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阅读材料

              --据约翰•赫斯特《极简欧洲史》改编
              请你以材料图示为标准,运用所学世界近现代史知识,编写一份类似的示意图,并对你的示意图命名。
            • 2.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20世纪90年代,世界经济结构正朝着从物质型向信息型、从本土化向全球化的方向发展,社会生产活动和人们的日常生活对信息服务提出了日益多样化的需求。1993年美国克林顿政府正式提出跨世纪的“国家信息基础设施”工程计划(俗称“信息高速公路”战略),计划投资4000亿美元,用20年时间,逐步将电信光缆铺设到所有家庭用户,大力发展信息服务业……1994年,又提出建设全球信息基础设施的倡议,旨在通过卫星通讯和电信光缆连通全球信息网络,形成信息共享的竞争机制,全面推动世界经济的持续发展。克林顿政府提出的一系列措施,使美国经济持续增长,各项经济指标表现良好,造就了信息经济的辉煌,把原先咄咄逼人的日本、欧洲抛到后头。
              众所周知,美国是当今世界信息技术最大的生产者和消费者。苹果、Google、IBM、英特尔、微软、亚马逊等著名的美国企业,拥有物联网、云计算等高端技术专利,主导着当今计算机、通讯和网络领域的发展潮流,对全球信息化发展举足轻重。
              --改编自《美国“信息高速公路”战略20年评述》2013年9月16-18日中国经济网
              材料二  1995年5月6日,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关于加速科学技术进步的决定》,提出将重点依靠科技和教育来推动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科教兴国”遂成为中国发展的重大战略。20年的发展成果辉煌,包括专利申请量2011年首次超过美国,一大批代表世界先进水平的科技成果有力支撑着经济发展。但是不能忽略这样的事实:在中国,半导体专利外国企业占85%,电子元器件、专用设备、仪器和器材专利外国企业占70%,无线电传输外国企业占93%,移动通信和传输设备外国企业占90%.如果某些外国设备留有“后门”,被外国企业或政府操纵,后果将不堪设想,许多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领域将受到严重威胁。面对新一轮科技变革可能带来的巨大机遇,新一代领导集体提出必须坚定不移贯彻科教兴国战略和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坚定不移走科技强国之路。
              --摘自2015年5月6日新华网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美国“信息高速公路”战略、中国“科教兴国”战略提出的共同历史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美国“信息高速公路”战略实施的影响及对我国抓住新一轮科技变革带来的机遇的启示。
            • 3.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美国第三产业占GDP的比重表
              时间
              行业
              1950年1960年1970年1980年1990年2000年
              交通通讯7.236.436.186.155.616.03
              批发零售17.516.716.6115.8215.2315.88
              金融保险2.733.714.044.655.948.31
              房 地 产7.829.629.6310.2411.4711.31
              社会服务8.219.7811.6313.5518.4621.92
              政府服务11.3513.0815.9514.9714.4311.0
              --魏作磊《美国第三产业内部结构的演变规律》
              从表格中提取两项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说明。
            • 4. 教育关乎个人的幸福、国家的繁荣、世界的未来。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由于古希腊的教育家们在从事教育的时候,没有历史负担。既没有既成的、公认的文化传统可资遵循,也没有权威的古圣先贤规范他的思路……古希腊先哲的著作都是私人著述、一家之言,对后人只有启示、教益,而没有约束力。
              --据张瑞璠 王承绪《中外教育比较史纲》
                 材料二 16至18世纪前期,在欧洲,教育的控制权主要掌握在耶稣会和其他宗教团体的手中。18世纪后期,欧洲学者兴起一股民族主义教育热潮。他们表达了大致相同的教育思想:学校必须由民族国家办理,对所有公民实行一定程度的免费教育,努力按照国家的要求和标准去塑造国民。
              --据王春梅《西方民族主义教育思想研究:流变及省察》
                  材料三 二战后西方教育思想沿着两条不同的轨迹发展:一是为了积极应对时代发展和国家间的竞争,走上了以教育危机和教育改革为核心的民族主义教育思想的道路。二是鉴于旷日持久的世界大战所造成的恶果,走上了超越民族主义的国际主义教育思想的道路,
              --据王春梅《西方民族主义教育思想研究:流变及省察》
              (1)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分析古希腊教育思想产生的政治、经济背景。
              (2)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简述18世纪后期欧洲民族主义教育思潮兴起的原因。
              (3)据材料三,指出二战后西方教育思想的两条道路。分析第一条道路形成的时代背景。
              (4)结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今天中国教育发展的认识。
            • 5. 有学者在研究中产阶级时提出了以下论点。
              论点一:在中国古代的农民和皇权官宦之间,长期存在一个起缓冲作用的乡村士绅阶层(准中产阶级)。
              论点二:现代意义上的中国中产阶级产生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其成员主要有:近代工业中的管理者和文职雇员……政府官员……文学教授、律师、作家和艺术家等自由职业者。
              论点三:二战后,专业技术人员、经理阶层、学校教师、办公室工作人员等“新中产阶级”在西方日益增多,逐渐取代小企业主、小农场主等“老式中产阶级”而居主导地位,这与制造业转向服务业经济,科学的日益科层化……密切相关。
              请回答:
              (1)指出中国古代“乡村土绅阶层”长期存在的经济、政治背景。
