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中外近现代史,各国政府为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不断调整经济发展模式。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列宁说:“在战争(指1919-1920年苏俄粉碎国内外敌人的武装干涉)结束的时候,俄国就像是一个被打得半死的人……而现在,谢天谢地,他居然能够拄着拐杖走动了!”……这个结果是什么呢,结果就是把商品、货币、市场机制引进到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里面去,在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史上,这是一个重大的突破。
              --《大国崛起》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俄国能够得以“能够拄着拐杖走动”的措施。并分析这一政策的特点。
              材料二   1929年,美国爆发了经济大危机,国民经济陷入绝境。……从1933年罗斯福上台开始,美国出台了《农业调整法》、《全国工业复兴法》、《联邦紧急救济法》等700多个法令,建立了全国工业复兴署、联邦紧急救济署等几十个委员会和管理局,国家支出达350亿美元,……使经济在1933年夏和1934年春开始小幅度回升,1936年和1937年出现明显的复兴迹象,1939年国民经济形势得到完全扭转。
              --据人民版《历史•必修二》整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美国摆脱经济危机的措施,并概括这一政策的特点。
              材料三   中国改革是对原有社会治理模式不完美的改革和拯救,……是给社会主义加上一个市场经济的发动机,从而使单纯的制度趋于一种混合经济状态,由此解决了旧问题,推动了社会的发展。
              --鲍盛刚《中国崛起与中国模式》
              (3)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三中中国的原有不完美模式指什么。简要指出中国在城市领域改革是如何体现“单纯的制度趋于一种混合经济状态”的。
              (4)从上述三个国家经济政策的调整中,你得到什么启示。
            • 2. 自由、民主、平等、和谐是人类的理想追求。顺应历史发展潮流的革命或改革,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动力。回顾历史,回答问题。
              任务一【知识梳理】
              (1)请完成表格内容。
                   内容美国南北战争俄国1861年改革
              解放对象              ②
              领导人物
              共同作用
              任务二【观点论证】
              (2)在欧洲有人说,拿破仑是一个专横跋扈的暴君;也有人说他是革命的代表,是旧的封建社会的摧毁人。请结合史实进行说明。
              (3)邓小平说过:“资本主义也有计划,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运用史实谈谈你对该观点的认识。
              任务三【认识升华】
              (4)完成上述问题之后,你得到哪些重要的历史启示?
            • 3. 探究问题 
              材料一: 列宁针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不足,把马克思恩格斯关于建设社会主义的一般原理,创造性地同俄国具体实际结合起来,经过艰难曲折的探索,最后找到了一条适合俄国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道路,带领俄国走出绝望之地。
              材料二:美国历史虽然只有二百多年,却演绎了大国兴起的罕见奇迹。历经百年,始终居于世界大国地位。尤其战后有利的战略环境和雄厚的工业基础,客观上已经把美国推上了资本主义世界中心的地位,美国事实上已成为超级大国。
              --摘自刘宗绪《历史专题30讲》材料三:战后法国人的仇视------这道坎却不是每个德国人都能轻松迈过的。然而联邦政府经受住了考验。德国总统阿登纳强调:“在当今的欧洲,世仇完全不合时宜了,我决心使德法关系成为我的政策的核心。”从50年代起,包括德、法在内的欧洲国家先后签订欧洲煤钢联营条约,建立关税同盟以及建立共同市场。同时,德国有重视教育的传统,全民教育为德国培养了高素质的国民,大学给德国带来了创造和发明,智力成为这个国家最重要的资源。凭借这一资源,德国又一次站在了世界强国之列。
              --摘自 乔明顺《世界通史》(1)根据材料一指出,列宁带领俄国走出“绝望之地”采取了什么政策?
              (2)美国在崛起过程中先后遇到过哪些重大的问题?举一例并说明是怎样解决的。
              (3)根据材料三归纳战后德国崛起的主要因素。结合以上材料,说明俄、美、德发展历程给我们怎样的启示?
            • 4.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从1921年开始,在列宁的领导下,国家停止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开始允许多种经济并存,农民向国家交了粮食税以后,余粮归自己支配。除大型企业仍然由国家管理外,允许私人和外国资本家经营一些中小型企业;废除生活必需的配给制,恢复自由贸易,大力发展商品经济。
              材料二  《全国工业复兴法》规定了各企业的生产规模、价格水平、市场分配、工资水平和工作日时数,规定工人具有集体谈判的权利,规定了资本家必须接受的最高工作时数和应付工资额。
              (1)材料一、材料二分别反映了什么重大历史事件或政策?
