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互通有无是人类文明发展的动力之一,阅读下列材料后回答。
                  材料一  由于新航路的开辟,东西两半球的不同文化圈的大汇合,加速了认为从传统农耕文明向现代工业文明的转变过程……没有美洲贡献的大量金银与物质财富,没有北美的自由移民垦殖区,西方资本主义的发展将会缓慢得多,英国也不可能成为发动工业革命的国家,同时在旧大陆也很难出现像美利坚合众国那样的自由资本主义试验场地。同样,没有把世界连成整体的地理大革命。(据黄邦和主编《通向现代世界影响》)
              (1)材料一中有关新航路开辟的结论体现了研究者怎样的历史观?
                  材料二“天朝物产丰盈,无所不有,原不藉(借助)外夷货物以通有无。特因天朝所产茶叶、瓷器、丝斤为西洋各国及尔国必需之物,是以加恩体恤,在澳门开设洋行,俾得日用有资,并沾余润。”(据1793年乾隆帝致英国国王书)
              (2)根据材料二,乾隆皇帝在对外贸易问题上持什么看法?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一时期清政府的外贸政策及其严重后果。
                  材料三 溯自各国通商以来,进口洋货日增月盛……出口土货,年减一半,往往不能相敌。推原其故,由于各国制造均用机器,较中国土货成于人工者,省费倍蓰。售价既廉,行销愈广,自非逐渐设法仿造,自为运销,不足以分其利权。……臣拟遴派绅商,在上海购买机器,设局仿造布匹,冀稍分洋商之利。(据1882年李鸿章《试办织布局折》)
              (3)根据材料三,19世纪中后期中国对外贸易面临着什么问题?对此李鸿章提出了怎样的解决之道?
                  材料四  互通有无,吸取一切先进经验,是人类文明发展的非常重要的动力之一。尽管这个过程里掺杂着罪恶,但是与文明进步的成果相比,那即是无法避免的代价,同时也是相对微小得多的。(据朱汉国主编《历史学习精要》)
              (4)运用上述材料,结合所学知识,论证材料四的基本观点。(要求观点准确;逻辑严密;表述清楚,100字左右)
            • 2. 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写道:“公元1500年之后的时代是具有重大意义的时代,因为它标志着地区自治和全球统一之间冲突的开端。”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全球通史》作者所指的“地区自治”到“全球统一”的含义是什么?引发这一冲突的标志性事件又是什么?
              (2)从1500年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主导全球统一的核心是欧洲,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则在促进全球统一上独领风骚。请用史实说明二战后美国在主导全球统一中发挥的作用。
              (3)20世纪上半期,地区自治和全球统一的冲突激烈,以至有学者指出:在20世纪50年代兴起的经济全球化实际上只有“半球化”。导致经济“半球化”的主要原因是什么?20世纪末,经济“半球化”局面是如何结束的?
            • 3. 权力转变 
              “近500年来发生过三次结构性的权力转变,……第一次是西方世界(欧洲)的崛起,此转变始于15世纪,在19世纪急剧加速;第二次转变发生在19世纪末美国的崛起……上个世纪的全球经济、科技、文化和理念,大半时间由美国主导;我们目前正在经历的则是现代史上的第三次权力转变,或可称为群雄竞起的时代。”
              问题:简要分析造成500年来三次权力转变的因素。
            • 4. 近代以来,经济全球化成为世界发展的一种历史潮流和趋势。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如果可以把1492年看作全球化的开始,那么首先是葡萄牙和西班牙人开创了现代全球化;然后是大英帝国、法国等欧洲国家开始大规模向全球殖民……
              --海军《火预言:2049年的世界》
              材料二:在这世界里,前所未有地挤满了人--人们在巨大城市的人行道上互相推挤……在这世界里,充满了流线型汽车、有机电车和飞机;这世界受到了来自传声筒的唱声的干扰,遭到了新闻标题以及电影中的不断变化的镜头的攻击。这世界是工业文明统治的一部分,它不但为西欧诸民族所分享,也为俄国人、美国人和日本人所分享,甚至还在某种程度上为中国人和印度人所分享。
              --《全球通史》
              材料三:20世纪90年代以来,经济全球化迅速发展。针对经济全球化问题,美国前总统克林顿曾说:“如果由于害怕全球化的破坏而希望挡回全球化的力量,我认为是不可取的。”古巴前领导人菲德尔•卡斯特罗则认为“由于不公正的国际经济秩序,经济全球化并没有使广大的发展中国家从中受益,反而造成……富国愈富,穷国愈穷”。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为什么“首先是葡萄牙和西班牙人开创了现代全球化”?指出1640~1870年间英国大规模向全球殖民的政治、经济条件。
              (2)依据材料二,概括归纳工业文明给人类社会带来了哪些变化?
