根据1787年宪法的规定,美国通过实行哪一制度来协调中央和地方的关系?
                 材料三

              (3)依据四幅图文材料,分别写出相对应的运动名称,图3“三民主义”指导下的运动是怎样改变中国历史进程的?
                 材料四  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从这里拉开序幕,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从这里开始形成……社会主义在遭受严重挫折之后开始在这里重新焕发生机。
              (4)材料四中的“这里”是指哪一重大历史事件?它做出了那些决策使中国经济“重新焕发生机”?
            • 2. 下列是近代中国的三部法律文件。

              法律是特定社会经济和思想文化条件综合作用的产物。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从三部法律文献中任选两部对此观点进行论证。
            • 3. 追史寻踪
              追寻历史的脚步,探索历史的进程,领悟历史蕴含的哲理。
              【文献综述】
              材料一  一百多年前,辛亥革命爆发,武昌首先爆发起义,汉口、汉阳的新军随之响应,革命在武汉三镇取得胜利。随后,各省纷纷响应,清朝统治土崩瓦解。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旗帜第一次飘扬在中国上空。
              材料二   高举民主与科学的旗帜,对专制制度和封建伦理道德进行了一次猛烈的扫荡,它开启了思想解放的闸门,激发了人们追求救国救民真理的热情。
              (1)材料一中提到的“资产阶级共和国”的名称是什么?它的建立有何意义?
              (2)材料二中“高举民主与科学旗帜”的代表人物有哪些?(举两例)
              【歌中寻史】
              你可记得南湖的红船/你可记得井冈山的烽烟/你可记得遵义的霞光/你可记得窑洞的风寒/苦苦追求 披肝沥胆/旗帜更鲜艳/只为日月清明 阳光灿烂/只为乾坤朗朗 国泰民安你可记得春天的故事/你可记得新时代的画卷/你可听到和谐的歌声/你可听到科学发展的呼唤/继往开来 勇往直前/旗帜更鲜艳/只为天蓝水碧 风清云淡/只为风调雨顺 百姓梦圆
              (3)材料中“南湖的红船”喻指中国共产党历史上哪一历史事件?“遵义的霞光”所喻历史事件有何重大意义?
              (4)20世纪40年代中华民族开始了实现伟大复兴的历史征程,而春天的故事开始了中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事业发展新时期。这两个“开始”的标志分别是什么?
              (5)从以上材料分析近现代中国的历史,你能得出什么样的结论?
            • 4. 中国近代史是一部西方列强的侵华史,也是一部中国人民的抗争史和探索史。请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1895年)《纽约时报》评论说:“是日本人打开了世界的眼界,让人们看到大清帝国真正的能……清国政体是一个明显失败的政体……”
              材料二:中国文武制度,事事远出西人之上,独火器万不能及……中国欲自强,则莫如学习外国利器……
              -李鸿章
              材料三:109年前那个烦闷的夏天,又一次见证的旧制度的腐朽。刽子手挥刀砍下了六颗爱国者的头颅,也砍断了所有试图通过改良实现救国自强的人们的幻想,但他们的鲜血没有白流。
              材料四:“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建立民国,平均地权。”
              材料五:周恩来:中国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就是从天安门到天安门。”
              (1)材料一中,“大清帝国真正的无能”是什么?哪一条约的签订使清政府完全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
              (2)材料二中,李鸿章等人的探索被称为什么?这次运动对中国社会的突出贡献是什么?
              (3)材料三反映的重大历史事件是什么?导致这一事件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4)孙中山将它阐发为什么?在20世纪初孙中山领导了具有深远意义的革命斗争是什么?
              (5)这里的两个“天安门”发生的重大历史事件是什么?
            • 5. 民族兴旺、国家富强是一代代中华儿女的不懈追求。中国人民正昂首迈步于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之路上。分析材料并完成问题。
              【抗争与探索篇】
              材料一   “109年(1840-1949年)沧桑巨变,换了人间……一代代中华儿女前赴后继,在这峥嵘百年中历经无数艰难坎坷。他们的业绩。将永远载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之路的史册。”
              --电视纪录片《复兴之路》解说词(1)“109年沧桑巨变”,其开始和结束的标志性事件分别是什么?
              (2)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过程中,近代中国资产阶级进行了哪些探索活动?
              【求实与创新篇】
              材料二  九十多年来,我们党紧紧依靠人民,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结合起来,独立自主走自己的路,历经千辛万苦,付出各种代价,……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前途命运。
              --胡锦涛所作《十八大报告》(3)以下关键词概括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中国人民的奋斗历程。请排列出正确的顺序。
              A.井冈会师    B.长征壮歌   C.南湖红船    D.抗日烽烟   E.八一枪声   F.建国大业   G. 和平崛起
              (4)中国共产党九十多年的奋斗历程中,“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结合起来”形成的思想理论有哪些?
              【感悟与启发】
              (5)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先进中国人的不懈探索与努力对你有何启示?
            • 6. 人文主义思想是世界文化领域的瑰宝,推动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进程。阅读下面材料:
              材料一  他的出名主要的是由于他的学说,即“人是万物的尺度,是存在的事物存在的尺度,也是不存在的事物不存在的尺度”。
              --罗素《西方哲学史》
              材料二  如果立法权和行政权集中在同一个人或同一个机关之手,自由便不复存在了;因为人们将会害怕这个国王或议会制定暴虐的法律,并暴虐地执行这些法律。如果司法权不同立法权和行政权分立,自由也就不存在了。如果司法权和立法权合二为一,则将对公民的生命和自由施行专断的权力,因为法官就是立法者。如果司法权同行政权合二为一,法官便有压迫者的力量。--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
              材料三  中国近代人文思想是在西方现代文化传入的基础上,经过与中国传统文化的碰撞与互动,在同化与顺应两种机制的作用下产生的。但这种人文思想更多地反映了中国新生资产阶级力图改造社会的良好愿望。……中国先进知识分子在对中西文化矛盾冲突的比较鉴别中,逐渐发展出具西方文化特色的人文思想。
              --文池《思想的灵光》
              材料四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人文精神取得很大发展。一种贴近现实生活的马克思主义应运而生了……这种马克思主义是活生生的,能够回答实际挑战,能够为老百姓带来福祉的现实马克思主义。
              --夏学銮《中国人文精神的产生、发展及特征》
              请回答:
              (1)材料一中的“他”指的是谁?他的学说在西方思想史上有何地位?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孟德斯鸠和卢梭等启蒙思想家在社会政治制度建设方面是如何进一步发展人文主义思想的。
              (3)根据材料三,概括中国近代人文思想形成的历史条件。 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新生资产阶级改造社会的实践活动。
              (4)材料四的“现实马克思主义”指的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说说它在政治经济两方面为老百姓带来了哪些“福祉”?
            • 7. 南京见证了风云变幻的中国近代史,今天,南京已成为著名的旅游胜地之一。
              阅读下列有关南京的材料,根据要求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97年7月1日,位于南京下关的静海寺内悬挂起一尊大铜钟。钟的主体
              高1.842米,……四周铸上许多“回”形图案……现在,每天前来参观的人络绎不绝……每年8月29日,社会各界人士都要组织一次盛大的撞钟仪式,重温历史,警钟长鸣。静海寺因为浓缩着中国近代厚重历史而成为南京这个历史文化名城的重要一景。--《光明日报》
              材料二

