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历史解释是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之一。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的春秋战国时代与希腊的古风到古典时代不仅在时间上大体相当,而且在经济、社会发展阶段和时代特征上也存在诸多相似之处……普通人有了更多的发财致富和向社会上层攀升的机会,人们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被充分调动和发挥出来……
              --王大庆《本与末:古代中国与古代希腊经济思想比较研究》
              (1)从人的社会地位变迁的角度,分别说明“普通人有了更多的向社会上层攀升的机会”。
              (2)从思想史的角度,分别说明“人们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被充分调动和发挥出来”。
              材料二  晚清以降,国人科技意识因“师夷”而增长。康有为、梁启超等人冲决专制制度和伦常之网罗,接引“西学”以启蒙。进入民国,各主要报刊加入对《临时约法》的大讨论,民主与科学思想得以倡扬。北洋军阀上台,妄图复古倒退,陈独秀等奋起反击,掀起新文化运动。
              --据李侃等《中国近代史》整理
              (3)关于新文化运动的起因,有学者侧重于从晚清以来西学东渐的演变历程分析。请你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加以说明。
            • 2.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乾元者,始而亨者也。利贞者,性情也。乾始能以美利利天下,不言所利。大矣哉!大哉乾乎!刚健中正,纯粹精也。六爻发挥,旁通情也。时乘六龙,以御天也。云行雨施,天下平也。……君子以成德为行,日可见其行也。潜之为言也,隐而未见,行而未成,是以君子弗用也。君子学以聚之,问以辩之,宽以居之,仁以行之。……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君子顺德,集小以高达。
              --《周易大传》
              (1)根据材料一,结合春秋战国时期社会转型的相关史实说明材料体现的时代精神。
                 材料二 朱熹《玉山讲义》载:盖闻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故圣贤教人为学,非是使人缀缉言语,造作文辞,但为科名爵禄之计,须是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而推之以至于齐家、治国,可以平治天下,方是正当学问。
              张载在《西铭》中提到:乾称父,坤称母;予兹藐焉,乃混然中处。故天地之塞,吾其体;天地之帅,吾其性。民,吾同胞;物,吾与也。
              (2)根据材料二,概括宋代朱熹、张载思想的主要特点。
                  材料三 清代末年屡次对外战争失利,中国人民遭遇了严重的民族危机。民族处在危急存亡的严重时刻,传统文化更处在动摇之中。经过辛亥革命到“五四”运动,人们发出了“新文化”的号召。于是儒学、经学、理学三位一体居于主导地位的传统文化基本结束了,中西文化的异同优劣成为人们热烈讨论的主要论题。新的文化传统虽然没有建立起来,但已开始酝酿了。
              --张岱年《中国传统文化的形成演变及其发展规律》
              (3)根据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传统文化发展的认识。
            • 3.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教育制度发展史表明:中国的教育制度经历了一个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的波浪式发展过程。春秋战国时期,“学在官府”的局面被打破,形成“天子失官,学在四夷”的局面。但这些变化遭到了嬴秦执政时期以法为教,以吏为师的沉重打击。两汉以来,中国古代教育制度创新有三个大高峰,即西汉高峰、隋唐高峰和北宋高峰(如图所示).入汉之后,汉代教育制度从文教政策和教育目的作了较大的调整,形成了第一个教育制度创新的高峰。经过魏晋南北朝时期多元融合的教育思想的开创,到隋唐时多元融合的教育制度得以确立,形成了第二个高峰。而发展至宋,教育思想创新与教育制度创新几乎是同时进行的,形成了第三个高峰。

              --摘编自李国钧、王炳照主编的《中国教育制度通史》
              (1)结合材料一及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汉代的教育制度与春秋战国时期相比有何变化?指出唐宋教育制度创新的共同原因。
              材料二  近代以来,由于社会环境的变化,各阶层人民的教育观念发生了相应的转变。甲午战争失败后,维新派积极推进新式学堂的开办。维新派认为,中国积贫积弱的主要原因是没有良好的教育,为了变法,必先改革教育。从京师大学堂到各省的实业学堂、南洋公学等各教学机构纷纷成立。长沙创办的时务学堂和京师大学堂设立后,把经学、理学、掌故学等列为普通学,以高等算学、格致学、农学、矿学、商学、卫生学等实学为专门学。
