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中国共产党历届代表大会政治报告词汇出现次数统计(单位:次)
              会议召开时间社会主义建设社会主义改造社会主义革命社会主义民主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社会主义法制
              十一大1977.8942300001
              十二大1982.910021611000
              十三大1987.1013301760143
              十四大1992.107006101461
              十五大1997.90006510615
              --摘编自村田忠禧《通过对字词使用的计量分析研究中共党史》
              上表反映了中国共产党对社会主义道路探索的发展变化趋势。请归纳出其中一种变化趋势,并说明形成的历史原因。
            • 2. 东南亚地区一直是中国与世界联系的重要通道。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在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出土了大量中国陶瓷(如图).特别是明代各个时期的各种类型瓷器在海外都有发现,范围广、数量大。
                  材料二  1872年,南洋华侨陈启源投资7000多两银子,在家乡广东南海县创办使用机器设备生产的“继昌隆缫丝厂”,是东南亚华侨投资中国开办近代工业的开始。……从1912-1919年间,华侨投资的工业、商业、交通运输及房地产多达1042家,投资金额达到7100万元。1920-1930年间,由于东南亚华侨经济力量的发展,以及1929-1933年爆发的世界经济危机的影响,华侨回国投资再次出现新的高潮。
              --李国梁《东南亚华人企业集团的跨国经营与中国》
                  材料三
              表:东南亚国家(ASEAN)对中国直接投资的变化(实际使用额)(单位:百万美元)
              时间198419861988199219931994
              东南亚总计8.524.742.6271.61007.81871.6
              增长率(%)61.510.215.7208.9271.085.7
              占外资比例0.61.11.12.43.65.5
              --据JETRO《中国经济》1996年3月号
              (1)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分析推动海外陶瓷贸易在明代持续发展的主要因素。
              (2)结合所学知识,概述19世纪70年代到20世纪30年代国内政治的发展演变是如何推动南洋华侨回国投资的。
              (3)根据材料三,结合中国现代化建设的背景分析东南亚国家对中国投资的特点,并简析这些投资活动的意义。
            • 3. 生活幸福是古今中外各国人民的共同追求,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也应是各国政府的施政方向。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国危则无乐君,国安则无忧民。乱则国危,治则国安。……故百乐者,生于治国者也;忧患者,生于乱国者也。急逐乐而缓治国者,非知乐者也。
              --荀子
              材料二:我不想变成上帝或者居住在永恒之中,或者把天国抱在怀抱里。属于人的那种光荣对于我来说就够了。这正是我所祈求的一切,我自己是凡人,我只要求凡人的幸福。
              --彼特拉克
              材料三:表4为1928-1940年苏联粮食和肉类人均产量表。到斯大林逝世时,苏联人均粮食产量、人均肉类产量还没有达到沙皇时代的水平。
              表4:1928-1940年苏联粮食和肉类人均产量表
              时间粮食人均产量(公斤)肉类人均产量(公斤)
              1928-192947035
              1930-193246020-25
              1933-1937440-45015-20
              1938-1940420-43025
              材料四:阅读下列图

              材料五: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相关负责人说,到今年1月26日止,第二批扩大新农保试点地区全部启动参保和养老金发放工作,全国27个省、自治区的838个新农保试点县和4个直辖市新农保参保人数达到1.25亿人,其中3428万经确认符合条件的农村老年人按月领取养老金。
              --《京华时报》2011年1月
              请回答:
              (1)以上材料中两种幸福观有何不同?分别反映了怎样的社会特点?
              (2)简述导致材料三反映的这种现象原因?
              (3)依据材料四、五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国家为实现民生幸福做出了哪些努力?
              (4)综合以上材料,你认为实现民生幸福的主要途径有哪些?
