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注重家风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也是我们党作风建设的重要内容。目前,正在天津博物馆举办的《家风耀中华》主题展览上,展出的400余件珍贵图片和文献,展现了古代先贤修身齐家的家国情怀、革命先辈言传身教的崇高风范、历史名人恪守传承的人生境界和普通百姓代代相传的做人操守,阅读下列材料 ,回答问题。
                    材料一:【家风与国风】家风文化深深根植于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沃土之中,彰显着国风与国魂。
                        “仁者,人也,亲亲为大”
              --《中庸》第二十章 (1)“仁”的思想是我国古代哪位思想家首先提出的?根据材料一,分析它有利于形成怎样的家风文化?
                  材料二:【家风与党风】不管是在盒戈铁马的战争岁月,还是奋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今天,共产党人始终引领着中国人民前进的脚步。
              1921年远在苏联共产国际远东书记处工作的张太雷在家书中写道“没有国家民族的昌盛,就不可能有家庭和个人的幸福。”在张太雷牺牲后,他的女儿正是怀揣这封家书,一路追随父亲的脚步,走上了革命的道路。
              (2)概括说明以毛泽东和邓小平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是如何引领中国人民前进的脚步的?
              材料三:【家风与民风】家风文化反映着时代变迁和社会进步,与城市文化发展一脉相传。
                   梁启超创造了20世纪20年代中国家庭教育的新模式,他提出一整套系统的教育理论,培养孩子树立国家思想,树立自尊、自由、自治、讲权利、讲义务等新的思想道德观念。以博大的父爱给予孩子们细致入微的关爱与指导,使膝下9位子女成为不同领域的专家,创造了“一门三院士”的佳话。
                   有人曾问梁思礼先生:你从父亲那儿继承下来的最宝贵的东西是什么?他回答得很肯定:“爱国。父亲生前曾说过,‘人必真有爱国心,然后可以用大事。’这一句话,支撑了我一生的追求。”梁思礼还曾说过,梁启超对他的最大影响就是爱国主义思想和忧国忧民。抗战期间,梁思礼虽然生活在天津的外国租界里,但是国难当头的气氛,仍然给少年梁思礼很深的印象。他曾说:正是因为受的家庭教育,学校教育,使我牢固地树立了国家必须强盛的观念,这百余年来我们受到的欺负使我感到我们一定要变成一个强盛的国家。
                   梁思礼(如图): (1924.8.24-2016.4.14),梁启超的第五子。火箭系统控制专家,中国导弹控制系统研制创始人之一。1945年获美国普渡大学学士学位; 1947年获辛辛那提大学硕士学位; 1949年获辛辛那提大学博士学位;1950任邮电部电信技术研究所技术员;1993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3)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梁启超创造了20世纪20年代中国家庭教育的新模式”的时代背景。
              (4)结合张太雷女儿和梁思礼先生的成长经历,谈谈家风文化对于一个人人生道路选择的影响。
            • 2. 中国近代思想是主要经历了“师夷长技以制夷”中体西用“维新变法”“民主共和”“民主与科学”“马克思主义”的演进过程。这些思想反映的共同主题是(  )
              A.发展资本主义
              B.救亡图存
              C.反抗外来侵略
              D.反对专制统治
            • 3. 历史认识是人们对历史事物的描述、看法和评价。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对于洋务运动,当时的人颇有批评,以下看法较具代表性:
              刘锡鸿中国空虚不在无船无炮,而在无人无财,此皆政教之过也;西洋技巧文字,似不可纷纷讲求,致群鹜于末,而忘治道之本;不思整饬纪纲(纲常伦理),而惟骛心于凶器之末何欤?
              --《刘光禄遗稿》
              郭嵩焘西洋立国以政教为本;日本仿行西法,大小取法泰西,月异而岁不同;(中国专注于造船、制器、练兵)考求洋人末务而忘其本,自以为安。
              --《伦敦与巴黎日记》
              材料二:20世纪70年代,洋务运动被全面否定,曾经提出洋务运动具有一定积极意义的学者被扣上“崇洋媚外”的帽子,受到批判。80年代初出现了一股研究洋务运动的热潮,尽管在一些问题上争论较大,但洋务派引进西方技术符合时代潮流、有利于中国近代化的观点为越来越多的人所接受。
              --据《洋务运动研究的回顾》等
              (1)洋务运动的指导思想是什么?它是对鸦片战争前后出现的哪一思想的发展?
              (2)刘锡鸿和郭嵩焘都批判洋务运动舍本逐末、但他们的主张并不相同。根据材料一对此加以分析。
              (3)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从时代背景分析20世纪七八十年代对洋务运动评价发生变化的原因。
              (4)通过以上问题的回答,你认为历史认识受到哪些因素的影响?