              --摘编自张海鹏等编《中国近代史》
              (2)结合材料二及所学知识,指出当时维新派与洋务派教育改革的共同之处。如何认识教育与时代发展的关系。
            • 4. 2015年10月习近平在英国议会发表讲话时指出:在中国,民本和法制思想自古有之,既要吸收中华法制的优良传统,也借鉴世界各国法治的有益做法,加快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依据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法经》与《十二铜表法》(如图所示)的产生似乎是历史的巧合,并由此开启两大法系成文立法之先河。
              公元前5世纪“魏文侯师于李悝,集诸国法典,造《法经》六篇”“秦汉律令其文起自《法经》”。李悝认为“王者之政莫急于盗贼”,故《法经》始于《盗》《贼》.《法经》还包括审判、断狱、追捕罪犯及定罪量刑的通例与原则,是一部诸法合体、刑重民轻的刑法和刑事诉讼法法典。
              (1)阅读材料结合所学,概括两部法律的异同。
              (2)结合史实说出英国在世界法治文明发展进程中的贡献。
              (3)阅读材料结合所学,以“挑战与应对--中国比较法学的诞生”为主题进行解读。
              要求:提取信息充分;总结和归纳准确、完整;解释和分析逻辑清晰。
            • 5.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在“百家争鸣”的景观中,“儒法之争”引人注目。事实上,“儒法之争”不仅存在于春秋战国时代,也不止于秦汉帝国创立过程之中,其根本原因在于儒法之争的实质关涉到“如何立国”和“如何治国”竹两个重大政治问题……不过,汉帝圃时期儒家在立国问题上政治意识已趋于成熟,儒法之争因此而走向消歇……儒法合流最终成就了泱泱中华帝国文明。  
              一摘自赵明《儒法之争与帝国政治意识的诞生》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先秦儒法在“治国”问题上的具体分歧,分析从儒法之争到儒法合流背后的时代变化。
              材料二 如图所示
              我是这样一遍遍问自己下决心的:我是不是有私心在里头?我是不是为自己利益?我是不是问心无愧?我敢跟你说,我做那件事情(1936年兵谏蒋介石的西安事变)没有私人利益在里头,我牺牲我自己,为什么?
              一一摘自《张学良口述》
              (2)概括材料二中影响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形成的相关因素。
              材料三1 992年1月至2月,年过八旬的邓小平南巡武昌、深圳、珠海、上海等地,并发表著名的南方谈话,在中国经济界。产生了强烈的震动,很多人也都从中嗅出了巨大的机会。这期间大批主流社会精英下海创业,开创了现代企业发展和经济变革的新篇章。
              一一摘自余广珠《邓小平南巡讲话掀起下海潮》
              (3)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下海潮”出现的有利条件。辩证分析“下海潮’’与传统价值观的相互关系。
            • 6. 人类社会发展中有战争的存在,更有对和平的追求。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孙武对中国古代军事思想乃至现代军事思想影响最大的军事思想家,被誉为兵圣《孙子兵法》开篇便是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书中还集中阐述,中国古代军事思想主要以避免战争为主,认为战争是解决冲突的最后手段,书中最早提出了战争是政治的延续。
              历代对其研究呈现不同特点,秦汉时期的统治者对《孙子兵法》内尊而外贬,甚至实行禁锢政策;唐朝自高宗至玄宗前,宋朝自太祖后至仁宗前,均曾出现兵学萧条景象。而战国时期、三国时期、唐安史之乱后至灭亡,宋仁宗之后至南宋亡,民国等时期,则都言兵者甚多,兵学著述传于世者亦繁,有价值者也较多。
              ------摘自战略网
              (1)根据材料一指出《孙子兵法》中的军事思想。后世对其研究呈现什么特点,并结合材料予以说明
                 材料二“[英国舰队]所向无不披靡,彼已目中无华,若海面更无船炮水军,是逆夷到一城邑,可取则取,即不可取,亦不过扬帆舍去,又顾之他,在彼有得无失,何所忌惮?而我则千疮百孔,何处可以解严?”林则徐认为“海疆久远之谋”是“亟筹船炮,速募水军,得敢死之士而用之,彼北亦北,彼南亦南,其费虽若甚繁,实比陆路分屯、远途征调所省为多”。
              --《林则徐书简》
              (2)依据材料二、概括林则徐的海防思想产生的原因。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晚清地主阶级士大夫如何应对海防危机。
                 材料三    审判的价值在于警示未来

                  1970年时任德国总理勃兰特在华沙犹太人纪念碑下跪,对二战时被纳粹屠杀的犹太人表示深深的歉意和愧疚。
