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心态史,是在20世纪西方新史学运动中因年鉴史学的首倡与卓有成效的实践而兴起,并逐渐成长为当今西方史学中的一个重要研究领域和研究范式。阅读下列材料:
              关税壁垒
                  材料一 宋代婚姻往往以金钱论价:“世俗贪鄙者将娶妇,先问资装之厚薄;将嫁女,先问聘财之多少,商较财,仅同贸易。”
                  材料二 而倘若一个人有靠自己的职业活动赚大钱的机会而不肯加以利用,那么他就造了孽,就是对上帝缺乏虔诚心,就是不道德。……在这种世俗、趋利、乐观、积极的新型社会心态下……成为自身命运与万物的主宰……
              --《心态史视野下的西欧资本主义文明的兴起》
                  材料三 (1976年,孙少安因给社员分自留地受到公社批判)一声长叹以后,又迈开两条壮实的长腿走向前去……痛苦,烦恼,迷茫,他的内心象洪水一般泛滥。一切都太苦了,太沉重了,他简直不能再承受生活如此的重压。
              --《平凡的世界》
              (1)材料一反映了什么社会现象?结合所学分析其背景。
              (2)结合所学分析,哪些事件有利材料二中新型社会心态的形成。这种心态给西方社会带来了什么影响?
              (3)材料三中孙少安痛苦的社会根源是什么?结合所学分析,中国政府采取了哪些措施解除中国农民“孙少安式的重压”?
            • 2. 近代民族观念与古代民族观念有很大的区别。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有亡国,有亡天下。亡国与亡天下奚辨?曰:易姓改号,谓之亡国。仁义充塞,而至于率兽食人,人将相食,谓之亡天下。……知保天下然后知保国。保国者,其君其臣,肉食者谋之;保天下,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
              --(明)顾炎武:《日知录》卷一三《正始》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指出顾炎武对“亡国”与“亡天下”这两个概念的区分以及“亡国”与“亡天下”之辨的积极意义。
                 材料二 西欧历史上缺乏君主专制主义的强劲传统,因为有罗马教廷、神圣罗马帝国、各封建君主国以及无数各自为政的封建领地的存在……王权的孱弱也会产生一些消极的后果,因为它不仅意味着民族的苦难,而且还将阻碍作为现代民族国家的诞生……人文主义者但丁从人的尘世幸福这一人文主义理想出发,首次明确的提出了国家必须统一、王权必须强大这个时代命题。
              --马克垚《世界文明史》
              (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分析但丁为什么首次明确提出国家统一的时代命题?
                 材料三 我们并不是恨满洲人,而是恨害汉人的满洲人。假如我们实行革命的时候,那满洲人不来阻害我们,决无寻仇之理。……我们推倒满洲政府,从驱除满人那一面说是民族革命,从颠覆君主政体那一面说是政治革命,……那政治革命的结果,是建立民主立宪政体。照现在这样的政治论起来,就算汉人为君主,也不能不革命。”
              --孙中山《三民主义与中国民族之前途》
              (3)根据材料三,说明孙中山先生提出“三民主义”的目的。
            • 3. 历史上,人口的政策、迁移、流动和人口增长对社会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材料一 西汉至元朝我国西部地区(含川陕地区)人口占全国人口比例(单位:%)

              (1)依据材料一概括我国西部地区人口变化的特点,结合所学分析导致中国古代人口变化的相关因素。
              材料二     1820~1911年间广东沿海某乡居民离乡谋生情况统计表
              时期乡民迁出总人数迁至他乡种田人数迁至城镇做工或经营小商业人数出国从事工商业人数
              1820-1849292900
              1850-18797215498
              1880-1911156011838
              (2)根据材料二说明百余年间该乡居民离乡谋生呈现出的变化趋势。结合所学分析出现这些趋势的背景。
              材料三 地理大发现时代新旧大陆的相遇,肯定是迄今为止历史上最大规模的两个巨系统之间的交汇,而其中最积极的后果之一就是玉米、南瓜、西红柿、马铃薯、蕃薯、花生等美洲粮食作物输入旧世界。它不但极大地改变了欧洲人的餐桌,也养活了更多人,因为马铃薯的单位亩产通常超过任何其它作物,其结果使它成为了穷人的保命食物。从爱尔兰、东欧、俄国,直到中国,这些美洲食物都使人口增长有了基础性保障。正是由于美洲粮食作物的传入,从明末清初起,福建、广东、汉江流域等原本不适合种植粮食的山区都被开垦出来(因为蕃薯和玉米不挑剔田地),为人口大增奠定了基础。当然,它也带来一个消极后果,即当地水土流失的加剧。在南部非洲,木薯和玉米革命性地改变了食物生产形势,立刻引起人口增加,并进而在许多地方导致国家级政治制度的兴起,因为人们已有足够多剩余食物来供养统治阶级。
              --《哥伦布大交换:1492年以后的生物影响和文化冲击》(3)根据材料用“地理大发现”、“美洲”、“欧亚大陆”、“人口”几个关键词写一篇主题为“地理大发现的影响”的短文。
              (要求:正确提取信息,史实准确,逻辑关系严谨,180字以内。)