            • 4. 熊猫与传说中的龙一样,具有典型的“中国元素”,随着时代的发展,熊猫外交和熊猫的国际形象也在发生变化。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941年,中华民国政府向美国赠送两只大熊猫,对其救济中国难民表示感谢,此举开创了近现代“熊猫外交”的政治性赠送模式。
              材料二:中华人民共和国对外赠送大熊猫统计表(1957-1982年)
              时间受赠国家数量
              1957-1959年苏联2只
              1965-1980年朝鲜5只
              1972年美国2只
              1972-1982年日本4只
              1973年法国2只
              1974年英国、联邦德国各2只
              1975年墨西哥2只
              1978年西班牙2只
              --《新世纪周刊》,2005.5材料三:2007年,英国的《经济学人》封面刊出的是好莱坞电影《金刚》中金刚爬上帝国大厦的场景,那只大猩猩被换成了熊猫。它以征服世界的严肃姿态出现,投射出欧美精英团体对中国崛起的复杂心理。
              (1)根据材料一,概述民国政府推行“熊猫外交”的国内背景和目的。
              (2)根据材料二,指出“熊猫外交”的特点,并概要分析原因?
              (3)根据材料三,结合所学,从经济角度分析“中国崛起”的原因,并指出其对世界带来的影响。
            • 5. 消费是人类生活的重要内容消费的内容,方式和观念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阅读    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
              --[明末清初]朱柏庐《朱子家训》“(松江)嘉、隆以来,豪门贵室,导奢导淫,博带儒冠,长奸长傲,日有奇闻叠出,岁多新事百端……”
              --[明]范濂《云间据目抄》卷二       材料二  “消费社会是指……生产和消费都超出了生存必需和生理需求的范围,消费成为社会生活和生产的主导动力和目标的社会发展阶段,……光荣革命以后,英国经济实现了快速增长,工商业的产出指数从1700年的100增长到1750年的148,农业的产出指数从1700年的100增长到1750年的111.原材料进口增长幅度惊人,出口结构发生了很大变化,呢绒出口稳步发展,其他制造品出口增长迅猛,从82.8万镑锰增到242万镑,所占比重增长很快。……因此,英国总财富和人均财富增长很快,……正如麦金尼斯所言:不仅是中上层人们钱袋里的钱叮铛作响,大多数工匠和劳工也富裕了……在17世纪晚期,伦敦中间阶层在任何时候至少拥有三套套装,以便定时更换,还配有成套的带扣纽扣帽子假发丝带花边和其他饰品……在17世纪末至18世纪中叶英国已经出现了消费社会”
              --李新宽《17世纪末至l8世纪中叶英国诮费社会的出现》       材料三  住在无锡市市区的贺星允老人记录了几十年间全家的每一笔开销,下面是她家几次国庆节的饮食开销情况(单位元)
              1958年1968年1978年1988年1998年2008年
              7.983.63.0715.2290.9268.95
              请同答:
              (l)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比较朱柏庐的主张和范濂记述所反映出的士大夫消费观的差异。分析明朝中后期出现范濂记述那种社会风气的社会背景。
              (2)依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7世纪末到18世纪中叶英国出现“消费社会”的原因。
              (3)根据材料三结台所学知识,概括贺星允一家(1978年前后两个阶段)国庆节开销的变化特点分析这种变化趋势形成的原因。
            • 6. 改革是当今中国的主流,是社会不断前行的动力源泉。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九州之民,贫富不均,风俗不齐,版籍之高下不足据。今一旦变之,则使之家至户到,均平如一,举天下之役人人用募;释天下之农归于畎亩。苟不得其人而行,到五等必不平,而募役必不均矣。--摘自王安石《论五事札子》
              (l)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王安石变法中的免役法对北宋的差役制度作了哪些调整?其目的是什么?