            • 4. 中国近代史是一部西方列强的侵华史,也是一部中国人民的抗争史和探索史。请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1895年)《纽约时报》评论说:“是日本人打开了世界的眼界,让人们看到大清帝国真正的能……清国政体是一个明显失败的政体……”
              材料二:中国文武制度,事事远出西人之上,独火器万不能及……中国欲自强,则莫如学习外国利器……
              -李鸿章
              材料三:109年前那个烦闷的夏天,又一次见证的旧制度的腐朽。刽子手挥刀砍下了六颗爱国者的头颅,也砍断了所有试图通过改良实现救国自强的人们的幻想,但他们的鲜血没有白流。
              材料四:“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建立民国,平均地权。”
              材料五:周恩来:中国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就是从天安门到天安门。”
              (1)材料一中,“大清帝国真正的无能”是什么?哪一条约的签订使清政府完全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
              (2)材料二中,李鸿章等人的探索被称为什么?这次运动对中国社会的突出贡献是什么?
              (3)材料三反映的重大历史事件是什么?导致这一事件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4)孙中山将它阐发为什么?在20世纪初孙中山领导了具有深远意义的革命斗争是什么?
              (5)这里的两个“天安门”发生的重大历史事件是什么?
            • 5. 民族兴旺、国家富强是一代代中华儿女的不懈追求。中国人民正昂首迈步于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之路上。分析材料并完成问题。
              【抗争与探索篇】
              材料一   “109年(1840-1949年)沧桑巨变,换了人间……一代代中华儿女前赴后继,在这峥嵘百年中历经无数艰难坎坷。他们的业绩。将永远载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之路的史册。”
              --电视纪录片《复兴之路》解说词(1)“109年沧桑巨变”,其开始和结束的标志性事件分别是什么?
              (2)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过程中,近代中国资产阶级进行了哪些探索活动?
              【求实与创新篇】
              材料二  九十多年来,我们党紧紧依靠人民,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结合起来,独立自主走自己的路,历经千辛万苦,付出各种代价,……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前途命运。
              --胡锦涛所作《十八大报告》(3)以下关键词概括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中国人民的奋斗历程。请排列出正确的顺序。
              A.井冈会师    B.长征壮歌   C.南湖红船    D.抗日烽烟   E.八一枪声   F.建国大业   G. 和平崛起
              (4)中国共产党九十多年的奋斗历程中,“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结合起来”形成的思想理论有哪些?
              【感悟与启发】
              (5)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先进中国人的不懈探索与努力对你有何启示?
            • 6. 19世纪晚期一西方报纸称“甲午以后,中国有三党:守旧党……意在保现存之局面;中立党……意在保国以变法;维新党……意以作乱为自振之机”。文中的中立党和维新党分别是指(  )
              A.顽固派和洋务派
              B.洋务派和维新派
              C.洋务派和革命派
              D.维新派和革命派
            • 7. 宗教是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并对人类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发展产生了巨大影响。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从公元前206年西汉王朝建立,到960年北宋王朝建立,这一段将近1200年历史区间,是中国古代哲学的发展期。在这一时期,儒、释、道三大思潮悉数登场,……三教相互辩难,相互借鉴,共同展开中国古代哲学的丰富内容。--宋志明《论三教并立的形成与中国哲学的新开展》
              (1)历史上,儒学也被称为儒教,与道教、佛教并称三教。学者考证“儒教”一词最早出现于汉代。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汉代形成“儒教”概念的原因。材料中“三教相互辩难,相互借鉴”对儒学的发展产生什么影响?
              (2)陈独秀指出:“孔教与帝制,有不可离散之因缘。”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新文化运动时期的陈独秀与19世纪末的康有为对待“孔教”的具体态度有何不同?各有何重要意义?