              (2)结合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中国相关史实,分析中产阶级对近代化的积极影响。
              (3)有学者认为,20世纪五六十年代中国己不存在中产阶级。你是否同意此观点并说明理由。
              (4)根据论点三,指出西方新、旧中产阶级的划分标准有何不同?并分析二战后新中产阶级“居主导地位”的原因。
            • 6. 阅读下列材料,然后回答问题。
              材料一  1781年经13州批准的《邦联和永久联合条例》生效,标志着美国成为一个邦联制国家。它规定:“各州均保留其主权、自由与独立”但实践证明了它的不可行性,美国迫切需要新的政治制度挽救国家。1787年的费城制宪会议完成了这一历史使命。它创造了一种新的政治制度模式,即联邦制。明确提出了新的中央政府即联邦政府与州政府行使权力所遵循的四条基本原则:分权原则;共有权原则;权力禁区原则;宪法至上原则。1788年,新宪法经各州批准生效。至此,联邦制在美国正式确立。这一制度被人们认为是“自由和绝对统治之间最成功的调和”
              --摘编自张定河《美国联邦制的基本原则及其历史演变》
              材料二  联邦制形成后,联邦政府与州政府的权力关系是伴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变化着的。
              时间发展阶段主要特点
              1787年至20世纪30年代“二元联邦主义”
              (双重联邦制)
              第一阶段(1789年至1865年内战结束前):联邦政府和州政府之间相互竞争与相互妥协,州政府为主要一方,各州享有广泛的权力,更多地强调州权对联邦权力的制约,联邦政府扮演着各州“仆人”的角色。
              第二阶段(1865年至1929年):联邦与州的矛盾时缓时急,大趋向是联邦权力逐渐扩大,州的权力相对缩小。二者仍主要在各自的权限范围内活动,基本构架没有根本性的改变。
              20世纪30年代至20世纪70年代“合作联邦主义”
              (合作联邦制)
              各级政府间的相互连接和相互合作加大,权力特别是政策制定权向联邦政府集中。
              20世纪70年代初至今“新联邦主义”
              (中央集权联邦制)
              寻求改变美国联邦政府权力日益集中的趋势,力图恢复联邦与州之间权力关系的平衡,使州政府和地方政府重新获得权力的联邦政治模式
              --摘编自《美国联邦制的形成和发展》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结合有关史实说明美国1787年宪法确立的联邦制具有哪些基本特征?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9世纪末到20世纪中期联邦政府与州政府的权力关系变化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3)综合上述材料概括美国政府与州权力关系演变的趋势及作用。
            • 7.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电子计算机进一步部分代替了人类的脑力劳动,是人脑、神经系统的生长和补充……1977─1980年间,美国雇佣的科学家、工程师和技术人员增加了20%.目前日本的工业企业中具有大学学历的职工占33.6%,高中学历的占57.3%,在一些大企业中技术人员占全体职工人数的20%─30%.……目前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第三产业一般占国民经济总产值的50%─70%。
              材料二  这次卫星发射成功,是我国发展空间技术的一个良好开端,是毛主席无产阶级革命路线的伟大胜利,是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的又一丰硕成果……中国人民这一伟大胜利,给正在进行武装斗争的亚、非、拉各国人民和全世界革命人民以巨大鼓舞,给反革命的美帝国主义和社会帝国主义以沉重打击,粉碎了他们垄断空间技术的美梦。
              --据新华社电
              材料三  神舟六号尚在太空遨游,很多搭车企业就已经开始计算收益。航天领域每投入1元钱,将会产生7-12元的回报。航天,将为国民经济发展带来多大动力……中国将继续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把经济社会发展转入到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轨道上。崇尚科学、爱护和平的中国,一定会和平利用太空资源、让太空真正为人类造福。--据新华社电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第三次科技革命推动了哪些方面的变化?
              (2)材料二和材料三在阐述不同时期中国空间技术发展意义时,侧重点有何不同?结合历史背景分析差异的原因。
            • 8. 社会转型是近代以来一些国家发展面临的问题。能否顺应社会转型的潮流,抓住机遇,事关国运兴衰。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西欧近代社会转型的真正启动也不是在原初工业文明发展较早,社会变革程度一度领先的地中海沿岸国家,而是从当时并不起眼,偏居欧洲大陆西北边的岛国--英国首先开始的,……并引发了世界现代化潮流。
              --《近代中国的社会转型》
                  材料二:学者认为中国近代社会转型的进程从19世纪五、六十年代到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主要经历了被动开放、经济起步、政体变革、思想解放四个时期。这是一种社会质变,即社会生活各个领域、各个层面发生了整体性的变革。
              --陈国庆《中国近代社会转型研究》绪论
                  材料三:当前,全人类正共同面临着一场新的文明转型,如果没有新技术的革命性突破,如果没有新的全球资源配置体系的革新,人与自然和人与人的矛盾将会迅速激化,人类就有可能越不过这次文明转型的门槛。
              --潘岳《可持续发展与文明转型》
              (1)简析英国率先启动近代社会转型的经济条件。
              (2)概述19世纪五、六十年代到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近代社会转型的表现。
              (3)20世纪50年代初至70年代初,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出现“黄金时代”,而中国却与世界现代化发展大潮失之交臂,中外差距加大,请分析原因。
              (4)进入20世纪末21世纪初,人类文明在政治、经济方面出现了什么趋势?结合材料三谈谈今天我们该如何应对“新的文明转型”?
