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材料  以不世出之杰,而蒙天下之诟,易世而未之有湔者,在泰西则有克林(伦)威尔,而在吾国则荆公(王安石).泰西乡原之史家,其论克林(伦)威尔也,日乱臣、日贼子、日奸险、日凶残、曰迷信、日发狂、日专制者、日伪善者,万喙同声,牢不可破者殆百年,顾及令而是非大白矣。英国国会选择画像数百通,其裒然首座者,则克林(伦)威尔也。而我国民之于荆公则何如?吠影吠声以丑诋之,举无异于元祜(1086-1094年)绍兴(1131-1162年)之时。其有誉之者,不过赏其文辞;稍进者,亦不过嘉其勇于任事,而于其事业之宏远而伟大,莫或见及,而其高尚之人格,则益如良璞之霾于深矿,永劫莫发其光晶也。呜呼!吾每读宋史,未尝不废书而恸也。
              --据粱启超。王安石传》(1908年)
              (1)根据材料,指出梁启超出于何种动因撰写《王安石传》,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产生这一动因的时代背景。
              (2)根据材料推断,梁启超著《王安石传》的重点是什么?其史料运用有何特点?
            • 2. 对外贸易是一个国家经济发展的晴雨表,也是一个国家综合实力的体现。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唐代以来海上丝绸之路以中国的扬州、明州(宁波)、泉州、番禺(广州)为起点,可分为由中国沿海港口至朝鲜、日本的东洋航线、由中国沿海港口至东南亚诸国的南洋航线和由中国沿海港口至南亚、阿拉伯和东非沿海诸国的西洋航线等三大航线。……丝绸之路不仅仅运输丝绸,而且也运输瓷器、糖、五金等出口货物和香料、药材、宝石等进口货物。……海上丝绸之路形成主因是因为中国东南沿海山多平原少,且内部往来不易,因此自古许多人便积极向海上发展。……又中国东岸夏、冬两季有季风助航,因此也增加了由海路通往欧洲的方便性。尤其于两宋年间,游牧民族盘踞华北地方导致丝路断流,令海上丝绸之路贸易更加蓬勃。
              --李庆新《海上丝绸之路》
                  材料二  1567年明穆宗即位,正式改“海禁”为海上贸易开放,并凭借当时中国在海上贸易中所占的绝对优势,始终保持着出超的地位,导致大量外国白银源源流入。在这黄金时期,逐渐形成了以中国大陆为腹地,以澳门为中转港的明代海上“丝银之路”。以澳门为中心,开拓了三大航线:澳门-印度果阿-里斯本;澳门-长崎;澳门-马尼拉-墨西哥。透过这三大航线及其相互延伸,以澳门为中心向海外辐射,形成了国际贸易大循环。
              --《明朝末年的对外贸易量》
                  材料三  鸦片战争后,……1843年至1895年(清政府)进口由18,400千两增加至171,697千两;出口也由25,460千两增加至143,293千两,进出口贸易分别增长8倍和3倍以上。但是,这一时期进出口贸易的增长是不平衡的,进口的增长超过出口,使中国对外贸易出现了严重入超。
              --廖良辉《晚清对外贸易研究》
              材料四  改革开放后中国进出口总额发展变化图

              (1)据材料一,概括唐代以来海上丝绸之路的特点。结合材料及所学知识,分析唐宋时期海上丝绸之路兴盛的有利条件。
              (2)据材料一、二,比较明代海上“丝银之路”与唐宋海上丝绸之路的不同。“丝银之路”的兴盛对明朝中后期社会发展产生了哪些积极影响?
