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洋务思潮、维新思潮和共和思潮的兴衰反映了中国近代前期的历史发展主流.下列关于中国近代前期历史主流的表述,最为确切的是(  )
              A.推翻清朝统治,发展资本主义
              B.争取民族独立,反对外来侵略
              C.建立民主共和制度,清除外国势力
              D.争取民族独立,实现中国社会近代化
            • 2.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古者天下之人爱戴其君,比之如父,拟之如天,诚不为过也。今也天下之人怨恶其君,视之如寇雠,名之为独夫,固其所也……孟子之言,圣人之言也。
              有明之无善治,自高皇帝罢丞相始……使宰相不罢,自得以古圣哲王之行摩切(注:规劝)其主,其主亦有所畏而不敢不从也。
              --摘自黄宗羲《明夷待访录》
              材料二  中国近代,可以说经历了三次大的思想解放运动。第一次是对“华夷之辨”观念的突破,第二次是对“道”“器”观念的突破,第三次则是对传统文化束缚的突破……由于第一次思想解放到第二次思想解放花了34年的时间,第二次思想解放到第三次思想解放又花了20年的时间,使得中国人民无力确立自己的独立道路,中华民族第一次腾飞的机会彻底丧失了。
              一一摘编自张玉福《中国近代思想解放的进程及启示》
              材料三  30年来的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就是一个不断解放思想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有两次大的思想交锋。第一次是真理标准问题大讨论,另一次是上世纪90年代初,邓小平在“南方谈话”中提出的“三个有利于”标准。
              一一摘自沈宝祥《新时期解放思想的历程》
              社会转型必然促使思想文化变迁,反过来具有前瞻性的社会思潮与文化革新,又往往是社会转型的先导和催化剂。
              一一摘自楠升《多维视野中的社会转型》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清之际进步政治思想的特点。
              (2)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三次“突破”的核心内容,如何理解材料二中“中华民族第一次腾飞的机会彻底丧失了”?
              (3)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两次思想解放成为“社会转型的先导和催化剂”的表现,分析这一时期与前两个时期思想解放运动在推动“社会转型”方面产生巨大差异的原因。
            • 3.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论及辛亥革命的功绩,多数人均以推翻清朝、结束帝制为首要,此中的要义是清朝灭亡乃辛亥革命所致。笔者对此问题所持的看法是,清朝灭亡系自杀而非他杀。清末十年间,为了化解统治危机,最高统治集团与地方督抚联合推行新政,然而却事与愿违,王朝由此踏上了灭亡的快车道。《恽毓鼎澄斋日记》载:“亡国三妖:一东洋留学生,一新军,一资政院咨议局。三妖之中,尤以第一种为诸魔之母。“所谓的“亡国三妖“,张之洞均十分热衷,且政绩不凡。慈禧太后对于张之洞在湖北大举兴学及派遣留学生,也颇怀隐忧。1 907年,端方由湖北巡抚调任直隶总督入京晋见时,慈禧对他说:“造就人才的是湖北,我所虑的也在湖北。“
              张之洞苦心经营,兴学堂、派留学、练新军、办报纸、倡立宪及洋务实业等,其结果是为清朝造就了掘墓人,可谓自掘坟墓。《张文襄公治鄂记》中道:辛亥革命曷为成功于武昌乎?论者以武昌地区上游,控扼九省,地据形胜,故一举而全国响应,斯固然矣,抑知武汉所以成为重镇,实公(即张之洞)二十年缔造之力也。其时工厂林立,江汉殷账,一隅之地,足以耸动中外之视听。有官钱局,铸币厂,控制全省之金融,则起事不虞军用之缺乏。有枪炮厂可供战事之源源供给。成立新军,多富于知识思想,能了解革命之旨趣。而领导革命者,又多素所培植之学生也。精神上,物质上,皆比较彼时他省为优。以是之故,能成大功,虽为公所不及料,而事机凑泊,种豆得瓜。正如费正清所评价的那样:“为革命铺平道路的主要力量是改革者,而不是革命者。
              --苏全有《清朝灭亡系自杀而非他杀》(1)根据材料,概括清末新政的内容。
              (2)根据材料,说明费正清“为革命铺平道路的主要力量是改革者“观点的合理性。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