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近代以来,资产阶级民主思想不断传播,使世界历史进程产生了重大影响。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近代西方国家在追求民主的思想斗争中,从文艺复兴到启蒙运动,从资产阶级革命到议会改革运动,无不显示出其强烈的反对封建专制、追求民主政治的思想主旋律。而近代中国则走了一条与之明显不同的路。自1840年以来,面对日益严重的社会危机,不同阶级、不同时代的诸多仁人志士在积极寻求民族独立、救亡图存的同时,学习西学,引进民主政治思想,演绎了一场场可歌可泣的悲壮乐章。
              (1)西方向近代社会迈进时期发生了哪三次重大思想解放潮流?它们的共同点是什么?
              (2)结合所学知识和材料分析17世纪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爆发的条件。
              (3)自1840年以来,先进的中国人在向西方学习的过程中经历了三个阶段,每个阶段的相关重大事件和学习内容分别是什么?这个过程呈现出怎样的阶段特征?
            • 2.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周公杀武庚,灭奄国,开始大封建。据说,周公姬诵建立七十一国,其中兄弟十五人,同姓四十人,周子孙不是发狂生病,都有封做诸侯的权利。
                 (秦朝)从李斯议,改封建诸侯为郡县。全国分36郡,郡各辖县若干,郡守县令,由朝廷任命,随时调动,防止割据互斗。郡县制确比诸侯制优良,所以成为历代不变的定制。
              --摘编自范文澜《中国通史简编》
              (1)据材料一指出西周和秦朝的制度,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价秦朝这一制度。
                  材料二  从1860年到1894年,慈禧当政中,国家没有出现太大的波折。也就是1884年有个中法战争,中国是不败而败,打胜了却签约。这三十四年在中国历史上叫做同光中兴,就是同治争光绪年间的中兴大业。湖南的曾国藩,安徽的李鸿章都是中兴大臣。这三十四年,就是中国在传统的、纯粹的农业经济的基础上,建构起了一个具有工业基础,拥有现代军事,一个接近现代的国家。原来的中国是没有工业的,但是这些年当中,构建起了初步的工业基础,而且是重工业的基础。这是了不得的贡献。
              --摘编自马勇著《甲午战争十二讲》
              (2)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同光中兴的原因和表现,并结合国内外背景简要评价同光中兴。
                  材料三  20世纪50年代中后期,毛泽东、周恩来就曾提出“和平解决台湾问题”的设想,表示除外交外,台湾一切事务都由蒋介石全权处理,后者还可派人参加中央政府。1979年1月,邓小平在美国国会演讲时指出:“我们不再用‘解放台湾’这个提法了。只要台湾回归祖国,我们将尊重那里的现实和现行制度。”
              --摘自岳麓版高中课标教材《历史》必修一
              (3)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为什么我国领导人重视台湾问题?后来为解决祖国统一问题提出了什么构想?这一构想取得了什么成效?
            • 3.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从某种意义说……中国的洋务运动,日本明治维新,就是两个东亚的不甘于屈居人下的国家的自救行为。
              --陈悦《甲午战争失败是因中国不懂得拥抱世界》
              材料二 宪法代表了国家的精神,国家的立场,国家的主义,国家的构造,国民的权利,是描述国家根干的基本原则。只要我们透过日本宪法,就可以知道,在清日战争的时代,日本国家体制已经完成了向近代国家体制转型的理论基础,而且开始脚踏实地认认真真的付诸于实践。
              --《对话宗泽亚》(凤凰网历史频道)
              材料三  明治维新以来,日本以强兵为富国之本,强兵后的侵略对象就是中国,所以日本的富强,整个是建立在侵略中国的基础上,促成日本经济起飞的第一笔财源就是甲午战争的赔款。日本的现代化就是建立在剥削、侵略和残害中国的基础之上。
              --石佳音《“台独”意识发端于甲午战败》
              请回答:
              (1)材料一中两国的“自救行为”共同背景是什么?
