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
              从1894年到2010年前后的116年间,世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中日两次“擦肩而过”,在许多方面有着诸多不同。中日两国在这一百多年的历史中,实力经历了两次“换位”。如果以时间来界定这两次“换位”的话,第一次是1894年,日本通过“明治维新”刚摆脱落后挨打的命运,立即走上对外殖民扩张道路,以朝鲜半岛为跳板,侵入中国,挑起甲午战争,在陆海两方面打败外强中千的老大清帝国,并逼迫清廷割地赔款,实现了对中国的超越。第二次则是2010年了。日本国内生产总值2010年被中国超过,失去了连续保持40余年的“世界第二”地位。被中国这个百余年来的“弱邻”超越,日本社会在心理上一时很难接受。但从资源禀赋、经济结构、人口老龄化的社会特点等方面看,日本在可预期的将来难以再现强劲经济增长,即使不出现下一个“失去的二十年”,再次超越中国似也遥不可及。
              --摘自新华网
              (1)根据材料,指出中日两次“换位”的领域及方式。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日两次“换位”的背景。
            • 2. 经济结构的变化反映了我国经济发展的历程。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徐州古丰县,有村曰朱陈。去县百余里,桑麻青氛氲。机梭声札札,牛驴走纭纭。女汲涧中水,男采山上薪。县远官事少,山深人俗淳。有财不行商,有丁不入军。家家守村业,头白不出门。生为村之民,死为村之尘。
              --白居易《朱陈村》
              材料二  清同治十一年(1872年),陈启沅回到缫丝传统悠久的家乡南海简村,创办继昌隆缫丝厂。他从外国购进锅炉一座,……同时,陈启沅在简村和附近的吉水村一带招收男女工(以女工占大多数)数十人,亲自给这些新工人教授“仿西人缫丝之法”,择了个好日子,投茧开工,取名为“继昌隆”,成为近代中国第一个民族资本经营的机器缫丝厂。
              --邢甲志《清末广东南海继昌隆缫丝厂创办人陈启沅》
              材料三

              --彭森主编:《中国经济体制改革年鉴》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指出我国古代经济发展的主要模式、特点及所反映的经济观念。
              (2)据材料二,指出近代中国经济结构有何变化?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变化的历史条件。
              (3)据材料三,指出我国生产资料所有制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这一变化反映了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什么?
            • 3.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在“百家争鸣”的景观中,“儒法之争”引人注目。事实上,“儒法之争”不仅存在于春秋战国时代,也不止于秦汉帝国创立过程之中,其根本原因在于儒法之争的实质关涉到“如何立国”和“如何治国”竹两个重大政治问题……不过,汉帝圃时期儒家在立国问题上政治意识已趋于成熟,儒法之争因此而走向消歇……儒法合流最终成就了泱泱中华帝国文明。  
              一摘自赵明《儒法之争与帝国政治意识的诞生》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先秦儒法在“治国”问题上的具体分歧,分析从儒法之争到儒法合流背后的时代变化。
              材料二 如图所示
              我是这样一遍遍问自己下决心的:我是不是有私心在里头?我是不是为自己利益?我是不是问心无愧?我敢跟你说,我做那件事情(1936年兵谏蒋介石的西安事变)没有私人利益在里头,我牺牲我自己,为什么?
              一一摘自《张学良口述》
              (2)概括材料二中影响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形成的相关因素。
              材料三1 992年1月至2月,年过八旬的邓小平南巡武昌、深圳、珠海、上海等地,并发表著名的南方谈话,在中国经济界。产生了强烈的震动,很多人也都从中嗅出了巨大的机会。这期间大批主流社会精英下海创业,开创了现代企业发展和经济变革的新篇章。
              一一摘自余广珠《邓小平南巡讲话掀起下海潮》
              (3)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下海潮”出现的有利条件。辩证分析“下海潮’’与传统价值观的相互关系。
            • 4. 中国是世界的一个部分,近代中国经济的发展与世界经济息息相关。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主题一:近代世界经济的发展历程
              材料一  到1900年时,欧洲人从阿根廷和澳大利亚进口牛肉和羊毛,从巴西进口咖啡,从智利进口硝酸盐,从阿尔及利亚进口铁矿石,从爪哇进口蔗糖。欧洲资本同样投向了海外,以建设铁路、矿山、电厂和银行。当然,国外市场也为欧洲的制成品提供了市场。--杰克逊•斯皮尔伯格《西方文明史》
              主题二:近代中国的经济发展
              材料二  茶叶在19世纪30年代每年出口5000万磅,1844年增至7000万磅,1851年达9900万磅,几乎增加了一倍。丝的出口,在鸦片战争前一般每年只有几千包,最多不过10010包,1847年增至22000多包。由于丝、茶的大量出口,一些地区的农民纷纷放弃粮食生产转而种桑植茶。
              主题三:改革开放以来的中国经济发展
              材料三  中国进出口总额发展变化图

              (1)根据材料一概括19世纪末世界市场的显著特点。根据材料一,概括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形成的主要方式。
              (2)说明材料二中茶丝出口变化情况反映的实质。(2分)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中国社会经济结构发生的变动。
              (3)联系所学知识,分析材料三中上个世纪九十年代以来促进中国进出口总额增长的因素。
            • 5.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必须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全面深化改革,不断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实现中国梦的必由之路。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社会主义经济体系在中国基本建立的标志是什么?