              材料二  19世纪下半叶,中国的现代化运动就已经艰难地挪动了它的脚步。李鸿章是中国工业革命当之无愧的先驱。但经过一场甲午战争,穷兵黩武的明治维新却成了文明的代表。李鸿章推动的以民生富国为本的工业革命反倒被中国人贬作“维护腐朽制度的尝试”。
              (2)“中国的现代化运动开始挪动脚步”是指哪一历史事件?谈谈你对该事件被贬作“维护腐朽制度的尝试”的理解。
              材料三“百日维新”虽然失效了,但它毕竟触动了传统中国政治体制,为现代国家的建立作出了有益尝试。以后发生的历次革命运动,从现代化进程看,都与戊戌变法有着历史的连续性。--回顾历史、重温戊戌
              戊戌维新,虽时日极短、现效极少,而实二十世纪中国史开宗明义第一章也。--梁启超《康有为传》
              (3)材料是基于怎样的视角对戊戌变法进行评价的?(2分)按照这一视角。说明戊戌变法“实二十世纪中国史开宗明义第一章”的主要理由。
              材料四  美国罗斯福新政和中国改革都是源于对原有社会治理模式不完美的改革和拯救,前者是给资本主义找上一个政府干预的氧气面罩,后者是给社会主义加上一个市场经济的发动机,从而使单纯的制度趋于一种混合经济状态,它们都由此解决了旧问题,推动了社会的发展。--鲍盛刚《中国崛起与中国模式》
              (4)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美两国是如何解决“原有社会治理模式不完美”问题的?中国为进一步完善这个“社会治理模式”提出了什么重大理论?
              材料五  1984年深圳对粮食、棉布等商品敞开供应,价格放开。取消粮票刚开始时,深训不少人发慌……由于价格机制和供求平衡机制的作用,深圳取消粮票后,原先预料中的风波并未发生。到1987年底,深训放开价格的商品比例达91.5%,成功闯过了价格关。
              (5)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深圳价格体制改革能够实现平衡过渡的有利条件。
            • 7. 近现代崛起的大国多以开放的心态在借鉴和吸取中发展自己。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一个民族要崛起,要有三个方面的改变:第一是人心的改变;第二是政治制度的改变;第三是器物和经济的改变。
              --摘自报刊《大国崛起的文化准备》
                  材料二:从1793年到1840年,历史给了主权独立的中国近半个世纪的时间。但是,乾隆盛世以自我为中心的“天朝心态”完全堵绝了西方传来的现代工业文明的信息,闭关锁国的清廷对外来干涉的严峻挑战采取了麻木不仁的态度。而西方的资本主义工业文明在不到一百年中所创造的生产力,比过去一切世代创造的全部生产力还要多,还要大。
              --马克垚《世界文明史》
                  材料三:现在的世界是开放的世界。中国在西方国家产业革命以后变得落后了,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闭关自守。经验证明,关起来门来搞建设是不能成功的,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要对外开放,吸收外国的资金和技术来帮助我们发展。
              --《邓小平文选》第三卷
              (1)根据所学知识,指出15-19世纪上半期西方通过哪些重大历史事件实现了“三个方面”的改变。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793年到1840年近半个世纪造成中国对待现代工业文明态度的原因。
              (3)材料三中邓小平所说“开放的世界”主要指什么?中国是怎样融入到“开放的世界”的?
            • 8.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生了巨大变化,鸦片战争后,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随之,社会经济结构发如图反映了中国近代五种经济力量的发展变化过程。

              (1)根据如图中五条曲线发展变化的走向,判断它们分别代表了的五种经济形式。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近代前期社会经济的特点。
              材料二 1898年大生纱厂破土动工,次年投产。1907年在崇明创办大生二厂。从1914年到1921年的8年间,大生两个厂的利润有1000多万两。1921年又设立大生副厂。不久改称大生第一、第二、第三纺织公司。此后由于天灾、军阀混战和经营规模过大,出现亏损,资金周转不灵。1922年以后开始被银团监管。1925年江浙财团接办大生各厂。1935年第二纺织公司倒闭。1952年第一、第三纺织公司公私合营,1996年国营。