              请回答:
              (1)“南京静海寺的大铜钟高1.842米”和 “四周铸上许多‘回’形图案” ,并选择在1997年7月1日悬挂,这跟哪两个历史事件直接有关?
              (2)据材料二,从历史、地理角度分析中山陵成为旅游胜地的主要原因。
              (3)结合所学知识,试从政治、经济和思想等方面分析辛亥革命的历史贡献。
            • 8. 历史教育是以人类求生存、求发展的实践成就及其文化内涵为主要内容的教育,不同时期的历史教育烙上其特有的时代印记。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东汉开始,历史教育之内容与价值观问题日益与王朝“正统”(改朝换代的合理性)、道德观念相呼应。
              --郑流爱《中国古代历史教育的源流与传统》(1)根据材料一说说中国古代社会历史教育目的。
              【材料二】1912年颁布的《共和国教科书》如其编辑主旨所述,“注重自由、平等之精神,守法合群之德义,以养成共和国之人格;注重表章中华固有之国粹特色,以启发国民之爱国心;注重国体政体及一切政法常识,以普及参政之能力;注重汉满蒙回藏五族平等主义,以巩固统一民国之基础。”
              --王应宪《制造国民:近代修身教科书的政治诉求》(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共和国教科书》编写的背景和目的
              【材料三】进一步了解中国国情,热爱和继承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激发对祖国历史与文化的自豪感,逐步形成对国家、民族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
              --《普通高中历史标准》(3)列举1840-1949年间反映中华民族为争取独立、民主、富强而不断努力的重大历史事件(列举三项即可)
              【材料四】台湾高亚伟教授在《历史教育的立场问题》提出:本国史的教学应采取中华民族的立场……但是,陈光棣教授认为对历史的最低要求是忠实、可靠,这就不能有所谓“立场”,因为有立场就不能公正和客观。
              问题:
              (4)根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说说你赞同谁的观点?阐明你的理由。
            • 9. 近年来,中国在对外交往和宣传中,频频出现“中国形象”的词语。不同历史时期,“中国形象”有不同的含义。
              启蒙时代法国人眼中的“中国形象”
              在启蒙时代,中国形象变为了启蒙思想家手中的一件武器。启蒙思想家普遍认为,用道德治理国家是中国的一大特征。道德与宗教、法律、礼仪、风俗融为一体,成为上至皇帝,下至小民自觉遵守的行为准则,国家因而长治久安。
              --据韦克吕耶斯《论十七十八世纪法国文学中对中国现实的取舍》和许明龙《18世纪法国思想家论中国的德治》
              (1)材料一中的“中国形象”是什么?结合法国当时的情况,说明启蒙思想家将“中国形象”作为武器的目的。