              材料四 公元1500年,伦敦的人口不过5万,1600年人口增至20万,1700年增至70万。1800年英国本土人口加上移民为2000万,英国人口快速增长。英国维多利亚女王统治的时代保证家庭稳定生育,导致生育率居高不下。英国由于人口增长快,每年增加大量年轻劳动力,源源不断地满足工业革命的需求。   --《大国崛起与现代化》
              材料五 毛泽东说:“……除了党的领导之外 ,六亿人口是一个决定的因素,人多议论多、热气高、干劲大”。到1962年,由于人口政策指导思想的偏差和高生育率的延续,人口数量猛增,国民经济发展出现明显的不协调。--《浅析毛泽东的人口观》(4)依据材料四、五概括英中两国人口政策的相同点,并分析其对两国造成的不同影响。
            • 4. “世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便成了路。”历史上很多的探路者,在开路的同时也在开创历史。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情境一  高原马帮--幽幽古茶道
              材料一

              材料二
              番人嗜乳酪,不得茶则困以病。故唐宋以来行以茶易马法,用制羌戎,而明制尤密。有官茶、有商茶,皆贮边易马……设茶马司于秦、河、雅诸州。自碉门、黎、雅抵朵甘、乌思藏,行茶之地五千余里。
              --《明史•食货•茶法》材料三
              抗日战争期间,据不完全统计,每年来往于云南丽江、西藏、印度等地的马帮约有25000驮之多,沿途大小商号多达1200余家,大多数人家都投身于古道运输或从事与茶马古道相关的产业。贸易物资增加了从印度转运来的英国和美国的香烟、卡其布、毛呢、手表、煤油,以及各种日用百货,由拉萨到印度则出口大量羊毛。云南丽江、四川康定和西藏昌都这样一些城镇也纷纷在茶马古道上兴起了。
              --摘编自CCTV《茶马古道》纪录片解说词情境二  远洋帆影--浩浩新航路
              绝大多数历史学家认为:公元1500年前后是人类历史的一个重要分水岭,从那个时候开始,人类的历史才称得上是真正意义上的世界史。正是从那个时候起,割裂的世界开始连接在一起,经由地理大发现而引发的国家竞争,拉开了不同的文明间相互联系、相互注视,同时也相互对抗和争斗的历史大幕。
              --摘编自《大国崛起》纪录片解说词(1)依据材料一、二,概括明朝茶马古道贸易的特征。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抗日战争期间茶马古道的历史作用。
              (2)“有路必有福,有路必有胜”,依托情境一、二,以两条路的共同之处为切
              入点,请你以“    之路”为题,论述商路开辟与社会发展之间的关系。要求观点明确,论从史出,逻辑严密。
            • 5.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中央电视台播放了电视系列片《大国崛起》,该片点燃了国人对中国强国之梦的美好憧憬。《大国崛起》通过电视政论片的方式向观众展示了十五世纪以来相继走向强盛之路的九个世界性大国的崛起过程,其主旨强调的是以地理大发现为开端的商业经济的崛起和以工业革命为代表的技术创新带来的资本主义的兴盛。客观地说,该片似乎在刻意地回避了一个重要的国家--意大利的崛起,从而也就有意回避了中世纪末期欧洲发生的两次重要的思想解放运动--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而文艺复兴正是发轫于意大利,而后传播于欧洲各国的。而正是因为有了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和地理大发现这三大运动的“火车头”促进作用,才会产生后来的启蒙运动、工业革命和宪政革命,也才会有包括意大利在内的十个大国的连续不断地崛起为世界强国。而《大国崛起》只强调地理大发现和工业革命的作用很显然是一种片面之论,因为任何一个大国的崛起过程首先必须产生思想观念的大变革,如果没有思想者的先行,也就根本不会发生改革者的跟进了。
              --李保华《中国文艺复兴汲取人类文明智慧火种》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析材料中作者关于西方崛起的观点。(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表达明晰,逻辑严谨。)
            • 6. 西方的没落:
              材料一:西方的崛起曾被视为世界历史中最引人入胜的历程之一,这一进程始于民主与哲学在古希腊和古罗马的出现,继之以中世纪欧洲的君主制和骑士制度,经过文艺复兴和大航海时代,结束于西欧和北美对全世界军事、经济和政治的控制。
              --《为什么是欧洲?--世界史视角下的西方崛起(1500-1850》材料二:二战后欧洲一体化进程图:

              材料三:1912年斯宾格勒开始了他宏大的写作计划。1918年《西方的没落》带着一战的创伤与反省出现在德国的书店里。从此围绕西方没落的争议也一直在持续:
              大多数文化都经历了一个生命的周期,西方文化也不例外。西方已经走过了文化的创造阶段,正通过反省物质享受而迈向无可挽回的没落……将占据未来一千年中的前几个世纪,但其没落的征兆早已经预示出来,且今日就在我们周围可以感觉到--这就是西方的没落。历史学家不仅要重建过去,更重要的是预言……
              --斯宾格勒《西方的没落》问题
              (1)根据材料一,指出“西方已经走过了文化的创造阶段”的理由?