              (2)材料二中的日本宪法确立了什么样的“近代国家体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日本的体制转型对亚洲其他国家产生的积极影响。
              (3)概括材料三中作者的主要观点。结合材料谈谈明治维新的局限性。
            • 4. 追求工业化,实现民族复兴是中华民族一直追寻的梦想,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在办洋务的封建官僚们主持下,中国开始有了一批官办的企业。这些企业因为是使用新式机器,雇佣了大量工人,大体上按照西方的机器工厂的组织形式来进行生产,已不同于旧有的官营工场手工业,所以是带有资本主义性质的企业。但是这些企业中很大部分是军事工业,它们的产品供应给国家和军队,并不作为商品而出售,更不投放到市场上去。这些企业不但为封建官僚所控制,而且对外国资本帝国主义有很大的依赖性。
              材料二

              材料三  经过对政治、经济、国际环境诸多方面利弊得失的反复权衡和深入讨论之后,大家认为必须从发展原材料、能源、机械制造等重工业入手。得出这样的结论,其理甚明。设想多发展轻工业,按一般常识讲,一定是投资省、见效快,又能改善人民的物质生活条件,为国家积累建设资金。没有机器制造业,发展轻工业的装备从哪里来?没有钢铁等基础工业,机械制造的原料从哪里来?没有能源和交通运输,整个经济又怎么运转?仰赖进口么?办不到。一是我们没有钱,二是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对我们实行禁运和封锁。全靠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支援也不现实。特别是当时美帝国主义实际上还同我们处于军事对峙状态,我们亟需建立军事工业以增强国防力量。这些因素是客观现实,不是我们的主观意志可以改变的。
              --薄一波在《若干重大历史决策与事件的回顾》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国工业化起步阶段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洋务运动对中国工业化的主要影响。
              (2)根据材料二概括民国初年民族工业发展的特点
              (3)根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分析新中国建立初期工业建设的特点及其原因。
            • 5. 互通有无是人类文明发展的动力之一,阅读下列材料后回答。
                  材料一  由于新航路的开辟,东西两半球的不同文化圈的大汇合,加速了认为从传统农耕文明向现代工业文明的转变过程……没有美洲贡献的大量金银与物质财富,没有北美的自由移民垦殖区,西方资本主义的发展将会缓慢得多,英国也不可能成为发动工业革命的国家,同时在旧大陆也很难出现像美利坚合众国那样的自由资本主义试验场地。同样,没有把世界连成整体的地理大革命。(据黄邦和主编《通向现代世界影响》)
              (1)材料一中有关新航路开辟的结论体现了研究者怎样的历史观?
                  材料二“天朝物产丰盈,无所不有,原不藉(借助)外夷货物以通有无。特因天朝所产茶叶、瓷器、丝斤为西洋各国及尔国必需之物,是以加恩体恤,在澳门开设洋行,俾得日用有资,并沾余润。”(据1793年乾隆帝致英国国王书)
              (2)根据材料二,乾隆皇帝在对外贸易问题上持什么看法?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一时期清政府的外贸政策及其严重后果。
                  材料三 溯自各国通商以来,进口洋货日增月盛……出口土货,年减一半,往往不能相敌。推原其故,由于各国制造均用机器,较中国土货成于人工者,省费倍蓰。售价既廉,行销愈广,自非逐渐设法仿造,自为运销,不足以分其利权。……臣拟遴派绅商,在上海购买机器,设局仿造布匹,冀稍分洋商之利。(据1882年李鸿章《试办织布局折》)
              (3)根据材料三,19世纪中后期中国对外贸易面临着什么问题?对此李鸿章提出了怎样的解决之道?
                  材料四  互通有无,吸取一切先进经验,是人类文明发展的非常重要的动力之一。尽管这个过程里掺杂着罪恶,但是与文明进步的成果相比,那即是无法避免的代价,同时也是相对微小得多的。(据朱汉国主编《历史学习精要》)
              (4)运用上述材料,结合所学知识,论证材料四的基本观点。(要求观点准确;逻辑严密;表述清楚,100字左右)
            • 6. 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五百年前,因为海洋,人类搭建起真正的世界舞台,大小强弱的国家都在这个舞台上表演了自己的角色。
              --《大国崛起》解说词
              (1)15至20世纪,人类通过海洋“搭建起真正的世界舞台(市场)”的重要事件及其意义如何?
              材料二  谁控制了海洋,谁就控制了世界贸易;谁控制了世界贸易,谁就控制了世界的财富,因而就控制了全世界。
              --17世纪西方政治家英国的雷莱爵士
              (2)以15至18世纪的史实,说明英国如何通过控制海洋,因而控制全世界的。
              材料三  御外之道,莫切于海防;海防之要,莫重于水师。
              --摘自《江苏巡抚吴元炳奏》(1874年)
              材料四  甲午一役,威海水陆之防,既毁于日本……“东三省海防,奉天(沈阳)尤重。自日占旅、大,辽东半岛藩篱尽撒”。
              --摘自《清史稿》
              (3)依据材料三,吴元炳提出这一奏议根源在哪?对此,清政府采取了什么重大举措?
              (4)甲午一役,中国新式海军竟惨败日本,其根本原因何在?
              (5)以上材料给你的启示如何?
