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870年普法战争后,德国从法国夺取了阿尔萨斯和洛林地区。阿尔萨斯是法国最先进的纺织工业基地和发达的工矿业区,特别是洛林的铁矿,日后与鲁尔的煤矿联合起来成为德国最重要的重工业基地,保证了德国钢铁生产国的地位,还直接影响到德国机械技术的确立。同时,德国从法国得到50亿法郎的战争赔款。德国利用这笔巨款用于工业建设和加强军备。
                 材料二 近代早期,德国在教育普及的程度居世界各国之首。1821年设立以技术教育为主的柏林实业学校,各地纷纷设立中等技术教育学校。政府还十分重视职业教育,还规定18岁以下青少年必须进补习学校学习。德国大力发展工科大学,1898年,德国9所工科大学在校生超过万人。在高等教育方面,教学与科研、基础训练与专业训练相结合以及倡导学术自由的原则,已成为高等教育办学的普遍模式。在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大潮中,德国不仅出现了威廉•伦琴、马克斯•普朗克等一批科学巨匠,而且还出现了一系列应用性的新技术成果。苯胺染料、电动机制造等从理论到应用,德国比英、法等国要快3-5年。
              1929年,德国的人均汽车拥有量落后于英法两国。希特勒上台后不久宣布了“国民轿车”的概念:让每人都拥有自己的轿车。在希特勒大力鼓励汽车生产的战略下,大部分汽车企业在纳粹统治经济中追求自主战略,适时调整自己的生产,赢得了战争时期的生存和发展。
                 德国长期以来实行严谨的工业标准和质量认证体系,一是建立完善、统一的行业标准,二是建立公正、客观的质量认证和监督体系。既有效协调了本土企业间的竞争,又确保了“德国制造”的质量,还整体提升了“德国制造”的竞争力。在德国制造业公司的营业额中,27%以上是来源于创新产品。尖端技术产品的营业额中,7%以上用于研发。经过几十年的锤炼,“德国制造”随着西门子、奔驰、宝马、阿迪达斯等品牌成了事誉全球的高品质产品的代名词。
                 材料三 民族精神是在长期的历史进程和积淀中形成的民族意识、民族文化、民族性格、民族性格、民族价值观念和价值追求等共同特质,是民族传统文化中维系、协调、指导、推动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粹思想。
              (1)结合材料一及所学知识,归纳普法战争给法德两国经济发展分别产生怎样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促成德国制造业实现世界领先的因素。 
              (3)综合材料二、三和所学知识,就德国民族精神对国家发展的影响,谈谈你的认识。
            • 2.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全球通史》在谈到英国工业革命时认为院“工业革命不能仅仅归因于一小群发明者的天才,天才无疑起了一定的作用,然而,更重要的是造愿世纪后期起作用的种种有利力量的结合。”
              (1)结合材料一与所学知识,说明材料中的“种种有利力量”主要有哪些?
              材料二:(如图)

              (2)依据材料二中的图一和图二,指出图一和图二中的交通工具的动力机分别是什么?在从图一到图二的发展变化中,与变化密切相关的新能源是什么?