              (3)利用材料三中克林顿和卡斯特罗的观点,以“正确看待世界经济全球化”为主题写一段短文。(要求:①紧扣主题,观点合理;②条理清晰,合乎逻辑;③字数在100字左右)
            • 5. 领土的测绘、领海的划分事关国家利益。阅读以下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从17世纪及18世纪中叶,西方国家掀起划定边界、并向近代化国家迈进的热潮。地图则作为一种证明国家领土范围的工具开始备受重视,这一时期的英、法、俄、西班牙等国都在最高统治者的支持下绘制了自己的地图。……远在东方的清王朝在统一全国的过程中,已运用西方耶稣会士传入的近代制图学新方法绘制帝国地图,乃已告竣,并把测绘地图与版图的确定紧密联系在一起。
              --牛汝辰《地图测绘与中国疆域变迁》
                  材料二  利玛窦将经纬度制图法传人中国以后,未立即改变传统的画方之法绘制地图。康熙帝发现原有的地图时常出现模糊不清、测绘有误的情况,感到“疆域错纷”的问题需要解决,决定进行全国范围的实地测量,以绘制新的全国地图。这次使用西方经纬度制图法,参加人员中有杜德美等11名传教士,1717年(康熙五十六年),完成了全国性测绘,当时西藏处于战乱之中,只测量了从拉萨到恒河发源处一段距离。最后由杜德美等主持在1718年绘制成了《皇舆全览图》.康熙六十年本对西藏及蒙古极西地方绘制较详。
              ----李喜所《五千年中外文化交流史》
                  材料三  1930 年海牙会议,英美等海洋强国坚持3海里的原则,以便于他们的军舰和商船在海上自由游弋;大多数国家主张有较宽的领海。1960 年第二届联合国海洋法会议,大多数发展中国家采取长海里的领海宽度,保护近海资源、本国安全。苏联因为冷战的目的希望与发展中国家采取共同立场,建议各国有权建立 12海里的领海。美英等国认为,领海宽度的扩大将破坏海洋自由原则。1973年联合国第三次海洋会议召开,经过发展中国家的争取,美英等海洋大国不得不接受12海里的领海宽度。
              ----刘中民《领海制度形成与发展的国际关系分析》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7世纪及18世纪中叶西方国家掀起测绘地图热潮的时代背景。
              (2)根据材料一、二结合所学知识,概述康熙时期我国地图测绘技术、成果的新发展,并从政治、文化角度分析全国性地图测绘得以完成的原因。
              (3)根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从国际政治角度看,美英等海洋强国在领海宽度问题上长期坚持已见的目的是什么?发展中国家在领海宽度问题上取得胜利的原因有哪些?
            • 6. 新航路开辟和殖民扩张活动产生的影响是(  )
              A.人类从各民族分散孤立的发展开始走向整体发展
              B.有利于亚洲资本的原始积累
              C.使白银大量流入欧洲,刺激了欧洲经济的发展
              D.促进了非洲经济空前发展
            • 7. 某中学历史兴趣小组在进行研究性学习时,搜集到如图四幅图片。据此判断,他们研究的主题最有可能是(  )
              A.西方文明的兴起
              B.工业文明的扩展
              C.世界市场的出现
              D.逐步缩小的世界
            • 8. 随着现代化在世界范围的扩展和深入,许多原来局部的地区性问题,现在都变得普遍化、全球化了。阅读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从1500至1763年的近代初期,是前几个时代中的地区孤立主义与19世纪的欧洲世界霸权之间的一个中间阶段。在经济上,这一时期中,欧洲人将他们的贸易活动实际上扩展到世界各地,不过,他们还不能开发那些巨大的本陆块的内地。虽然洲际贸易达到了前所未有的规模,但贸易量仍远远低于以后世纪中所达到的数量。
              --(美)斯塔夫理阿诺斯《全球通史》【材料二】一位英国人在1906年8月的一封信中说道:我以为东方必将发生一场变革。日本的胜利似乎已对整个东方产生了显著的影响,……此外,俄国革命也在这里产生了极为惊人的影响。俄国的事态已引起人们极大的关注,人们似乎已开始被一种新的精神支配:他们厌恶统治者,并以俄国为例,开始认为有可能建立另一种更好的政府形式。
              --(美)斯塔夫理阿诺斯《全球通史》【材料三】(20世纪以来)这些事件以不同方式阻扼并打乱了经济全球化的正常进程和秩序,破坏了各国、各地区的经济交往。但是经济全球化进程并未因此而停止,恰恰相反,正是这些事件的发生使人们认识到战争(不论热战还是冷战)和对峙只能损害全人类的经济发展,损害人类社会的进步。……因此,这一阶段既是经济全球化受阻的时期,同时也是经济全球化向纵深发展的孕育时期。
              --关立新《经济全球化历史进程、现实特征及研究基础》(1)依据材料一指出所述“近代初期”起止的标志性事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一时期“欧洲的世界霸权……远远低于以后世纪”的原因。