            • 7. 1840年以来,经济现代化是中国人孜孜以求的一个重大目标。
              1864年,李鸿章说:“中国欲自强则莫如学习外国利器。欲学习外国利器则莫如觅制器之器,师其法而不必尽用其人。”
              (1)结合所学,分别指出“外国利器”和“制器之器”的涵义。简述该认识给中国社会带来的影响。
              19世纪末,张謇创办南通大生纱厂。他说:“我们儒家,有一句扼要而不可动摇的名言‘天地之大德曰生’,这句话的解释就是说一切政治及学问最低的期望是使得大多数的老百姓都得到最低水平线上的生活……这就是号称儒者应尽的本分,我知道我们政府,绝无希望,只有我自己在可能范围内,得尺得寸,尽可能的心而已。”
              (2)结合所学,概括19世纪末我国经济现代化的特点。
              1992年,邓小平指出:“我们真正干起来是1980年。81、82、83这三年,改革主要在农村进行。84年重点转入城市改革。”他进而号召:“改革开放胆子要大一些,敢于试验,不能像小脚女人一样。看准了的,就大胆地试,大胆地闯。”
              (3)结合所学,列举20世纪八九十年代中国改革的重要举措。
            • 8. 历史事实的阐释--“西化”与“东化”
              材料一  我们对西方文化和外国文化,当然要重视“拿来”,就是把外国的好东西“拿来”。这里涉及到三个方面,物的部分、心物结合的部分、心的部分 ,都要拿。
              材料二  我们不能只讲西化,不讲“东化”。我们知道,……在明末清初以前确实有过东学西渐。……在中西文化交流史上,“东学西渐”从来就没有中断过。……他们向中国文明的学习,与后来中国人接受欧洲文明的顺序是相似的,……不能只重视“西学东渐”而忽视“东学西渐 ”。
              ----以上材料均摘自季羡林《东学西渐与东化》
              问题:
              (1)联系材料一,说明近代中国是怎样从“三个方面”将外国的好东西拿来的?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2)联系材料二,如何理解欧洲人“向中国文明的学习,与后来中国人接受欧洲文明的顺序是相似的”?
              (3)从“东化”到“西化”转变的原因是什么?
            • 9. 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海上居民,近来海禁太严,渔樵不通,生理日蹙,转而为盗。”
              --赵文华《嘉靖平倭役记略》卷5,见《明代海禁政策述论》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明朝的海禁政策造成的消极影响。当时为什么会实行这种政策?
              材料二

              (2)漫画中近代海军与哪些重大事件息息相关?根据漫画指出制约近代海军发展的根本性问题。
              材料三  中国在南海问题上的基本立场和主张是明确的、一贯的。……南海争议应由直接有关的主权国家通过友好协商和谈判、以和平方式解决,这是《南海各方行为宣言》的共识。我们希望各方都能从雏护地区和平稳定的大局出发,多做增进互信、促进合作的事情。
              --温家宝在印尼巴厘岛举行的第六届东亚峰会上的讲话
              (3)依据材料三,温家宝总理提出解决南海争议的办法及其基本准则分别是什么?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海洋权的认识。
            • 10. 先哲们的思想、教育的振兴、东西方文明的交融,对国、对世界、对整个人类社会的发展进步意义重大。阅读下列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93年第二届世界宗教会议签署《走向全球伦理宣言》,第一条人类道德的金律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中华文化对世界的影响和贡献可见一斑。
              (1)“第一条人类道德的金律”是中国古什么思想的体现?它产生的文化背景是什么?
                     材料二 2011年是值得纪念的一年--留美幼童出海140周年,辛亥革命100周年,……看似不相关的事件背后,活跃着一个共同的群体:“海归”。
              百多年前,他们的举动曾关乎中国社会的皮展,亦使这个古老民族放眼世界,徐徐前行。                        
               --摘自《世界博览》2011年第l2期
              (2)促成l40年前“留美幼童出海”的事件是什么?留学教育在当时的中国有何用和影响?
              (3)留学生和“海归”是怎么促发辛亥革命的?
                    材料三 中华民国元年(1912)5月,京师大学堂更名为国立北京太学……民国六年(1917),著名教育家和民主主义革命家蔡元培出任北京大学校长,他“循思想自由原则,取兼容并包义”,使得北京大学思想解放,学术繁荣,北大从此日新月异。陈独秀、李大钊、朱家骅、胡适等一重要的历史人物都曾在此时期在北京大学任职或任教,鲁迅也在此兼讲师。
              (4)简要概括作为北京大学教授的“陈、李”二人,在改造旧中国方面两项共同的重大活动及其意义。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