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下面是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的一个不完整日录,请模仿第三单元的形式为第二单元设计一个探讨活动课名称,并为这样一个探讨活动课写一个摘要。
              (要求:层次清晰,语言流畅)
              第二单元  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和发展
              第5课  西方人文主义思想的起源
              第6课  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
              第7课  启蒙运动
              第三单元  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
               第8课  古代中国的发明和发现
               第9课  辉煌灿烂的文学
               第10课  充满魅力的书画和戏曲艺术
               探究活动课  中国传统文化的过去、现在与未来;
              --历史小论文
            • 2. 世界近现代史的分期
              材料一:布鲁尼(1369-1444)的《佛罗伦萨史》,不再从上帝创世而是从佛罗伦萨的建城写起;不再记述有关佛罗伦萨建城的神怪传说和奇迹,而是更多地描写佛罗伦萨当时的政治生活。
              --据《西方的历史观念》
              材料二:20世纪60年代以来我国出版的世界通史教材,对世界近现代史的分期先后出现两种主要做法:①近代史开始于1640年,现代史开始于1917年;②近代史开始于1500年前后,现代史开始于1900年前后。
              (1)据材料一,分析布鲁尼的历史撰述反映了当时什么样的思想潮流。
              (2)任选材料二中的一种分期方法,分析其史实依据。
              (3)有学者认为,历史不仅是指过去的事实本身,也是指人们对往事的记录。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 3. 经略大洋的实践
              材料一:历史上中国的战略一直是北向的,即在大陆发展。一方面是经济基础使然--中国是农业高度发达的社会。另一方面是数千年来,中华文明能感受的最大生存压力,是来自北方──匈奴、突厥、蒙古等都兴起于蒙古高原。
              材料二:游牧民族在亚欧大陆建立的无法挑战的霸权,使宋朝有了海上发展的意向和行动。到了明朝,明成祖置开国禁令于不顾,几乎和欧洲人同时开始了海上探险。
              材料三:与欧洲以及阿拉伯世界完全不同,东亚社会的国际关系体制中一个重要因素是“封”,即宗主国给外番赐以封号,这一项政治封号,对周边小国极其重要,得不到宗主国的承认,就不可能成为正统;另一个重要因素则是“贡”,即由小国给宗主国进贡,其中也有贸易的成分。
              材料四:宋朝所面临的地缘形势及游牧力量数百年主宰欧亚大陆已说明,北向战略或单纯成为一个大陆国家已没有希望。南向战略,即面向海洋或可为一个民族重新带来生机。明朝做了尝试,失败了,并不在于战略的错误,而是缺乏支持这一战略所需的现代经济体系,也在于制度──一个庞大的官僚政治体系。--以上均摘自《五百年来谁著史》
              问题:
              (1)根据材料一,列举汉武帝时期为减轻北方压力的具体史实。
              (2)根据材料二,列举与北宋鼎立的两个游牧民族政权;宋朝“海上发展的意向和行动”和明成祖时期的“海上探险”分别指什么事件?
              (1)概括材料三中的“东亚社会的国际关系体制”的特点?
              (4)材料四中的观点认为,明朝经略大洋失败的一个重要原因是缺乏支持这一战略的现代经济体系。反观15-16世纪的西欧出现了一系列有利于“现代经济体系”确立的积极因素,结合所学知识,举例说明。
            • 4. 追求幸福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是古今中外人们追求的目标之一。阅读以下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人物观点
              荀子国危则无乐君,国安则无忧民。乱则国危,治则国安。……故百乐,生于治国者也;忧患者,生于乱国者也。急逐乐而缓治国者,非知乐也。
              彼特拉克我不想变成上帝或居住在永恒之中,或把天国抱在怀抱里。属于人的那种光荣对于我来说就够了。这正是我所祈求的一切,我自己是凡人,我只要求凡人的幸福。
              材料二  如果让我选择,我愿意活在中国的宋朝。
              --(英)汤因比
              我最向往的朝代就是宋朝。
              --余秋雨
              材料三  1932年,纽约州州长富兰克林•罗斯福成为了民主党的总统候选人。下面是罗斯福和一个小女孩的对话。
              罗斯福:你能说出我竞选的口号吗?