              (3)欧洲公元5世纪至公元15世纪的一千年间被称为中世纪,人们往往认为这一时期是欧洲最为黑暗的时期,并且把造成这种“黑暗”的原因归咎于基督教会(天主教会).结合史实分析从15世纪到17世纪,欧洲是如何走出基督教统治的“黑暗时代”的?(试从政治、经济、思想、科技等方面分析。)
              (4)1951年,美国驻缅甸大使大卫•基观察到:缅甸85%人口是虔诚的佛教徒。据此,他认为,对缅甸佛教事业进行援助会赢得缅甸人的好感,取得“多于军事或经济援助几倍以上的成效”。随后,美国国务院批准了“通过缅甸的佛教计划来加强反共活动”的建议,并拨出款项予以支持。简要分析美国这一措施出台的相关背景。
            • 8. 民族复兴和国家发展道路的智慧选择是时代的主题。阅读材料,结合所学 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孝公用商鞅之法,移风易俗,民以殷富,国以富强,百姓乐用,诸侯亲服,获 楚、魏之师,举地千里,至今治强。
              (1)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一中商鞅为实现秦国“移风易俗”所釆取的措施。
              材料二:据《长江日报》2012年ll月16日报道,西安铁路局23岁的见习路线工渠敬 雷在路线巡查中偶然发现一处110年前“汉阳造”钢轨至今还在正常使用。该钢轨位于四川省 达州一处铁路桥上,全长约25米,作为护轨使用。在钢轨内侧清晰铸有繁体字:1902年汉 阳铁厂造。《武汉通史》主编、著名历史学家皮明庥就此评论说,“4汉阳造,钢轨至今能在 四川的铁路线上使用,足以证明武汉曾经的工业辉煌”。“汉阳铁厂是中国第一家近代钢铁企 业,被誉为中国近代工业化的开端,武汉也被视为中国近代工业发祥地之一”。
              --(《武汉通史》主编、著名历史学家皮明庥语)
              (2)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统治者创办汉阳铁厂根本目的是什么?依据材料二简述 汉阳铁厂的历史地位。
              材料三:各区域性贸易集团在对内和对外贸易方面都建立了一整套法律机制。这些法律 和行政往往是利己排他的。……区域性经济集团各成员国除进行经济合作外,还把合作项目 扩展到环保、科技、知识产权等非经济领域方面,甚至延伸到减少贪渎、制止毒品交易、反 对恐怖主义,制药和保健等方面的食作……例如,欧盟还利用反倾销的法律,限制经济组织 外的某些产品输入,每年引发的反倾销案有几十起,大多数案件是涉及发展中国家的产品。北美自由贸易区也有类似规定……国际间也制定一些法律规则来遏制单边主义和“灰色区 域”的利用,但一些国家还是以反倾销措施作为保护公平竞争。
              --摘编自《区域性国际经济组织的发展对国际经济法的影响》
              (3)根据材料三,概括当今国际经济法的特点和影响。
              材料四:1978年以来,中国改革开放30年所取得的辉煌成就,奏响了中华民族伟大复 兴的序曲。“中国模式”的成功,带来了中国的发展,使世界重新认识了中国。到2050年,中国很可能成为全球第一大经济体。中国需要一个新的经济奇迹。而且全球经济兴衰可能 取决于中国是否能再创奇迹。--美国《时代周刊》
              (4)简要指出“中国模式”下经济体制的探索历程?分析“中国模式”给中国和世 界带来哪些影响?面对当今国际形势的新发展,你认为应该如何加快中国现代化发 展的进程。
            • 9. 近代化(现代化)也就是工业化和与工业化相伴随着的政治、经济和思想文化方面的变化,就是实现社会的转型,即从中世纪社会转化成为现代社会。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曾国藩说:“今日和议既成,中外贸易有无交通,购买外洋器物,尤其属名正言顺。购成之后,访募覃思之士,智巧之匠,始而演习,继而试造,不过一二年,火轮船必为中外官民通行之物,可以剿发捻,可以勤远略。” 对洋务运动的评价,著名史学家陈旭麓指出:“洋务运动,就其主观动机而言,他们未必有真心打破旧轨,但他们的主张却历史地包含着越出旧轨的趋向”。
              材料二:《公车上书》:“下诏鼓天下之气,迁都定天下之本,练兵强天下之势,变法成天下之治。”
              戊戌变法,首在裁官。京城闲散衙门被裁者不下十余处,连带关系因之失职失业者将及万人,朝野震骇,颇有民不聊生之戚。
              --摘自《梦蕉亭杂记》
              材料三:“革命为唯一法门。┅┅我们必须倾覆满洲政府(民族主义核心内容),建设民国。革命成功之日┅┅废除专制政体,实行共和。” ┅┅为了不使少数人垄断国民财富,提出平均地权办法:核定地价,照价纳税,涨价归公。1912年2月清帝退位,清朝统治结束,1925年孙中山在北京临终嘱托“革命尚未成功,同志尚需努力。”
              结合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回答:
              (1)概括材料一中曾国藩的主张。史学家陈旭麓评价洋务运动时指出“洋务派的主张却历史地包含着越出旧轨的趋向”,请你指出洋务运动“越出旧轨的趋势”的表现。
              (2)材料二《公车上书》最核心主张是什么?导致“失职失业者将及万人”的主要原因是什么?这一改革举措产生的直接影响是什么?
              (3)根据材料三中革命派提出的主张,你认为哪些主张得以实现?清朝统治结束,为什么孙中山临终嘱托却说“革命尚未成功”?
              (4)为捍卫辛亥革命果实,实现民族独立、富强,激进的民主主义者和中国共产党人是怎样完成这一任务的?
            • 10. 鸦片战后“向西方学习”成为一股救亡图存的社会思潮。下列两位历史人物的对此认识相同的是(  )
              A.维护君主制度
              B.学习欧美共和政体
              C.倡导君主立宪制
              D.主张“中体西用”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