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下列古代思想家中,不属于儒家学派的是(  )
              A.孔子
              B.孟子
              C.荀子
              D.韩非子
            • 2. 孟子主张“天下有道,以道殉身;天下无道,以身殉道.”“士穷不失义,达不离道”.材料表现了变革时代(  )
              A.知识分子信仰体系的混乱无序
              B.知识分子积极进取的价值取向
              C.儒家思想成为人们普遍的信仰
              D.暴政统治导致了系列社会问题
            • 3.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韩非所崇尚的法治,即所谓“事最适者”,就是适合时代,符合事理、利于君主专制服务,其核心就是通过立法令、行法令,达到“尊公废私”,而所谓“公”,实际上就是帝王。法律为君主所设,其基本原则当然要体现君主利益而废止臣民的私利,实现“利出一孔”的一元化的国家体制。因此,法律对于官员来说就具有绝对的指导意义,这实际上也就是要求臣民的一举一动必须绝对符合法律的要求。当然,韩非还认识到,真正的法律不只是最大可能地限制人民,让他们不敢说,不敢做,而且应该“禁其心”,从内心惧怕法律,不敢违法。
              --马娟《浅析韩非子的“法”》
              材料二
              在中国近代的进步思想家中,梁启超以热情地宣传和鼓吹西方的法治主义而名噪一时。他在批判继承中国传统法律文化的基础上,吸收借鉴西方资产阶级法治思想,以“宪法为依据,国会为基础,司法独立为根本”构筑成其理想中的“法治大厦”。梁启超指出,要实行法治,首先必须制定一部完善的宪法以为法治前提,否则法治将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末。……梁启超认为,民权是立宪的基础,立宪又可以保障民权。唯有兴民权,才能建成真正意义上的法治国家。梁启超不仅是司法独立思想的积极倡导者,而且是司法独立原则的积极实践者。他认为,司法独立是立宪国的第一条件。因此,他不仅对内进行改良,改革封建司法体制,严格培养法律人才,普及法制观念,争取司法独立于立法、行政之外,而且对外要求废除帝国主义各国领事在我国领土内的裁判权,争取我国在国际上的司法独立。总而言之,司法独立是梁启超进行司法改革所关注的重点和焦点。
              --据范忠信《认识法学家梁启超》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韩非子法治思想产生的背景及其影响。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韩非子和梁启超法治思想的不同之处,分析梁启超法治思想形成的时代背景。
            • 4. 斯特雷奇在比较希腊和中国诗歌差别时认为:“中国诗不是格言式的,它要留下一个印象,这个印象不是终结的,而是无穷境界的开端。”下列诗歌不能佐证该评价的是(  )
              ①且如今年冬,未休关西卒        ②但见泪痕湿,不知心恨谁
              ③肥男有母送,瘦男独伶俜        ④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
              A.①③④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
            • 5. “法”被列为“汉语盘点2014”年度国内字。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法不阿贵,绳不绕曲,法之所加,智者弗能辞,勇者弗敢争,刑过不避大夫,赏善不遗匹夫。”(《韩非子》)
              (1)依据材料一,概括韩非子思想主张。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指出这一主张在当时的进步意义。
              材料二  美国宪法是美国建国初期多元利益集团谈判和妥协的结果,宪法所创立的也是一个利益谈判和妥协的政治机制。在美国两百多年的历史上,不同的利益集团因应对不断变化的历史环境,利用依宪法衍生的宪政机制,就各自的利益和联邦的“公共”利益的定义和定位,相互进行一种连续不停的谈判和妥协……宪法的生命力不断得到更新,表现出一种“超稳定性”,成为一部“活着的宪法”。(王希《原则与妥协》)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美国1787年宪法的制定,指出“妥协”在调和当时美国国内矛盾方面的具体表现。由此,谈谈你对当时“妥协”的认识。
              材料三  清末“预备立宪”大事记
              1905年,清政府派五大臣出洋考察“宪政”,揭开“预备立宪”序幕。
              1906年,出洋考察大臣回国,并奏说,立宪可使“皇位永固”“外患渐轻”“内乱可弭”,清政府宣布预备立宪。
