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粮食问题是全球广泛关注的话题,历史上各朝各国都高度重视粮食问题和粮食安全。阅读以下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农业有着悠久的历史。据传说,神农氏遍尝百草,找到适合人们食用的谷物和药草……考古学家在华北和华南都发现了远古的粮食作物的遗存。                                             --历史必修②  材料二  我国粮食产量表:(以下数据均来自统计年鉴)
              年份1959196119781984
              粮食总产量(亿斤)3400295060008000
              人均约(斤)500440580800
              材料三  为了解决农业危机,提高农产品价格,罗斯福政府只得采取大规模毁灭农产品的办法。1933年,在西部和西南部共毁掉1000万英亩的棉田,屠宰了二十多万头大猪和六百多万头小猪。经过两年多的时间,农产品价格回升,农业收入明显增加,农民的破产情况得到遏制。
              --历史必修②《历史纵横》材料四  自2010年下半年以来,在食品价格较快上涨、流动性充裕较强等因素共同推动下,我国居民消费价格不断走高。特别是粮食、蔬菜等生活必需品的价格涨幅往往达到两位数。为此,党和政府已经采取了增加供应、促进流通、打击炒作等一系列措施。
              --摘编自《2011年全球输入型通胀压力及物价调控情况分析》(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远古时代的粮食作物有哪些?
              (2)据材料二指出1959-1961年和1978-1984年我国粮食产量的不同状况,并从经济体制角度说明其原因。
              (3)据材料三概括罗斯福解决农业危机的做法,并指出材料三、四中政府调整经济政策目的共同之处。
            • 2.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太阳照在桑干河上》一段描写1946年华北农民没收地主田契的精彩片断:
              那破鞋女人却从里间闯出来了……向她丈夫怪声怪气的问道:“简直是一帮土匪,把地契全拿走了么?”“你这个死人呀!你就都给人拿走了,你的地不是买来的么?难道是抢的!”
              (1)据材料一,夫妇各自在下表中的“成份”一栏应填写什么?他们遭遇了哪一历史事件?

              材料二;寡妇们在无可奈何的情形下,只好互助求生。她们说:“如果实行包产到户,不带我们的话,要求给一条牛,一张犁,8个寡妇互助”。
              (1961年3月田家英致毛泽东信。转引自《农村人民公社史》第260页)
              (2)结合所学知识,概述60年代初我国“包产到户”试验出现的背景。
              材料三:蔡玉其《生产队责任制合同书》(1981年)分三大部分,103个小项目,把当时生产队分给蔡玉其家的土地、林木、农具等按六大类填写,除土地外全部做了折价计算。
              (3)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三与材料一的“分田”主要不同在哪?材料三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有哪些伟大的历史作用?
            • 3. 家庭是社会中最古老最基本的组织形式,深受社会变迁的影响。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贾谊认为秦朝之所以灭亡,乃在于商鞅变法仁义不施,风俗败坏。他举例说:商鞅变法使得商人的儿子长大了就分家产自立门户,穷人的儿子长大了就被招赘住到岳家。
              --整理自《汉书•贾谊传》。
              (1)材料一主要涉及商鞅变法的什么措施?结合所学客观评价该措施。
              材料二 社会学家费孝通对我国某地农村1936年和1981年的家庭类型作了调查,结果如下:

              注:核心家庭是指一对夫妻和其未婚的子女所构成的生活单位;联合家庭指儿女成婚好继续和父母在一起生活:单亲家庭指配偶中有一方死亡或者离去,或是父母双亡的未婚儿女;附属家庭是核心家庭之外还包括其他成员(多为上市独立生活能力的亲属)。
              (2)依据材料二概括该地区近代以来家庭类型的主要发展趋势,并从表现和成因两个方面对其进行说明。
            • 4. 在向工业文明转型的过程中,如何处理工业和农业之间的关系是国家经济政策的重点问题。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苏联史研究专家闻一在他的著作《凯歌悲壮》里,把苏俄(联)的历史分为五个时期:凯歌年代、退却年代、剥夺年代、战争年代和战后年代。他认为1921-1927年是苏俄(联)历史上的“退却年代”,20世纪3O年代是苏联历史上的“剥夺年代”。
              1934年,法国作家罗曼•罗兰到苏联访问之后写下了《莫斯科日记》,书中写道:“目前这些政策包含着某种消极的东西,这是不可避免的。我丝毫不怀疑,世界更美好的未来是与苏联的胜利连在一起的。”
              --《大国崛起》解说词
              材料二 (70年代中国)当时农民已在相当程度上修改了制度,使得所谓“集体经济”面目全非。这种虚假的集体经济局面还有没有必要再维持下去?政府是否还有必要逼迫农民去“瞒”、去“偷”、去“借”,去“扩大自留地”,去变着法儿这样那样……这就是当时摆在人们面前的一个选择。
              --高王凌《现代化转型中的农民反行为》
              材料三 《1500-1820年欧洲各国农业种子的收益率》(单位:倍)
              阶段英格兰/尼德兰法国/西班牙/意大利德国/瑞士/斯堪的纳维亚俄国/波兰/捷克/匈牙利
              1500-1549