              (2)在怎样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中,党的八大成功之处在哪里?
              (3)十一届三中全会对于新时期的社会主义建设做出了怎样的伟大决策?
              (4)改革是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必由之路,90年代我国确立的经济体制改革目标是什么?这一目标是在党的哪一次会议上正式提出的?这一目标基本达成的标志是什么?
            • 6. 国家干预与经济增长或衰退的关系是值得认真研究的重大课题。国家政策可以促进或阻碍社会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有时甚至是决定性的作用。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新中国成立后的30年,实行计划经济体制,这是一个历史性的变革。当时运用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对于有效动员和集中国家有限的资源,迅速建立起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初步基础,改变“一穷二白”的面貌,保证国家安全和民族独立,起到了重要的历史作用,这是应当予以充分肯定的。
              --陈先《九十纪行》
                  材料二  到21世纪初,在我国已有95%以上的商品资源实现市场配置,国家定价的商品不足5%,社会主要商品供求平衡和供大于求的达90%。
              --人教版必修二
                  材料三  中国政府干预经济、管理市场自古有之,主要表现在政府对市场的管理及对贸易的参与方面。其中,政府对市场的管理主要包括:建立城镇市集,划分销售地区;规定贸易时间,限制夜市交易,推行抑商政策,加强商人管理;严查商品质量,不许伪劣入市;调控市场物价、严格物价管理;利用税收政策,调节社会经济;统一衡器币制,方便货物交易;制发契券票帖,规范贸易行为;缉盗贼防火灾,保证财货完全;制订交通规则,维持市场秩序。政府对贸易的参与主要表现在官营贸易及官吏经商两方面。通过历史上政府干预经济问题的考察分析可得出结论,政府要“适度”干预经济。
              --丁长清《中国历史上政府干预市场问题的考察》
              请回答:
              (1)材料二与材料一相比,我国推动经济发展的手段有何变化?如果仅依据材料一评价建国后30年的经济体制,会有何缺陷?
              (2)根据上述材料,结合所学中国史知识,从正反两方面论证材料三的结论。(要求:表述成文,逻辑严密,史论结合;280字左右)
            • 7. 历史证明:政府与社会、市场的关系如何,对该国经济现代化的发展有着极为重要的影响。请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明中叶以来三百年间,从其拥有的资金到广泛的影响力,皆为一时之冠,有“无徽不成镇”之谚。然而他们却不能在传统的等级社会之外辟出一块新天地。……腰缠万贯,却没有一份属于商人自己独立的权利。徽商成功的秘密在于,与特权官僚结为一体,其势力渗入地方政权,直至朝廷中枢。……嘉庆后,徽人任职的品级和人数都在降低,复遭太平军打击,一蹶不振。徽商失去政治靠山,败落势在难免。
                                                                             --侯建新《社会转型时期的西欧与中国》
              材料二  1901年清廷颁布上谕,宣称要将“通商惠工”作为基本国策。1905-1910年期间,国内新设厂矿万元以上资本的就有209家,总资本约7525万元,绅商阶层由此壮大。1909年,江苏谘议局长张謇通电全国:“外侮益剧,部臣失策,国势日危,民不聊生,救亡之举,惟在速开国会,组织责任内阁。”
              1911年5月,清廷宣布成立第一届责任内阁,在内阁大臣13人中,满族贵族占了9人,而其中皇族又占5人,被称为“皇族内阁”。……各省咨议局联合会发表《宣告全国书》,痛苦地承认“希望绝矣”。
                                                                                                           --胡成《困窘的年代》
              材料三  在经济发展的早期,政府主导型的发展模式有其优势,特别是在推动基础设施和大规模制造业的发展方面,政府弥补了私人部门弱小的不足。但是,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私人部门逐渐壮大,而基础设施也基本完善,同时,人们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对公共品的需求也日益提高,这时,就要求政府转变职能,从生产领域中逐步退出,而将更多的财政支出用于提供公共品。……在经济发展和市场发育的过程中,必须通过弱化地方政府干预和法制化、民主化进程来保证民众的利益和可持续发展的目标得以实现。
                                                                                                           --陆铭等著《中国的大国经济发展道路》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回答,晚清时期徽商逐渐走向衰落的原因有哪些?