              (3)据材料三,概括鸦片战争后清政府对外贸易发生了什么重大变化?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导致变化的经济因素。
              (4)据材料四指出,1979年以来中国进出口总额变化的趋势。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对外贸易的认识。
            • 3. “两带一路”战略(“两带一路”是指丝绸之路经济带、长江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是我国新时期的重大开放战略、贸易战略、产业战略和外交战略。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2014年6月22日,在卡塔尔多哈举行的第38届世界遗产大会宣布,中国、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三国联合申报的“丝绸之路:长安--天山廊道的路网”成功申报世界文化遗产,成为首例跨国合作、成功申遗的项目。这条由骆驼脚掌踏出的“丝绸之路”,曾经为沟通东西方文明、促进不同民族、不同文化相互交流和合作做出过重要贡献。在此之前,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在访问哈萨克斯坦时就提出要共同建设30亿人的“丝绸之路经济带”,以造福沿途各国人民的倡议,为这条古老的商道注入新的升级活力,并引领欧亚大陆经济合作走向更加美好的未来。
              (1)结合材料一,运用文化生活相关知识,说明丝绸之路成功申遗的重要意义。
              材料二“两带一路”战略本质是轴带引领战略,勾画的是国际合作框架、国际经济大通道,把中国的东中西部及沿海连接成一个整体。该战略对中国西部12个省市区会带来开放格局的大变化,基础设施建设的大提速,产业结构的大调整。
              (2)结合材料二,运用《经济生活》知识,分析说明实施“两带一路”战略的经济意义。
              材料三 2013年9月,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同志在访问中亚四国时,首次正式提出了共同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战略构想;10月,习近平在印度尼西亚国会发表题为《携手建设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的重要演讲,又提出要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习近平强调,我们希望同中亚、东盟国家一道,不断增进互信、巩固友好、加强合作,促进共同发展繁荣。中国尊重各国人民自主选择的发展道路和奉行的内外政策,决不干涉各国内政,不谋求地区事务主导权,不经营势力范围。“两个丝绸之路”战略体现了十八大后中国外交的创新,也是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践行合作共赢外交新理念的具体表现。
              (3)结合材料二,运用“当代国际社会”的有关知识,分析说明我国提出共同建设“两个丝绸之路”战略构想的正确性。
              (4)“合则两利,斗则两伤”。请你就各国如何更好地利用丝绸之路发展友好合作提出两点建议。
            • 4. “法”被列为“汉语盘点2014”年度国内字。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法不阿贵,绳不绕曲,法之所加,智者弗能辞,勇者弗敢争,刑过不避大夫,赏善不遗匹夫。”(《韩非子》)
              (1)依据材料一,概括韩非子思想主张。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指出这一主张在当时的进步意义。
              材料二  美国宪法是美国建国初期多元利益集团谈判和妥协的结果,宪法所创立的也是一个利益谈判和妥协的政治机制。在美国两百多年的历史上,不同的利益集团因应对不断变化的历史环境,利用依宪法衍生的宪政机制,就各自的利益和联邦的“公共”利益的定义和定位,相互进行一种连续不停的谈判和妥协……宪法的生命力不断得到更新,表现出一种“超稳定性”,成为一部“活着的宪法”。(王希《原则与妥协》)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美国1787年宪法的制定,指出“妥协”在调和当时美国国内矛盾方面的具体表现。由此,谈谈你对当时“妥协”的认识。
              材料三  清末“预备立宪”大事记
              1905年,清政府派五大臣出洋考察“宪政”,揭开“预备立宪”序幕。
              1906年,出洋考察大臣回国,并奏说,立宪可使“皇位永固”“外患渐轻”“内乱可弭”,清政府宣布预备立宪。
              1907年,清政府宣布“预备仿行宪政”,在中央筹设资政院,各省筹设谘议局。
              1908年,清政府又宣布“预备立宪”以九年为期,同时颁布以保障“君上大权”为核心内容的《钦定宪法大纲》,但也限制了皇帝的权力,规定了公民的一些基本权利,规定了三权分立的政权组织形式。此后两三年,还颁布了各种法律的草案,基本上属于资本主义的范畴。
              1909年,多数省份设立谘议局,多由立宪派主持,积极开展立宪活动。
              1911年,清政府组成立“责任内阁”,在13个内阁大臣中,皇族占7人,人们讥称它为“皇族内阁”。
              (据人教版《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等整理。)
              (3)长期以来,人们对清末立宪的认识有两种主流观点:①认为清末“预备立宪”是一场政治“骗局”,是“假立宪”; ②清末“预备立宪”推动了近代中国宪政运动的进程。请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选择其中一种观点进行剖析。
            • 5.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中国和日本两国近代化过程比较表
              类似事项中国日本相差
              年数
              事项事项
              开办外语学校
              购买轮船
              设立工场
              开设电信设备
              派遣留学生
              发行报纸
              建设铁路
              改革文字运动
              民众政治运动
              发行杂志
              创始师范教育
              近代学校制度
              设立国立大学
              政治革新
              立宪预告
              发型开禁
              实施新历
              改革货币制
              颁布宪法
              同文馆
              商船亚丁号
              安庆军械所
              上海和香港之间
              美国留学