              1550-1599
              1600-1649
              1650-1699
              1700-1749
              1750-1799
              1800-1820
              7.4
              7.3
              6.7
              9.3
              --
              10.1
              11.1
              6.7
              --
              --
              6.2
              6.3
              7.0
              6.2
              4.0
              4.4
              4.5
              4.1
              4.1
              5.1
              5.4
              3.9
              4.3
              4.0
              3.8
              3.5
              4.7
              --
              --波斯坦主编《剑桥欧洲经济史》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退却年代”的苏俄(联)在工农业领域是如何退却的?罗曼•罗兰所说苏联30年代“这些政策包含着某种消极的东西”的含义是什么?你认为让罗曼•罗兰确信“世界更美好的未来是与苏联的胜利连在一起的”依据是什么?
              (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回答,中国70年代农村的“集体经济”指的是什么?请举2例说明70年代末80年代初的中国“农民已在相当程度上修改了制度”。农民的这种自发修改如何促进中国的制度创新完善?
              (3)有人认为“工业革命成就了农业革命”,也有人认为“农业革命成就了工业革命”,材料三的数据支持哪种观点?请说明理由。
            • 5. 从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发展过程中,农业和农民问题突出,阅读材料
              材料一:要理解农民的反抗,必须从这样的论断出发,即现代化、资本主义入侵传统的农民社会……对于农民社会来说意味着名副其实的灾难。
              --霍布斯鲍姆《资本的年代》材料二:发展资本主义的阻力来自三个方面:农民本身,农民的社会、政治和经济领域的领导人,以及组织健全的整个传统社会。在前工业时期,农业既是社会的心脏,又是社会的躯体。所有这三者注定要成为资本主义的牺牲品。
              --霍布斯鲍姆《资本的年代》材料三:1978年以来,我国工业化、城镇化的繁荣与发展,与农民工群体的扩大密切相关。
              --2012年8月31日《农民日报》回答问题:
              (1)请以近代中国为例说明材料一的观点。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史实,分析欧洲“农民本身,农民的社会、政治和经济领域的领导人,以及组织健全的整个传统社会”是如何成为资本主义的牺牲品的。
              (3)世界各国农业现代化道路迥异,请结合苏俄(联)20世纪前半期有关史实,简述其探索发展农业的历程。
              (4)根据材料三和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978年后农民工群体迅速扩大的主要原因。
            • 6.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我国极大多数农民都经营着细小的个体经济,我们把我们拟定的共产主义社会纲领中可以实现的东西先建立起来,这在某种程度上脱离了广大农民的常规,……我们原来打算直接用无产阶级国家的法令,在一个小农国家里按共产主义原则来调整国家的生产和产品分配。现实生活说明我们犯了错误。
              --《列宁选集》
              材料二 1933年5月12日,美国国会通过了第一部《农业调整法》.该法案采取的主要策略是“限额耕种”,农户自愿与政府签订市场协议,凡是根据政府“按户分配耕地面积计划”,“自愿”减少耕地、限制产量的农户都可以得到政府的津贴。……当时实行《农业调整法》时,引起了美国民众的强烈抗议,那些正在债务中挣扎的农场主们也不明白为何要控制种植,他们对农业调整议案也抱有戒心。
              --《政府对农业的“哺育”--浅析罗斯福新政的农业政策》
              材料三 “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仍然是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之间的矛盾。我们改革经济体制,是在坚持社会主义制度的前提下,改革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中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一系列相互联系的环节和方面。这种改革,是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有计划、有步骤、有秩序地进行的,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改革的进行,只应该促进而绝不能损害社会的安定、生产的发展、人民生活的改善和国家财力的增强。
              --选自《十二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我们犯了错误”指的是什么?为纠正这一错误,采取了什么措施?