                  从1945年11月到1946年10月,美、苏、英、法四国,在纽伦堡法庭开始对22名纳粹分子进行审判。10个月共开庭400多次,听取或阅读了200多名证人的证言、证词。根据确凿证据和国际法则,1946年9月30日法庭宣布:以战争罪、反人类罪判处12人绞刑、3人无期徒刑、2人20年徒刑、1人15年徒刑、1人10年徒刑。纳粹党领导机构、纳粹党卫军、国家秘密警察和保安勤务处为犯罪组织。

              2006年日本首相小泉纯一郎参拜供奉日本二战甲级战犯的靖国神社。
              从1946年5月3日到1948年11月12日,中、美、英、苏、法等11个国家,在东京设立远东国际军事法庭开始对28名日本军国主义分子进行审判。共开庭800多次,有400多位证人出庭作证。最后判处东条英机等7名甲级战犯绞刑,16名甲级战犯无期徒刑,2名甲级战犯分别判处20年和7年有期徒刑。但美国出于自己利益考虑,对一些杀害许多中国人的日本战犯免于起诉,还设法保留了日本天皇制。
              (3)依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从“审判的价值在于警示未来”的角度,解读两场审判。要求:提取信息充分,总结和归纳准确完整,解释和分析逻辑清晰。
            • 7. 法制建设是政治文明的坚实基础。
              材料一  制定宪法与拥立德高望重者为王的理由是相同的。因为,人们始终在求索的就是在法律面前享有平等的权利。因为凡是权利,就应当人人共享,否则就不能算是权利。如果人们能够通过某个公正善良者之手达到自己的目的,他们就心满意足了,但是他们要是没有这样的好运,那就只好制定法律,在任何时候对任何人都一视同仁。
              --(古罗马)西塞罗《论责任》
              法者,天下之程式也,万事之仪表也。……有生法,有守法(执行法度),有法于法(遵照法度行事).夫生法者,君也;守法者,臣也;法于法者,民也,君臣上下贵贱皆从法,此谓为大治。--《管子》
              (1)依据材料一,比较《论责任》和《管子》两书对法律认识的异同点。
              材料二  清政府派五大臣出洋考察宪政后,于1908年颁布了《钦定宪法大纲》,下面是其内容节选。
              君上大权
              一、大清皇帝统治大清帝国,万世一系,永永尊戴。   
              二、君上神圣尊严,不可侵犯。   
              三、钦定颁行法律及发交议案之权。 
              四、召集、开闭、停展及解散议院之权。  
              五、设官制禄及黜陟百司之权。用人之权,操之君上,而大臣辅弼之,议院不得干预。   
              六、统率陆海军及编定军制之权。
              七、宣战、讲和、订立条约及派遣使臣与认受使臣之权。   
              十、总揽司法权。
              十一、发命令及使发命令之权。
              臣民权利义务
              一、臣民中有合于法律命令所定资格者,得为文武官吏及议员。   
              二、臣民于法律范围以内,所有言论、著作、出版及集会、结社等事,均准其自由。   
              三、臣民非按照法律所定,不加以逮捕、监禁、处罚。   
              四、臣民可以请法官审判其呈诉之案件。   
              六、臣民之财产及居住,无故不加侵扰。   
              七、臣民按照法律所定,有纳税、当兵之义务。
              九、臣民有遵守国家法律之义务。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钦定宪法大纲》颁布的背景,对其进行评价。
              材料三   1563年,伊丽莎白女王颁布了英国历史上第一个适用于所有行业的劳工法。15-17世纪中叶,英国的劳工立法试图通过强力使雇佣双方恪守法律规定,没有体现雇佣双方个人自由选择的可能。1802年,英国议会通过了世界上第一部重要的旨在纺织业中缩短学徒的工作时间和改善他们的工作条件的职业安全卫生法规《学徒健康与道德法》,这是现代劳动法的开端。1833年,英国诞生了第一个有效的工厂法。废除以管制为特点的家长式立法,为劳资关系松绑,成为这一时期英国社会立法的主要内容。从19世纪中叶到20世纪初,工人获得了与雇主平等的政治与法律地位;《雇主责任法》等一系列保护性立法进一步限制了雇主的自由,使其不能再任意侵害工人的利益;工会的合法地位以及集体谈判的合法性得到确认。1959年英国修正了《工资委员会法》,提高最低工资标准;1964年颁布了《职业教育法》;1972年颁布了《劳动合同法》;1974年颁布了《技术安全和生产卫生法》;1975年颁布了《就业保障法》等。
              (3)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解读英国劳工立法的历程。
              要求:提取信息充分;总结和归纳准确、完整;解释和分析逻辑清晰。
            • 8.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公元前3世纪-公元2世纪是中国社会的蜕变时期:从中原的中国不断向四周扩展,成为中国本部的中国;完成了“封邦建国”向“天下国家”体制的转变;先秦思想学派,如百川汇海,终于融合为中国文化的思想模式。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从疆域拓展、政治体制、思想文化方面叙述这一时期中国蜕变的过程。
              无敌舰队清教光荣革命大宪章王位继承法牛顿航海条列