              女孩:幸福的日子又来到。
              罗斯福:对,就是这句。
              就任总统后,富兰克林•罗斯福利用广播这种特殊的方式向美国人民倾诉美国面临的困难,以及政府将如何帮助人们。每到此时,都有成千上万的人在家里、在炉火边、在收音机旁,等待聆听总统的声音。人们习惯地将它称为“炉边谈话”。   
              一一《大国崛起》
              (1)材料一中荀子和彼特拉克的幸福观有何不同?分别反映了怎样的社会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汤因比、余秋雨选择和向往宋朝的原因。
              (3)结合所学知识,评价罗斯福的竞选口号“幸福的日子又来到”。
              (4)结合上述材料,说明实现“民生幸福”的条件有哪些。
            • 5.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文艺复兴挣脱了神的统治,确立了人的尊严。但是那时……人们是不敢公开提出反对基督教、否定上帝口号的。所以马克思说人们只能“战战兢兢地请出古代的幽灵”,来为自己壮胆。
              ------摘编自叶廷芳《18世纪欧洲文化思潮中的“中国风”》
              材料二 在欧洲的启蒙时代,中国的科举制度为百科全书学派们普遍叫好,认为铲除了贵族的世袭制,每个人靠自己的本事,“学而优则仕”。
              ------摘编自叶廷芳《18世纪欧洲文化思潮中的“中国风”》
              材料三 明朝后期开始,利玛窦、汤若望等欧洲传教士先后来华,与徐光启等合作开展翻译活动,把欧洲的天文、数学、地理等著作介绍到中国。……据伏尔泰所著《哲学词典》载:1648年,路易十四接见了随耶稣会士赴欧的中国人沈宗福,沈宗福向路易十四献上由在华耶稣会士所译的拉丁文《四库直译》的手稿,后来这就是1687出版的巴黎官刊本《中国哲人孔子,以拉丁文编写的中国人的学说》         -----摘编韩琦《17-18世纪英国皇家学会和在华耶稣会士的交流》
              材料四 工业文化的背景是雄厚的物质力量和以“普济众生”为已任的基督教精神,所以这种文化的特点是阳刚文化,强力文化,它是进取性的,是出击性的。因为是出击性的,所以它要输出他们的文化,首先是他们的宗教文化,即基督教文化。
              -------摘编自叶廷芳《18世纪欧洲文化思潮中的“中国风”》
              请回答:
              (1)说明出现材料一中文艺复兴时期人们“不敢公开提出反对基督教、否定上帝口号”的社会原因。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指出百科全书派的主张体现了什么样的时代精神?说明“中国的科举制度为百科全书学派普遍叫好”的理由。
              (3)根据材料三、四并联系17、18世纪西方与中国的社会状况,以“西学与中学”为主题写一篇短文。要求:①紧扣主题,观点合理;②史实准确,史论结合;③条理清晰,合乎逻辑;④字数在160字左右。
            • 6. 16世纪起,欧洲进入了剧烈的社会转型时期。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十六世纪初至十七世纪中期欧洲大事年表
              时间事件
              1500年葡萄牙宣布巴西为殖民地;达芬奇开始创作《蒙娜丽莎》
              1501~1504年哥伦布第四次远航发现中美
              1510年葡萄牙占领印度西海岸重镇果阿;次年占领马来半岛重镇马六甲
              1513~1514年拉斐尔创作大型油画《西斯廷圣母》
              1517年马丁•路德张贴《九十五条论纲》
              1519~1522年麦哲伦船队完成了环球航行
              1524年西班牙殖民者科尔特斯征服了墨西哥
              1536年加尔文出版《基督教原理》
              1561年英国开创了历史上的“三角贸易”
              1566~1609年历史上第一次资产阶级革命--尼德兰革命,荷兰独立
              1587年金融界公认的第一家近代银行出现在意大利
              1588年英国在大西洋击败西班牙“无敌舰队”
              1600,1602年英国、荷兰分别成立东印度公司
              1601年莎士比亚最负盛名的作品《哈姆雷特》问世
              1607年英国在北美大陆建立了弗吉尼亚殖民地
              1609年世界上第一家证券交易所在荷兰诞生
              1640年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爆发
              1641年荷兰从葡萄牙手中夺取马六甲,将西班牙人逐出台湾
              1648年新教取得与天主教平等地位
              材料二  金融学专家陈志武教授曾提出一个命题:“掠夺对西方的崛起贡献有多大?”他指出,当前中学和大学的历史教育中认为:“西方的兴起靠的是掠夺,然后才有金融的发达,科技进步,才有今天的现代化,即掠夺在先,发展在后。”然而陈志武坚决予以否定并论证两点:一是在16世纪西班牙从美洲掠夺金银之前,西欧商业银行的发达程度已非常高,足以解决跨国贸易支付问题。二是如果西方的兴起或崛起靠的是掠夺,为什么成吉思汗的蒙古掠夺没有留下任何东西?为什么最早征服美洲大陆并从拉美掠夺了大量金银的西班牙从17世纪就开始没落?为什么藏在地下的石油资源没有让当今的中东国家成为世界强国?如果掠夺在先,发展在后的观点成立的话,那显然忽视了欧洲文艺复兴时期在商业、金融、文化、科技及相关制度方面的发展,也没有认识到古希腊罗马留在西方的民主法治思想,这些发展给西欧以超前的制度和崛起的实力。
              --《历史教学》2012.2(1)阅读大事年表可以帮助我们把握历史的脉搏。依据以上大事年表,分析归纳16~17世纪上半期欧洲国家的社会转型在政治、经济、思想、国际关系方面的表现。
              (2)社会转型是各种社会要素相互作用和影响的结果。这一时期欧洲国家经济、思想、政治领域的发展是怎样相互作用和影响的?
              (3)评材料中关于掠夺与西方崛起关系的观点。(要求:围绕材料中的一种种观点展开评论;观点明确,史论结合。)
            • 7. 对以下两幅图片共同点的表述正确的是(  )
              A.都能体现商品经济的发展
              B.都是同一时代的绘画作品
              C.都注重描写人物的精神
              D.都强调线条的作用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