              (2)综合所学,材料二中“西方……正通过反省物质享受而迈向无可挽回的没落”主要是指什么?
              (3)综合以上材料,你如何评价斯宾格勒的“西方没落”说的?
            • 7. 近现代崛起的大国多以开放的心态在借鉴和吸取中发展自己。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一个民族要崛起,要有三个方面的改变:第一是人心的改变;第二是政治制度的改变;第三是器物和经济的改变。
              --摘自报刊《大国崛起的文化准备》
                  材料二:从1793年到1840年,历史给了主权独立的中国近半个世纪的时间。但是,乾隆盛世以自我为中心的“天朝心态”完全堵绝了西方传来的现代工业文明的信息,闭关锁国的清廷对外来干涉的严峻挑战采取了麻木不仁的态度。而西方的资本主义工业文明在不到一百年中所创造的生产力,比过去一切世代创造的全部生产力还要多,还要大。
              --马克垚《世界文明史》
                  材料三:现在的世界是开放的世界。中国在西方国家产业革命以后变得落后了,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闭关自守。经验证明,关起来门来搞建设是不能成功的,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要对外开放,吸收外国的资金和技术来帮助我们发展。
              --《邓小平文选》第三卷
              (1)根据所学知识,指出15-19世纪上半期西方通过哪些重大历史事件实现了“三个方面”的改变。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793年到1840年近半个世纪造成中国对待现代工业文明态度的原因。
              (3)材料三中邓小平所说“开放的世界”主要指什么?中国是怎样融入到“开放的世界”的?
            • 8.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欧洲对亚洲的渗透可上溯到13世纪中期,教皇英诺森四世和法国的路易九世派遣一些芳济各会派教士到中亚大可汗宫廷中布道。1294年,马可•波罗在中国居住了17年之后回到欧洲。由两名托钵僧,普兰•卡皮尼和卢布鲁克撰著的《联系》一书,特别是马可•波罗游历的故事,激起了欧洲的好奇心和商业欲望。蒙古人将亚洲和东欧连为一体曾便利了此种商业交往。但是,如我们曾经谈到过的,帖木儿掠夺性的征服和奥斯曼土耳其的扩张越来越阻隔了此种交往。土耳其人并非有意损害贸易,而是他们没有能力促进贸易。
              --詹姆斯•W•汤普逊《中世纪晚期欧洲经济社会史》
              (1)依据材料一,简要概括影响欧洲国家开辟新航路的若干因素。
                    材料二
                     由于新航路的开辟,东西两半球的不同文化圈的大汇合,加速了人类从传统农耕文明向现代工业文明转变的过程没有了美洲贡献的大量金银与物质财富,没有北美的自由移民垦殖区,西方资本主义的发展将会缓慢得多,英国也不可能成为发动工业革命的国家,同时在旧大陆也很难出现像美利坚合众国那样的自由资本主义试验场地。同时,没有把世界连成整体的地理大革命也不可能出现推动否定旧传统的思想解放运动。
              --黄邦和等主编《通向现代世界的500年:哥伦布以来东西两半球汇合的世界影响》
              (2)若从现代化史观的角度来看,指出材料二所表达的核心观点是什么?
                     材料三
                     19世纪末的经济发展,再加上海洋运输和铁路上的交通革命,培植出一种真正的世界经济。到1900年时,欧洲人从阿根廷和澳大利亚进口牛肉和羊毛,从巴西进口咖啡,从智力进口硝酸盐,从阿尔及利亚进口铁矿石,从爪哇进口蔗糖。欧洲资本同样拖向了海外,以建设铁路、矿山、电厂和银行。当然,国外市场也为欧洲生育的制成品提供了市场。欧洲通过其资本、工业及军事能力而在19世纪末统治了世界经济。
              --杰克逊•斯皮尔伯格《西方文明史》
              (3)依据材料三,概括19世纪末世界经济发展的主要特点。
                     材料四
                     互通有无,吸取一切先进经验,是人类文明发展的非常重要的动力之一,尽管在这个过程里参杂着罪恶,但是与文明进步的成果相比,那就是无法避免的代价,同时也是相对微小得多的。
              --刘梵,朱汉国主编《历史学系精要》
              (4)运用上述材料,结合所学知识,论证材料四的基本观点。(要求:观点理解准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清楚。)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