              (2)材料二中的“新的精神”和“更好的政府形式”分别指的是什么?结合所学谈谈欧洲扩张与“俄国的事态”的关系。
              (3)结合所学知识指出20世纪以来阻碍经济全球化进程和秩序的因素。具体分析这些因素如何孕育着经济全球化向纵深发展。
            • 9. 随着现代化在世界范围的扩展和深人,许多原来局部的地区性问题,现在都变得普遍化、全球化了。阅读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  从1500至1763年的近代初期,是前几个时代中的地区孤立主义与19世纪的欧洲世界霸权之间的一个中间阶段。在经济上,这一时期中,欧洲人将他们的贸易活动实际上扩展到世界各地,不过,他们还不能开发那些巨大的本陆块的内地。虽然洲际贸易达到了前所未有的规模,但贸易量仍远远低于以后世纪中所达到的数量。
              --(美)斯塔夫理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二  一位英国人在1906年8月的一封信中说道:我以为东方必将发生一场变革。日本的胜利似乎已对整个东方产生了显著的影响,……此外,俄国革命也在这里产生了极为惊人的影响。俄国的事态已引起人们极大的关注,人们似乎已开始被一种新的精神支配:他们厌恶统治者,并以俄国为例,开始认为有可能建立另一种更好的政府形式。
              --(美)斯塔夫理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三  (20世纪以来)这些事件以不同方式阻扼并打乱了经济全球化的正常进程和秩序,破坏了各国、各地区的经济交往。但是经济全球化进程并未因此而停止,恰恰相反,正是这些事件的发生使人们认识到战争(不论热战还是冷战)和对峙只能损害全人类的经济发展,损害人类社会的进步。……因此,这一阶段既是经济全球化受阻的时期,同时也是经济全球化向纵深发展的孕育时期。
              --关立新《经济全球化历史进程、现实特征及研究基础》
              (1)依据材料一指出所述“近代初期”起、止的标志性事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一时期“欧洲的世界霸权……远远低于以后世纪”的原因。
              (2)材料二中的“新的精神”和“更好的政府形式”分别指的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俄国的事态”形成的主要原因。
              (3)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20世纪以来阻碍经济全球化进程和秩序的因素。具体分析这些因素又是如何孕育着经济全球化向纵深发展。
            • 10.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当时,欧洲前往东方的通路为控制整个北非和中东的穆斯林势力所封锁,对欧洲人来说,地中海是一所牢狱,而不是一条大道……意大利商人继续在地中海东部诸国的各个港口与阿拉伯商人相会,收取欧洲公众所需要的种种商品……在中世纪后期出现许许多多为突破或绕过将欧洲人限制在地中海地区的穆斯林屏障而制订的计划。那时的欧洲正如一位作家所描绘的那样,象一个靠他人“通过墙上的裂缝喂养的巨人”。但是,这位巨人的力量和知识正在增长,牢狱的围墙已不能长久地禁锢住他。--摘自[美]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二:行商总称公行,作为一个团体说来,是1720 年成立的,从那时起,除了1725年前的一个短时期外,行商都是中国对外贸易的垄断者……行商是中国政府承认的唯一机构,从中国散商贩买的货物只有经过行商才能运出中国,由行商抽一笔手续费,并以行商名义报关……他们享有统治州港对外贸易的独占权。--姚贤镐:《中国近代对外贸易史资料》
              材料三:中国的现代化是被延误了的现代化。为什么一个前现代世界长期发展领先地位的悠久文明,在向现代化世界转变的过程中如此步履艰难,险阻迭起,前路漫漫呢? 对这一问题,学术界形成了两种不同的基本观点。一种观点可称之为外因论……“侵略--反侵略”是这一研究取向的基本分析框架;另一种观点可称为内因论……“传统--现代性”的对立是这种解释的分析框架。                                   --摘编自罗荣渠《现代化新论》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欧洲出现许多突破或绕过地中海地区计划的原因。请从世界史的角度,用一句话概括这些计划的深远影响。
              (2)说出材料二所反映的经济政策及其主要内容。简析这一政策对当时经济发展的影响。
              (3)根据材料三,联系所学知识,指出学术界是怎样分析中国现代化被延误的原因的。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