              (2)依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美国国会通过《农业调整法》的背景是什么?针对民众的“抗议”和“戒心”,你如何理解“限额耕种”的积极作用?
              (3)依据材料三从产生的原因和结果两方面分析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正确性。
            • 7. 人类历史上许多改革都涉及土地制度。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在梭伦以前的时代盛行的农村高利贷,以及地产的无限制的集中,都受到了节制。
              --恩格斯《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1)根据材料一,概括梭伦有关土地的改革措施,结合所学分析其意图。
              材料二  秦孝公用商君,坏井田,开仟佰(阡陌),急耕战之赏,回非古道,犹以务本之故,倾邻国而雄诸侯。
              --《汉书•食货志史记》材料三  (北魏)太和九年(485年),下诏均给天下民田:诸男夫十五以上,受露田四十亩,妇人二十亩……以供耕作。
              --《魏书•食货志》(2)分别指出材料二和材料三所反映的土地制度,并说明促使后者出现的前提条件。
              材料四  农民这样地获得一定数量的土地为私产后,因为赎买了土地,他们就摆脱了地主的义务,而成为拥有私产的完全自由的农民……
              --《解放农奴宣言》(1861年)
              (3)根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简述俄国农奴制改革的影响。
              材料五  中国主要农产品产量化(1978~1990)(单位:万吨)
              粮食棉花油料糖料
              1978年30477.0216.7521.82381.8
              1980年32056.0270.7769.12911.2
              1985年37911.0414.71578.46046.8
              1990年44624.0450.81613.27214.5
              --摘编自吴敬琏《当代中国经济改革教程》
              (4)依据材料五,分析1978年以后,中国主要农产品产量的变化趋势,并指出促使其变化的农业制度创新。
            • 8. 平均主义是指要求平均分享一切社会财富的思想。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个体经济是封建宗法家长制的基础,平均主义是宗法家长制的产物。
              --董楚平《论农民战争的平均主义与特权主义》
              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
              --《论语•季氏》
              材料二:平均主义是农民民主主义的思想核心,是农民革命的巨大推动力……“等贵贱,均贫富”调动了千百万群众的革命积极性,卷起了一次又一次的革命狂飙。
              --漆侠《读<李自成>--论农民的革命民主主义》
              材料三:……农民加入集体农庄以后,播种面积已经扩大到30%、40%甚至50%.为什么有这种“冲昏头脑”的功效呢?这是因为农民在单独劳动的时候本来是没有什么力量的,而他们把自己的农具集合起来组织了集体农庄的时候,就变成了极大的力量了。
              --(1929年)斯大林《论苏联土地政策的几个问题》
              材料四:              苏联历年谷物产量统计表(部分)
              年份19131927193219401950
              谷物产量(万吨)860076836987约85858500
              --据陆南泉等主编《苏联真相》
              请回答:
              (1)概括提炼材料一中农民平均主义思想产生的根源。
              (2)请运用太平天国运动的相关史实说明材料二的观点。并概括指出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与太平天国运动爆发的历史关联。
              (3)依据材料三、四并结合所学知识,判断斯大林关于“集体农庄”的说法是否合理?结合史实说明理由(言之成理,均可得分).此后苏联在农业政策方面进行了哪些改革?
              (4)例举苏联农业政策模式对我国哪些农业政策产生了重大影响?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国在农业政策领域出台了哪项重大改革措施?