              (2)据材料二指出20世纪初中国社会的新变化及晚清政府的应对情况。
              (3)结合所学知识,用新中国初期的史实证明材料三中“政府主导型的发展模式有其优势”。
              (4)请你据上述材料积极建言:当今中国应如何正确处理政府与社会、市场的关系,努力实现可持续发展?
            • 8. 道路决定命运,发展才能自强。近代以来中国经济发展道路的探索充满艰辛,历程曲折。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南京国民政府时期大事记(节选)
              1928年,国民政府形式上统一全国:赣南、闽西革命根据地建立。
              1929年,世界经济危机爆发。
              l930~1931年,蒋介石对革命根据地发动三次“围剿”。
              1933~1934年,蒋介石派兵对革命根据地发动第四、五次大“围剿”。
              1945,年,陈立走、陈果夫控制的申国蚕丝公司崔上海设立。
              1946年,《中美友好通商航海条约》签订。
              (1)近代以来,中国民族资本主义自产生之日起就在夹缝中艰难求生。根据材料一概括阻碍民族工业发展的内外因素。
                 材料二《中国现代化历程》一书认为:中国自1840年开始的现代化历程经历了三种道路的转化,其中第二条道路是指1949-1978年的“经典社会主义现代化”时期,这一时期的现代化带有苏联的“经典”社会主义现代化模式的色彩。
              (2)从经济角度用史实说明带有苏联特色的“经典”社会主义现代化模式的道路是如何确立的?这条道路所早现的经济发展模式在当时有何显著特点。
              材料三“那一年(1978年),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开始从平均主义向市场经济走出了尝试性的一步……它创造了一段完全不同的历史。21世纪初,中国的转变已经使世界的重心东移。”
              --英国《卫报》
              (3)1978年以后的现代化被称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时期,依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概括这一时期“中国转变”发生的原因及对世界格局的影响。
            • 9. “民以食为天”,饮食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第一需要,它的变化可以折射出社会的变迁。
              材料一 唐代麦的地位逐渐上升。唐中期以后,由于城市人口的增长、饼食的普及,对麦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促进作用。宋代主粮跟唐代大同小异,占城稻的引进,使稻子变得越发重要,最终取得了现代作为中国主要谷物的地位。唐代饮食业的营业时间基本局限在白天,也就是说晚上就是一片“黑灯瞎火”的景象。宋代夜市非常盛行,使人们的休闲饮食娱乐大大丰富起来。此时不但出现了王楼梅花包子、曹婆婆肉饼、郑家油饼、湖上鱼羹等著名风味食品,而且还注重食品的形象和包装。
              --《浅谈古代中国饮食文化发展变迁史》
              (1)根据材料一说明唐宋时期人们饮食的变化并分析产生这些变化的原因。
              材料二 竹枝词三首
              《沪江商业市景词》考非何物共呼名,市上相传豆制成。  色类砂糖甜带苦,西人每食代茶烹。-颐安主人
              《申江纪游》牛酥羊酪作常餐,卷饼包麰日曝干,留行中华佳客到,快呼请上水晶盘。-招隐山人
              《沪江商业市景词》荷兰冰水最清凉,夏日炎炎竞爱尝。   中有柠檬收敛物,涤烦祛秽带琼浆。-颐安主人
              (2)归纳材料二所反映近代中国的社会现象,结合所学说明这种现象产生的影响。
              材料三 15世纪末、16世纪初欧洲的食物原料开始打破了地域性的限制,食物原料在区域间广泛流播和利用,丰富了人们的饮食生活。为了获取充足的生存资料,一方面,通过殖民掠夺,使世界上许多地区的动、植物原料被带回欧洲,最终成为欧洲人的食物原料,如玉米、土豆等。另一方面,欧洲人在抢掠异域食物的同时,还将自己本土的一些动、植物带到殖民地,大量生产,以弥补欧洲食物原料供应的不足,如:变种小麦。在1750年至1850年,小麦逐渐取代了其他谷物的地位,引起了欧洲真正的食物革命,白面包不再是富人的专利和地位的象征,也不再是穷人奢望的食品。所有这一切促使欧洲人对食物原料的开发与利用趋于世界化。--《欧洲饮食文化的新篇章》