              --《张赛》(2)材料二所述大生纱厂的发展历程中有几个关键年份:1898年创办、1935年部分倒闭、1952年公私合营。结合所学知识,试分析大生纱厂在这三个时期发展变化的原因。
              材料三 国营企业在服从国家的统一领导和全面完成国。家计划的前提下,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有经营管理的自主权。
              --l982年宪法材料四 1993年宪法修正案将1982年宪法的规定改为:“国有企业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有权自主经营。”
              (3)根据材料三、四,概括82年宪法和93年宪法对企业性质的规定有哪些异同点?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两部宪法规定有所不同反映的时代背景。
            • 9.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安徽大学珍藏着康熙年间“新安人”谢胪一的一份商业经营合同书。合同书原文如下:
                  立议合同汪元长、谢胪一,向因两家各有绸布店业开立汉镇,历年收看客货,以致获利艰难。今两家情同志合,议请谢占武兄坐庄苏州,置买绸布等货。开单下苏(注:苏指苏州,下同。编者注),公同酌议:各开各店应用之货,以便配搭发卖;所买之货来汉(注:汉指汉口,下同。编者注),照单均分,毋得推诿;在汉置粮等货下苏,得利照本分息。在苏对会亲友银两置货,倘货未到,两会票先至,各照来信会票应付。其有货来,或要多收者,照苏原价加利三厘钱,以补少收之家。又,在汉两店来往,议定现兑银两,加利五厘钱。庶彼此通融而攸远矣。但两地买卖货物,不得徇私肥己,倘有此情,神明鉴察。今欲有凭,立此合同二纸,各执一纸存据。
              计开:
              --议谢占武兄俸金九五色银三十两
              --议公账之银无得代亲友买物
              (1)依据材料一概括康熙年间徽商经营活动的新特点。
                  材料二  全球贸易为中国带来了巨大的繁荣,尤其是在清朝初期。中国的工人为印度洋地区、中亚和欧洲的消费者们生产了大量的丝绸、瓷器、漆器和茶叶。丝绸工业的组织性最强,拿固定工资的工人们在车间里劳作,生产优质的锦缎以供出口。中国的进口产品相对较少:马鲁古群岛的香料,热带地区的鸟和兽皮等具有异国情调的产品,以及少量的欧洲羊毛织物。
                  数以千计的中国商人以个人或合伙的形式往来于中国海域,连接了中国和全球的贸易网络。中国商人在马尼拉尤其著名,他们在那里用丝绸和瓷器换取随马尼拉船队跨越太平洋运来的美洲白银。他们还经常到访荷兰殖民首都巴达维亚,向荷兰东印度公司供应丝绸和瓷器,以交换白银和印尼香料。有事业心的中国人甚至踏遍了包括菲律宾、婆罗州、苏门答腊、马来亚和泰国在内的整个东南亚,为中国的消费者寻找异国情调的热带产品。事实上,近代早期就是中国商人在整个东南亚地区建立显著势力的时期。
              (2)根据材料二概括中国清朝初期对外贸易的特点。
                  材料三  从2003年起全面部署开展城市商业网点规划,全国38个重点城市已完成编制,279个地级城市中已有261个完成编制,完成率达93.5%.现代物流、连锁经营、电子商务等现代流通方式得到新的发展。
              稳步推进自由贸易区谈判,……已完成谈判和在谈的自贸区12个,涵盖我国外贸总额1/4.……近年来,我国与129个国家和地区、13个国际组织建立了多双边联委会机制180多个。我国已与123个国家签订了双边投资保护协定,对加强多双边经贸合作发挥了重要作用。
                  通过中美战略经济对话、中日经济高层对话,加强了与主要经贸伙伴的协调与沟通。在中俄互办“国家年”期间,成功举办了65项经贸活动。不断丰富上海合作组织经贸合作内容。参与筹备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积极落实8项对非经贸合作举措。建立了“中国--加勒比经贸合作论坛”、“中国--大平洋岛国经济论坛”两个机制,并成功举办部长级论坛及系列多双边活动。
              --摘自《陈德铭在2008年全国商务工作会议上的报告》
              (3)根据材料三概括指出有关现代中国商业贸易活动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分析其原因。
            • 10. 1985年,邓小平指出,“过去我们的观点一直是战争不可避免,而且迫在眉睫”;“这几年我们仔细地观察了形势”,“由此得出结论,在较长时间内不发生大规模的世界战争是有可能的”.这一判断(  )
              A.缘于美苏关系的全面缓和
              B.基于世界格局的重大变化
              C.有利于推进国内经济建设
              D.有助于确立改革开放方针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