              《昭文新报》
              上海和吴淞之间
              《一目了然初阶》
              公车上书
              《时务报》
              南洋公学师范院
              《钦定学堂章程》
              京师大学堂
              废除科举诏书
              准备立宪上谕
              自由理发
              太阳历
              实行法币
              中华民国宪法
              1862
              1862
              1864
              1871
              1872
              1873
              1876
              1892
              1895
              1896
              1897
              1902
              1902
              1905
              1906
              1911
              1912
              1935
              1947
              洋学所
              咸海丸
              横须贺造船所
              东京和横滨之间
              荷兰留学
              《中外新闻》
              东京和横滨之间
              《汉字御废止之仪》
              建议设立民选议院
              《西洋杂志》
              师范学院
              《学制》
              东京帝国
              五条誓文
              设立国会诏书
              自由散发
              太阳历
              新货币制度
              大日本帝国宪法
              1855
              1857
              1864
              1869
              1862
              1868
              1872
              1866
              1874
              1867
              1872
              1872
              1877
              1868
              1881
              1871
              1873
              1871
              1889
              7年
              5年
              0年
              2年
              10年
              5年
              4年
              26年
              21年
              29年
              25年
              30年
              25年
              37年
              25年
              40年
              39年
              64年
              58年
              阅读如表,提取有关中日两国近代化异同的信息各一项,并结合所学知识阐释其原因。
            • 6. 2013年9月和10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出访中亚和东南亚国家期间,先后提出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重大倡议。2015年2月1日 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公元前138年,汉朝杰出的外交家张骞曾经出使西域。这以后,从内地去西域的陆路就更加畅通了。当时通往西域的大路有南北两条,……南北两路在大宛会合,然后经布哈拉可到安息(今伊朗).从安息再往西可通往条支(今伊拉克)、大秦(罗马帝国)。
              --“中华书局编辑部《古代经济专题史话》
                  材料二  宋朝期间,中国人在造船业和航海业上取得巨大的进步,12世纪末,开始取代穆斯林在东亚和东南亚的海上优势。宋元时期,中国的船只体积最大,装备最佳;中国商人遍布东南亚及印度港口。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三  在当时,中国与俄罗斯、朝鲜、越南和南洋各地以及某些资本主义国家都有频繁的商业往来,输出的商品一般以棉布、丝绸、瓷器、铁锅、茶、糖为大宗,进口的商品则是哆罗呢、哔吱、玻璃、珊瑚和各种香料、海味等奢侈品。在嘉庆以前,清朝在国际贸易上始终保持出超的地位。
              --翦伯赞《中国史纲要》
                  材料四“一带一路”实质是借用古代丝绸之路的历史符号,以和平发展、合作共赢为时代主题,积极主动地发展与沿线国家的经济合作伙伴关系,共同打造政治互信、经济融合、文化包容的利益共同体、命运共同体和责任共同体,对开创我国全方位对外开放新格局,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程,促进世界和平发展,都具有划时代的重大意义。
              --2015年《政府工作报告中相关词语注释》
              请回答:
              (1)汉唐时期,陆上丝绸之路开辟并得到发展。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推测汉唐时期陆上丝绸之路的起点及输往国外的物品。
              (2)宋元时期,海上丝绸之路超越了陆上丝绸之路。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取代穆斯林在东亚和东南亚的海上优势的原因。并说明海上丝绸之路发展的影响。
              (3)明清时期统治者实行海禁政策,但对外贸易较之前朝仍有较大发展。据材料三,概括清朝嘉庆之前对外贸易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嘉庆之后对外贸易变化对中国经济产生的影响。
              (4)据材料四,习近平提出共建“一带一路”有哪些世界意义?
            • 7. 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简称“一带一路”)
