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清代诗人赵翼评价唐朝某诗人说:“诗之……神识超迈,飘然而来,忽然而去,不屑雕章琢句……有天马行空不可羁勒之势。”该诗人可能是(  )
              A.李白
              B.杜甫
              C.白居易
              D.王维
            • 2. 下列对联刻画的人物属于同一朝代的是(  )
              ①长安市上酒家眠,醉后敢将天子傲;采石矶头明月好,当年犹说谪仙归
              ②世上疮痍,诗中圣哲,民间疾苦,笔底波澜
              ③铁板铜琶继东坡高唱大江东去,美芹悲黍冀南宋莫随鸿雁南飞
              ④写鬼写妖,高人一等;刺贪刺虐,入骨三分。
              A.①②
              B.①③
              C.①④
              D.②③
            • 3. 南宋后期著名的诗论家严诩在《沧浪诗话•诗评》中说:“或问唐诗何以胜我朝?唐以诗取士,故多专门之学,我朝之诗所以不及也。”严诩认为唐朝诗歌繁荣的原因是唐朝(  )
              A.经济繁荣,国力强盛
              B.科举制度,考查诗赋
              C.知识分子队伍空前壮大
              D.士人群体的刻苦钻研
            • 4. 历史学家钱穆以为,“总之,古代中国在宋以前,文学艺术尚是贵族的、宗教的,而宋代以来则逐渐流向大众民间,成为日常人生的。”下列分别体现“宋以前”与“宋以来”艺术形式特点的是(  )
              A.彩陶画与汉赋
              B.话本与小说
              C.唐诗与风俗画
              D.楚辞与文人画
            • 5. 唐代诗人白居易提出了“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的诗文理论,强调诗歌在社会生活中应发挥“补察时政”、“泄导人情”的积极作用。其继承了(  )
              A.汉赋夸饰的特点
              B.诗经现实主义传统
              C.楚辞的浪漫的风格
              D.骈体文的浮丽风格
            • 6. 唐代是古典诗歌发展的鼎盛时期,唐诗的传播与运用也十分广泛。以下说法不正确的是(  )
              A.雕版印刷成为唐诗传播的方式之一
              B.赋诗是唐代科举考试的唯一方式
              C.王维以诗入画成为文人画鼻祖
              D.诗文与绘画用于瓷器装饰首创釉下彩绘
            • 7. “唐诗对于唐代史事的反映,比起后人修纂的史书来,还是更原始的第一手资料”。对于这种把唐诗用于历史研究的新趋向,下列解读最合理的是(  )
              A.唐诗属于文学作品,多虚构之词,不能用作历史研究
              B.唐诗是对当时社会生活的一种反映,经考证后可使用
              C.唐诗最能反映唐朝的真实情况,引入有利于历史研究
              D.唐诗是原始的第一手资料,最适合用来研究唐代历史
            • 8. “世上创痍,诗中圣哲;民间疾苦,笔底波澜。”这十六个字称颂的诗人是(  )
              A.屈原
              B.杜甫
              C.王维
              D.李白
            • 9. 内藤湖南在《概括的唐宋时代观》中认为:“文学则文章由重形式改为重自由表达;艺术方面,……则采用表现自己意志的自由方法。音乐方面,……通俗艺术较盛,品味较古的音乐下降,变得单纯以低级的平民趣味为依归。”这种文化现象出现的原因是(  )
              A.经济高度发达,审美情趣高雅
              B.国家高度统一,民族融合加强
              C.商品经济发展,市民阶层扩大
              D.社会道德败坏,文化低级庸俗
            • 10. 有文学评论家认为,“文字上的所谓美,表面上虽若流连风景,其暗中深处,都藏有这一个因素在内。诗词必须有寄托,才觉得有味,真正流连风景的,总觉得浅薄,就是为此。”据此,以下诗句中,该评论家认为较为浅薄的是(  )
              A.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B.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C.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D.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0/40

            进入组卷