              1907年,清政府宣布“预备仿行宪政”,在中央筹设资政院,各省筹设谘议局。
              1908年,清政府又宣布“预备立宪”以九年为期,同时颁布以保障“君上大权”为核心内容的《钦定宪法大纲》,但也限制了皇帝的权力,规定了公民的一些基本权利,规定了三权分立的政权组织形式。此后两三年,还颁布了各种法律的草案,基本上属于资本主义的范畴。
              1909年,多数省份设立谘议局,多由立宪派主持,积极开展立宪活动。
              1911年,清政府组成立“责任内阁”,在13个内阁大臣中,皇族占7人,人们讥称它为“皇族内阁”。
              (据人教版《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等整理。)
              (3)长期以来,人们对清末立宪的认识有两种主流观点:①认为清末“预备立宪”是一场政治“骗局”,是“假立宪”; ②清末“预备立宪”推动了近代中国宪政运动的进程。请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选择其中一种观点进行剖析。
            • 6. 荀子强调“礼学”,认为“礼”是衡量一切的最高标准和治国的根本。他曾猛烈批评孟子等人的思想,并培养了韩非子、李斯等著名的法家代表人。这说明(  )
              A.荀子的思想属于法家思想体系
              B.荀子主张尊“礼”贬“仁”
              C.儒家与法家的思想有相近实质
              D.韩非子与荀子基本主张一致
            • 7. 如何理性看待社会中的等级身份,彰显平等价值。东西方思想家中有人提出“虽在农与工肆之人,有能则举之,高予之爵,重予之禄”,有人认为“奴隶是人,他们的天性和其他人相同”,有的倡导“人生而自由”。下列人物中,分别表达了这些主张的有(  )
              ①墨翟              ②孟轲           ③塞内卡         ④卢梭。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 8. 有学者认为,先秦时期某学派主张积极救世,做事讲求道德;另一学派以其超凡脱俗、自在生活的美感和灵性弥补了前一学派的缺陷。该学者评述的是(  )
              A.儒家、道家
              B.儒家、墨家
              C.法家、儒家
              D.法家、墨家
            • 9. 民本、民权、民主等都是古今中外仁人志士所追求的……,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商人发现东方只晓得追求财富,而我(伏尔泰)在那里则发现了精神世界。
              --求实网《中国梦-民主路》
              (1)从民本观的角度举例印证伏尔泰精神世界”?并指出其民本观的特点
              材料二 人人有“自主之权”,人人有“自立之权”,还主张人人平等,只有这样才不违背天赋人权的“公理”。--康有为
              人人有自主权,各尽其力;尽应尽的义务,享能享的权利。……专制君主是“收人人自主之权,而归诸一人,以一人而夺众人权”……中国若再不开放民权,就要亡国灭种。……
              --梁启超
              民权本于自然,是天赋的;而君权是民之所需,由民所赋予;如不符民需,则可为民所废。--谭嗣同
              (2)相比材料一的民本观,材料二主张有何进步性?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析上述主张。
              材料三 我们认为下述真理不言而喻:人人生而平等,造物主赋予他们若干不可让与的权利,其中包括生存权、自由权和追求幸福的权利。为保障这些权利,人们才在他们中间建立政府,而政府的正当权利,则是经被统治者同意授予的。任何形式的政府一旦对这些目标的实现起破坏作用时,人民便有权予以更换或废除,以建立一个新的政府……
              --《独立宣言》
              (3)《独立宣言》被称之为美殖民地人民争取民族独立的战斗檄文,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从民权的角度予以阐释。
            • 10. 下列关于君臣关系的表述,观点明显不同于其它三项的是(  )
              A.“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
              B.“夫民者,为君者有之,为臣者助君理之”
              C.“君者,出令者也;臣者,行军之令而致之民者也.”
              D.“初而仕也,为天下,非为君也;为万民,非为一姓也.”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