              (2)图片反映了近代中国的哪些政治现象?对此,先进的中国人积极应对,先后设计了各种救国方案。请列举出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三个典型事例。
              近代美国人眼中的中国形象:
              1958美国人伊罗生出版的《浮光掠影--美国关于中国与印度的形象》一书,将美国对中国的总体看法分下列六个阶段:①尊敬阶段(18世纪)②轻视阶段(184 0-19 05年)③乐善好施阶段(1905-1937年)④赞赏阶段(1937--1944)⑤清醒阶段(1944-1949)⑤敌对时期(194 9-19 72)
              (3)简要分析材料中的第④个阶段形成的政治原因。(3分)

              (4)上图反映了少数西方人对中国形象的误判,认为中国是强大而邪恶的,美国经济受到中国经济的牵制。试从20世纪70年代以来世界政治、经济格局的发展变化,说明产生这种看法的原因。
            • 10. 20世纪初,在新旧制度更迭前后,“国民意识”在中国逐渐形成、发展,并反拨于国人精神与思想的近代化过程。
              材料一:国民者,以国为人民公产之称也。国者积民而成,舍民之外,则无有国。以一国之民,治一国之事,定一国之法,谋一国之利,捍一国之患。其民不可得而辱,其国不可得而亡,是之谓国民。
              --梁启超《论近世国民竞争之大势及中国前途》材料二:揽中国之大势,十年之中,世变亦亟矣。甲午之后,欲雪割地赔款之耻,于时人人言自强;庚予以后,欲弥赔款失权之憾,于时人人言自立;至于癸卯以来,日俄开衅,战事延长,穷其结果,国患方迫,于是忧时之士,人人则言自存……三者之持论,虽有不同,而其救国之心,未始或异。--《新闻报•自存篇》
              材料三:1904年《癸卯学制》对各类学堂(部分)及其培养目标的要求
              各类学堂培养目标
              初等小学堂以启其人生应有之知识,立其明伦理爱国家之根基,并调护儿童身体,令其发育为宗旨
              高等小学堂以培养国民之善行,扩充国民之知识,强壮国民之气体为宗旨;以童年皆知作人之正理,皆有谋生之计虑为成效
              普通中学堂以施较深之普通教育,俾毕业后不仕者从事于各项实业,进取者升入各高等专门学堂均有根底为宗旨;以实业日多,国力增长,即不习专门者亦不至暗陋偏谬为成效
              材料四:商务印书馆的《共和国新图文》的编辑说“本书以养成共和国完全国民之人格为目的。惟所有材料必力求合于儿童心理,不好高骛远。”到1912年3月,商务印书馆又推出了《共和国教科书》,中华书局推出《中华初等教科书》,中国图书公司推出《新国民国文课本》等。其中,商务印书馆1912年出版的《共和国教科书》前后印行2560万册,影响最大。--《东方早报:理想,政治,还有生意》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概括梁启超所说的“国民”的内涵。
              (2)依据材料二,指出“国民”意识出现的时代背景。
              (3)结合材料三、四,指出国民意识培养的主要途径。结合所学分析材料四中“养成共和国完全国民之人格”的政治因素。
              (4)结合上述材料,并联系所学,总结“国民意识”的培养对近代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