              (2)材料一中要恢复自由贸易,材料二却对企业严加管制。它们各自有没有改变原先的社会制度?上述措施有没有取得成效?请结合材料二加以说明。
            • 5. 历史证明,制度创新是社会发展的动力。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编者按:为了巩固农民经济和提高生产率,……苏俄实行新政策,以实物税代替余粮收集制……这种税的税额应当比以前用余粮收集制的方法所征收的少)除大型企业仍然由国家管理外,允许私人和外国资本家经营一些中小型企业,废除生活必需品的配给制,恢复自由贸易……
              材料二 1933年,罗斯福就任美国总统。为了对付经济危机,他一上任,就宣布实行新政,国会颁布《国家工业复兴法》,加强了政府对资本主义工业生产的控制和调节。罗斯福政府花费巨资兴建大型水利工程,包括许多巨型堤坝和水库。这些工程使美国政府获一举多得之利。
              材料三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西欧国家百废待兴。西欧国家发挥高素质的劳动力优势,利用美国的援助,采用最先进的科学技术成果,制定恰当的经济发展政策,从20世纪50年代起,西欧经济进入高速发展阶段。50-70年代,西欧经济持续繁荣。到20世纪90年代,欧洲国家区域一体化趋势日益增长。1999年元旦,欧洲通用货币欧元正式启用。
              (1)材料一体现了苏俄哪一新政策的内容?这一政策主要“新”在哪里?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罗斯福新政的特点。说明美国政府兴建大型水利工程的主要作用是什么?
              (3)材料三中美国的“援助”指的是什么?20世纪90年代,欧洲国家区域一体化的主要表现是什么?
            • 6. 历史证明,制度创新是社会发展的动力。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编者按:为了巩固农民经济和提高生产率,……苏俄实行新政策,以实物税代替余粮收集制……这种税的税额应当比以前用余粮收集制的方法所征收的少)除大型企业仍然由国家管理外,允许私人和外国资本家经营一些中小型企业,废除生活必需品的配给制,恢复自由贸易……
              --摘编自中学历史教材材料二1933年,罗斯福就任美国总统。为了对付经济危机,他一上任,就宣布实行新政。国家颁布《国家工业复兴法》,加强了政府对资本主义工业生产的控制和调节。罗斯福政府花费巨资兴建大型水利工程,包括许多巨型堤坝和水库。这些工程使美国政府获一举多得之利。
              --摘编自百度
              材料三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西欧国家百废待兴。西欧国家发挥高素质的劳动力优势,利用美国的援助,采用最先进的科学技术成果,制定恰当的经济发展政策,从20世纪50年代起,西欧经济进入高速发展阶段。50-70年代,西欧经济持续繁荣。到20世纪90年代,欧洲国家区域一体化趋势日益增长。1999年元旦,欧洲通用货币欧元正式启用。
              --摘编自人民教育出版社《世界历史》九年级下册(1)材料一体现了苏俄哪一政策的内容?这一政策主要“新”在哪里?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罗斯福新政的核心和基础。请依据材料归纳新政的特点。
              (3)请依据材料归纳20世纪50年代西欧经济发展的原因。材料三中美国的“援助”指的是什么?
              (4)从苏俄实行新政策和罗斯福实行新政中,我们得到什么启示?
            • 7. 近年国家提倡: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创新是人类前进的重要动力。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回答问题:
              材料一
              工业革命的主角--蒸汽机,是经验和科学相结合的产物┉┉以机器为主的大工业生产,需要用自然力代替人力,这就得自觉地应用自然科学知识。--《简明科学史话》材料二
              美孚石油公司拥有从采油、炼油到运输、销售的几乎所有石油产品的生产和经营部门,它生产的石油一度占美国市场的90%以上,垄断了美国石油和石油产品市场。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②》材料三 注重实际的列宁认识到让步是不可避免的--因而于1921年采取了措施,这一措施允许局部的恢复资本主义,尤其在农业和贸易方面。--《全球通史》材料四
              这次美国之行,给了我极强烈的印象。旧的金融界在崩溃,全国的经济生活以新的方式在改造。……我以为,在美国,问题是在于进行深刻的改造,是在于建立计划经济……。
              --《斯大林和英国作家威尔斯的谈话》(1934年7月23日)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指出实现机器大工业生产的重要原因是什么?什么理论为工业革命奠定了科学的理论基础?
              (2)材料二中的美孚石油公司是在哪次工业革命后发展起来的?什么成为这一时期资本主义的重要特征?因此,资本主义国家进入什么时代(阶段)?
              (3)材料三中列宁采取的措施是指什么?这一政策的作用是什么?
              (4)材料四提及的美国“经济生活以新的方式在改造”指的是什么事件?“建立计划经济”是指此时美国经济发展的什么特点?这一特点开创了资本主义发展的什么新局面?
              (5)综上所述,请归纳经济创新发展可以从哪些方面着手?
            • 8. 改革是目前中国最大的红利,锐意改革是新一届中国政府最醒目的执政标签。纵观世界历史上的改革,有很多经验值得我们借鉴。
              材料一 列宁认为,新经济政策虽然会带来某些资本主义因素的复活,但资本主义和以前的生产方式相比仍是一种进步。既然不能直接进入社会主义,那么就应该利用资本主义作为中间环节,发展生产力,逐步向社会主义过渡。
              --中华书局版《世界历史》九年级下册(1)根据材料一,分析新经济政策“新”在哪儿?它对苏联经济发展起到了什么作用?