              新模范军启蒙运动工业革命权利法案鸦片战争莱布尼茨英法大战
                 材料二   自新航路开辟以来,英国跃入世人的眼球而一发不可收拾……直至《1763年公告》的发布,英国最终打败法国,近代英国完成了崛起的过程。
              --计秋枫《近代前期英国崛起的历史逻辑》
              无敌舰队清教光荣革命大宪章王位继承法牛顿航海条列
              新模范军启蒙运动工业革命权利法案鸦片战争莱布尼茨英法大战
              (2)在上表词中任选4个,运用这4个词围绕某个侧面使“英国的崛起”提炼一个主题并进行简要阐释。
              要求:主题明确、选词准确、阐释清晰
                 材料三  新中国不同时期的大纲与课标
              “美国是战后世界上新的反动和侵略的中心。”“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只有美帝国主义利用战争发了横财,成为最大的国际剥削者,成为世界反动势力的主要堡垒。”
              --摘编自1956年《高级中学世界近代现代史教学大纲(草案)》
              “了解美苏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认识美苏‘冷战’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国际关系发展的影响。”“以‘布雷顿森林体系’建立为例,认识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以美国主导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形成。”
              --摘自2004年《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
              (3)根据材料三,《历史教学大纲》和《历史课程标准》对于二战后国际政治经济的学习要求有什么变化?试从国际形势、中外关系角度分析变化的原因。
            • 9.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国无常强,无常弱。 奉法者强则国强,奉法者弱则国弱。 ……故有荆庄、齐桓则荆、齐可以霸,有燕襄、魏安釐则燕、魏可以强。 今皆亡国者,其群臣官吏皆务所以乱,而不务所以治也。 其国乱弱矣,又皆释国法而私其外,则是负薪而救火也,乱弱甚矣!
              ---(战国)韩非子《韩非子•有度》
                  材料二:盖君子之为政,立善法于天下,则天下治;立善法于一国,则一国治。 如其不能立法,而欲人悦之,则日亦不足矣。 使周公知为政,则宜立学校之法于天下矣;不知立学校而徒能劳身以待天下之士,则不唯力有所不足,而势亦有所不得也。
              ---(北宋)王安石《周公》
                  材料三:从对事物的支配来看,要防止滥用权力,就必须以权力制约权力。可以有这样一种政体,不强迫任何人去做法律所不强迫他做的事,也不阻止任何人去做法律所许可他做的事。
              ---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
              (1)据材料一、材料二和所学知识,简述“奉法者强则国强”和“立善法”的背景,落实“立善法”的具体方法是什么?
              (2)概括材料三的二层含义及其关系,指出材料三和材料一、材料二的本质区别。
            • 10. 传统文化的精华是民族的灵魂。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先秦时期,儒家思想孕育了我国传统文化中的政治理想和道德准则;道家学说构成了两千多年传统思想的哲学基础;法家思想中的变革精神,成为历代进步思想家、政治家改革图治的理论武器。它们共同构造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
              (1)在材料一中任选一家,指出该学派的哪些观点“构造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
                  材料二  清季人虽未必有意识地全面反传统,却在很多地方为民初反传统者预备了思想武器。民国区别于清代的一个倾向性的变化即是最终形成了从负面解读传统的取向。
              --罗志田《权势转移:近代中国的思想、社会与学术》
              (2)任举一例说明“清季人虽必有意识地全面反传统,却在很多地方为民初反传统者预备了思想武器”。结合所学知识,阐释民国初年有识之士是如何“从负面解读”孔子和儒家学说的?
                 材料三如图所示

                   1939年,绥远形势告急,国民政府应蒙古族上层爱国人士的请求,派大员率军与蒙旗各界代表,共同迁陵。途经延安时,毛泽东敬献了花圈,边区政府秘书长恭读了祭文,祭祀之后,延安各界人士瞻仰了成吉思汗灵柩。成陵西迁,阅时数月,历地千里,各城镇乡民,宁断隔夜之炊,亦踊跃宰牲献醴,祭奠我中华民族英雄--元太祖成吉思汗的英灵,人人舒张民族正气,个个藐视倭奴气焰。--陈琳《成吉思汗陵西迁始末》等
              (3)结合时代特征,解读材料三所揭示的文化现象。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