              材料三:一些学者已经为工业化对环境的影响感到不安了。1827年法国数学家富里埃指出二氧化碳的排放会使大气变暖。在他以后,瑞典学者阿伦尼乌斯提出了“温室效应”。
              ---德尼兹•加亚尔《欧洲史》
              (3)根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工业化对历史发展的影响。
            • 3. 科学技术的发展既是政治经济的反映,又对人们的生产生活产生了巨大影响。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英国工业革命被誉为“被解放了的普罗米修斯”,在人类历史上首次创造了一幅烟囱多于教堂尖顶的图景。它在不过三代人的时间里,改变了整个英格兰的面貌:从家庭手工业过渡到大工厂生产,从手工劳动过渡到机器劳动,从乡村社会过渡到都市化社会,从实验社会向科学技术社会过渡。
              --马克垚《世界文明史》
              材料二新技术的应用,特别是在金属、化学、电力领域里,导致新产品的出现。人口增加和生活水准的改善产生了更大的需求,反过来又增加了产量。同时增加产量的要求又迫使人们进行重大改组以使更自由地提供资本、确保更有效率的劳动力。
              --罗伯特。E.勒纳等《西方文明史》
              材料三纵观历史,诸如造船业等技术的进步为消除地区和民族之间的界线提供了方法,促进了文化的传播。今天,几乎是瞬时的电子通信消解了时间和空间。在无线电、电视、传真机和网络计算机的交流中,一个地球村出现了,往昔的社会、经济和政治上的隔离消失了。
              --杰里•本特利等《新全球史(第五版)文明的传承与交流(1750年至今)》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烟囱多于教堂”的理解。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新技术应用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两个层面的具体影响。
              (3)材料三中“瞬时的电子通信消解了时间和空间”说明了什么?“经济上的隔离消失”反映了怎样的发展趋势?
              (4)据以上材料,从生产力发展的角度概括不同发展阶段的特点对于科技的利用我们应持怎样的态度?
            • 4. 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他们认为在1500年前后的经济、科学技术、航海、贸易以及探索开拓方面,亚洲与中东国家都是全世界的引领者,而那时欧洲刚走出中世纪进入文艺复兴时期。
              --杰克•戈德斯通《为什么是欧洲?--世界史视角下的西方崛起》
              材料二   世界制造业产量份额,1750-1900年
              175018001830186018801900
              欧洲23.128.034.153.662.063.0
              中国32.833.329.819.712.56.2
              --费尔南德兹-阿迈斯托《世界:一部历史》
              材料三   在20世纪的20年代和30年代,欧洲和美国遭受的经济灾难似乎表明西方已经是千疮百孔。……那是一个寻找西方文明缺陷的时代。
              --费尔南德兹-阿迈斯托《世界:一部历史》
              (1)根据材料一,写出1500年前后引领世界的地区,并以中国宋代经济和科技为例,各列举1项引领世界的成就。
              (2)根据材料二,指出1750-1900年欧洲和中国的世界制造业产量份额的发展趋势。
              (3)根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说明20世纪的20年代和30年代是“西方文明缺陷的时代”。
            • 5. 19世纪末以来,美国一直引领世界经济发展潮流。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美国在第二次产业革命中,创造发明层出不穷,新兴工业部门得到了充分发展,传统工业部门通过改造和革新提高了劳动生产率,全国铁路网迅速形成,促进了美国经济的发展和工业化的迅速完成,使美国成为世界工业强国。
              --许国林《略论美国第二次工业革命》
              材料二 美国在二十世纪九十年代经历了一次长达111个月的超长经济增长,这次始于1991年3月结束于2000年5月的增长被称为新经济。这轮增长除了具有“一高两低”,即高经济增长率、低失业率、低通胀率的特征外,还有另一个显著特征是信息产业正在逐步变成美国的主导产业并促成了美国“新经济”现象的出现。
              --罗爱湘《美国“新经济”中的产业结构分析》
              材料三 美国等西方发达国家极力推行贸易自由化,打破贸易壁垒,开辟国际贸易市场,发动了一场被经济学家称之为“取消全球经济管制的运动”,实际上是向全世界推销美国的“自由市场经济模式”。现在世界上存在着“市场经济化”、“全球化”和“信息网络化”三大潮流。美国是这些潮流的倡导者。
              --马少茹《全球化进程与中国社会发展》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指出第二次产业革命中美国成为工业强国的具体原因。
              (2)据材料二,概括美国“新经济”具体表现。
              (3)概括材料三的核心观点。结合所学,你认为支撑该观点的依据有哪些?