            • 9. 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英法美能够率先开始工业化,主要原因是从它们的传统社会内部自发地产生了推动工业化的因素,其特征是通过自由市场的杠杆作用,推动了工业化,形成了内生型的自由主义工业化模式。……现代私有制与充分自由化的市场为经济增长开辟了广阔天地,但是现代经济生活的自由放任带来日益严重的社会失控,这样市场上显示的生产过剩危机与发展中贫富差距增大,便形成了资本主义发展模式的基本结构性矛盾。这一矛盾导致本世纪初巨大的摆动即资本主义大危机,给所有国家都带来了强烈的影响……推动了对“古典“发展模式的修正。
              --罗荣渠著《现代化新论》
              材料二:苏联工业化创造了一种不同于资本主义工业化的模式,这种模式的特点是:通过国家职能部门制定计划,以增强国防实力为目标,优先发展重工业,建立以国营企业和集体化农业为主导的国民经济,用高于资本主义的发展速度赶超西方发达国家。这种类型的工业化伴随着高度的独立自主,带有强制性,并能充分动员群众。这是一种在内部自发经济动力不足的条件下以非常手段进行的赶超型工业化道路。在工业化初期阶段上,其资金积累的唯一来源是农业,以牺牲农业的利益来达到优先发展重工业的粗放型经济的发展。这样做必须借助于强化中央政权对市场和贸易的统制,并在一段时间内以强制性的方式割断与世界经济体系的联系,行政部门对经济的控制越强,经济本身增长的能力便相应地越弱,从而导致增长的速度最终缓慢下来。苏联创造的工业化模式在二战以后为众多社会主义国家所仿效,这是因为计划指令性的经济发展道路确实具备资本主义自由主义工业化所不具备的优势。它无论在所有制形式上,还是在经济组织和刺激机制上,都表现出较高的效率。
              --钱乘旦等著《世界现代化进程》
              1)依据材料一,指出英法美“古典“发展模式的特点?西方国家修正“古典“发展模式开始的标志和方式是什么?二战后西方国家进一步修正“古典“发展模式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2)依据材料二,分析苏联模式在二战后为众多社会主义国家所仿效的原因是什么?苏联模式又有何弊端?(4分)20世纪90年代初,中国修正这一模式的主要表现有哪些?
              (3)结合以上材料,概述20世纪50年代以来,苏联和美国如何修正自身发展模式?西方国家与中国对各自经济发展模式成功修正的手段有何共同之处?
            • 10. 科学技术促进了人类社会发展,改变着整个世界。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科技与生活
              二次科技革命的成果在泰坦尼克号身上得到了充分的展示。比如航行过程中不断传输的电报,是利用电流交替地通电和切断产生不同的信号,从而达到传递信息目的新工具;再比如船上的电话、电灯、无线电通讯,都让航海业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船和船,船和陆地之间不再遥远。泰坦尼克号在撞上冰山后,就曾利用无线电讯息向周围船只求救。
              ----《纪念泰坦尼克号遇难100周年》材料二 科技与扩张
              “新帝国主义”一词是颇有道理的,因为这种19世纪后期的欧洲扩张就它对殖民地和附属地的影响而言,完全是前所未有的,虽然罗马通过掠夺、通过收集主要以粮食为形式的贡物,简单、直接地剥削其殖民地,但是,它的剥削并不特别地影响殖民地的经济生活和结构。殖民地继续以与过去相同的方式生产几乎同样的粮食和手工艺品。将这种帝国主义与后来侵扰并改造整块整块大陆的那神帝国主义相比,就像将一把铲子与一台蒸汽挖掘机相比。
              -----斯塔夫理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三 科技与全球化
              技术是经济全球化的基础,凭借全球性技术而形成的经济、军事力量,无疑会为掌握这些力量的国家带来巨大的利益。准确地说,全球化将处在掌握全球性技术力量的国家指导之下。
              -----赵英《技术演进与全球化》(1)写出材料一中在“泰坦尼克”上所体现的科技成果,并简述其对人类社会生活带来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归纳两种“帝国主义”的区别,结合所学知识谈谈“改造整块整块大陆”这一论断在中国近代史上的体现。
              (3)材料三中反映推动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因素是什么?结合材料一、二、三,谈谈科技对社会发展的认识。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