              (3)结合所学知识,从欧洲饮食变化的角度,对材料三进行解读。
              要求:提取信息充分总结和归纳准确、完整;解释和分析逻辑清晰。
              苏州“稻香村”大事年表
              时  间事      件
              1895年南京人郭玉生在北京大栅栏西街建立稻香村南货店,苏州稻香村进入北京
              清末民初苏州稻香村为保牌号,在国民政府农商部注册双穗禾字图商标
              民国时期稻香村商品门类齐全,品种繁多,销路之广在苏州城首屈一指
              1926年店铺翻建时,在二楼墙上塑“只此苏城一家,外埠并无分出”
              19世纪30、40年代由于战火波及,艰难生存,最终顺利过渡到新中国
              1956年参加公私合营
              文化大革命期间稻香村更名为红太阳,再次并入苏州糕点厂
              1978年苏州稻香村这个始创于清乾隆年间的老字号终得恢复
              1998年稻香村作为苏州市贸易局试点,改制成股份合作制企业
              2004年在苏州稻香村食品厂的基础上,成立了稻香村食品工业有限公司
              (4)阅读上表,结合所学,划分“稻香村”企业发展的历史阶段。并任选其中一个阶段,分析这一阶段内中国的相关经济状况。
              (要求:材料运用充分,言之成理,符合企业自身发展规律。)
            • 10. 贸易自由化指国家对进出口贸易不加干预,任其自由竞争。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最早提出自由贸易政策的是英国。19世纪20年代,英国同欧洲各主要国家订立了互惠关税协定,降低原料和工业品的进口税率。40年代又取消了几百种商品的进口税,降低了上千种商品的进口税率。1854年英国取消垄断海运的《航海条例》,成了实行自由贸易的国家。通过与各国的多轮谈判,到1875 年,英国已经将制造品的平均进口关税率下调为零,主要欧洲国家的关税都大幅度下调。------韩青、高先民、张凯华《贸易战争》
              英国经济学家指出:“在英国工业部门的代言者看来,自由贸易是一个手段,借此可把英国的主要竞争对手,当然还有那些落后地区和新殖民的国家,纳入一种……依附关系中。”“让英国‘垄断世界制成品贸易’,并‘破坏世界每个地方的竞争产业’”。
              ------梅俊杰《从马克思的论断看自由贸易的历史真相》
              材料二二战后初期,美国提出“贸易自由化”口号,积极倡议建立专门的国际性经济贸易组织。1946年2月,联合国经社理事会开始筹建该组织,次年4月通过了《国际贸易组织宪章》草案。在美国的提议下,包括英法美等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在内的23国在古巴哈瓦那经过多边谈判,于1947年底达成了关税减让协议,签订了《关税及贸易总协定》,并成立相关组织机构。关贸总协定从此成为各国共同遵守的贸易准则。------《国际贸易:关税及贸易总协定的产生》
              (1)材料一和材料二中,英国和美国先后举起了贸易自由化的大旗,联系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
              (2)比较材料一和材料二,指出两个时期的国际贸易体系建立方式的不同。
              (3)依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分析, 英国的自由贸易政策对世界经济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材料三改革开放前,国家实行统制型的封闭式保护贸易的政策。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外贸政策开始发生变化,逐步下放贸易经营权,1992年中共十四大后,外贸政策开始广泛的改革。2001年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建立起比较完善的与世界贸易组织相对应的对外贸易政策法律体系,对外贸易政策转向自由贸易政策。--------《中国对外贸易政策的发展历程》
              (4)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由保护贸易政策转向自由贸易政策的原因。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