            • 9. 重视民生、改善民生既是古代政府稳定统治的基础,也是现代社会发展的需求。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唐太宗说“隋主为君,不恤民事,君臣失道,民叛国亡,公卿贵臣,暴骸原野,毒流百姓,祸及其身”,“凡理国者,务积于人,不在盈其仓库。”
              “国以人为本,人以衣食为本,凡营衣食,以不失为本。”“日所衣食,皆取诸民者也。”
              “劳弊之事,诚不可施于百姓,朕尊为帝王,富有四海,每事由己,诚能自节,若百姓不欲,必能顺其情也。”,“死者不可再生,用法务在宽简。”--摘自《贞观之治》
              (1)结合材料和所学史实,从民本思想的角度对唐太宗的言论进行解读。
              材料二 机器的采用,把大量的小手工业者驱入无产阶级队伍,而工厂所吸收的工人却在相对地减少,结果造成经常地失业大军,马克思称之为相对人口过剩或产业后备军。大量失业工人的存在和廉价童工、女工的使用,是工人的经济状况日益恶化。“在1839年英国42万纺织工业工人中,成年男子不到1/4,而妇女占242,000人,不满十八岁的未成年者超过80,000人。”工人队伍中女工和童工比重的增大,意味着工人平均工资的下降。以棉纺业为例,“1806年女工的平均工资比男工低63%强,童工的工资更少。”
              --刘淑兰《英国产业革命史》
              (2)工业革命创造了巨大的社会财富,但下层人民的民生却日益恶化。依据材料二分析,工业革命为什么会造成人工阶级相对贫困化?
              材料三 工人运动的发展,上街游行、罢工、流血斗争、公会组织、政党和运动。所有这些,在各个国家改变了力量对比,工人阶级自此具备了分量。这个新的力量对比,解释了19世纪末20世纪初劳动人民的新利益。在四个主要资本主义国家,新的力量对比导致了实际工资的增长。德国实际工资平均增长了1/5,法国国际工资平均增长了2/5.同时,劳动时间缩短的趋势也显著发生。一些作者强调了在这个时期生产效率的提高,人均产值的增加,使得这些让步成为可能,这种说法是有道理的。但是,如果没有力量对比的变化,这些让步发生的可能性会很小。
              --摘自M•波德《资本主义的历史》
              (3)19世纪后期以来,西欧工人的民生状况得到改善。依据材料三分析改善的原因。
              (4)阅读下表,以“论北京票证的兴废”为题写一篇历史短论。
              年份大事记

              1953年
              政务院发布了“关于实行粮食计划收购和计划供应”的命令。北京市实行面粉计划供应,凭“面粉购买证”供应面粉。

              1955年
              国务院公布“市镇粮食定量供应的暂行办法”。北京市开始使用地方粮票,全面推行粮食定量供应。

              1984年
              国务院规定,农民的粮食完成交售任务后可以上市。以后,国家逐步理顺购销价格,国家定价逐步转向国家指导定价,粮油出现多种经营局面。

              1993年
              根据国务院“关于加快粮食流通体制改革的通知”精神,北京市取消实行了40年的城镇居民粮食凭证票定量供应制度。
              写作要求:体现本大题的主题,结合史实,充分使用材料。
            • 10. 【历史--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清初经济发展,与赋税政策的调整密切相关。顺治和康熙时,编订《赋役全书》,改进纳税制度。康熙五十年,宣布滋生人丁,永不加赋,固定丁税,稳定了全国的丁税负担。雍正元年,制定摊丁入亩政策,将丁税平均分摊于地亩之内,变成了单一的土地税。-----戴逸《清史》
              材料二  改革30多年来,我国农村发生了巨大变化。废除人民公社,确立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取消农业税,对农民实行直接补贴,初步形成了适合国情的农村经济体制;乡镇企业异军突起,小城镇蓬勃发展,农村市场兴旺繁荣,农村劳动力大规模转移就业,中国特色工业化、城镇化加快推进;农村党的建设、基层民主选举制度的完善、精神文明建设不断加强,社会事业加速发展。农村改革的伟大成就,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积累了经验。
              ------李文《当代中国研究》
              (1)据材料一,指出清初赋税政策发生的变化。结合所学指出这些变化产生的影响。
              (2)据材料二,归纳中国农村体制改革的特点。与材料一相比较,两次改革的根本目的有何不同?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