              (4)综合上述材料,你认为美国经济发展对中国有何启示。
            • 6. 有学者认为,“英国工业革命是一场持续了150年,并至少准备了另外150年的革命。”请用具体史实加以说明。
            • 7. 诺贝尔奖自1901年首届颁发,已历经百年。探究其历史,有利于我们 从一个独特的视角认识20世纪人类社会发展进程。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主题一:诺贝尔自然类奖(包括物理、化学、生理学--医学奖)

              表诺贝尔自然科学类奖获奖人数统计表
              年份颁奖总数主要国家
              1901-192061198102
              1921-1940701715511
              1941-196088615042
              1961-1980125821665
              1981-2000127147472
              --数据来源《诺贝尔奖百年大典》等
              (1)分别说出图1、图2两名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的获奖理由。结合所学知 识,分析说明表3所反映的20世纪世界科技发展趋势。
              主题二:诺贝尔经济学奖
              根据美国最近几年的经验--成长缓慢、生产力降低--使人怀疑如果我们继续授予 政府前所未有的权力……迟早一个更大的政府会毁灭我们因市场自由而取得的繁荣,以及 独立宣言中信誓旦旦的人类自由。
              正如没有一个社会能够完全以命令原则来经营,一个社会也不可能完全靠自愿的协同 合作来推动。……相反地,以自愿交易为主的经济制度,却有足够的潜力同时促进繁荣与 人类自由。
              --(美)米尔顿。弗里德曼(1976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
              (2)据材料概括米尔顿。弗里德曼的核心观点,并结合当时的经济背景,说 明诺贝尔奖评委会为什么在1976年授予弗里德曼经济学奖。
              主题三:诺贝尔和平奖

              2012年诺贝尔和平奖的结果于10月12日正式揭晓。欧盟因“60多年来为欧洲和平、和谐、民主和人权等方面的进步做出的贡献”摘获这一奖项。欧盟议会负责人在第一时间 对获奖表示“感动和荣幸”。
              获奖也引发了一定的争议。包括英国首相卡梅伦在内的6位欧盟成员国领导人拒绝出 席颁奖仪式。深受欧债危机影响的希腊、西班牙等国一些民众甚至感到愤怒,认定这分明 是对自己国家和欧盟现状的讽刺。
              --据新华国际时评等
              (3)欧盟有资格获得诺贝尔和平奖吗?结合历史与现实,简要论证自己的观点。(要求:观点明确,论据充分,论证简洁清晰)
            • 8. 19世纪上半叶,德意志的工业化水平落后于英国和法国,分散独立的德意志邦国及其各自为政的关税壁垒和通行费对商品流通构成巨大的障碍。到19世纪下半叶,德国工业进入一个迅速发展的阶段。20世纪初,德国的工业产值已经占世界的16%,仅次于美国,跃居世界第二。
              有人认为,德国崛起的关键,在于德国人抓住了当时的各种机遇。结合所学,用史实来支持这一观点。
            • 9. 权力转变 
              “近500年来发生过三次结构性的权力转变,……第一次是西方世界(欧洲)的崛起,此转变始于15世纪,在19世纪急剧加速;第二次转变发生在19世纪末美国的崛起……上个世纪的全球经济、科技、文化和理念,大半时间由美国主导;我们目前正在经历的则是现代史上的第三次权力转变,或可称为群雄竞起的时代。”
              问题:简要分析造成500年来三次权力转变的因素。
            • 10. 材料四  第二次工业革命使人类进入“电气时代”。……而此时的英国虽有不少发明,但依然固守蒸汽时代的旧技术,轻视电力技术应用,如电灯发明后,电灯的推广遭到煤气照明公司的反对,使新兴工业部门发展缓慢。
              --《世界近代史》
                     材料五  20世纪90年代以来,美国经济持续高速增长:经济每年增幅度达4%,失业率从6%降到4%,通胀率不断下降,如1999年的通胀率只有1.9%,为34年来最低,这种经济现象被称为“新经济”。
              (5)根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英国在两次工业革命中对科学技术的态度发生了怎样的变化?根据材料五概括“新经济”有哪些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美国出现“新经济”的主要原因?
              (6)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你认为中国在崛起过程中应如何加强科技建设?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