              的战略性决策,不仅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构想,更是中国梦与世界梦的有机结合。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由于陆上丝绸之路有很大局限性,除了沿途自然条件比较险恶,需要经过茫茫戈壁沙漠外,更为严峻的是受西域政治形势影响而经常阻断。在唐代,由于唐与突厥、吐蕃的战争,西亚阿拉伯国家的军事扩张,使陆上丝绸之路难以维系。陆上运输主要靠马匹、骆驼等,运载能力有限,费用高,而海上船舶运载量大,费用低。安史之乱以后,大批北方人南迁,使江淮地区经济获得空前发展。北方地区藩镇割据,“不供贡赋”,“国家用度,尽仰江淮”出口的大宗商品丝绸、瓷器、茶叶等,主要出产于东南地区。陆上丝路只是向西部内陆方向发展,难以到达朝鲜、日本、东南亚、非洲等地,而海上丝路则相对要自由得多,辐射面要大得多。
              --摘编自杜瑜《海上丝路史话》
              (1)依据材料分析中国古代海上丝绸之路最终取代陆上丝绸之路的原因。
              材料二:下表是1500~1800年间英国、葡萄牙、荷兰三国抵达亚洲的船只数量统计表。
              国家(代称)1500-15991600-17001701-1800
              705371196
              6517702950
              -8111865
              --据[英]安格斯•麦迪森《世界经济千年史》
              (2)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表中的甲乙丙各指哪个国家并分别说明理由。
                  材料三:自公元1500年,世界进入全球化时代,贸易中心逐渐从地中海转移到大西洋地区以来,欧洲国家就利用它们在工业技术、经济与政治制度上的优势,孜孜不倦地探求在这个全新时代寻求霸权的道路:从西班牙国王……(到)俾斯麦或伊藤博文,都清楚地明白经济发展、海外扩张与军事征服,将成为构筑一个大国的三根必要支柱……
              --《西方大国崛起的条件:海权,工业,殖民》
                  东南亚地区自古以来就是“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枢纽,中国愿同东盟国家加强海上合作,使用好中国政府设立的中国一东盟海上合作基金,发展好海洋合作伙伴关系,共同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中国愿通过扩大同东盟国家各领域务实合作,互通有无、优势互补,同东盟国家共享机遇、共迎挑战,实现共同发展、共同繁荣。
              --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的重要演讲
              (3)结合材料并联系所学知识,指出“一带一路”构想与近代西方国家的全球贸易在战略目的上的不同。结合当前国际国内经济形势,概括指出我国“一带一路”战略提出的有利条件。
            • 8. 创新是人类社会前行的动力,近现代社会是工业化的社会。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英国拥有)很大的、不断扩大的市场……英国还拥有更多的、可供工业革命用的流动资本,源源流入英国的商业利润比流入其他任何国家的都多……由于行会较早瓦解,由于对传统的条块农田的圈占,英国获得了充裕的流动劳动力。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1)依据材料一概括该学者认为工业革命的爆发首先需要满足的三项因素。试分析18世纪的英国是如何满足材料之外的其他因素,从而促成了工业革命的爆发。(任答两点即可)
              材料二 ①19世纪60年代,洋务派打着“自强”的旗号,引进西方先进生产技术,创办了一批近代军事工业。……②从19世纪70年代起,洋务派又打出“求富”的旗号,创办了一批民用工业。……③洋务运动推动了近代中国社会生活的变迁,改变了近代国人的生活面貌……除传统社会的农民、地主等阶级之外,在城市中产生了一批新的社会力量,如买办、民族资产阶级、工人阶级,“他们同新的经济关系血肉相连,又构成了整个社会变化的基干”。
              (2)请结合史实从文明史观的角度简述洋务运动的影响。
              材料三 近代以来主要资本主义国家主流经济理论影响力演变曲线图

              --据张世贤《西方经济思想史》
              (3)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描述曲线A代表的经济理论影响力的演变历程。并简要分析其变化的原因。
              材料四“一带一路”绘就发展新蓝图,横贯欧亚大陆的古丝绸之路,留给世界“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的精神遗产。沟通历史与未来,连接中国与世界,习近平主席准确把握新时期国际秩序深刻调整、经济全球化不断深入的大趋势,高屋建瓴提出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重大倡议,吸引了全世界的目光,得到有关国家积极响应。 观察下图回答问题

              (4)材料四三幅图是“一带一路发展新蓝图”的绘就过程,请描述这一过程。
              (5)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创新与工业化的认识。
            • 9. 古今中外,随着社会的发展,政治制度不断变革。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华夏国家是依靠封建制而形成的国家形态。……但是,随着封建制赖以存在的宗法制日渐败坏的时候,再依靠封建制重建国家的企图,就难以实现了。……正是在这一背景下,中国必须再一次重新寻找制度建构的道路,重新踏上制度建构的征程,这就是从华夏国家到官僚制国家的嬗变。
              --刘建军编著《古代中国政治制度十六讲》
                 材料二  光荣革命后,法律规定,农村地区议员必须有年收入600英镑以上的地产,城市议员年收入必须在300英镑以上。
              1832年改革法案规定,降低了候选人和选民财产资格的限制,新兴工业资产阶级进入议会。
              1867、1884年改革法案降低了选民财产资格,成年男子获得了普选权。
              1918年法案中,授予了年满30岁的妇女以选举权。
              1928年,又将妇女选举权的年龄限制降为21岁,成年女子和男子拥有一样的选举权。
              --摘编自程汉大《英国政治制度史》
                材料三  美国政治学家詹姆斯•马奇和约翰•奥尔森认为,新制度结构运作的实际效果取决于其运行其中的社会环境;一国的政治制度的创新,必须有现实的基础、前提和条件,应该的东西必须与可行性结合才能变为现实;良好的制度不见得就可以成为现实的制度,因为理论上良好的制度如果没有现实的社会支持率,是不可能变成现实的制度的。
              --虞崇胜《论政治文明的内在灵魂》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依靠封建制重建国家的企图,难以实现”的原因是什么?并说明后来中国又是如何实现制度的“重新建构”的?
              (2)根据材料二,概括英国民主政治发展的主要趋势。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引发这些趋势的主要原因。
              (3)结合20世纪初期中国的史实,谈谈你对材料三观点的认识。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