              材料二 工人有权组织起来,可选派代表与雇主进行谈判,签订“集体合同”;雇主不得以工人参加何种工会作为雇佣条件;雇主必须遵守最高工时和最低工资限额,不得雇佣童工。
              --《国家工业复兴法》
              (2)材料二说明了罗斯福新政的中心措施是什么?
              材料三 罗斯福新政期间,一些人激烈地抨击罗斯福,说他“叛变了他的阶级”,其举措是“淡红色的社会主义。”
              --黄安年《美国经济社会史论》(3)根据材料二中罗斯福新政的内容,说明材料三中反对者抨击罗斯福的依据。
              (4)新政最终取得了怎样的效果?
              材料四 “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
              --1992年 邓小平南方谈话(5)结合四则材料,试分析苏联新经济政策、美国罗斯福新政和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能取得积极成效的共同原因。
            • 9. 政治家的演说往往能反映他们的政治或经济主张。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叹交换手段难逃贸易长流冰封,看工业企业尽成枯枝残叶;农场主的产品找不到市场;千万个家庭的多年积蓄毁于一旦。更重要的是,大批的失业公民面临严峻的生存问题,而艰苦劳动却所得甚微的也不在少数。只有愚蠢的乐天派才能否认眼前的暗淡现实。”
              --1933年 罗斯福总统就职演说(1)罗斯福就任总统后,为解决这些问题实施了什么措施?这一措施使美国的经济发展模式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材料二  我们必须做前辈从未做过的事情……让我们决心把我们的政府变成如富兰克林•罗斯福说的一个‘大胆、持久试验’的地方,一个为我们的明天、而不是我们的昨天的政府。
              --1993年1月克林顿总统就职演说(2)克林顿总统执政期间在经济政策上所作的大胆“试验”,具体指的是什么经济政策?在此期间,美国经济发展呈现什么特点?
               材料三  我们最后的一项事业,也是最重要最困难而又远远没有完成的事业,就是经济建设,……开始这样一个全世界从未有过的事业,难道能没有失败没有错误吗?但是,我们已经开始了这一事业。我们正在进行这一事业。我们现在正用“新经济政策”来纠正我们的许多错误,我们正在学习怎样在一个小农国家里进一步建设社会主义大厦而不犯这些错误。             
               --1921年 列宁在十月革命四周年上的演讲(3)材料三中列宁所说的在“经济建设中所犯的错误”具体指什么?根据所学知识,分析实施“新经济政策”带来的积极影响?
              材料四   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邓小平1992年南方谈话(4)邓小平在上述谈话中就社会主义建设回答了哪两个重大问题?简述邓小平南方谈话的意义。
            • 10. 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从理论到现实,从一国实践到多国实践,从凯歌行进到出现重大曲折,深刻影响着人类社会的发展。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正像达尔文发现有机界的发展规律一样,马克思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不仅如此,马克思还发现了现代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它所产生的资产阶级社会的特殊的运动规律。
                  材料二  “根据马克思、恩格斯的传统社会主义思想,列宁在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时期坚持直接向社会主义过渡。……到1921年,列宁经过反思,认识到在一个小农占优势的国家里,不能直接过渡,而只能迂回过渡。……如果硬要过渡,只能碰得头破血流。”
                                                                                                           --《列宁晚年社会主义思想的三重涵义》
                  材料三  对于中国各民族来说,如果没有一个现代的国家体系,将陷入“有一体之名,而无一体之实”的境地;如果没有一个现代的制度支撑,就无法改变落后挨打、蚕食瓜分的命运。
                                                                                       --任仲平《各族团结是中华民族的生命、力量、希望所在》
                  材料四   邓小平模式是如何从历史上演变过来的?可以用八个字来概括,那就是“路径障碍,试错反弹”,更具体地说,……使中国在“文化大革命”中陷入到了绝境,形成“路径障碍”,而摆脱这一困境的办法,并不是以邓小平为代表的执政精英预先根据某一种现成的蓝图施工,而是在实践与试错中,不断针对面临的具体矛盾、困难与问题进行政策调整……
                                                                                                          --萧功秦《中国百年现代化的六次政治选择》
              回答:
              (1)材料一中的“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谈谈马克思得出这一结论的依据。
              (2)材料二中的“直接过渡”和“迂回过渡”分别指什么?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列宁由“直接过渡”转向“迂回过渡”的原因。
              (3)请结合材料三和新中国成立后的有关史实谈谈“现代的制度”的内涵。 
              (4)为摆脱“路径障碍”,我国在经济体制上是如何进行政策调整的? 
              (5)材料二的“迂回过渡”与材料四的政策调整在实质上有何相同点?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